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翻译英语的人是怎么做到的?

袋鼠哥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在此之前,我也思考过这件事情,并作了以下假设。假设最开始两个语言毫不相通的成年异性结婚生子,那么他们的孩子将在成长中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两门独立的语言,那么这两种语言就可以互译了。当然,现在不是纠结于小孩的父母是如何走到一起的,而是考虑这一假设背后的原理。也就是说,学会另一种语言,其实不非一定先要懂得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暂时“放弃”自己的语言,而融入到对方的语言环境中,完全模仿对方,一段时间过后,自然就会用对方的语言做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交流了。也可以换个例子说明这一原理,当小孩出生时,他(她)什么语言也不会,在不断模仿大人的语言后,就可以熟练掌握这门语言了,你从小模仿的是英语,自然就会英语,汉语也是如此。我认为这就是语言的有趣之处。


深蓝melody


个人人生,本人是一个苗族人,身处的县为苗族自治县,自学会说话到六岁之前一直说着苗话,那时候小,不知道什么汉话,最多只去过镇上,六岁之后随父母到市里打工生活,此时才知道还有人跟我们说话不一样,父母汉话也不是很流利,之后就被父母送进幼儿园,一点都不会说汉语,虽然父母已经告诉老师我不会汉语,但是老师看到我的手,还是指着说,我的指甲有点长,回去剪了。我以为是说我手脏立马跑去厕所找水,把手洗干净。第二天老师发现没剪告诉我妈妈,又告诉我,老师昨天是叫我剪指甲爱卫生。至于后来是怎么学会汉语的,好像是和家附近小伙伴一起玩学会的,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父母也没有逼迫我说汉语,不会说的就告诉我,在家一直用苗语讲话,所以到现在还没忘记,其他跟我类似的人几乎是不会说但听的懂,主要还是在家父母已经不跟他们说了。

所以我觉得两个国家的语言,总有那么一些人像我一样去接触到另一个国家的语言,并慢慢学会,甚至去把两国语言进行翻译并且应用到实际中。

希望个人经历对你有帮助


136838169


题主这个问题,是属于一个无法考证的问题,但却是一个好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我们可以从一些真实事例中,找到线索,进行推理,逼近真相。


中国有个大翻译家,林纾,林琴南先生。

林先生生于1852年,逝于1924年,是百年前的人物。

林先生一生共翻译了近200部外文作品,涉及法语、英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希腊语等等多种语言,大多是首次介绍到中国,其中40余部世界名著。

但林先生完全不懂外语,上面说的,一门都不懂。

他是怎么翻译的呢?

当然是找人合作啦,懂外语的照着书念,翻读每一句的意思,林先生写下来。

那么,林纾是个抄写员啰?

错了,你们太小看林先生了,林先生是主创。

和他老人家合作的有仅识外语,文理半通不通的船员,有留洋镀金的学生,还有学成归国的精英,有些本身就是合格的翻译家。

那么林纾干了啥?

林先生不但知道翻译成汉语的分寸,行文练达优美,颇受读者喜爱,同时极大保留了原文的语气、情调、风格,故事贴切,人物传神,中外语境的差异能融会贯通,连各文化环境下极难互通的幽默也能Hold得住,传情表达。

信,达,雅,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许多事情,开天辟地第一次看似很难,但也禁不住人类的智慧。

比如第一次翻译英语,可能是一个人,可能是一群人,他们可以有各种方法开始这个事情,最终去完成这个事情。

英语和汉语是地理上相隔比较远的两种语言,也是语言学上相距比较远的语言。

有可能通过第三种,第四种甚至更多种地理上、语言学上接近一些的语言作为桥梁,最终达成理解和互译。

但无论如何,最终会回到如题的一个问题:如果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从零开始沟通,怎么做?

人类的语言表达两种内容:具象的内容和抽象的内容。

具象的内容,两种语言可以通过指物互译,手语和身体语言都可以加快了解。

而从具象的内容到抽象的内容,是没有鸿沟的。

人类区别于其它生物,有独特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

只要开始做了,就有解决的希望。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共勉。


附:林纾译著不完全清单

法国 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等5种

英国 哈葛德《迦因小传》《鬼山狼侠传》等20种

英国柯南道尔《歇洛克奇案开场》(即福尔摩斯探案集一部分)

英国狄更斯的《贼史》等5种

英国莎士比亚的《凯撒遗事》等4种

英国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3种

俄国托尔斯泰《现身说法》等6种

法国大仲马《玉楼花劫》等2种

美国欧文的《拊掌录》等3种

希腊伊索的《伊索寓言》

挪威易卜生的《梅孽》

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

英国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

菲尔丁的《洞冥记》

斯威夫特的《海外轩渠录》

斯蒂文森的《新天方夜谭》

里德的《吟边燕语》

安东尼·霍普的《西奴林娜小传》

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

法国巴尔扎克的《哀吹录》

法国雨果的《双雄义死录》

日本德富健次郎的《不如归》


九万光年


第一个翻译英语的人是怎么做到的?

见到这个问题的第一眼,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了,这真的是有很有哲学深度的问题,看完这个问题,我的脑子里立刻就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

再回到这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所有的答案都只是猜测,因为,回答问题的没有一个人见过第一个翻译英语的人!

既然大家都是猜测,那么我也来猜猜。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根本就没有语言文字,后来,慢慢的有了文字和语言,不同地方的人有了不同的语言,不过,不是所有的是都是只呆在同一个地方的,总有些人觉得,世界辣么大,想出去看看,所以,这个“第一人”就走了出去!

这个人来到了一个说英语的地方,肚子饿了,想找点吃的喝的,于是就问人家哪里有好吃的,没想到一交流,发现根本就听不懂!

虽然听不懂,不过还是可以学习英语的,毕竟,每个说英语的人都是从啥都不知道的婴儿开始慢慢学习英语的,等到这个人学会了英语,这个传说中的“第一人”就会翻译英语了。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一个说英语的人,去了其它地方,学了别的英语,然后就成为了传说中的第一人......

以上,纯属猜想,若觉得有理,就点个赞,如有不足,请评论指出!


英语世界观


很多人说在外国生活久了,外语就会了,也有很多人说即使多年生活在外国也不会说外语什么的.....

我正好有个故事讲给大家。

几年前轰动一时的,美国几个中国留学生非法拘禁虐待另外中国女留学生的案子,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

中间还闹出家长到美国后贿赂证人等一系列风波。不过法律还是正义的、最后几名犯罪留学生都被判刑坐牢了。

最早几次上庭的时候,这几位在美国生活几年的留学生都带着翻译。你想想,美国留学几年的学生,还要带翻译上庭,英语水平得差到什么程度。

可是,仅仅过了半年,在坐牢半年之后的一次提审。留学生连翻译都不用了,自己可以在法庭上用英语侃侃而谈。这半年也不用在学校学习了,英语突飞猛进。

后来,有人一语道破这种变化,其实所谓的英语,原来你在学校叫学英语叫生活,后来进了监狱,学习英语就变成了生存。在监狱可没有人惯着你,黑帮、同性恋、等等一系列人在里面,你英语都不会说,会是怎样的境地呢?

所以,你觉得丢在人生地不熟的国外,学外语,难吗?


欺负小动物


想要进行将中文翻译成英文,或者将英文翻译成中文的操作,其实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工具就能够帮助完成将语音进行翻译转换的软件。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9f6e000765be4044b3c3\

猫的名字叫安生


语言学习的本质是模仿。

在近现代之前,世界上的人大多数只会说,既能说又能写的大部分都是请得起家庭教师的有钱人。

几乎所有的人学母语都不是从语法开始,大部分人不用特意学习就能会大部分基础但是通用的“语法”,所以学会的原因是什么?唯一的解释就是模仿。

举个例子,可能所有妈妈都会说这句话:you need to go to sleep,而小孩子或者婴儿不可能直接理解这句话,或者是you have to sleep,虽然不“理解”,但是他会知道这是让他去躺在床上闭上眼睛睡觉,一般一个人想要表达一件事只会用自己习惯的说法,经过无数重复之后,记住的就是you、need to、have to、go to、sleep,而这里面need to、have to、go to并不需要有任何意义,到最后就是习惯决定用哪个。当然,睡觉这句也有不用上面这些词的表达方法,比如it's time for bed,不过这句重点强调了时间,更“高级”。

经过不断的交流和模仿,他会知道某些词/词组是一个意思,然后像找规律一样用它,直到他说的话能和别人互相理解。

在旧社会阶级差距很明显,比如现代的英语近乎成型于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或者说近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前那段时间,而英语虽然现代划分为日耳曼语族但是曾经大量借词于罗曼语族(由拉丁语发展而来,这里用法语做代表)引用一张图

上面这张表里的词你可能都在英文词典上看过,但是在旧社会里,大部分穷人、普通人会说前面这些而不是后面这些,反过来也是,或者是法语那种一个词根数十种变形,我相信大部分人也不会,因为他们不需要揣摩变形的意义,所以只要通俗,因此而简单。假如我是第一个英国去中国的人,在当时的社会上穷人肯定没这机会,所以我肯定有钱,有钱到可以有自己的船,有自己的人(船员,或者护卫)有钱到可以拿出金子和银子,金银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硬通货。当我到达目的地,我们有十几个人,穿衣服质量很好,当地人找来了官府,虽然语言不通,但是我拿出了金子,没人愿意和钱作对,所以我是他们座上宾,食宿肯定有安排。他们准备了饭菜,我和他对着坐,不管他是老爷还是管家,但是肯定有些文化。我指着桌上的水杯,说this(之前已经知道不能交流)他第一遍可能没明白我的意思,于是我用手沾了点水,然后指给他。我和他都不傻,所以几次下来他就知道我要他告诉我他们怎么说水,于是他说水,我重复,water,水,water,水,这就是重复和模仿。然后他说“倒水”,旁边的侍女就倒水我就知道他们怎么说倒水,接下来他找了个教书先生教我,最后我就会了。(from知乎)

晚安洛杉矶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仅次于我国的汉语。不过与汉语不同的是,英语分布跨度是最广的,算是全球最通用的语言。在今天,汉语和英语之间的相互翻译已经是很常见的工作。对于一些精通两国语言的人来说,这根本不算什么难事。那么在遥远的古代,最早翻译英语的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各国的翻译历史十分久远,最早的在远古时期就有专门翻译不同语言的人了。不过,史书上并没有记载第一个翻译英语和汉语的人是谁,所以我们只能大致地推测一下。

在历史上,工商业发展是刺激语言翻译的重要原因。在漫长的丝绸之路上,有许多商人往来于欧洲、中亚和中国之间。久而久之,这些商人必然会精通阿拉伯语、英语、汉语等多种语言。因此,最早将英语翻译成汉语的人可能就是这些商人。当然了,也有说法是英语最先和中亚地区的语言完成翻译,然后中亚地区的语言再与汉语完成翻译,最后结合起来就是汉英双译。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重要工具,它比肢体动作的表达更加直接和有效。但是如果早期的翻译者不熟悉英语,便只能借助肢体动作和表情来表达,因此最早的英语翻译工作可能是借助肢体动作和表情的表达来完成的。不过这样一来有个问题,那就是翻译错误的概率很高,所以早期的翻译一定是错漏百出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翻译工作是一个不断摸索、循序渐进的过程。

到了后来,随着双方商人交流的加深、交流次数的增加,翻译工作也就变得越来越频繁,而纠正“翻译错误”的概率也就越来越高。翻译工作也慢慢从简单的词句翻译变成单个句子翻译,一篇文章翻译,整本书籍翻译,并最终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双语翻译体系。


历史的荒野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应该先从人类语言的诞生开始讲起。人类语言的诞生,是由从类人猿开始经历千万年的演变丰富最终形成了系统性。

而语言诞生的目的和驱动力,是为了便于人们在劳动中进行沟通交流和表达。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不同地区、讲不同语言的人就产生交叉,而为了生存,便于互通交流,学会对方的语言,就成了必修课。

而最好的学会对方语言的方法,就是像婴儿一样学习,与对方一起劳作生活,融入到他们的圈子中,从一个一个单词,到词,再到句子。

“学习某种不熟悉的语言的唯一方法就是和说这种语言的人互相学习,我意思是说问问题、交谈这样的事。不这样的话,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假如你想学习外星语,某个在特殊领域有过训练的语言专家——不管是我还是其他人——都得跟外星人交谈。--摘自特德.蒋《你一生的故事》

而对于第一个翻译英语的人,我想应该准确的讲是第一批翻译英语的人。在古代,中国长时间是作为世界上最繁盛强大的国家,会有外国传教士来中国传教,或商人到中国来淘金,这些人士中就不乏会说英语的。他们来到中国之后,肯定得开始学习汉语,等到学会了汉语,他们其实就可以进行翻译了啊。

以上就是小车的愚见,如果你觉得有帮助的话,欢迎点个赞啊。


蒸汽快车


个人观点:

N年前的某一天来自英国和中国的两个完全不同语言世界的人遇到一起,在此之前他们没有任何来往。所以语言交流成了大问题,你听不懂我说的我也听不懂你说的。怎么交流呢?

首先是人称,英国人用手语指着自己说“I”,中国人懂了,原来“I”=“我”。同理,“他”=“He” ,“你”=“You” 。现在人称清楚了。

然后是动词,各自做出相应的动作,然后用相应的动词来表达。例如:走,英国人走几步,说“walk”,这时候中国人又懂了了,“walk”=“走”。其他动词同理。

接着是各种名词,英国人指着一个苹果说“Apple”,这时候聪明的中国人秒懂,“Apple”=“苹果”。

前面几步走完了,后面就可以进行简单交流了,随着相处时间的增长,复杂一点的情感类语言表达也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了。然后这两个人就成了第一个翻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