大明衣冠:从李氏朝鲜对"赐服"的态度,看李朝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导语:

中国与朝鲜半岛在历史上的交往源远流长,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密切。在古代,朝鲜半岛历朝历代都秉承"事大交邻"的原则,主动愿与中原王朝交好。李氏朝鲜与中国明清两代,在近6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种都保持着宗藩关系。

尤其在明代,李氏朝鲜一直以"事大"为基本国策,与明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明朝对朝鲜也格外恩宠,其中在"赐服"方面也非常明显。明朝灭亡后,朝鲜王朝基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一方面以"小中华"自居,坚持"大明衣冠"而不改穿清朝服饰;另一方面朝鲜迫于清朝的武力压迫,表面上依然是清朝的朝贡国,但背地里却经常举行对明朝的祭祀活动。

明代赐服对李氏朝鲜的政治、经济、制度、服饰文化等方面都影响很大,本文以明朝对李氏朝鲜的赐服为方向,从服饰的角度来透视中朝关系及李氏朝鲜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大明衣冠:从李氏朝鲜对

一、明代对李氏朝鲜的赐服

1.赐服历史

在中国古代,衣冠服饰一向被视为一个国家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上下君臣等级礼制不可逾越的外在表现形式。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春秋左传正义》

明代建国之后,朱元璋对整顿和恢复礼制非常重视。他废弃了元朝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的习俗,“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将服饰制度重新做了规定。明代文武官服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燕服、赐服等。不同名号的官服,花色形制都是有区别的,并且不同场合穿戴不同的服饰。

大明衣冠:从李氏朝鲜对

起初,朱元璋对李成桂废主自立耿耿于怀,不肯正式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与之相应的赐服也就无从实现。"靖难之役"时期,建文帝为了拉拢朝鲜,封李芳远为"朝鲜国王",并赐九章冕服,这是明朝对李氏朝鲜的首次赐服。永乐元年,李芳远请赐冕服、书藉,朱棣"嘉其能慕中国礼,赐金印、诰命、冕服九章、圭玉、珮玉,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坠,及经籍彩币表里。"

在明朝开放的外交政策下,朝鲜入贡频繁。每次朝贡,明朝都照例赐宴、赐服及丝绢布匹等。永乐十六年,李祹袭位。他效仿明朝定制礼仪,特别注重冠服礼仪。李氏朝鲜的各项制度,在这一时期逐渐定型,明朝的赐服种类也开始增多。

大明衣冠:从李氏朝鲜对

宗主国对藩国赐给服饰表示安抚、恩宠和激励,使藩国更忠心地为宗主国服务。李氏朝鲜建立后,李成桂就确立了"袭大明衣冠,禁胡服"政策,在此基础上,朝鲜新王袭位时,先得明朝正式册封,再表请赐服;册立王妃、世子时也一样。对朝鲜内政,明朝并不干涉。朝鲜国王得位、废立王妃世子是否合法,明朝虽有关注,却更注重朝鲜是否臣服尊崇。

建州女真崛起后,受儒家正统观念影响的朝鲜也视之为“外虏”,但却无力对抗。李倧即位后,实行"亲明排金"的外交政策,但在明崇祯十年,清军征朝鲜,俘朝鲜王室,李倧被迫求和,缴纳明朝所颁赐的诰命敕印,明鲜宗藩关系正式断绝。

由此可见,赐服是基于等级礼仪,明确和强化宗藩等级制度的重要外在形式。明朝对李氏朝鲜赐以冠服,体现了明朝与朝鲜间的藩属关系;而朝鲜接受冠服,也表明了朝鲜接受与明朝间的这种藩属关系。因此,赐服也是外交关系的一个缩影。

大明衣冠:从李氏朝鲜对

二、赐服的等级

朝鲜王室、官员服饰按来源,分为赐给和自制,赐服是地位、身份的象征更强。赐服和所赐服饰本身也分等级。

王、妃赐服

朝鲜作为明朝藩属,国王名义上是明朝皇帝藩王臣子。据《大明会典》记载,明朝皇帝衮冕大体延续历代形制,冕缀十二旒,玄衣纁裳,上绣十二章。朝鲜国王跟明朝郡王的等级相同,比亲王低二等、明世子低一等。因此,明朝赐予李朝的衮冕为"七旒,青衣纁裳,上绣五章"。建文时期,朱允炆提高了赐服标准,赐亲王九章服,表示"朕之于王,显宠装饰,无异吾骨肉,所以示亲爱也。王其笃慎忠孝,保乃宠命,世为东藩,以补华夏,称朕意焉。"从此,朝鲜国王便以郡王等级享受亲王服制待遇。

国王为明郡王级别,王妃应为郡王妃级别。永乐三年重定冠服制度,配饰规定更具体,不少细节也跟之前不一样。

据永乐三年制度,亲、郡王妃冠服区别主要在冠翟、冠珠牡丹花蕊头、翠顶云饰珠、金宝钿花数目,以及大衫霞帔、珩以下瑑、舄等处所绣之物。朝鲜王妃的赐服为冠七翟、金宝钿花数九,霞帔绣翟鸡,除金宝钿花数外,余皆符合其后的永乐形制。故朝鲜王妃赐服等级相当于郡王妃而非亲王妃。此后,明代赐服等级一直未变,延续永乐时期的标准。

大明衣冠:从李氏朝鲜对

王世子、陪臣赐服

朝鲜陪臣冠服比明朝臣递降二等,"盖陪臣一等比朝臣第三等,得五梁冠服"。朝鲜典章《经国大典》也依照此制度,朝服冠以梁分等:一品五梁,二品四梁,三品三梁,四品、五六品均二梁,七八九品一梁。

永乐六年,李芳远遣世子禔入朝,使臣提出:太祖时,以国王陪臣一品等明朝臣三品,高丽世子定成君入朝时,位在六部尚书之次;而今朝鲜世子入朝则位九品之外,于礼不妥。盖因无朝服故,朝鲜世子虽列二品,却序九品之外。明成祖令:"可依靖江王儿子之例,制朝服、祭服以与之。令陪祀天地坛。"

据《明史》记载,洪武时,"靖江王以亲王封,故视秦、晋仪",因此朝鲜世子朝服、祭服等同明亲王世子级别。于是朝鲜世子禔随明朝臣陪祀南郊,"班在公侯之后"。朝贺时,"世子独序于六部尚书之后,侍郎之前"。

大明衣冠:从李氏朝鲜对

使臣赐服

朝鲜使者因进贡、称贺、谢恩等入朝,得到的是较普遍、普通的赐服,如金织衣、袭衣等赏赐。《明实录》中有不少关于给使者赐服的记载。基本模式为:朝鲜国王遣陪臣前来朝贺、谢恩或进贡,照例赐宴并金织衣、彩叚、袭衣等物。可见,这种朝贡回赐形成惯例和制度,一直沿用。此类赐服兼有政治礼仪和经济交换性质,按使臣职事、身份,赏赐不同服饰。

大明衣冠:从李氏朝鲜对

与他国赐服的比较

朝鲜享有的赐服待遇在诸藩国中最为优厚,这也显示了明朝对李氏朝鲜的重视程度。朝鲜最早得到明朝赐服。永乐六年,朝鲜世子李禔奏言:"在太祖时,以外国蒙赐中朝衣冠,惟我国耳。"明朝对李朝的赐服次数、规格待遇都是最高的,这突出表现在明对李朝颁赐了等级最高的九章衮冕,而他国则难求同等待遇。

永乐三年,朱棣曾赐日本源道义九章冕服,后来两国关系起伏波折,明朝再无同等颁赐。日本侵朝期间,明为息兵,曾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赐服中等级最高的是七旒皂绉纱皮弁冠与五章绢地纱皮弁服。琉球赐服最高等级也是皮弁冠服。宣德元年,中山王请冠服,"命制皮弁服赐之。"天顺元年,安南国王黎浚提出衮冕奏请:"伏望赐臣衮冕,依朝鲜国王例。"遭拒。

由赐服可见,明朝和李氏朝鲜宗藩关系的密切程度,远非他国能及。

大明衣冠:从李氏朝鲜对

三、明朝给朝鲜赐服的原因

礼仪文化的需要

在封建社会里,"礼"始终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统治者通过礼仪文化,来规定人们的行为,以"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维持一种分尊卑、别贵贱的社会秩序。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在国内建立明君臣之义、尊卑之等的礼仪制度,在对外交往上也以"夷狄奉中国,礼之常经;以小事大,古今一理"的思想为指导,运用华夏礼仪来强化明朝的宗主地位,与外国建立朝贡关系。

因此,在古代中国,"礼"除了调整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之外,还具有了调整对外关系的重要功能,从而形成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朝贡礼仪,成为中外交往之间的一种礼仪规范。

明朝对外国君臣的冠服做出了规定,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对朝鲜赐以冠服,体现了明朝对李氏朝鲜的宗主国权力。从礼治方面来体现在对外关系上明朝的主导地位,也是明朝对朝鲜赐以冠服的主要原因。

大明衣冠:从李氏朝鲜对

冠服给赐制度的继承

明朝建立以前,就有对朝鲜国王、使臣给赐冠服的情况。

北魏太延元年,高句丽向北魏"奉表进贡方物",北魏太武帝封其高句丽王琏为高句丽王,同时赐以冠带、车骑等。在这一时期,赐以冠服已经成为中国对朝鲜册封的一个重要内容。

隋唐时期,新罗成为唐朝的藩属国,吸取并借鉴中国古代先进的制度及思想文化精髓。从此,朝鲜半岛的冠服礼仪制度开始效仿唐制。新罗善德女王时期开始,新罗"始服中朝衣冠"。到宋辽金时,中国对朝鲜的冠服给赐更为普遍。在宋朝回赠高丽的物品中,就有名为供国王及王室贵族穿戴的衣物,如国王衣、紫花罗夹公服、浅色花罗汗衫、红色绣夹三搪、红花背装红罗夹短、靴、腰带等,显示了宋廷对高丽王室的友好。

大明衣冠:从李氏朝鲜对

元朝建立之后,对高丽的政治控制十分严格,强迫附属国按照自己的模式对其官制、礼仪、习俗等进行改革。除了对其赐以冠服以外,元朝统治者还要求高丽国人都袭胡服,禁止穿戴本国衣服,以便控制高丽。

明朝建立之后,沿袭了之前的封建王朝对朝鲜给赐冠服的做法。洪武二年冬十月,高丽使者成惟得等辞归,上以书谕其国国王颛:"赐王冠服、乐器、陪臣冠服及洪武三年《大统历》《六经》《四书》《通鉴》《汉书》,至可领也。"永乐元年,赐朝鲜国王金印、诰命、冕服、九章、圭玉、佩带,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坠等。

明朝沿袭历代的做法,对朝鲜赐以冠服,促使朝鲜心悦诚服地臣服于明朝的统治,其目的是为了体现了大明王朝的威仪与宗主国地位,以吸引更多的国家前来朝贡。

大明衣冠:从李氏朝鲜对

奖励朝贡

李氏朝鲜成为明朝的朝贡国后,其进贡的次数与人数都远远超于其它国家。据统计,明朝永乐年间,李氏朝鲜的朝贡次数成倍增加。在永乐皇帝22年的统治期间,朝鲜共朝贡89次,平均每年4次。终明朝一代,朝鲜朝贡最频繁的时期是洪熙、宣德年间,11年时间里,朝鲜共朝贡67次,平均每年6次之多。此后,朝鲜的朝贡次数略有减少,但一般不少于一年三贡。明朝末年,改为一年一贡。

景泰元年五月,朝鲜国王李珦遣陪臣方致知等,续贡马一千四百七十七匹,以备战阵之用。赐致知等宴,并钞、彩段表里、织金袭衣等物。仍命致知等赍敕并冕服、冠服、白金三百两、纻丝三十匹、罗三十匹、绢四千四百三十一匹、绵布二千九百五十四匹归赐其王及妃。

在明朝的藩属国中,朝鲜由于是向明朝朝贡次数最多的国家,因此明朝对其王室人员或使臣赐以冠服也最多,作为回赐或赏赐其来明朝朝贡、进贺的重要内容,而这也是鼓励其继续向明朝朝贡的重要手段。

大明衣冠:从李氏朝鲜对

李朝的现实需要

在明丽宗藩关体系下,李成桂擅行废立,不仅破坏了高丽的政治秩序,也损害了明朝的权威。再加上两国间的军事猜疑,终洪武之世,明与新建立的朝鲜关系并不融洽。虽然明太祖为李成桂选定了"朝鲜"国号,但却始终拒绝给予正式册封。

然而身为"乱臣贼子"的李成桂,需要以明朝的认可作为新王朝的合法性基础,不得不尽力维系明鲜关系。而且与高丽尊崇佛教不同,朝鲜王朝以儒家意识形态立国,当政者对内也和明朝一样,需要以变易"胡俗"作为新政权的合法性证明。

李氏朝鲜开国之初,在《平壤城大同门楼记》中:"王氏之世,辽金与元境壤相邻,熏染胡俗,益以骄悍";李成桂建国后,士大夫都希望能"丕变旧时骄悍之习,以兴礼义之化"。因此在服饰上,朝鲜沿袭了作为"华夏制度"的明朝衣冠。

大明衣冠:从李氏朝鲜对

李氏朝鲜向明朝请求冠服并不是随兴所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出于对中国礼仪文化的仰慕。为了学习中国的礼仪制度和先进文化,李氏朝鲜常常向明朝求赐冠服、书籍、乐器等物,明朝则遣使相赠,并认为衣冠制度是华夷区分的重要标志。

在朝鲜人看来,"箕子朝鲜,衣冠制度悉同中国"。明朝给以冠服,"文轨枚同,赐王冕服,王妃群臣亦皆有赐,衣冠服饰,焕然一新,使我东方得免胡元左枉之俗,复见礼乐文物之盛,诚千载盛际也。"同时,每逢朝鲜国王嗣立,都会向明朝请封,同时请求赐冠服,通过得到明朝的承认,以便建立与巩固对内统治。

大明衣冠:从李氏朝鲜对

四、明代赐服对李朝的影响

明代赐服对李氏朝鲜的政治、经济、服饰制度都有着深远影响,特别是在服饰文化方面。李朝君臣效法明制、改造自身衣冠,相比周边民族和国家,朝鲜的冠服礼仪受中国影响最深。

1.对李朝服饰制度的影响。

与明朝一样,李氏朝鲜也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以衣冠制度区别上下君臣等级。明朝在赐予李朝君臣服饰时,也十分注重君臣的等级。对朝鲜国王及王妃等王室人员,明朝主要是给以冕服、玄圭绛纱袍、王佩、玉带等物,而对于一般的使节则是给予一般的文武官朝服和公服,并根据他们官位的不同,也给与不同品级的冠服。这种等级分明的赐服制度对李朝服饰制度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

在朝鲜国王李构统治期间,积极学习中国文化,模仿中国,制定各项制度和礼仪,在服饰上,对冠服礼仪制度极其重视,多次请赐。在宣德三年,李构认为世子冠服同陪臣一等,有所不便,请加梁数,于是宣宗特赐世子六梁冠,等朝臣二品。宣德五年又赐世子朝服一套,其中玉带玉环为明一品章。李祠对此感叹:"其重我世子至也"。

李朝诗人徐居正曾说,朝鲜"为中国之番邦,故历代亲信于中国,受封爵,朝贡不绝,礼仪之道不缺,衣冠制度,悉同于中国各代之制,故曰:诗书礼仪之邦,仁义之国也。"


大明衣冠:从李氏朝鲜对

明代赐服为李氏朝鲜效法中华服饰提供了一种最直观的形式。朝鲜君臣一直将"上国"赐服视为荣耀、身份、地位象征,"衣冠服饰,焕然一新,使我东方得免胡元之俗。复见礼乐文物之盛,诚千载盛迹也。"

明朝对李氏朝鲜的赐服已经超越形式上的恩宠礼遇,而与文化认同紧密相连,朝鲜君臣认定凡事务遵华制,上行下效,推而广之。最终使明朝服饰文化在朝鲜生根、成长,融入朝鲜服饰文华之中,成为其民族服饰特色的组成部分。朝鲜国王及世子冕服、王妃翟衣的沿用及改革,就是以明朝所赐章服为基础。


大明衣冠:从李氏朝鲜对

2.对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李氏朝鲜与古代中国一样都是王权统治下的等级社会,所以有序规范的社会秩序是统治稳定的基础。中国历朝历代推行的儒家思想正好满足统治者的需求,它直接表现为许多复杂的礼仪制度:宗法制度、官僚制度、教育制度、科举制度、服饰制度等等。朝鲜统治者为了统治秩序的稳定和统治的长治久安,主动接受了儒家思想和与之相关的各种制度,而"大明衣冠"正是儒家思想下的产物。

明朝对李氏朝鲜的赐服,从礼仪上来看,是大国对小国的一种恩宠,从政治上来说,是明朝笼络朝鲜的一种手段。事实证明,这种笼络手段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明与朝鲜的宗藩关系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李氏朝鲜成为明朝最忠实的藩属。对朝鲜而言,赐服除了表示接受恩荣和承认宗藩关系外,对内则可以用来证明政权的合法地位,树立礼治榜样,增强等级权威,有效巩固统治。

因此可以说,李氏朝鲜接受的不仅仅是明朝的赐服,更重要的接受了"大明衣冠"所代表的儒家思想。


大明衣冠:从李氏朝鲜对

3.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封建帝王重视自身至高无上地位和形象,希望四方称臣进贡,并在经济交往中"厚往薄来"。因此,"它关心的是儒家礼仪价值的实现。但在朝贡国方面,他们在接受礼治德化的同时,更重视册封贸易和朝贡贸易产生的物质利益,这是很明显的。"因此,对外国而言,以政治地位谋求经济利益,则获益匪浅。

朝鲜统治者长期以来极为重视"效法中华"。嘉靖时期,朝鲜陪臣在议论本国冠服制度时,主张效仿中国变革以"从时王之制",以博取中国青睐,认为"中朝必嘉其同文同轨之化"、"中朝所以待我国异诸外国"。明朝使也极赞朝鲜"文物存商制,衣冠备汉仪"。


大明衣冠:从李氏朝鲜对

获得政治上的青睐之后,经济优待便顺理成章。明朝规定:"

各处番人朝贡领赏之后,许令会同馆开市三日或五日,惟朝鲜、琉球不拘期限。"朝鲜作为明朝政治上第一藩属国,其相应经济优待也令他国称羡。

李朝每逢明朝的节日,都派使臣赴明朝贡。事实上,李朝使臣赴明,并不限于节日,还有许多临时性的朝贡,即"率无常期,或前者未还,而后者已至"。李朝使臣每次赴明,因出使的使命不同,而组成庞大的出使团队。但无论赴明从事何种使命,使臣从事贸易活动则是必不可少的。世宗六年,李朝使臣赴明贸易活动非常频繁,给明朝人带来十分不好的印象,认为"朝鲜假称礼义,频频往来,其实则以兴贩为利也"。

由此看来,明朝对李氏朝鲜的赐服是一项重要外交礼仪,不单纯是繁琐的封建等级制度。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赐服"加深了两国政治关系,强化了经济往来;在后来历史演变中,更对促进时代文明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明衣冠:从李氏朝鲜对

五、李氏朝鲜对"大明衣冠"情有独钟的原因

1.李氏朝鲜的"事大"国策

"事大"二字,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章句下》: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由此可见,"事大"最早为中国内部分裂时期,小国与大国的相处之道,即小国向大国表示臣服,定期朝见、纳贡。在孟子看来,"事大"行为乃"智者"之为,其根本目的在于"保其国"。与"事大"相对应的是"字小",即大国接受小国效忠后,保证其安全和相对独立的政治地位。

大明衣冠:从李氏朝鲜对

洪武二十一年,明朝为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和倭寇的进攻,在辽东设置铁岭卫,高丽辛氏政权认为此举侵犯高丽领土,于是就派遣李成桂帅军八万进攻辽东的明军,李成桂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趁机发动政变,并自立为王,建立李氏朝鲜。李成桂即位之初,一改高丽辛氏政权亲元的政策,向明朝倾斜。多次派遣使者前往南京禀告新朝建立,并请更国号。

《明史》记载:李成桂"闻皇太子薨,遣使表慰,并请更国号,帝命仍古号日朝鲜"。

求中国皇帝赐予国号,在朝鲜历史上,也仅此一次。"事大"终成为朝鲜王朝时代遵循的基本国策,构成明代中国与朝鲜之间关系的基础。

大明衣冠:从李氏朝鲜对

明朝前期,朱元璋因为高丽辛氏亲元的缘故,对朝鲜地区印象不好,采取冷漠的态度,朝鲜"事大"的国策实际上是有名无实。建文帝继位后,改变了对朝鲜的策略,极力优待朝鲜,允许朝鲜使用中国的礼仪典制和冠服制度。

李氏朝鲜"事大"的思想在延续了两百余年后,到宣祖昭敬大王时期发生了一次质的变化,由"事大保国"转变为真正视明朝为"君父之国"。李氏朝鲜的这种转变,与宣祖时期发生的两件大事有密切关系。其一为神宗年间颁赐给朝鲜的《明会典》中,纠正了对李朝太祖李成桂的错误记载。二是李朝宣祖期间的壬辰之变,日本侵略朝鲜,明神宗派军入朝抗倭。朝鲜壬辰之变历时八年,明朝付出巨大代价,但也由此获得李氏朝鲜的彻底忠心。

"小之事大,大之役小,此固天定之君臣也……今我朝鲜之人也,则朝鲜乃大明之朝鲜也。"——李启淳《西归遗稿》

自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李氏朝鲜一直谨守"事大"国策,而明朝也按照"字小"政策给予朝鲜最大优待和庇护。在此期间,朝鲜除了向明朝积极纳贡、遣使外,李朝在明朝灭亡后,其仇清心理非常严重,在明亡后李朝上下仍坚持"大明衣冠",并举行明朝的祭祀活动。

大明衣冠:从李氏朝鲜对

2.李氏朝鲜的"华夷观"

在朝鲜的国际秩序观中,华夷秩序是一项重要内容。朝鲜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其他国家围绕着中国渐次展开,而"华"的涵义即是以孔子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华文明,也是汉人所建立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政权。

在《李朝实录》的不同篇章中,反复提及明朝政权是正统,推翻残暴的蒙元政权,得到天下的方式是顺应天意民心的。

朝鲜对于崇祯皇帝的殉国行为表现出极大的悲痛和崇敬之情,直到清朝末年,朝鲜国内的祭天等重大仪式中仍然使用"崇祯"年号,以至于出现了"崇祯两百三十六年"这样的记录。

对于清朝代替明朝统治中国。迫于军事上的压力,朝鲜表面上对其称臣纳贡。但内心却认为"胡无百年之运",清朝窃取了明朝的正统,只是蛮夷建立的国家,而不是中华正统的继承者。这一情况直到清朝乾隆时期才被改变,朝鲜开始对逐渐汉化的满清政权持正面看法,认为清朝接受了中华正统思想,继承了中华文化,统治中国日久.已经是中原正统王朝政权,朝鲜理应接受事实。尽心竭力侍奉,全力"事大"。

从明代承认李氏朝鲜以来,李朝朝鲜就有所谓"事大"策略。这种"事大"的策略成为"尊明"的习惯,历经数百年更成为"文明"的传统。在李氏朝鲜看来,汉族的大明衣冠成为唯一的"文明象征"。明清易代之后,这种"尊明"的惯性仍然支配了他们的观念,也影响到他们的习俗,所以"大明衣冠"是一种不可替换的正式冠服。

大明衣冠:从李氏朝鲜对

结语:

明清两代,朝鲜一直都是中国的朝贡国。但李氏朝鲜在服饰礼制上并没有根据宗主国的更替而改变。明朝时,朝鲜王朝身穿明朝的衣服,对明朝的礼仪制度推崇备至;而清朝时,李氏朝鲜并没有改穿满族服饰而是继续穿着明朝服饰。

明朝时期,朝鲜是主动交好,从文化精神层面上极力吸收中华文明。清朝时期,朝鲜王朝虽是臣服,但是是迫于武力威胁,可以说是政治层面上归属,而文化上始终没有背叛"明朝",其实也隐喻了朝鲜王朝对"正统"华夏文化的认同。

大明衣冠:从李氏朝鲜对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