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每个城市都启动建设当地版“小汤山医院”吗?

有必要每个城市都启动建设当地版“小汤山医院”吗?

文丨叶一剑(方塘智库创始人)

截止到目前,随着本次疫情的进一步蔓延及全国各地防控措施的不断强化和升级,除了正在加紧建设的“武汉版小汤山”火神山和雷神山两座临时传染病医院外,其它还有多个城市也正式启动了当地版的“小汤山”建设,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疫情的进一步发展,可能还将有更多城市会启动。

考虑到武汉市和湖北省作为本次疫情的重灾区,确诊病例、重症病例、疑似病例数量都是全国最多的,而且还在进一步增加,当地存量的医护资源早就超负荷运转甚至极度短缺,更别说专门的传染病医护资源了,所以,在当地临时加建两所针对本次疫情的专门医院,不仅必要,而且时间非常紧迫。按照疫情的发展态势,如果确诊病例进一步较大规模增加的话,甚至不排除进一步加建新的专门医院的可能性,这也符合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循证决策逻辑。

但是,对于全国其它城市而言,真的有必要每座城市都启动当地版的“小汤山”建设吗?在什么时候才需要启动当地版的“小汤山”?其背后更复杂的技术经济指标又如何确定?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牵涉到对当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存量传染病医护资源的拷问,还涉及到地方上根据当地疫情发展态势循证决策并做好保守型决策和预案储备的问题。

此外,在“非典”过去17年后,尤其是在“非典”以后国家已经推进了一系列针对传染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软硬件建设这一背景下,还涉及到如何再次去看待2003年北京小汤山非典病房这种临时医护模式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角色扮演和价值启示。

有必要每个城市都启动建设当地版“小汤山医院”吗?

央视频与中国电信联合上线的“疫情24小时”直播截屏

至少从公开的资料来看,截止到目前,各个省、直辖市以及省会城市,甚至地级市,都有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或叫公共卫生中心),在一些县虽然可能没有专门的传染病医院,但至少有专门的门诊和病区。

早在2003年9月份召开的一次卫生论坛上,时任国家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赵自林就透露,中国计划在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完善建立紧急救援中心和传染病医院(病区),“国家卫生部已将其作为今明两年的建设任务”,并提出具体要求: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选择一所现有医疗机构进行改扩建,建立不同规模的传染病医院或后备医院;在地级市,根据服务人口改扩建一个规模不等的传染病医院(病区)或后备医院;在现有县级医院内通过改扩建传染病科和相对隔离的传染病区;传染病医院或后备医院病床规模六十至六百张,建筑面积三千至四万八千平方米,设置重症监护病床和四至二十间负压病房,同时配备常规医疗设备,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此后,国家有关部门还专门发布了《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对传染病医院建设的总体原则、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选址和规划布局、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作出规定,以便于各地传染病医院的建设和布局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可循。

所以,哪怕是考虑到对武汉市和湖北省的支援,我们对于大多数地方上的传染病医护资源储备还是应该有信心(至于像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这些医护消耗品,在这次重大的疫情面前,考验的是整个医疗产业的生产能力、全球供应链、以及社会动员能力等,与要不要临时加建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显然是两个问题),对于当地的决策者来讲,需要第一时间对当地的医护资源储备和综合救治能力摸清家底,并作出高效的利用(哪怕是从公开的资料来看,近些年来,围绕专门的传染病医院的运营困境和模式创新问题,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传染病的突发性、不确定性以及连续多年没有像非典那样的重大疫情出现,使得一些传染病医院专门针对传染病的医护资源配备被弱化,这是需要警惕和重点对待的),而不是像黄冈卫健委负责人那样,一问三不知,然后基于对当地疫情情况和发展态势的科学研判,对要不要启动和什么时候启动当地版的“小汤山”作出科学决策。

当然,对于有些城市而言,可能面临的情况之一是,既有的传染病医院当时可能处于相对郊区的地方,但是,随着过去十几年来快速的城市化,在城市空间分布上可能已经成为城市中心地区,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些医院的隔离环境的优化,为了将风险降到最低,有些城市提前做出临时在相对郊区的地方布局专门针对本次疫情的传染病医院,也不失为更优选择。

而且,从当年北京小汤山非典病房在抗击“非典”过程中的价值发挥来看,除了对提高当时非典病人的收治率、隔离传染源、提高抢救成功率、分级分类管理病人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外,在提高全国人民的信心和乐观情绪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003年4月下旬,在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疗养院北部的非典定点病房由4000工人用7个昼夜建成。从2003年4月30日到6月20日,北京小汤山非典病房共使用51天时间,收治的非典患者680人,是全国患者的七分之一,经过救助,672名患者康复出院,8人死亡,1383名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作为一所特殊时期的特殊医院,曾被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之为:“世界医疗史上的奇迹”,也被认为是北京非典疫情由严峻走向缓和的转折点。

常设专区、定点门诊、专门医院以及临时医院,面对疫情突发的时候,到底哪一种选择更为合适,对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一旦类似非典这样的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而言,还是放在郊区,对避免严重的医院感染有直接帮助,而且,还可以降低对群众的恐惧心理,一旦离开了城区,就更加严格的隔离了传染源。”

有必要每个城市都启动建设当地版“小汤山医院”吗?

当然,关于北京小汤山非典病房,我们还应该了解的是,虽然是在短时间内搭建起来的临时建筑和临时病房,但依然是按照传染病医院标准和要求进行建设,并进行了人性化的考虑。

据小汤山医院的图纸设计师黄锡璆介绍说,小汤山这样的应急医院选址,市政系统成熟、交通便利、周边人口稀少是最需要考虑的三点,“传染病医院更需要关注供电保障、排水、排气安全和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为保证医护人员的安全,当初的小汤山医院实施严格分区,病房为污染区、医护工作区为半污染区、医护办公区为半清洁区,医护人员值班休息区域为清洁区,医护工作实行单向通过式流程。医护人员进出污染区需经过两次卫生通过,即消毒两次。这样的功能模式非常有效地将危险感染源控制在最小范围。

黄锡璆在接受《新京报》的采访时表示,从外部环境到内部使用上,需要特别注意医护人员和病人活动空间、交通路线的分区分流。“按照诊断流程进行医院布置,减少交叉,将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风险。”在这样的设计方案下,每个护理单元都是独立的标准模块,一方面有利于同时施工,各单位可以独立建好自己的模块后集中拼接,尽量减少交叉作业;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发生疫情恶化或失火等紧急情况时,将该单元彻底封闭,保全医院其他单元。

另据《中国经济周刊》的报道,小汤山医院在规划上也从人性角度出发,建成之后医院分为“非典”病人、疑似“非典”病人两个治疗区域。尤其为了防止医护人员被传染,治疗区内设有医护人员专用通道,将医护人员与患者彻底隔离。每间病房均设有卫生间及洗浴系统,大约15平方米的病房,留着8处待介面,除必备的电灯、呼叫器、氧气,还有电话、电视、空调的插头。“据现场施工人员回忆,如果按照传染病病房设计,并没有空调设备,但是考虑北京即将进入盛夏季节,因此留有空调的备用口。每个房间也配备电视,营造舒适的环境,解除病人烦躁不安的心境。”

毫无疑问,对于那些已经启动和将要启动的地方版“小汤山”建设而言,这些亲历者的专业分享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