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立儲名字被藏在正大光明匾後,古代時沒有攝像頭,為何不怕偷換?

江名丹


清朝立儲名字被藏在正大光明匾後,古代時沒有攝像頭,為何不怕偷換?

  清朝和其他王朝一樣,為了能更好地選擇接班人,一般選擇的,都是公開立儲,可是到了雍正時期,因為雍正上位的流言特別多,他選擇了一種秘密立儲的方式,保證帝國接班人繼任的合法。雍正元年即公元1723年八月,雍正在乾清宮西暖閣召見王公大臣的時候,向他們宣佈,因為兒子們都很年輕,確定繼承人的事情,要特別謹慎。為了保險起見,他把繼承人的名單都寫好了,封在盒子裡,放在乾清宮最高處“正大光明”匾額後面。雍正十三年八月,弘曆成為第一個通過秘密立儲繼位的皇帝。後來,嘉慶道光咸豐三位都是這樣得到帝位的,只如大家所知的,後三位君王根本連兒子都沒有,這秘密立儲的制度也就沒什麼可能了,當然了,這是後話。

  這個立儲的聖旨太重要了,萬一被人偷換了怎麼辦?其實咱們能想到的,皇帝們也想得到,他們比咱們更擔心有人會搞鬼,所以,他們有他們的辦法。(網絡圖)

  正大光明匾是在哪呢?在乾清宮。乾清宮是內廷正殿,是後三宮的第一宮,面闊九間,進深5間,高20米!順治康熙以此為寢宮,在這裡住,也在這裡辦公,包括讀書學習批奏章見官員見使節,舉行典禮家宴等,雍正移居養心殿,但經常在這裡選派官吏,批閱奏章。

  這麼一看明白了,不是所有人都是武林高手,一躥就可到匾額後換東西,而且一直有人把守,晚上也不例外,哪個賊有這麼大本事?那會兒又沒有隱身衣。

  再說了,就算是真的有人能買通內應,乾清宮的侍衛們全都被迷暈了,有高手可以進入,真的躥上去,拿出了這匣子裡的聖旨——想換成自己的意中人,以後某人好做輔國大功臣,享受榮華富貴……

  但是有用嗎?沒有的。

  因為雍正早就預防了這一招,他另外寫了一份同樣的遺詔,封在盒子裡,常常隨身攜帶,注意喲,是隨身,就算不隨身,也是珍藏密斂的,外人根本不知道。這樣,就算是換了匾額後的,沒拿到他身上的也沒用!

  皇帝死後,顧命大臣們,會共同取出建儲匣,和皇帝秘藏的另一份對照,核實後宣佈皇位繼承從,一般而言,他們還都會有口諭。

  就這樣,雖然沒有攝像頭,可再能的人也偷換不了。

  拋磚引玉吧,巴幾句,請高手斧正補充,期待朋友們的關注。


葉之秋


別看清朝時期沒有攝像頭,但有人要去偷換皇帝立儲的密詔,不僅勞而無功而且還必然害人害己害家族,這事就連傻子也不會去幹。皇帝是誰呢?難道你鑽這個漏洞?皇帝立儲密詔,絕對是萬無一失,讓小姐姐為你講述講述吧。

第一、正大光明殿不是你想進就能進的。

一提正大光明殿,大家就會立刻想到乾清宮。認為那裡就是北京故宮紫禁城皇帝舉行早朝的地方,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正大光明殿是圓明園的正殿,都知道圓明園是皇帝本人的皇家園林。這裡守衛森嚴,可不是是閒人免進那麼簡單,而是肱股大臣在皇帝的邀請之下才能進入。在正大光明殿附近的兩翼,有兩處建築,其東部為軍機大臣處理政務之地,其西部侯旨廂房。正大光明殿,就是皇子也是非邀莫入的,至於他人就去的少之又少了。



第二、即便是你進去了,但是公開場合你是沒有這個機會的。

這些邀請進入的皇子、幸運的軍機大臣甚至是領班(首席)軍機大臣。領班軍機大臣不能簡稱為領班的,因為今天的領班基本上都等於小組長。他們在正大光明殿榮幸的見到皇帝本人,哪一個不是戰戰兢兢,誠惶誠恐,又怎麼敢去想把皇帝密詔的主意呢?也就是說在公開場合,一是沒有機會,二是沒有勇氣。如果您搞小動作,必然倒大黴。皇親國戚鄂倫岱在乾清宮院內偷偷撒了一泡尿,就被侍衛看到,瞬間拿下,被雍正發配到奉天。


第三,即便是您僥倖有百年不遇的機會入殿,密詔所放之處,你也夠不著。

即便是您人品大爆發,花費巨資買通戒備森嚴的守衛人員。他們寧願冒著全家掉腦袋的代價,為您尋找機會偷偷開門兒,帶您進入正大光明殿。可您知道正大光明的牌匾有多麼高嗎?據統計正大光明殿的殿深(大概是殿內高度)12.16米。小姐姐保守估計正大光明的匾額高度為11.5米左右。

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咸宜知之。單精《略論清朝中秘密建儲制度》

這麼高的位置怎麼能夠拿得著呢?如果您在跑來跑去找梯子,我想就是找到了梯子,估計命也沒了。


第四、即便是您想辦法拿到手了,也不好改呀。

假如您是幸運至極的人,突破各種困難,搬來梯子併成功地登上梯子,拿下密詔。您怎麼對皇帝硃筆詔書修改呢?他們寫的密詔還是滿滿漢兩種文字。您說您怎麼改吧?假定您通曉滿漢兩種文字,可您能夠模仿出皇帝的真跡而且模仿的天衣無縫嗎?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即便是您修改之後,並且放在正大光明殿的匾額後面,您也會攤上大事,一對筆跡,整個家族都危險了。


第五,即便是你修改的天衣無縫,皇帝還有大招等著您,他還有備份。

又另書密封一匣,常以隨身。——單精《略論清朝中秘密建儲制度》

無論你改的再天衣無縫也沒有什麼用,反而到最後給自己和家族帶來滅頂之災。因為皇帝留了一手,皇帝除了在正大光明殿最高處的牌匾後放置一份外,而且自己還隨身攜帶了一份立儲密詔。一旦皇帝駕崩之後,皇室和顧命大臣會立即將皇帝攜帶的密詔與正大光明殿的密詔對照後,公佈於世新皇帝繼位。倘若兩者有出入的話,當以大行皇帝攜帶的那一份為準。同時會立即調查正大光明殿匾額那一份兒密詔有出入的原因。這樣一來,無論你修改的多麼天衣無縫,依然會給自己和家族帶來滅頂之災。

皇帝的立儲密詔,你要想動手腳連想都不能想。因為你每一個步驟都能很快給自己乃至全家帶來殺身之禍,這事兒連傻子都不會去幹。


小姐姐講史


清朝秘密立儲制度的創始人是雍正皇帝。

其秘密立儲制度的細則是:

雍正在乾清宮當著滿朝文武大臣的面,將自己屬意的皇位繼承人的名字,寫在詔書上,然後密封好,再命人將密封好的詔書放在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待雍正駕崩之後,由領班軍機大臣著人取下,然後當眾宣讀詔書。

那麼有人就會擔心了,萬一詔書被人偷樑換柱了呢,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也是根本不會發生的。


其一,乾清宮是紫禁城後宮中的第一大殿,日夜都有侍衛把守,一般人是進不了乾清宮的,若有人想打正大光明匾的注意,立刻就會被侍衛發現,肯本無法得逞。

其二,乾清宮門寬九間,縱深五間,高二十米,如此的高度,在沒有梯子的情況下,除非你學會了武當的梯雲縱,否則就是做夢。

其三,除了皇帝本人以外,無人知道立儲詔書上,寫的是誰,請問哪位皇子敢以身犯險,萬一上面寫的是自己的名字,豈不是自食惡果。

其四,即使立儲詔書被某位皇子偷看了,發現不是自己,想把詔書換了,亦是辦不到的,因為沒有玉璽,沒有皇帝玉璽的詔書誰會認。

其五,為了確保秘密立儲制度的萬無一失,雍正把立儲的詔書做了兩份,一份在正大光明匾後,一份由自己隨身攜帶,待自己駕崩之後,必須要兩份詔書一致,方可生效。


所以綜上所述,雍正皇帝所發明的這個秘密立儲制度,可謂是萬無一失的,清朝先後有四位皇帝就是用這種制度登上皇位的,分別是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人。

那麼雍正為何要創造這樣一種立儲的制度?雍正創造這種立儲制度,主要是有兩方面的考慮。

一是,可以避免骨肉相殘,因為雍正親眼目睹了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的皇室悲劇,深知皇子爭儲的巨大危害。

秘密立儲,則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手足相殘,因為他們誰也不知道詔書上寫的是誰,所以只能靠臆想吧了,並無明確的攻擊目標。


二是,最大程度上保護皇位的繼承人,因為雍正親眼見證了二哥胤礽的榮辱興衰,深刻的體會到了太子的難處。

太子,封建君主專制時期,最難坐的一個崗位,因為他似君非君,似臣非臣,太強勢了,會招父皇猜忌,太無能了,又會招群臣嫌棄,尤其是自坐上太子之位始,就會不斷的遭到其他皇子們的攻擊。

總而言之,雍正的這個秘密立儲制度,雖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皇子之間的爭鬥,但相對於以往而言,已是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是值得推崇的。


清史宴


換了又如何,除非是把皇帝貼身保管的那一份也換了,否則換了也沒用。當時雍正在創立“秘密立儲制度”時就已經想到了藏在“正大光明”匾後面的立儲詔書會有可能被偷換,所以自雍正開始,秘密立儲詔書一共有兩份,一份密封在錦匣內,安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另一份則由皇帝自己貼身保管。在皇帝駕崩後,由御前大臣將兩份遺旨取出,共同拆封,對證無誤後即可當眾宣佈由誰繼位。



(“秘密立儲制度”是雍正所創立的皇位傳位制度,清時乾隆、嘉慶、道光、咸豐等四位皇帝都是靠這種方法得以繼承皇位的。現如今我們在看清宮劇的時候,經常能看到這樣的一個曾經,那就是在皇帝駕崩後,一位大臣會從“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取出先皇所寫的遺旨,然後宣詔:“皇×子著立為皇太子”,就這樣一位新的皇帝就誕生了,而這其實就是“秘密立儲制度”。



清時的皇位傳位制度與歷朝歷代都有所不同,它不拘謹於嫡長子繼承製度,如順治、康熙皆不是嫡長子,因此在康熙時期,為了爭奪儲君之位,康熙的九位皇子本是兄弟卻是如同仇人那般,他們自相殘殺,骨肉相殘,如此在雍正時期,雍正為了避免再次出現康熙“九子奪嫡”那般骨肉相殘的事情,決意不再立儲君,而是採用“秘密立儲制度” ,即先秘密寫好自己屬意的想讓他繼位的皇子姓名,然後分成兩份,一份在自己身上,一份藏在“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在自己死後將這兩份同時公之於眾,之後這位皇子就能直接繼承帝位。


當然清朝只有四位皇帝是經過“秘密立儲制度”來繼承皇位的,自咸豐之後,這項制度就宣告終結,咸豐只有一位兒子同治,所以不用,而同治、光緒皆無子嗣,更是用不著。)

如此,即使是“正大光明”匾後的立儲詔書被偷換,只要是皇帝貼身保管的那份不被偷換,就沒啥用處,文武百官就不會認可,因此完全沒有偷換的可能。

再者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離地可是有數十米高,要想偷換這匾後的立儲詔書,要嗎你得是武林高手,要嗎你得拿個梯子,否則你很難換得了。而且別忘記乾清宮在哪裡?它可是清朝後宮的第一座宮殿,是內廷正殿。



雍正時,它雖不再是皇帝的居所,但是清朝的皇帝大部分時間都會在這裡批閱奏摺,同時也有專門的乾清宮侍衛在此守衛著,所以你認為誰能明目張膽的進去呢?即使能進去,肯定也會被發現,因為要想進去你就必須打倒這些侍衛,而一旦侍衛被打倒,傻子都知道你想幹嘛,那偷換立儲詔書還有什麼意義呢?

況且,誰也不知道皇帝想立的誰,誰也不知道皇帝會不會臨時更改立儲詔書,所以一旦偷換被發現,這可是欺君大罪。而想要偷換立儲詔書的,除了當今皇上的兒子,就不會有其他人,那這位妄圖想用修改退位詔書來達到謀奪皇位的皇子,一旦被皇帝發現他更換詔書就必定會受到嚴懲,結局要嗎被圈禁,要嗎就廢為庶民。所以試問誰敢冒這個險呢?



因此基於以上幾點原因,“正大光明”匾後面的立儲詔書無論如何也不會被偷換的,因為很困難,且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澳古說歷史


在滿清的時候,除了康熙開始立過太子之外,後世皇帝都沒有再立太子,而是採用秘折的形式將傳位詔書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後面,等到皇帝死了之後才拿出來,所以一直無人知道當時皇帝心中所立的太子到底是誰。

也許有人認為古代沒有什麼攝像頭無法進行監控,一旦有人把正大光明匾後的詔書給換了的話,豈不是對皇位的傳承造成很大的影響。這樣想只能夠是想當然而已,因為正大光明匾所在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的人根本就進不去,而且社會相當的森嚴,根本不可能給人調換的機會。

在電視劇裡面說正大光明殿所在的地方是乾清宮,是皇帝所在的地方,自然是守衛相當的森嚴。不過在歷史上正大光明店並不在這個地方,還是在圓明園,同樣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地方,在正大光明殿周圍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地方,其中一個就是軍機大臣處理政務的地方。這些地方即使是皇子沒有得到皇帝的允許,都不能夠輕易進入。

而且即使僥倖進入了那個地方,想拿到密照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周圍的侍衛可謂是24小時值班,一直有人存在。而且正大光明匾的位置非常的高,有十幾米高,除非是武林高手,即使是武林高手,想在侍衛不發現的情況下登上那個地方也是相當困難的。而且即使拿到了證書,想把詔書進行修改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有些字改起來相當困難,而且還是滿漢兩種文字。此外除了正大光明匾之後,皇帝隨身還帶著一份傳位詔書,相當於是副本,到時候兩個會進行對照的。

所以有了這麼多風險的情況下,自然就沒有人敢冒著誅九族的危險,跑到正大光明匾上去改詔書了。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雍正為何要在“正大光明”匾的背後放立儲的匣子呢?

我們都知道康熙時期出現了九子奪嫡的事件,也就是九個皇子爭奪太子之位的事情,最終勝利者就是皇四子雍正帝。

雍正在繼位後反省了此次事件,覺得應該想一個方法阻止皇子為爭太子之位自相殘殺的事情發生。因此出現了“秘密立儲制度”,也就是在“正大光明”匾背後藏遺旨,先皇去世後才可以取下打開。

當然,這種“秘密立儲制度”不是所有清朝皇帝都執行的,清朝一共12位皇帝,用這種方法選出來的只有4位,即乾隆、嘉慶、道光、咸豐。

有些人會好奇,皇帝將立儲遺旨放在“正大光明”匾背後,不怕被盜、被偷換嗎?

其實根本不用擔心,這種事情是絕對不會發生的。首先這是皇帝朝會聽證的地方,也是政權中心,就相當於是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沒有人敢在皇帝面前如此放肆,更何況這個地方不是想進就能進的。

其次正大光明匾位於乾清宮,乾清宮是皇帝的生活場所,工作在這裡,學習也在這裡,就相當於是皇帝的眼皮子底下。而且它懸掛於最高處,想偷換立儲遺旨,那一定要準備好作案工具“梯子”,在這個基礎上還需要人力,畢竟匾的重量很大,光靠一個人是拿不下來的。所以說偷換遺旨是件大工程,肯定會被人發現。

最後一個原因,也是令很多人直接放棄的原因。你想想,皇帝又不是傻子,肯定考慮到了會有人偷換的情況,所以他做好了防患措施,就是將遺旨寫兩份,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的背後,另一份則交給御前大臣,等到皇帝駕崩後,將匾後的取下,然後由御前大臣對照兩份遺址,如果兩份相同,則當場宣佈。

根據以上所述,我們也能夠知道為何沒有攝像頭也不怕偷換的原因了。


理科男讀歷史


雍正登基後為了避免類似“九子奪嫡”的皇室子弟為爭奪皇位而相互殘殺的事件再次發生,想了一個聰明的主意,就是將自己中意的皇子的名字寫好後,藏在乾清宮“光明正大”牌匾的後面。等自己昇天後,大臣們在牌面後面取出密旨,上面的名字就是繼承皇位的人。

這種秘密立儲的方法一是避免了皇子間的明爭暗鬥,實現皇權的平穩過渡;二是防止了太子權利與皇權之間的衝突,保證了父子和睦;三是皇子們都會積極表現,為自己爭取機會……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那麼把密旨藏在牌匾後面,沒有攝像頭類的高級保護手段,難道不怕被偷換嗎?

乾清宮的防護比攝像頭還嚴密

乾清宮在康熙那會兒是睡覺的地方,到了雍正時改成了處理政務的地方。先是皇帝的臥室又是政府的機密重地,這就導致乾清宮成了御林軍、內務人員防衛和值班看護的首要宮殿。白天站崗放哨,晚上輪班看守,反正就一個目的,不讓一隻蚊子混進去。

同時,紫禁城可不是一般人就能進的,就算你是皇親國戚也需要經過皇帝或者皇后、妃子們的邀請才能進入,並且也要經過層層審核、確認,更何況是紫禁城裡的重地乾清宮呢?皇子們在14歲的時候就會被指定婚事,然後出宮建府,出宮之後就與其他皇親國戚一樣了,進宮是需要被邀請和報備的。


攝像頭還有斷電、故障的時候,乾清宮的防護體系不僅實現了全天候、無間歇防護,而且除了皇帝外的其他人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進入乾清宮的,這比攝像頭靠譜兒多了。

偷換了也成不了皇帝

雍正定的這個秘密立儲制度本身就有防止篡改更換的考慮。皇帝親自寫上兩份內容一樣的立儲諭旨,一份裝在專門的盒子裡,並放在乾清宮“光明正大”牌匾後,另一份自己貼身保管。

現任皇帝去世後,親信大臣們同時取出兩份諭旨,對照無誤後宣佈繼承人選。

那麼如果想偽造立儲諭旨,首先必須有和當時皇帝所用的一樣的諭旨材料,筆墨,字跡,還需要有玉璽蓋章……偽造一模一樣的諭旨是個不可能事件

如果成功偽造諭旨並且也進行了偷樑換柱,當大臣們發現皇帝貼身保管的和牌匾後面存放的不一樣了會信哪個呢?當然是按照皇帝貼身存放的來了,因為這個不可能被掉包

其實在悄悄話看來雍正所定的在“光明正大”牌匾後放一份立儲諭旨是告訴大臣們、百姓們自己已經有了繼承人選罷了。

向牌匾背後放諭旨的時候需要親信大臣到場,由指定的人進行放置,說白了這就是一個儀式,告訴眾人國家後繼有主,好好工作別瞎操心了。就算放上了,皇帝一句話還不是說換就換了!

秘密立儲制度就在雍正時起了點作用

雖然這個秘密立儲制度看起來十分靠譜,一舉多得,可是就是雍正自己執行了……雍正死後,大臣們拿了他的貼身諭旨和“光明正大”牌匾後的一對照,於是擁立了老四弘曆,也就是乾隆。

可是自乾隆之後,這套立儲制度就沒有執行過。

乾隆沒死就把皇位給了嘉慶,自己當了太上皇;

嘉慶突然去世,大臣們也沒有找到秘密諭旨,在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的授意下愛新覺羅·旻寧繼位,也就是道光;

道光倒是遵守了雍正的秘密立儲制度,但是當時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就是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並且這倆兒子是一個媽看大的,倆人相親相愛;

從咸豐帝奕詝就一個兒子,他就是後來的同治;

同治後面就是慈禧折騰著玩了……


所以說雍正創建的秘密立儲制度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皇子們之間根本不會出現雍正跟他的兄弟們之間的那種“九子奪嫡”的情況。

如果雍正之後出現那種皇子眾多,有才能者眾多的情況,“正大光明”牌匾後的立儲諭旨應該也不會那麼寂寞的……

綜上看來,歷史悄悄話覺得“光明正大”牌匾後的立儲密旨不怕被偷換一是乾清宮防守嚴密,二是換了不僅作用不大還有掉腦袋的風險,三是雍正之後並沒有出現能力出眾、殺伐果斷的梟雄式皇子!


以史勵人


皇宮內院守衛森嚴,24小時都有侍衛看守,你爬那麼高,那麼大動作,難道別人發現不了,再說古人也不是傻瓜,你當這麼重要的東西,沒有人明裡,暗裡看守著。

就像現在的中南海,你進去看看,能進去的都是達官顯貴,達官顯貴會輕功嗎?也許會一點點,但是肯定達不到電視電影吹噓的那樣飛簷走壁,最多身子靈活,跳得高跳得遠攀爬能力好一點,那正大光明匾好幾米好,就是武林高手也是無法一躍而上的,兩邊大柱子高大光滑,沒有輔助工具根本沒辦法攀爬,你要麼自帶長梯子,要麼使用攀爬工具,不管那一個都會留下明顯痕跡。

以上還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你不知道上面東西怎麼放的,放在盒子裡,盒子有沒有鎖,如果有鎖你還得具備高超開鎖技巧,如果打不開鎖,你暴力破壞聲音太大,你會被抓,你連盒子帶走,盒子如果很小,那完全沒有問題塞衣服裡面看不出來,如果盒子很大,你沒有地方隱藏,那也帶不走。

假如一切順利你爬上去了,盒子沒有鎖,裡面內容打開你看了,你想換成自己想要的結果,你得把立儲文件帶走,回去山寨一份一模一樣的改成你需要的名字在送回來,兩次在守衛森嚴的地方攀爬,不能有任何閃失,不能被任何人發現,這個從理論上來說基本不可能。

如果你能買通侍衛和一些官員也許可以成功,但是結果導致知道這件事情的人就多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密探在各朝各代都有,沒有密探還有喜歡告密的人,很快事情就會敗露。

偷立儲文件屬於賭命,成功幾率太低,就算立儲成功,自身實力不夠遲早還是會被廢掉,沒有太大的意義。

偷立儲是下策。

只有一種人適合偷立儲文件,就是此人擁有像李世民一樣的實力確沒有被立儲,他為了避免兄弟相殘,偷改立儲名字為自己,這樣可以名正言順兵不血刃。


回收舊電腦壞電腦


首先這個問題有點想當然的成分在裡面。立儲關乎一個王朝的權力更迭,傳位詔書豈是你想換就能換的。再者言,如果詔書怕偷,豈會將其放在眾目睽睽的正大光明牌匾之後,早就藏到了保險箱裡。下面我們就根據實際情況分析一下詔書被偷換的可能性有多大。

位置顯耀,重兵把守

首先立儲詔書是存放在正大光牌匾之後,而正大光明牌匾位於乾清宮最高處。乾清宮所謂何處?乃明清十六個皇帝的寢宮,皇帝寢宮豈是他人能夠隨隨便便進出的。而且乾清宮不是一般的民房,此宮高20米。20米什麼概念,就是足足有7層高,常人不借助外力,怎麼能夠攀爬上去。如果藉助外力,稍有動靜便會引得大內侍衛前來捉拿。

狡兔三窟,偷換無用

假使某人會輕功或者會飛,能夠取得正大光明牌匾後的詔書,但是清朝秘密立儲詔書是有兩份的,就算你偷換了一份,皇帝身邊還保留著另外一份真跡。

立儲詔書的權威性不是僅僅由牌匾後那封決定的,而是珠聯璧合,雙詔對正才起作用的。因此如果你不能準確地找到並替換另外一份詔書,所有的努力都市白費的。

滿漢雙語,字跡難尋

假使又成功的找到了兩份詔書,那麼你需要完完全全的模仿替換。首先你得有空詔書,還得尋得詔書的字跡,字跡也許可模仿,但是詔書乃皇家御用品,豈是一般人所能偽造的。

立儲無望,奪而無味

對於皇帝來說,他選定的繼承人一般都會被委以重任。既然受皇帝的恩寵,又怎麼會冒著風險去確認牌匾之後是否是自己的名字,如果被發現,豈不是偷雞不成蝕把米,葬送了大好的前程。如果確定皇帝不會選自己繼位,那麼此刻冒險也許值得,但是如何保證皇帝託孤的重臣會輔佐自己,畢竟皇帝選定之人早已羽翼豐滿,且有大批臣工輔佐。

事關重大,豈能兒戲

秘密立儲制度,源於雍正皇帝。康熙末年,九子奪嫡,吏治腐敗,兄弟反目。為了最大程度上避免骨肉相殘的事件發生,同時為權力的順利過渡保駕護航,雍正帝首先提出秘密立儲制度。作為大清朝最勤奮的皇帝,沒有之一,經歷過大清朝的生死飄搖,雍正豈會將立儲之事當成兒戲。立儲事關重大,對外也許只是懸於牌匾之後,但是對內,雍正肯定有自己的考量與謀劃,問陰謀,大清朝沒有幾個人是雍正的對手。

綜上所述,立儲詔書藏於正大光明牌匾之後,所謂的偷換隻是痴人說夢,杞人憂天而已。

以上為個人所見,還請踴躍留言,共同探討。


最知之


網友們真是為皇上操碎了心,前段時間看到有人擔心太醫、侍衛和御廚禍亂後宮,現在又擔心起皇上接班人的問題了……

首先要告訴大家的是,咱們能想到的問題,皇上也能想到。像立儲這麼大事情,不可能隨隨便便就出問題的。

不過既然有人擔心,咱們也可以分析一下。第一個問題就是,什麼人才有機會偷偷換了正大光明匾後面的傳位昭書?

飛簷走壁的神偷,或者身懷絕世武功的大俠?這都是小說電影裡的,咱們就不討論了。真正有機會的,只能是經常出入皇宮或者是住在皇宮中的人。比如大臣、嬪妃、太監宮女、御醫御廚、侍衛……

大臣可以首先被排除,因為他們出入皇宮都有太監跟著,而且也不是天天能進來,找不到機會。至於嬪妃,也是重點關照對象,畢竟擔負著皇家血脈傳承的問題,所以平時沒事逛逛花園遛遛狗,在自己的寢宮老老實實待著,不可能讓你找到機會去乾清宮溜達一圈的。


太監宮女呢?這些人在皇宮中數量最龐大,所以也是重點管理對象。

有鑑於明朝太監的混亂管理,清宮的規矩極多。太監不僅等級分明,任務明確,而且互相監督、上級監管,根本沒有機會單獨跑到乾清宮偷換詔書。

御醫御廚和侍衛就更不用想了,到點上班到點下班,安排好在哪就在哪,真有特殊任務也是太監在屁股後面跟著,更沒機會了。

那有沒有可能一群人聯合起來呢?比如嬪妃聯合太監宮女和侍衛,一起偷摸把詔書換了?雖然操作難度極大,但是也有那麼一丁點可能的。

但是,皇帝也不笨啊,現在籤個合同還最少一式兩份呢,傳位昭書這種關鍵性文件,當然皇帝身邊要隨時帶一份。到時候該公佈的時候,兩份一對比,完全一致,才能生效。所以單獨換一份,完全沒有意義。

當然,最關鍵是,沒人會冒險換這個東西。因為這種事情成功率極低,牽扯人員又很多,一旦被發現這輩子算是完了。不管是嬪妃還是皇子,都知道安穩過日子最重要,誰會傻到自斷前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