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闯关东,明明当时东北寒冷,江浙富饶,为何大汉们却选前者?

豆沙的冷


东北虽然冷,但是还未怎么开垦的蛮荒地,只要有一把力气,肯干,就不愁没有饭吃。“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抓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就是当时东北的真实写照。这对人多地少,靠天吃饭的关内人来说,有巨大的吸引力。而当时相对来说富裕一点的江浙一带,也同样是人多地少,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成型,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去了要不乞讨,要不扛活,生活不会比留在本地有太大的改观。所以,形成了当时浩浩荡荡闯关东壮丽景观,而且完全是自发的,出于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


风儿69554434


你好,我是行者,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

我是山东人,我的爷爷辈好多都是闯关东的亲力者。我的爷爷就曾经是其中的一员,他当时的好多亲戚、朋友至今还留在在东北的那块沃土上。


我小的时候也经常,听他提起过那段往事。当时黄河下游地区,连年干旱人民生活非常艰苦。没有粮食,听奶奶说树上的叶子都被抢光了,人都饿死了好多。闯关东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形成的。

听他们讲。他们一般都是投亲靠友去的,就这样你带我,我带他人就越来越多。有的地方甚至整个村庄都搬去了东北。


至于你说的,为什么没有去江浙富饶地区。我是这样认为的。首先生活方式不同,虽然东北寒冷,但总体生活和山东这边差别不大。其次当年南方地区也是人多地少,而且宗族势力很大,外来人根本挤不进去,东北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你开多少地都属于你自己的。

近几年,我发现身边出现了很多当年闯关东的子孙辈,有不少回到了他们离开了几十年,上百年的山东老家。这也许就是人们生活的智慧,也许是被生活所破……


我们的祖辈,很多人都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就是这样一些人,面对生活的窘迫,也只能背井离乡。这就是生活。


0行者悟道0


在那个年代,那根本就没有吃的,也就根本是离不开一个饥荒的。而在这些人里,山东自古以来,那就是一个人口的大省。而且,因为是吃不上饭。所以,这就导致于很多的人也就只能是去搬离到别的地方。而这个地方,那就是山东。其实,很多人也说,东北也只是因为是他们在中原的时候,怕自己混不下去了。所以,那就回到了东北。

而在后来的时候,为什么会是有很多的山东人去到了山东?那就是因为,原本的时候,在东北是没有很多的人。所以,这就是会有很多的闲置的土地。而且,在那个时代,只要是有土地能够种出来粮食,那么,这就不会害怕去挨饿了。

可是,南方那可就不一样了。只要就是因为,即使是在南方的时候。比较的富裕,可是,在南方,却是一点儿也缺人的。他们人口很多,所以说,这就会导致于如果是山东人又去了。那也没有多大的土地是会让他们生活,而与其这样,那就不如去人口比较少的山东。而且,在短短的闯关东里。也不过是20多年,可是,那也是使得东北在短短的20年里,就达到了土地上的肥沃



三毛Vlog


闯关东历史由来已久,自1644-1667年清政府颁布《辽东召民开垦条例》以来,文授知县,武授守备,这23年以来,出关者以鲁民居多,之后1668至1680年间,清政府又以维护东北固有风俗,保护八旗生计为理由实行禁止政策,但是这依然挡不住鲁民出关求生的愿望。在近代咸丰以来,闯关东已经成为正常之势,大量灾民难民纷纷涌出关外,来到冰天雪地的东北地区谋求生存,慢慢扎根在这片黑土地上。

之所以大量山东人逆势北上,而不去富庶的江南,因为那里有吃的,能够让自己及家人活下去: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江南富庶但没有承载大量难民的基础。自古以来江南都以富庶文明,鱼米之乡,让人神往,但是江南之地毕竟地域有限,而且地形偏向于丘陵地带,可以供给农民开垦的土地不足,且多为大地主、大富商所把持。且经济富庶导致大量人员聚集,虽然需要外来人员来补充,但对于大量的灾民难民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不能持续供应灾民生存下去的手段。


2. 关外虽然遥远,且气候恶劣,历来是少数民族长期聚居地区,经济、文化等落后于关内,但是关外具备难民能够持续活下来、生存下来的手段,那就是土地。关外与江南正好相反,江南地域狭小、人烟稠密、土地不足,而关外东北地区一直是地广人稀之地,人烟稀少,土地广阔而肥沃,大部分地都处于荒芜状态,所以,难民去了之后可以通过开荒种田来获得生存的能力。


3. 相比江南的统治管理来讲,清朝还是比较注重关外东北经济社会发展。关外是清朝发祥地,他们正是从白山黑水中崛起入关统治天下,清朝始终注重对于自己发源地的管理建设,所以才有征调关内人去东北的政策,虽然期间终止了一段时间,但是之前既然已经实施过了,一传十十传百,对于艰难生存的农民来说,遥远的关外就是他们生存下来的希望,于是闯关东实际上一直在进行,只是规模大小而已,大量山东人跋山涉水,不知道有多少人为此而死去,但是终究有大量的山东人成功进入关外,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扎根繁衍生息。

以上就是我对此问题的一点理解,如有不妥请留言讨论。



这点我有点体会,我祖上虽然不属于闯关东的那部分,却也是在清代从江南迁到了江北的盐城。现在盐城地区确实是鱼米之乡,当时盐城自然环境可真不怎么样,存在大片的盐碱地(现在盐城沿海县区还是存在很多未开发地),和江南的完全不能比较。但是当时的江南可是人满为患,一户人家耕地,平分都都饿死,所以很多时候只能传给少数的几位或者一位儿子,其他人得去别处刨食。一对比,苏北成了乐土。起码有土地,可以生存下去。清末民初时,如果有人去江浙,会非常失望,空闲土地根本没多少(拜太平天国运动所赐,清末江南居然不人满为患了)因为江浙皖三省人口流动频繁,清末曾经统计过江苏人口一千万不到(数据当然有假)到了建国前居然已经三千多万,完全不像经历了多次战乱的地区。


清风知水


当时的东北人口少地很多,所以才去东北。


六零后老农民


因为山东人能吃苦,不怕恶劣的环境,本身在家就是一亩三分地,而东北地广人稀,去了东北,只要人能干吃苦,能开垦属于自己的土地!就是过上了幸福生活了


春华秋实的棉花


那时东北地广人稀,土地谁开谁得。到江浙去只能当雇工,”除了身上穿的一无所有”。


王祖荫1


山东人闯关东历史悠久,自清末可能还早一些 到新中国的七十年初都有 不少人从山东移居东北,原因是生活困难,到了东北你就是赞时一无所有也不会餓着,到村里给谁帮点忙都管饭吃,时间长了干点事就能落脚,相对比去南方好混一些。后来山东人在东北形成了群体,去了 生人大部分人都愿意提供帮助,去的人多了后来也为东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手机用户78634813355


那个年代沿海地区很穷,连年遭灾。洪灾台风。东北人口少土地肥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