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狮遗传多样性丧失,并非完全是人类的责任,环境也有影响

非洲狮遗传多样性丧失,并非完全是人类的责任,环境也有影响

KAZA地图和狮群。图片:Simon Dures

保护主义者不应该总是假设野生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丧失是由人类造成的,正如国际慈善保护组织伦敦动物学会(ZSL)发表的新研究表明,就南部非洲狮群而言(Panthera leo),这很可能是生态因素而非人为因素引起的。

伦敦动物学会的动物学研究所和伦敦帝国学院的研究人员今天在《动物保护》杂志上发表了该研究报告,分析了博茨瓦纳北部2010年至2013年间KAZA(Kavango-Zambezi边境保护区)中149只非洲狮的遗传多样性。

尽管在许多情况下人类影响是造成遗传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但研究狮子的科学家发现,整个种群的多样性丧失是由狮子适应不同生存环境的需要引起的。

他们确定了该地区两个遗传上不同的狮子种群,每个种群都适合生活在不同的栖息地类型中。居住在奥卡万戈三角洲湿地栖息地的所谓“湿地狮子”和生活在卡拉哈里沙漠半干旱栖息地的“旱地狮子”种群。

非洲狮遗传多样性丧失,并非完全是人类的责任,环境也有影响

旱地狮子

非洲狮遗传多样性丧失,并非完全是人类的责任,环境也有影响

湿地狮子

如果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种群,但由于生态或人为因素而将其从原始来源群中剔除,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种群之间缺乏交流,基因流动将越来越少。更大的,更紧密联系的种群通常具有更大的遗传多样性,它们之间的少量移动可以保持多样性,同时保留适应性,使它们能够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中壮成长。尽管差异不大,不足以被归类为单独的亚种,但种群之间仍存在轻微的遗传运动,但它暗示了一种称为表型可塑性的现象-动物以各种方式适应它们所处的环境。

非洲狮遗传多样性丧失,并非完全是人类的责任,环境也有影响

非洲狮遗传多样性丧失,并非完全是人类的责任,环境也有影响

结构的分布,显示了代表两个种群的抽样狮子种群的比例。黄色代表与湿地有关的狮子,红色代表与旱地有关的狮子。图片:Simon Dures

确保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者了解种群是如何遗传分裂的,这一点很重要,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有关保护的决定并考虑动物的真实需求。

非洲狮遗传多样性丧失,并非完全是人类的责任,环境也有影响

 
狮子种群之间的迁移方向。图片:Simon Dures

论文的第一作者,伦敦动物学会研究人员西蒙·杜雷斯(Simon Dures)博士解释说:“这些发现对整个非洲的野生动植物管理者都有重要的应用。这意味着,例如在人类与野生动物冲突之后,动物的迁移应从遗传易感性方面加以考虑。

“生活在奥卡万戈的独特“湿地狮子”种群非常适应他们的环境。他们是坚强的游泳者,并且似乎在追逐并杀死水牛的水中茁壮成长 - 这与非洲其他狮子相反。将这些动物移入半干旱环境可能会对它们的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动物需要能够自由活动,以维持一定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以增强对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变化的适应力,我们认为,这种由生态导致的狮子种群分离早于西欧人对南美洲的殖民地定居,在非洲很可能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

“虽然我们没有发现人类是这里的驱动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说他们没有任何作用。诸如迫害或人口增长之类的影响可能会加剧近亲繁殖,并威胁到这些特别适应的狮子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