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每個城市都啟動建設當地版“小湯山醫院”嗎?

有必要每個城市都啟動建設當地版“小湯山醫院”嗎?

文丨葉一劍(方塘智庫創始人)

截止到目前,隨著本次疫情的進一步蔓延及全國各地防控措施的不斷強化和升級,除了正在加緊建設的“武漢版小湯山”火神山和雷神山兩座臨時傳染病醫院外,其它還有多個城市也正式啟動了當地版的“小湯山”建設,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疫情的進一步發展,可能還將有更多城市會啟動。

考慮到武漢市和湖北省作為本次疫情的重災區,確診病例、重症病例、疑似病例數量都是全國最多的,而且還在進一步增加,當地存量的醫護資源早就超負荷運轉甚至極度短缺,更別說專門的傳染病醫護資源了,所以,在當地臨時加建兩所針對本次疫情的專門醫院,不僅必要,而且時間非常緊迫。按照疫情的發展態勢,如果確診病例進一步較大規模增加的話,甚至不排除進一步加建新的專門醫院的可能性,這也符合應對公共衛生事件時的循證決策邏輯。

但是,對於全國其它城市而言,真的有必要每座城市都啟動當地版的“小湯山”建設嗎?在什麼時候才需要啟動當地版的“小湯山”?其背後更復雜的技術經濟指標又如何確定?等等。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不僅牽涉到對當地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存量傳染病醫護資源的拷問,還涉及到地方上根據當地疫情發展態勢循證決策並做好保守型決策和預案儲備的問題。

此外,在“非典”過去17年後,尤其是在“非典”以後國家已經推進了一系列針對傳染病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軟硬件建設這一背景下,還涉及到如何再次去看待2003年北京小湯山非典病房這種臨時醫護模式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角色扮演和價值啟示。

有必要每個城市都啟動建設當地版“小湯山醫院”嗎?

央視頻與中國電信聯合上線的“疫情24小時”直播截屏

至少從公開的資料來看,截止到目前,各個省、直轄市以及省會城市,甚至地級市,都有專門的傳染病醫院(或叫公共衛生中心),在一些縣雖然可能沒有專門的傳染病醫院,但至少有專門的門診和病區。

早在2003年9月份召開的一次衛生論壇上,時任國家衛生部規劃財務司副司長趙自林就透露,中國計劃在省會城市和地級市完善建立緊急救援中心和傳染病醫院(病區),“國家衛生部已將其作為今明兩年的建設任務”,並提出具體要求:在直轄市和省會城市,選擇一所現有醫療機構進行改擴建,建立不同規模的傳染病醫院或後備醫院;在地級市,根據服務人口改擴建一個規模不等的傳染病醫院(病區)或後備醫院;在現有縣級醫院內通過改擴建傳染病科和相對隔離的傳染病區;傳染病醫院或後備醫院病床規模六十至六百張,建築面積三千至四萬八千平方米,設置重症監護病床和四至二十間負壓病房,同時配備常規醫療設備,配套建設汙水處理設施。

此後,國家有關部門還專門發佈了《傳染病醫院建設標準》,對傳染病醫院建設的總體原則、建設規模與項目構成、選址和規劃佈局、主要技術經濟指標等作出規定,以便於各地傳染病醫院的建設和佈局有相對統一的標準可循。

所以,哪怕是考慮到對武漢市和湖北省的支援,我們對於大多數地方上的傳染病醫護資源儲備還是應該有信心(至於像口罩、防護服、消毒液等這些醫護消耗品,在這次重大的疫情面前,考驗的是整個醫療產業的生產能力、全球供應鏈、以及社會動員能力等,與要不要臨時加建專門的傳染病醫院顯然是兩個問題),對於當地的決策者來講,需要第一時間對當地的醫護資源儲備和綜合救治能力摸清家底,並作出高效的利用(哪怕是從公開的資料來看,近些年來,圍繞專門的傳染病醫院的運營困境和模式創新問題,一直是醫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因為傳染病的突發性、不確定性以及連續多年沒有像非典那樣的重大疫情出現,使得一些傳染病醫院專門針對傳染病的醫護資源配備被弱化,這是需要警惕和重點對待的),而不是像黃岡衛健委負責人那樣,一問三不知,然後基於對當地疫情情況和發展態勢的科學研判,對要不要啟動和什麼時候啟動當地版的“小湯山”作出科學決策。

當然,對於有些城市而言,可能面臨的情況之一是,既有的傳染病醫院當時可能處於相對郊區的地方,但是,隨著過去十幾年來快速的城市化,在城市空間分佈上可能已經成為城市中心地區,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這些醫院的隔離環境的優化,為了將風險降到最低,有些城市提前做出臨時在相對郊區的地方佈局專門針對本次疫情的傳染病醫院,也不失為更優選擇。

而且,從當年北京小湯山非典病房在抗擊“非典”過程中的價值發揮來看,除了對提高當時非典病人的收治率、隔離傳染源、提高搶救成功率、分級分類管理病人等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外,在提高全國人民的信心和樂觀情緒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003年4月下旬,在北京市昌平區小湯山療養院北部的非典定點病房由4000工人用7個晝夜建成。從2003年4月30日到6月20日,北京小湯山非典病房共使用51天時間,收治的非典患者680人,是全國患者的七分之一,經過救助,672名患者康復出院,8人死亡,1383名醫護人員無一人感染。作為一所特殊時期的特殊醫院,曾被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稱之為:“世界醫療史上的奇蹟”,也被認為是北京非典疫情由嚴峻走向緩和的轉折點。

常設專區、定點門診、專門醫院以及臨時醫院,面對疫情突發的時候,到底哪一種選擇更為合適,對此,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一旦類似非典這樣的比較嚴重的傳染性疾病而言,還是放在郊區,對避免嚴重的醫院感染有直接幫助,而且,還可以降低對群眾的恐懼心理,一旦離開了城區,就更加嚴格的隔離了傳染源。”

有必要每個城市都啟動建設當地版“小湯山醫院”嗎?

當然,關於北京小湯山非典病房,我們還應該瞭解的是,雖然是在短時間內搭建起來的臨時建築和臨時病房,但依然是按照傳染病醫院標準和要求進行建設,並進行了人性化的考慮。

據小湯山醫院的圖紙設計師黃錫璆介紹說,小湯山這樣的應急醫院選址,市政系統成熟、交通便利、周邊人口稀少是最需要考慮的三點,“傳染病醫院更需要關注供電保障、排水、排氣安全和對周邊居民的影響。”為保證醫護人員的安全,當初的小湯山醫院實施嚴格分區,病房為汙染區、醫護工作區為半汙染區、醫護辦公區為半清潔區,醫護人員值班休息區域為清潔區,醫護工作實行單向通過式流程。醫護人員進出汙染區需經過兩次衛生通過,即消毒兩次。這樣的功能模式非常有效地將危險感染源控制在最小範圍。

黃錫璆在接受《新京報》的採訪時表示,從外部環境到內部使用上,需要特別注意醫護人員和病人活動空間、交通路線的分區分流。“按照診斷流程進行醫院佈置,減少交叉,將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風險。”在這樣的設計方案下,每個護理單元都是獨立的標準模塊,一方面有利於同時施工,各單位可以獨立建好自己的模塊後集中拼接,儘量減少交叉作業;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發生疫情惡化或失火等緊急情況時,將該單元徹底封閉,保全醫院其他單元。

另據《中國經濟週刊》的報道,小湯山醫院在規劃上也從人性角度出發,建成之後醫院分為“非典”病人、疑似“非典”病人兩個治療區域。尤其為了防止醫護人員被傳染,治療區內設有醫護人員專用通道,將醫護人員與患者徹底隔離。每間病房均設有衛生間及洗浴系統,大約15平方米的病房,留著8處待介面,除必備的電燈、呼叫器、氧氣,還有電話、電視、空調的插頭。“據現場施工人員回憶,如果按照傳染病病房設計,並沒有空調設備,但是考慮北京即將進入盛夏季節,因此留有空調的備用口。每個房間也配備電視,營造舒適的環境,解除病人煩躁不安的心境。”

毫無疑問,對於那些已經啟動和將要啟動的地方版“小湯山”建設而言,這些親歷者的專業分享都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