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提出收复新疆时,为何李鸿章要唱反调?

小诸葛谈史


公元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的首领阿古柏在英、俄的煽动下毅然侵入中国新疆,并建立了一个叫"哲德莎尔"的伪政权,公然挑衅了清朝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但是清廷此时却逢多事之秋,中国东南、西南和南部边疆也面临着列强侵略的威胁,所以清廷朝野上下对新疆问题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态度。



一是以左宗棠为首的主战派,坚决要武力驱赶侵略者,提出了保卫新疆就是保卫京师的观点。

二是以李鸿章为首的隐忍派,建议放弃新疆,把主要防御力量布局在东南沿海。这个辩论被历史称之为“海塞之争”,其实他俩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所以观点都是没有错的。

左宗棠认为新疆在手,蒙古可保,河北安全,京城则无虞,顺带还能震慑一下周边想要趁人之危的蕞尔小国,而且阿古柏的实力很弱小,也很好被清军击败,站在军事战略的立场来看,出兵新疆这是完全合理的方案。


李鸿章则不那么认为。

首先,因为南疆已经被阿古柏的叛军所占据了,敌军以逸待劳不易攻取,而且背后还有英俄列强的支持,得罪谁也不好。

其次是晚清财力不足,兵力有限,筹措收复新疆的巨额军费都是个老大难,还不如把这笔稀缺的钱用来发展海军,历史已经证明,海上的威胁远大于陆地。

最后,即便打赢收复了新疆,用于军队驻防和恢复生产的费用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加上新疆地瘠民少,国家投入和产出也不呈正相关,相反还会是国家的一个累赘,也会削弱海防的力量。

由此可见,李鸿章和左宗棠思考新疆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一个是从商业角度来考虑问题,想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一个是从军事战略的层面来审视时局,考虑到了战后的中国局势和长远国际大势,由于资源有限,所以二人意见相左。
最终清廷经过多轮审议,还是采纳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的主张,特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率领六万大军火速增援紧急的新疆战场,并成功的驱逐了侵略者,新疆之战也成为晚清为数不多的大胜仗,从长期历史结果来看,收复新疆不仅军事战略意义重大,而且政治、经济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纳兰谈史


这是海防与边防之争。

李鸿章时任直隶总督,关心的海防;左宗棠时任陕甘总督,关心的边防。

李鸿章认为新疆土地贫瘠,难以开发,这种百无一用的地方,不但不能帮朝廷赚钱,反而会消耗朝廷大把钱财。而新疆邻居尽是虎狼之国,朝廷现在守得住,不代表将来也守得住,况且朝廷现在根本就没有力量去守,所以不如早放弃,早放弃早得利。

李鸿章还打了个比喻。他说,新疆好比中国的手脚,东南沿海则是中国的心脏。手脚被人砍掉了,不要命,照样活;心脏被刺中了,那就是要命的大麻烦。满清著名“裱糊匠”的这一番言论何等的昏庸无耻,让人愤怒。

左宗棠说,琉球地小,他建议扔掉;新疆地大,他力主放弃。自断手脚,再等着让人刺自家心脏,太可笑!为什么不选择将刀锋对准敌人的手脚和心脏!左公的意思,唯铁血可以购公理,唯武装可以企和平。

左宗棠很愤懑,尤其是林则徐女婿沈葆桢也站在李鸿章那一边尤其让他受不了,为此,他曾当众嚎啕大哭,说自己也是天下第一无用之人,眼看着林文忠公(林则徐)守住的伊犁被俄国人占领,自己竟然不能收回来。悲愤大哭之后,左宗棠没有放弃,他拿出国家脊梁的豪迈担当给朝廷上了个折子,也就是有名的《西征表》,虽是仿自诸葛亮的《出师表》,但足可与之比肩、媲美。

清廷接受了收复新疆的主张,于光绪元年(1875)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次年,清军进入新疆,仅半年多的时间,就收复了北疆大部分领土。光绪三年(1877),清军乘胜进军南疆,连战皆捷,阿古柏在逃走途中身亡。


道中道道而道


李鸿章 左宗棠,曾国藩,张之洞都是晚清四大名臣,各自作用不一样,站的位置不同,考虑问题的思路也不一样,左大人收复新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青史留名。

左宗棠是民族大英雄!新疆是大中华的西大门,门被打开了,外族就会乘虚而入,东方大国就会有亡国的危险。新疆面积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一寸山河一寸血。感谢老祖宗给我们半壁河山,向左宗棠大人致敬!


重启人生729


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晚清时期的重臣,都是洋务大臣。他们一个是楚军首领,一个是淮军首领。两人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都有重大的影响力。

但是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李鸿章却是极力反对,这是为什么呢?

十九世纪中叶,晚清政府刚刚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但是清政府并没有摆脱内忧外患的局面。在中国新疆地区,在英国人的支持下,中亚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率兵侵入中国新疆南部。而沙俄也趁火打劫,公然派兵占领新疆伊犁。新疆即将面临被英国和俄国瓜分肢肢解。

清朝时期新疆地图

而此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之后,国力大大增强。而日本强大后,将中国锁定为目标,并且在1894年侵占了台湾。

在这种背景下,清朝高层出现了海防和塞防的争论。就是先提高海军实力还是先收复新疆。

李鸿章认为,新疆是不毛之地,赤地千里,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乾隆年间倾全国之力收复新疆,也只是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却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以前如此,现在也一样。而且,要对付英国和俄国,实在不是明智的选择。不如放弃新疆,将所有财政支出投入到海军建设中。建造一支现代化的海军。

李鸿章

而左宗棠认为,新疆不是荒无人烟的,如果新疆真的没有价值,英国和俄国也不会想方设法侵占。而且,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看似千里荒漠,其实是聚宝之盆。

左宗棠还认为,海防和塞防同样重要,但是事情有轻重缓急。新疆分裂迫在眉睫,是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如果新疆丢失,那么蒙古也保不住,蒙古如果保不住,那么河北地区就无险可守。京城就成了前线了。

左宗棠

在海防和塞防的问题上,左宗棠是辩而不争,一切都是站在国家和名族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李鸿章则将此看成政治斗争。认为左宗棠所谓的塞防,无非也是借此提高自己的实力罢了。李鸿章可谓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但是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重臣,为此慈禧太后各打五十大板。最后是塞防和海防并重。

但是李鸿章并不甘心,当时的军机大臣文祥是支持左宗棠的,准备帮助左宗棠向外国人贷款。但是李鸿章从中作梗。文祥当时对李鸿章说:左宗棠一个花甲老人,不远万里西征。住在荒漠,和普通将士一起吃红薯度日。你还说什么呢?李鸿章羞愧而退。

李鸿章提出的海防看似高大上,看似有眼光。其实只是李鸿章提高自己实力的一种方式。李鸿章希望打造北洋海军提高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不是真正希望来抵御外来侵略者,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日本侵略琉球的时候,曾经向清求救。但是李鸿章以海军实力不足拒绝。从而让中国永远丢失了琉球。即便后来北洋海军实力强大起来了,也没见李鸿章收复台湾。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李鸿章更是消极避战,处处想保存实力。结果是全军覆没。

北洋舰队

左宗棠是真正将名族大义放在心上。没有任何私心。左宗棠不是不知道收复新疆的难度是巨大的,因为只是赶走阿古柏容易,关键是要对付后面的英国和沙俄。而且左宗棠的领土意识比李鸿章要强,李鸿章认为领土可以随便放弃,但是左宗棠认为,放弃领土,将会成为中华名族的千古罪人。而且,左宗棠看到的是将来,而李鸿章只看到了眼前。新疆可能对于当时的清朝确实没有什么大用,但是将来肯定有用。

左宗棠收复新疆

可惜左宗棠死的早,最后让李鸿章一家独大,如果左宗棠还在,中国未必会丢失这么多领土。

时间永远是公正的,李鸿章的政客般作风,虽说给他带来了荣华富贵,但是也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左宗棠一生正直清廉,大公无私。着实让人敬佩。在腐朽不堪的晚清,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历史永远铭记。


教育会客厅


新疆古称西域,在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叛乱后,取名新疆,意为新的疆域。

1870年前后,中国西北和东南都出现了危机。先是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入侵新疆,1868年成立"哲德沙尔汗国",随后占天山南北,并得到英俄的支持。另一方面明治维新后的日本1874年入侵台湾,东南也出现危机,面对两方面的危机,海塞之争便起。

李鸿章认为:自乾隆皇帝平定新疆以来,每年花数万两饷银经营,是个填不满的无底洞;新疆是蛮荒之地,阿古柏有英俄支持,大清难收复;且大军西征又耗军力财力,不如允许阿古柏政权存在,只要他答应纳贡称臣就行。

左宗棠认为:新疆危机,则蒙古和山西不保,接下来京师危险,力主收复。

左宗棠和李鸿章之争,实际上是海防和塞防之争,但本质上反映了大清国力衰弱,不足以应对双重威胁,在二者之间的取舍之争,如果大清国力强大,就会兼顾海塞,没有二者之争了。

最终,新疆收复,于1884年设省,证明左宗棠远见和实力,狠狠打了李鸿章的脸。而十年后,甲午战败,李鸿章经营的海军全军覆没,也宣布了经营海防失败。


金乌木木


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晚清时期的重臣,都是洋务大臣。他们一个是楚军首领,一个是淮军首领。两人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都有重大的影响力。

当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向慈禧太后上奏说:“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在左宗棠看来,“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冠进尺”,收复新疆,势在必行。胜固当战,败亦当战。倘若一枪不发,将万里腴疆拱手让给别人,岂不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民族情感在左宗棠心里最为浓烈,最为深刻,当民族最危急的时刻到来之际,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为和平而战,为捍卫民族的光荣而战,直到最后胜利。看起来是“海防”与“塞防”的分歧,是两个人的辩论,两种思维方式的对比,实质上是两条路线的斗争。面对滚滚硝烟笼罩天山南北,一个是要尽快扑灭硝烟、平息浩劫;一个是听之任之,只求不伤元气。

李鸿章在晚清的外交事务和海防战线虽然多有建树,但此次却站在狭隘的国家主义立场上,阻止收复新疆,无疑成为了李鸿章一生最大的污点。


历史课上的老照片


1865年,中亚细亚浩罕汗国的一个军官,乘新疆回民起义的时机侵入新疆,占据了天山南北的大部分地区,后来以“独立君主国”(艾米尔)的名义和俄,英订约,企图分裂中国领土。

光绪元年(1785年),清朝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在左宗棠准备出关西征时,封建官僚集团中有人提出反对。西征的总兵力约220个营。部队每年所需饷银共一千万两以上,都须由关内各省分摊。反对者既怀疑出兵能否取胜,又认为不值得花费这样大的财力。

李鸿章上奏说,新疆在平时每年还要花三百多万两的军费,为了收复几千里的荒地,再花很多钱不值得。他又说,阿古柏已经和英国,俄国立约通商,相互勾结,如果用兵于新疆,会遭到英俄的反对,并且中国兵力财力都不足,用兵是很危险的事。

同他们相反,左宗棠决心从阿古柏手里收复新疆。针对李鸿章放弃新疆的主张,他指出,如果为了省钱,停止用兵,采取退让政策,敌人就会得寸进尺,甘肃和蒙古西部都将受到威胁。

当时,李鸿章正在把国家财力大量用于经营他的北洋海军,所以他极力强调海防的重要,而视西北边防可有可无。左宗棠在西北拥有重兵,使他重视新疆问题。这就是历史上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从本质上看,他们在新疆问题上的分歧,是要不要捍卫领土完整的问题。左宗棠的言行是符合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

左宗棠的大军以刘锦棠所部为先锋,于光绪二年(1876年),首先向天山北部进兵,经激烈战斗收复乌鲁木齐。在1877年收复南疆,阿古柏自杀,其部下分离崩析,新疆重归中国版图。

西征军武器:后膛七响洋枪

带膛线的后膛炮

加特林机枪


皖北隐士


李鸿章和左宗棠二人是清政府的左膀右臂,关于是否收复新疆,都是站在家国的角度。



一、背景

时间回到1865年,清政府经历了两场大的暴动,太平天国运动和陕甘回民暴动。为了平息这两场暴动,清政府花光了财政积蓄。

祸不单行,新疆地区也发动了起义,多个分裂割据的政权之间战争不断,民不聊生。中亚国家浩罕汗国的阿古柏也趁机入侵新疆,先后几年间占领了喀什噶尔新城、叶尔羌、和阗、阿克苏、库车、吐鲁番和乌鲁木齐等地。


▲1820年新疆局势图


而英国和沙俄也均插手新疆事务,尤其是沙俄,侵占我国领土的野心愈发强烈,形势极为危急。

国家没钱,暴乱不断。这就是清政府版图的底色。




二、海防和塞防


当时的清政府可谓风雨飘摇,内乱不断,还有两个大的短板,一个是海防,一个是塞防。

海防的重要性自不必说,鸦片战争的开端,便是日不落帝国的海军,突破了我们的岛链,用坚船利炮登陆我国领土,控制了清政府。


▲李鸿章


所以,李鸿章李中堂的出发点,是把能征善战的兵力放在海防,以防止整个沿海地区的大溃败。

此时,清政府的重兵已然不多。乌鲁木齐提督成禄,只是游手好闲之辈,手中兵力约等于窝囊废,被清廷判处斩监候;直隶提督刘铭传,统领中路淮军,周璇于太平军和捻军之间,无力西进。


▲左宗棠


而左宗棠手下的军队,装备之精良,远超沙俄。

所以无论海防还是塞防,左宗棠都是关键因素。



三、慈禧拍板


当时的左李二人,可谓地位相当,一位是陕甘总督,一位是直隶总督,都是晚清中兴的名臣。但两人政见又多有不和。

朝中两派也据理力争。身为文华殿大学士的李鸿章声势浩大,更是上奏《筹议海防折》,公然主张放弃新疆,强调“海防”重于“塞防”:“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


▲慈禧


而左宗棠、丁宝桢、文彬、吴元炳等都力陈抗俄的重要性。沙俄帝国主义者曾多次侵犯我国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侵夺我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一百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4年11月强迫清政府签订它预先炮制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强占了我国西北边疆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双方互不相让,矛盾升级,最后拍板的权利在于慈禧。

后来,左宗棠的观点得到了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文祥的支持。慈禧对文祥极为器重,他的话在老佛爷心中颇有分量。



而且考虑到丢掉大清江山,无颜面对祖宗。于是慈禧也终于下定了收复新疆的决心。

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提出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等方针。

并在1878年1月2日,取得收复新疆之战的最终胜利。清政府于1884年将新疆设省,刘锦棠成为首任甘肃新疆巡抚。


▲清王朝版图


左宗棠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丰功伟绩。


翰林冷知识


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晚清时期的重臣,都是洋务大臣。他们一个是楚军首领,一个是淮军首领。两人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都有重大的影响力。


但是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李鸿章却是极力反对,这是为什么呢?


十九世纪中叶,晚清政府刚刚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但是清政府并没有摆脱内忧外患的局面。在中国新疆地区,在英国人的支持下,中亚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率兵侵入中国新疆南部。而沙俄也趁火打劫,公然派兵占领新疆伊犁。新疆即将面临被英国和俄国瓜分肢肢解。


清朝时期新疆地图


而此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之后,国力大大增强。而日本强大后,将中国锁定为目标,并且在1894年侵占了台湾。


在这种背景下,清朝高层出现了海防和塞防的争论。就是先提高海军实力还是先收复新疆。


李鸿章认为,新疆是不毛之地,赤地千里,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乾隆年间倾全国之力收复新疆,也只是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却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以前如此,现在也一样。而且,要对付英国和俄国,实在不是明智的选择。不如放弃新疆,将所有财政支出投入到海军建设中。建造一支现代化的海军。


李鸿章


而左宗棠认为,新疆不是荒无人烟的,如果新疆真的没有价值,英国和俄国也不会想方设法侵占。而且,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看似千里荒漠,其实是聚宝之盆。


左宗棠还认为,海防和塞防同样重要,但是事情有轻重缓急。新疆分裂迫在眉睫,是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如果新疆丢失,那么蒙古也保不住,蒙古如果保不住,那么河北地区就无险可守。京城就成了前线了。


左宗棠


在海防和塞防的问题上,左宗棠是辩而不争,一切都是站在国家和名族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李鸿章则将此看成政治斗争。认为左宗棠所谓的塞防,无非也是借此提高自己的实力罢了。李鸿章可谓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但是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重臣,为此慈禧太后各打五十大板。最后是塞防和海防并重。


但是李鸿章并不甘心,当时的军机大臣文祥是支持左宗棠的,准备帮助左宗棠向外国人贷款。但是李鸿章从中作梗。文祥当时对李鸿章说:左宗棠一个花甲老人,不远万里西征。住在荒漠,和普通将士一起吃红薯度日。你还说什么呢?李鸿章羞愧而退。


李鸿章提出的海防看似高大上,看似有眼光。其实只是李鸿章提高自己实力的一种方式。李鸿章希望打造北洋海军提高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不是真正希望来抵御外来侵略者,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日本侵略琉球的时候,曾经向清求救。但是李鸿章以海军实力不足拒绝。从而让中国永远丢失了琉球。即便后来北洋海军实力强大起来了,也没见李鸿章收复台湾。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李鸿章更是消极避战,处处想保存实力。结果是全军覆没。


北洋舰队


左宗棠是真正将名族大义放在心上。没有任何私心。左宗棠不是不知道收复新疆的难度是巨大的,因为只是赶走阿古柏容易,关键是要对付后面的英国和沙俄。而且左宗棠的领土意识比李鸿章要强,李鸿章认为领土可以随便放弃,但是左宗棠认为,放弃领土,将会成为中华名族的千古罪人。而且,左宗棠看到的是将来,而李鸿章只看到了眼前。新疆可能对于当时的清朝确实没有什么大用,但是将来肯定有用。


左宗棠收复新疆


可惜左宗棠死的早,最后让李鸿章一家独大,如果左宗棠还在,中国未必会丢失这么多领土。


时间永远是公正的,李鸿章的政客般作风,虽说给他带来了荣华富贵,但是也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左宗棠一生正直清廉,大公无私。着实让人敬佩。在腐朽不堪的晚清,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历史永远铭记。


經濟觀點


关于李鸿章为什么反对左宗棠收新疆这个问题于公来讲李鸿章是心系海防,想着用收复新疆的经费扩大海军,增加清廷的海上力量。于私来讲小房自己认为李鸿章有想着依靠强大海军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李鸿章像

中国新疆,中亚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在得到英国的支持后公然打入中国新疆南部。就在此时沙俄也紧随其后派兵占领新疆伊犁。中国新疆这个牛羊遍地瓜果丰盈的沃土将面临被英国和俄国瓜分。

*清朝新疆地图

日本这个曾经的清朝附属小国经历了本国的“明治维新”后也强大了起来,利用海上力量霸了台湾,而此时的大清王朝刚刚平定太平天国运动。

在这个国土被侵国库空虚的时候,清廷的高层对于是派兵收复新疆还是提高海上军事力量这两个问题上出現了两种声音。

*李鸿章和左宗棠

李鸿章认为新疆土地贫脊人口稀少可以说是一个不毛之地况且当时新疆要靠内陆的税务经费支持,每年援助的银两约有亿万两之多,李鸿章认为新疆实际就是一个累赘,且周边大都是虎狼之国,就算收复了能守几时也难说,没有收复的必要。与其要像乾隆朝一样耗费千百万的银两去收复一个无用之地不如将这笔钱用在扩大海军力量上。而且收复新疆不光要对付阿古柏还有英国和俄国。

左宗棠则提出了反对之声。左宗棠认为新疆不是没有价值荒无人烟。反而是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试问若真没有价值那英俄两国为什么会派兵入侵?不仅如此新疆还是河北地区的第一道防御屏障,新疆失去就等于把京城变成了前线,所以新疆不可放弃。当然左宗棠同样认为海防一样重要,不过目前新疆问题迫在眉捷应当首要处理。

好在当权者慈禧太后对待这个问题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于1875年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并全力筹措军费!并在两后也就是1877年,清军乘胜进军南疆,连战皆捷,阿古柏在逃走途中身亡。新疆收复。

李鸿章提出的增强海防看似为朝廷着想,看似有眼光。其实只是李鸿章打造現代化海防是提高自己实力巩固自己朝中地位的一种方式。并不是真正用来抵御入侵。

清朝的附属国琉球被日本侵略的时,曾派人向清朝求援。但是李鸿章却以海军实力不足拒绝。琉球从此成为了日本的领土。

后来北洋海军实力强大起来了,李鸿章也没有去收复台湾。中日甲午战争中李鸿章更是消极避战,处处想保存实力。结果是全军覆没。

铁的事实证明了李鸿章所谓的打造现代化海防放弃新疆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朝中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