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白衣逆行者”,在此刻,也在每一天

致敬“白衣逆行者”,在此刻,也在每一天

評論君說

我們看到人們為醫生護士送上鮮花,向他們鞠躬致謝。希望這樣的暖心畫面,能更多地湧現,能長存更多人心間。

致敬“白衣逆行者”,在此刻,也在每一天

應佑國醫生為武漢加油、為中國加油! 本人供圖

作者 |白晶晶

“和平年代,醫生就是戰士。” 在這場沒有硝煙卻殘酷的“戰疫”中,任何人都可能畏懼退縮,唯獨醫生護士,逆眾人而行,迎危險而上,如今天刷屏的第二批上海援鄂醫療隊隊員應佑國所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身患漸凍症,每天拖著一雙不方便的腿腳,帶領醫護人員“保衛武漢”,已連續30多天奔走在抗疫一線。這個沒有被自身疾病和疫情嚇倒的男人,在得知同樣在醫院工作的妻子感染新冠病毒時,才害怕落淚,因為擔心失去她。

致敬“白衣逆行者”,在此刻,也在每一天

張定宇院長

福建浦城縣仙陽鎮中心衛生院副院長毛樣洪,是當地鎮衛生院唯一一位副主任醫師、全科大夫。大年初一晚上,他根據防疫工作安排,在檢測過往車輛司乘人員體溫時被車撞倒離世,他當晚只吃了一碗泡麵。

致敬“白衣逆行者”,在此刻,也在每一天

鍾南山院士

80多歲的鐘南山院士,告訴大家不要去武漢,自己卻以最快速度上了“戰場”。馬不停蹄地奔波於各大醫院之餘,他還經常通過媒體分析疫情形勢、普及常識、安撫人心,他質樸的話語總能讓人安心。

醫生志願者寫下請戰書,“不計報酬,無論生死”;從大年三十夜,上海醫療隊向武漢進發開始,截至2日晚,共有68支醫療隊,計8130名醫療隊員奔赴湖北;17年前曾抗擊非典,現又請戰的武漢女醫生,寫下“與夫書”;留了一頭秀髮的女護士毫不猶豫減掉了長髮,為了便於工作、減少感染風險……

摘下口罩,滿臉勒痕、眼睛充血的是醫護人員。摘下手套,皮膚皸裂帶著血痕的是醫護人員。無論是否在鏡頭前出現過,無論是否在新聞中出現過名字,每一位醫護人員,都是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最可愛的人,都值得歷史和人民銘記。

我們也不能忘記,他們和我們一樣,也是血肉之軀,有普通人的喜樂哀懼;他們也是別人的子女、妻子或丈夫、父親或母親,他們在前線,後方是老人、愛人、孩子的牽掛與期盼。

在兇猛的疫情面前,我們比平時更能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重要、辛苦和崇高,更能自覺和呼籲構建尊醫敬醫的社會共識。這既有現實意義,也有長遠意義。

就眼下來說,對醫護人員的配合和保護要做到最大化。要盡最大努力保障口罩、護目鏡、防護服等醫療防護措施配備充足,讓前線的醫生護士們安心工作,不必承擔不必要的焦慮和壓力。要通過輪崗等辦法,確保醫護人員得到基本的休息;有必要的,做好心理疏導。

就長遠來說,尊醫、信醫、敬醫,應當成為社會常態。中國已故外科學大家裘法祖先生曾這樣形容醫患關係,“醫生治病,是把病人一個個背過河。”這個比喻,不僅形象地展現了醫生與患者之間患難與共的關係,也透露出醫者治病救人,往往是要承擔一定的壓力和危險的。對於社會來說,“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是應該做且能做到的。

在近幾天多個痊癒病例出院的新聞畫面中,我們看到了重拾健康的人們為醫生護士送上鮮花,向他們鞠躬致謝。每一名盡職盡責的醫務人員,都值得這樣對待。希望這樣的暖心畫面,能更多地湧現,能長存更多人心間。

20200202,為自己加油,也為身邊人加加油

疫情防控需要頂格思維,具體措施還得理性考量

全面激活城市“免疫”系統,上海為什麼做得更好

“沒有討價還價”的醫生,憑啥刷屏?

返崗的日子裡,保護好自己就是一種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