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必要提倡用手写春联?

陶立方茶器


手写春联也有它一定的好处,如果书法水平很好,在写春联的时侯让读者一箭双雕,水平一般的话就没必要浪费大家的时间长了。


爱笑的眼睛6960


手写春联应当提倡,春联在以前都是手写的,这是一种文化传承。

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我们村(那时是生产大队)社员的春联,大部分都是我的家兄(曾任集安市一中副校长)和表兄高良田(现为吉林省书协会员、集安市书协主席、楹联学会会长)写的。这两位仁兄从小受到我外祖父(擅长柳体)和我父亲(擅长颜体)的言传身教,酷爱书法,他俩初中到高中毕业回村当社员期间,每到春节前夕,都义务为社员们写对联(对子),一直坚持到他俩人考学离开村子为止。后期我也学着他俩的样子,给社员们写对子,但终因年龄小没耐性,没坚持下来。

“看花容易绣花难”。写对联看似简单,却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内容,楷书行书是基础,要知晓传统对子的写法、内容,还要根据不同社员的要求,编写他们喜闻乐见的新词儿,这就需要勤学习,勤动脑。

在农村过年,贴对子是必须的,过年贴上对子,才显得红红火火有年味儿,明年有希望。农民再穷,也要到供销社买上几张大红纸,请人写对子。农村需要贴对子的地方很多,也很有讲究。大门、房门、里屋门、宗谱、灶王爷、天地牌、水缸、水井,甚至猪圈、牛棚、马厩、鸡鸭窝、仓房等等地方,都要上贴对子或春条,一点也不能马虎。家家户户对比,谁家对子字写的好,内容好。记得一个社员家里人口多,欠了生产队一千多块钱的饥荒(那时叫三角债),他便请人写了一副对联:“三角债来年年还,艰苦奋斗几十年”。这副对联虽不对仗,但道出了这个农民的心思。还有个社员不识字,将“肥猪满圈"贴到了宗谱上,闹出了笑话。

再后来,精美的印刷对联上市,手写对联也很少了。近些年文化下乡,一些书协会员到农村,现场给农民写对联,很受欢迎,看来农民还是很喜欢专业人士的对子,不知这种形式还能持续多久。


老林子28


20056

从弘扬国学传统文化的角度,妙妙角觉得应该大力提倡手写春联。

过年贴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全世界华人圈和中国周边广受影响的国家也都有这样的习俗。在机械工业化之前,春联向来都靠手写,也因此发扬光大了毛笔书法。

其实在不太远的19世纪初期,硬笔书法才从国外引入,并逐渐取代了在中国沿用2000多年的中国毛笔(软笔),也因此引发了中国书法的革命,产生了现代硬笔书法。在此之前,国人写字、作画基本上都是用毛笔完成的。

即使在钢笔、圆珠笔、铅笔等等硬笔逐步占据中国人的书桌时,国人在几十年前还主要以毛球作为书写工具。稍有文化底蕴的学堂,大都也是主张软笔书写,稍微上过几年学的人也都对毛笔书法不陌生,因为毛笔书法是启蒙知识、必学内容。

在那样的文化、教育背景下,手写春联是无可争议的,因为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其他的选择。

直到工业革命真正蔓延到国内且全面普及开来后,各种硬笔书写工具也越来越普及,不但经济耐用,还没有软笔书法那么讲究,再加上配套资源的简单易行,毛笔书法渐渐地被替代了。

春联直接批量印刷生产,也是一个手写春联越来越少的原因。同样还是因为经济简单实用,基本上不用花费多少钱,就能买到样式鲜丽的印制春联,既美观又方便。

也正是如此,我们更应该大力提倡手写春联,弘扬国学文化。否则,缺失了群众基础,软笔书法可能从此止步于艺术层面,只有极少部分的人才能掌握。长此以往,软笔书法将慢慢消忘也不是不可能!


妙妙一角


手写春联曾几何时成为了书法大家展示才气的专属,而传统的手写春联则日渐淡出节日的氛围。究其原因有三。其一丶大量的印刷春联占领了年货市场,因为印刷品春联纸张好,字迹淸淅,价格偏低,所以人们不想费心费力,就索性买几幅印刷品春联了事。其二、能提笔撰写春联的人已经为数不多了,老一代写春联的人,大都故去,年青一代由于传统文化继承方面有缺失,所以,手写春联也举步维艰。其三丶真正能写楷书和行书的人也为数不多,有些书法家的书写风格讲求斜欹怪诞,讲究章法,等等,他们的字又,不适合写春联。即使有些书法家能写很好的楷书,但他们的身价,也不轻易写春联。总之,手写春联,目前尚存很多困惑。如此说来,就不提倡手写春联吗?答案是否定的!鉴于此,我们要大力提倡用手写春联,真正有能力的学者丶书法家要放下身价,多做一些公益活动,到农村,进基层,去帮助那些没能力手写春联的地方去多做贡献。我们这里每年都组织一部分老同志,老书法爱好者文化下乡义务撰写春联。另外,义务教育机构要切实按照教育大纲把毛笔书法课教好,多培养一大批能提笔写春联的人才。很多传统文化自然消亡了,这是民族文化的困感,几千年留下来的春联是民族文化内涵的载体,尤其是手联春联,他包含着传统年味,乡愁,乡情等多元素,因此,要提倡手写春联,把这珍贵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让手写春联后继有人!


文心雕诗


春联有没有必要提倡手写?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是肯定的。因为我就是一个书法爱好者,练了几十年,也曾经上街写过春联。

写春联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写春联的民俗近几年已近式微,贴春联的人也越来越少,就算贴的人也是直接到街摊上买现存的印刷品,千篇一律,真正手写的已经很少了。我走过很多地方,目前来讲北方比南方强,传统的东西保存的多一些,因为爱好每到一地我也特别喜欢欣赏当地门上的春联,虽然书写质量有高有低,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确实值得一观。然印刷品一类的就兴味索然了,就像整过容的美女,漂是漂亮,总像少了什么。

写春联属于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不知道是否申遗,但我认为我们的文化部门应抢救这一文化遗产,国家应把保护文化遗产与保护稀有动物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双木老人2


但说实话,贴上这种手写的漂亮春联,过年更有年味了。再说了看书法家门现场创作也是一种享受。好在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在呼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好多社区都组织老年人办起了书画班,平时大家在一起学习,写写画画,其实有些年味变了变得和当年不一样了。但是手写春联这种传承优秀文化的载体,还是保留并发扬广大必须提倡一定可以让年味更浓。





Beautiful吴


应该提倡。首先,手写春联在内容上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才好。身份,职业,兴趣,爱好不同,选择春联的内容不同,不能千篇一律的"好山好水好时光/新年新风新气象",唐诗里的名句,口口相传的好词,皆可信手拈来。

其次,手写春联可以练习和检验自的书法水平。

同时,手写春联,从准备到挥毫再张贴,整个过程走完,年味也随之变浓起来;还有手写也省了一些银两啊!





水上慈航


今年写春联






保定恒阳子


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当下人们每每谈及过年,总感觉现在没有年味 ,总是就回忆以前过年,如何如何热闹,家家户户忙活着不可开交,虽然物质匮乏,但大家总能其乐融融,享不尽的年意浓,尤其是贴春联,不管春节形式怎样变化,但贴春联习俗却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现在街面上出售的春联,纸张的质量越来越好,式样越来越丰富,字也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多的家庭也愿意花上一点钱,买个省事、买个漂亮。不过说实话,看着这些精致华美的春联,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缺了什么呢?春联批量印刷出来,面对的是大众,有些也是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大家把买来的印刷春联贴上了,家家户户门脸新了,在感觉一阵新意后,总有一番意犹未尽的滋味。

仔细想想,是少了对书法的传承,少了写春联、贴春联的仪式感。往常过年,为贴上一副内容新颖、适合自己家庭情况、能表达自己愿望的春联会反复琢磨、精挑细选。而现在走进街面,匆匆忙忙随便拿一副就走,好像只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更有甚者,有位邻居甚至把买东西时商家送的春联贴了上去,还带着广告词呢,我们的惰性让精明的商家算计了,我们不仅劳神费力地拿回家,煞有介事的给贴上了,为商家无偿做了一年的广告,还把自家的门脸也搭上了。你说,你这年过得还有年味吗。


风采山东


【认真写对联写的是家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书法是我们国家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但是近年来,铅笔、钢笔从西方的引入使用,方便了书写,提高了速度却也让我们的毛笔书法渐渐的遗忘。尤其是现代手机和电脑的普及,大家的书写都被电子输入所替代。长此以往国人书写能力的退化成为一种危机和趋势,渐渐的大家都不会写字了。

春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习俗,有贴对联的习俗。原来大家在村里和社区都是专人书写对联,村里基本都是义务给邻里帮忙的,我们家从我爷爷、到我爸、再到我都给村里邻居义务写了几十年的春联,三代写对联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文化爱好的影响,所以我现在也一直保持有练习书法的爱好。写春联不是目的,而应该当作是春节的一个活动,是古文化的宣扬。老人拈须观看,孩童趴桌观摩,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力。满大街千篇一律的对联印刷品,街人行色匆匆选一幅匆忙贴了了事,只是完成一项任务,哪里还有丝毫的文化氛围和年味。(下图是父母为同事朋友写春联)

(下图是我带孩子为家里和亲友写对联)

希望大家春节的时候带着孩子备点笔墨,一起认认真真的写自己家的春联,也许歪歪扭扭难登大雅之堂!但是认真书写的是家人对幸福生活的期望,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