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灭掉元朝后,数百万蒙古女子的下场如何?

苏打_vison


朱元璋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并没有什么太血腥的东西,但是对于留在原先汉地的蒙古人,确实有些釜底抽薪,可以说老朱是相当聪明,却也相当狠辣。

在元朝统治时期,他设置了严格的民族的等级限制,不同种族的人是有严格的等级区分的,当时的汉是最低的一等,备受欺凌和压榨,但是元朝的这种做法不仅激起了最广大人民的反抗,同时对元朝来说,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民族融合,也不利于大明的统治

在元朝败亡之后,朱元璋吸取元朝的教训,他认为不能再像元朝一样将各族人分成等,应该都平等对待,此外为了不积极,留在旱地的原先蒙古移民的反抗,采取了潜移默化的同化政策。

这种政策的主要实施对象是蒙古女人。

早在北伐时期,朱元璋就颁布圣旨,表示只对元凶就是元朝的皇帝和贵族追究罪行,其余的元朝百姓都是没有罪的;而且都说朱元璋是个暴君,但他对攻破大都之后俘获的蒙古人却表示的很宽容,他将俘获的蒙古人全部释放,并且保证平等对待。

通过这种方法赢得了当时蒙古遗民的拥护,当时还有很多蒙古人踊跃参军,成为了朱元璋伐元的中的一员,甚至后来,明朝有一支精锐部队,叫做朵颜三卫,就是由全部蒙古人组成的。

朱元璋采取刚柔并济的方法,不仅要求蒙古族人在服饰语言方面要破除旧习惯,禁止在穿戴以前的民族服饰,统一穿戴汉族服饰,学习汉语,蒙古姓简化为汉字,对于这种政策他们明朝政府先以利诱之,如果利诱不行再强行改变,反正就是禁止蒙古遗民的传统,使之汉化。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做了一个推动当时蒙古移民,婚俗文化文明发展的一个措施,那就是要求蒙古人废止收继婚制度。

什么是收继婚呢?

这就要不得不说,草原民族对于女性的看法了,在古代游牧民族时期,啊非常鲜明的就是弱肉强食的社会,所以没有战斗能力的女人往往被视为像牲畜一样的财物可以随意的获取,赠送和杀死。

所以女人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种礼物和工具,比如我们都知道在当时汉朝的时候,王昭君就先后嫁给了父亲和儿子,这在汉人的伦理观中是不道德的,所以在明朝建立王朝之后,就将蒙古人的这一传统给废止了,其实对她们也是一种进步吧。

釜底抽薪

此外就是对于蒙古女性,当时朱元璋采取了一个非常铁血的政策。那就是要求蒙古人不得自相婚配,蒙古人不得嫁给蒙古人,蒙古女子必须嫁给汉人,知道惩罚是非常严重的,如果发现蒙古女子嫁本族人,不仅进行杖责,还要全部贬为奴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数代之后就没有蒙古人了。

这一招可以说是釜底抽薪,可以说是非常狠辣精准了。这一招不流血的消灭了可能对汉人王朝的威胁,并且成功的稳定了后世存在这种威胁的可能,再次确立了汉族人的绝对统治。

事实证明,朱元璋真是太厉害了。


历史好奇怪


朱元璋灭掉元朝以后,留在明朝境内的蒙古女子很多,她们最后都去哪里了?难道都被诛杀,或者罚没为奴了?当然没有,这些蒙古女子其实在明朝生活的很幸福。不但是蒙古女子,即使是蒙古的汉子,只要忠于大明,同样受到优待。这一点是要给朱太祖点个大大的赞的。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纯正的草根皇帝,他对于皇权的确谨慎了点。但是,朱元璋对待百姓是非常仁善的。同样的,朱元璋对于留在明朝境内的少数民族,颁布的政策也非常人性化,都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的。

朱元璋在《皇明诏令》中非常明确的说:“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仪,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厉害吧,朱太祖在明初就已经有了天下大同的思想,天下的人同样生在天地之间,只要肯认同我大中华礼仪文化,我们就愿意平等的对待、抚养他们。

当然,认同不认同,朱太祖也并不强迫。朱元璋同时指出,“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也就是说,只要认同归附中华,那就入乡随俗,安心在此生活。不乐意呢,那也不强迫,不挽留,自己走就是了。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平等精神了。

在封建社会,仅凭这一点,相比元、清而言,大明雄浑自信的气魄就已经出来了。

当然,不同的族群混居,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融合办法,还是会有隔阂,甚至会闹出大乱子。比如两晋时期的五胡乱华,迁入中原地区的胡人,就趁晋朝衰微之时,大肆反叛作乱,导致生灵涂炭,造成了中华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时期。所以,朱元璋就想到了一个促进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的更好的办法。就当时而言,这项政策,绝对是非常人性化的政策。

朱元璋对于大量留在明朝境内的蒙古人、色目人,在《明会典·律令·婚姻》篇中,特别规定:“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即汉人)为婚姻,务要两厢情愿,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

这条律令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蒙古、色目人,男人必须娶汉人为妻,女人也必须嫁给汉人为妻妾,不允许蒙古人嫁娶给蒙古人,或者色目人嫁娶给色目人。当然,蒙古人嫁娶给色目人也是不被允许的。反之,亦然。同时,还规定此类婚姻必须以自愿为前提。凡是违反这条律令的蒙古人、色目人,都要被杖责八十,然后入官为奴。

这条规定有什么好处呢?不言而喻。通过婚姻和血缘关系,加强了留在明朝境内的蒙古人、色目人与汉人之间的联系。不同族群之间,互相有了血缘亲情关系,而且还都混居在一起,会促进互相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只会越来越亲近。这种情况下,汉人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蒙古人、色目人,而蒙古人、色目人居住在汉地,也会跟在自己家乡一样没有隔阂。

事实上也是如此,很多留下的蒙古人都开始忠心于大明,为了守护大明江山,以及大明境内的同胞,包括汉人,与边塞之外的游牧民族英勇作战,甚至是不惜以身殉明。

《明史》记载,朱元璋曾下旨:“蒙古、色目人有才能者,许擢用。”同时,还给这些人赐汉姓,取汉名。众多归附明朝的蒙古及其他民族的将领、大臣,因此在《明史》中留下了自己的传记。其中很多有功者,还被明朝追封为公爵、侯爵,并以忠字为谥号。

比如永乐时期的大将吴允诚,归附明朝之后,多次跟随明军征瓦剌,屡立战功,颇受朱棣信任,死后赐谥号“忠壮”。其子吴克忠、吴克勤在土木堡之变中,拒守山岗,力战而亡,分别被赐谥“忠勇”、“僖敏”,可谓是满门忠烈。正是朱元璋的政策,才让这些人得以留名青史。

蒙古的汉子们都已经忠于大明了,那些留下来的蒙古女子,自然也不会被亏待。她们只要愿意嫁,都可以选择汉人为夫君,彻底融入汉人的大家庭,与汉人女子一样,生活在汉人的大家族之中。明朝皇室都毫无忌讳,大量纳少数民族女子入宫为嫔妃。血脉相连了,心也自然就相通了。

正因为朱元璋奠定了不实行婚姻隔离的政策,甚至为了促进不同民族与汉人之间的融合,还出台相应的政策,促进交融,这才让汉人有了强大的包容性与融合性,不同民族之间也相处融洽。

事实也已经证明,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少数民族同胞,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举世看来,其他任何国家的少数民族,都没有像在中国这么优厚的待遇,不但不会被歧视,享受的待遇甚至都超过汉族呀。


奕天读历史


元朝灭亡以后,都以为滞留中国的蒙古人下场会很惨,毕竟朱元璋是出了名的好杀之人。但真相往往让你意想不到,“暴君”朱元璋不仅没有残忍地杀害这些蒙古人,反而对待他们算是相当仁慈了,可谓之以德报怨的典范。

元朝入主中原以后,将人口分为四等,汉人是最低的一等,有时候甚至比不上一匹马。长期的压迫政策终于激反了汉人百姓,朱元璋顺势而起,经过残酷的斗争建立的大明,并派遣军队进行北伐,势必要将蒙元势力全部赶出中国。

北伐的时候,朱元璋颁发了圣旨,表示只追究蒙元皇帝的罪过,百姓是无辜的。要求徐达不能对百姓烧杀抢夺,甚至还要善待元室宗亲。最后攻破大都后,还将俘获的蒙古人尽数释放

。这可谓是一着妙棋,被释放的蒙古人对朱元璋感恩戴德,踊跃参军,最后成了朱元璋手里的一把利剑,在对付逃到草原的蒙古军队时起了很大的作用,真可以说是从内部分化瓦解了蒙古人。

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朱元璋还出了三道关于蒙古人的民族政策,以求从根本上解决风险。这三条政策大意是:

一、禁止蒙古人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只能穿汉人的服饰;

二、禁止蒙古女人嫁给蒙古男人,只能嫁给汉人。蒙古男人也只能娶其他民族的女人,这样三代以后,大明国内就没有蒙古族了;

三、所有蒙古人必须学习和使用汉语(这和当初日本人在中国推广汉语是一样的吧)。

三条政策虽然强硬,但却换回了上百万蒙古人的性命,可谓是一举多得。


历史小跟班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以应天府为京师,国号大明。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命令徐达、常遇春等将北伐,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彻底结束蒙古在中原的统治,中国再次回归到由汉族建立的王朝统治的之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而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那么当文化碰撞,明朝击败元朝后实行了怎样的政策呢?元朝灭亡以后朱元璋又是如何对待蒙古人的呢?

朱元璋在《奉天北伐讨元檄文》中写道:“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朱元璋在檄文中表示,只要蒙古人诚心投降,他绝不会对蒙古人横加杀戮。这言下之意就是,倘若蒙古人负隅顽抗就别怪他手下无情。

当时朱元璋对蒙古人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首先,禁止蒙古人原有的收继婚制。

在蒙古人的认知里,父亲死后,儿子会继承除亲生母亲以外的小妈;兄长死后,弟弟会继承所有的寡嫂。在传统道德中这是不道德的,在汉人看来这是乱伦,汉人绝对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再者,在明朝的统治区域内,禁止蒙古人穿蒙古服饰、说蒙古语,并要求他们穿汉服,说汉语,简化蒙古姓氏改汉姓。这也说明了朱元璋对待蒙古人并不是完全怀柔的政策,而是有意识地将他们与汉人同化。其实,这也是不少君王在统治期间会做的事情,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个民族的思想,新建立起的思想又为统治服务。

最后,也是最为致命的一个政策——不许蒙古人自相婚配,蒙古女子必须嫁给汉人,为汉人生孩子。若本族自相婚配,不仅要处以80军棍,还要将夫妇收为奴隶。为什么要有这样奇怪的政策呢?其实蒙古人非常看重血统,如果孩子是混血的话,这个孩子是不会被蒙古人认可的。这种人一直处在社会底层,容易偏激,不利于社会治安。而明朝下达的命令则让这些孩子有了名分,给当时根基非常不稳的明朝争取到大把时间来整修,大大巩固了汉族的统治。

对于蒙古女子来说,如果没有实行这一政策,她们一旦被抓住之后,在她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不沦为奴隶,要不就会丧命。如果她们在大漠深处生活,那生活条件艰辛不说,更要时时担惊受怕。相比之下,被同化而且还可以相对平等的生活,这个结局无疑是好的。

从统治者的层面来看,朱元璋的做法无疑是十分明智的。朱元璋实行这个政策并不没有将蒙古族完全消灭掉,而是让他们在这个交融的状态下,慢慢为自己所用,完成一次彻底的大统一。久而久之,蒙古人非但不会反抗,反而会成为汉人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不见血,但对于民族特色而言是一种温柔的残忍。


邓海春


灭掉元朝后,蒙古女子只不过不允许嫁给蒙古汉子罢了,其他没什么变化。朱元璋以万万汉人去同化百万级别的蒙古人,自然要比满清试图以几十万人口同化上亿的汉人要简单的多,其实回头来看,满清入关初的一些政策和朱元璋同化蒙古人的政策有点相似,只不过走了两个极端。

禁止少数民族族内通婚

在朱元璋时期,便颁布了针对少数民族的婚姻法,《大明会·卷141·典律令·婚姻》规定:

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务要两相情愿,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其中国人不愿与回回钦察为婚姻者,听从本类自相嫁娶,不在禁限

意思是,只要是蒙古人、色目人,要与中国人联姻,必须要两厢情愿,不允许蒙古人、色目人之间相互结婚,否则杖责80,男方女方还要被押解进入官府为奴为婢。如果汉人不同意嫁娶少数民族,则允许汉人之间联姻,不受限制。

朱元璋的这项政策可谓是从根本上杜绝了少数民族势力的崛起,所有少数民族都会深层次的进入汉族生活,只需2、3代,那么少数民族的基因基本上就被同化殆尽了,文化同理。

非我族类,一视同仁

朱元璋发布的《谕中原檄》中说到: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蒙古人、色目人虽然不是我华夏民族,但是同一个天地、同一个文明,如果有知道礼仪,愿意为我大明朝所用的人,我族将一视同仁。

而对于,学习汉人文化礼仪的蒙古学士,则给予了上升的通道:

蒙古、色目人既居我土,即吾赤子。有才能者,一体擢用

因为这些种种的法令,既有限制发展的,又有促进发展的,使得元末被赶跑到草原荒漠中的异族人重新回归中原的怀抱,仅洪武、永乐两代,从塞外迁入的蒙古人就大约在七十万左右。所以网上各种传言朱元璋大肆屠戮蒙古人、色目人,根本就是没有证据的一通乱说。

反而朱元璋对张士诚等部的汉人屠戮比较严重,而蒙古人毕竟是上朝掌权人,倘若大肆屠戮,那么冤冤相报,恐怕大明王朝境内四处都是恐怖分子了。

这样看来,满清入关,试图以满清文化吃掉中原文化,最终只不过在表面上完成了“剃发”,最终在文化层面上溃败就是必然了。而满汉不通婚亦是为了保留满族基因,而作为少数民族掌权,这也是高层所必然要防范的,只不过此举反而显得不够自信,也是无奈了。朱元璋本就是汉人,就不用整这乱七八糟的塑造自信了。

史味人生


元朝是我国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大一统王朝,并且这个能征善战的民族在统一华夏后,将治下的子民们分成了四等,激化了民族矛盾。

所以再后来的朱元璋的起义中就打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并成功将蒙古骑兵赶出了华夏大地,建立起了大明王朝。

但在大明王朝建立起来后,朱元璋也面临着一个大难题:那就是那些遗留下来蒙古族的子民们应该如何处理!


真相往往让大家意想不到,“暴君”朱元璋不仅没有杀害这些蒙古人,相反给予他们宽厚仁慈的对待

而且这群人的数目并不小,达百万之多。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朱元璋会将他们“斩尽杀绝”,但其实朱元璋并没有这么做,反之朱元璋采取的办法则是将他们给同化了。

首先

  • 朱元璋在《奉天北伐讨元檄文》中表示虽然蒙古人虽然并非汉人,但与我们汉人共同生活在一片土地上,凡懂得礼义廉耻,同时又愿意成为大明王朝子民之人,都可以享受和汉人一样待遇。

再者

  • 朱元璋还规定这些留在中原地区的蒙古人,不可再穿之前的蒙古服饰、佩戴民族配饰等,穿着同汉人;同时倡导他们学习汉话,方便交流;还有就是全部改汉人姓氏取汉人名字。


其次

  • 除了以上说到的两点外,朱元璋还在《明律》中为这些遗留下来的蒙古人,特别是蒙古女人制定了一项极为严格、苛刻的规定,朱元璋在《明律》中明确规定蒙古族女子不得与蒙古族男子结婚,必须与汉人通婚,否则视同违法将送到有关衙门接受仗刑,收为奴隶。甚至那些坚决不与汉人通婚的蒙古人还将受到逮捕。


朱元璋正是通过这三点,在极短的时间里,将这百万蒙古人从服饰、风俗、语言等彻底的融入了我华夏文明。

或许有人会说朱元璋这些政策,虽不见血却残忍无比。像素以为这根本谈不上残忍,甚至说这是朱元璋的宽厚仁慈,更是其大国之君的胸怀,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朱元璋不是去同化他们,那么这些人的结果又会是如何?或沦为奴隶、或被斩尽杀绝、最好的结果又或是逃回沙漠之中风餐露宿,先较之下,融化华夏文明,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像素说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王朝,常年的征战,让蒙古军队异常强大,但是,因为蒙古统治者不善于治国,引起了元末老百姓起义,结果元朝最终被推翻了,汉人重新拿回了江山统治权。不过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王朝在历史上存留的时间并不长,仅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便灭亡了。


但毕竟当年蒙古人也在中原大地生活了近一百年的时间,元朝灭亡之后,肯定有很多蒙古人留在了中原没有办法回去。

那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当年是怎样对待那些蒙古遗留下来的百姓的呢?

不可否认,在我国二百多位皇帝之中,朱元璋是一位相当富有谋略和智慧的皇帝,从社会的最底层,一步一步爬上起义军统领的位置,再到最后建立了大明王朝,是极个别实现草根逆袭的典型。

蒙古被他推翻后,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的问题,加上各类限制,有些蒙古人不得不留下来,那这些人怎么个安排是明朝建立之初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虽然称得上是明君,但是他有时候也是嗜杀成性,很多开国功臣都死于他的手中。

那当年这些蒙古人就没有遭到朱元璋的屠杀吗?

其实并没有。那些被朱元璋屠杀和遭到牵连的大臣,全部都是因为他们犯了罪或者是有谋反的意图,而这些蒙古人一无所有,朱元璋并没有平白无故的屠杀他们,而是下了将他们“同化”的命令,以便于管理他们。

回想当年蒙古人刚刚入主中原的时候,或者是后来的满族人,他们都对汉人进行过大规模的屠杀,相比起来朱元璋的这种政策就已经算是最仁慈的了。


而至于具体的“同化”政策则如下: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一律不得保留之前蒙古人的穿搭习惯,民族服装、配饰等都要销毁。由蒙古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所有人将蒙古语弃用,改为学习汉语。

上面的这些是笼统的针对所有蒙古人的,还有一项专门针对蒙古女子的,《明律》中规定,蒙古女子以后不能嫁给蒙古男人,只能嫁给汉族男人,之前已经结婚了的蒙古女子可以和他的蒙古丈夫生活。

但是,在《明律》推出之后,所有到了结婚年龄的女子只能找汉人丈夫,一旦发现女子在婚配方面违反了《明律》规定,女子将受到杖刑。


可能很多人都疑问,那些蒙古男子怎么办呢?

虽然《明律》上没有对他们的婚配明确规定,其实,对蒙古女子的规定就是对他们只能和汉人女子结婚的默许。

虽然政策开始的时候,很多蒙古女子并不愿意去执行,但最后她们还是在《明律》面前低下了头。通过这种政策,朱元璋完全实现了将众多的蒙古人同化的目标,有效的维护了大明王朝的统治。


夏目历史君


朱元璋灭掉元朝后,数百万蒙古女子的下场如何?(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众所周知,元朝时期的蒙古帝国,铁骑狂乱,国力强盛,国家版图曾一度扩张到地中海,横跨欧亚两大板块,但最终绕不过朝代兴替的历史规律,最终被“乞丐皇帝”朱元璋带领军队推翻灭掉,杀伐果断的朱元璋在灭掉元朝后,是怎样处置当时的数百万蒙古女子的呢?

事实上,朱元璋击败蒙古军队的时候,原本崇尚暴力解决敌人的他,并没有对这些异族女性进行处罚,而是非常友好地进行处置安排。具体事情还要从这里说起。

1、强大元朝灭亡的原因。

一是元朝统治者内部自身的争斗。成吉思汗是一个威望非常高的超级霸主。但是成吉思汗去世以后,他的四个儿子就开始了汗位的争夺。成吉思汗在生前就知道他的儿子会为了汗位进行争夺。所以才会四处争霸,打下更多的地盘,分封给四个儿子。这个目标实现了,但是蒙古最总领的那一个大汗,却依然在争夺之中。权柄在他孙子辈的时候,由三儿子后代转移到四儿子的后代蒙哥身上。然后蒙哥的权柄又转移到弟弟忽必烈身上。可以说从这时候开始,蒙古皇室就开始了争权夺利。元朝建立以后,皇室之间为争权更是进行了许多非常残酷的斗争,这个斗争让内部产生了巨大的消耗。

二是蒙古人没有处理好民族矛盾。蒙古人在统一南宋的过程中,遭到了汉人的强烈反抗,他们也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屠杀。但是当他们统一全国以后,却依然把汉人当成它们的敌人来对待。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在五胡乱中华的时候就已经这样做过。也是南方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上千年的对抗所致。也是作为北方游牧的蒙古人,缺乏一种自信和包容。民族矛盾没有处理好,直接导致了汉民族民间力量的聚集壮大,最后如决堤一样冲涌起来,势不可挡。

三是蒙古人对于汉民族文化的排斥。汉民族文化以三纲五常、忠孝节悌这些东西,作为规范社会的秩序,上千年来一直行之有效。但是突然之间这些东西都不起作用,而只是依靠武力来进行控制,这样,社会势必进入无序混乱,动荡不安,这种动荡不安的结果就是矛盾更加突出,暴力事件频发,最后酿成元末农民大起义,一介农民最后当到了皇帝。

四是蒙古人尚武精神的蜕化。蒙古人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异军突起,源于他们当初生存环境的险恶,在马上练就了彪悍的尚武精神。但是经过了几十年,当这个马上民族来到富庶之乡以后,优裕的生活条件,让他们的身体体格严重退化,尚武精神严重蜕化。一个本来依靠马上来统治世界的民族,再加上它没有更多的统治手段,而尚武精神又蜕化,其灭亡基本上就是在旦夕之间。

元朝后期,各皇帝都过起豪华的生活,为了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赋税,尤其是汉族人民被压迫尤为严重。于是汉族人民以各种形式起来反抗元朝暴虐的统治,早在泰定二年(1352年)河南赵丑厮、郭菩萨的起义就揭开了元朝灭亡的序幕。而后,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发生的刘福通领导红军起义,席卷了整个中国,在起义军中,出现了一批优秀将领,其中以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人所领导的部队实力最为强大。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他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协助下,于公元1368年攻陷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同年,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建立了明王朝。

2、朱元璋为什么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

既然朱元璋依靠“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获得那么大的好处,并最终获得大明江山。为什么不继续否定蒙古人,反而在建国后,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并且给元朝修史呢?

一是承认元朝才不会成为无根之水。朱元璋曰:“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奈何为此浮薄之言?亟改之。”明朝是在元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所谓“化腐朽为神奇”,对于朱元璋来说,元朝就是“腐朽”,明朝就是“神奇”。没有元朝这个“腐朽”,就没有明朝这个“神奇”。

具体地说,就是只有承认元朝作为一个朝代,这个朝代已经“气数已尽”了,明朝这个朝代才会以“真命天子”的形象“冉冉升起”。有人可能会说,明朝可以不承认元朝,只承认宋朝呀。可以认为明朝是在宋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呀。这样不是更有说服力吗?

恰恰相反,只承认宋朝不承认元朝,有很多麻烦事。一是既然只承认宋朝,那么你朱元璋就不该直接称帝,而是应该寻找宋朝的后裔称帝。二是只承认宋朝,当时宋朝的版图很小,那么获得的宋朝以外的领土,就是一种侵略。三是只承认宋朝,对于元朝那段历史的认定就会很尴尬,中华历史,就成了断代史。

二是承认元朝才有利于让北方的百姓归心。明朝是要建立一个大一统的朝代,并不是只想偏安江南。既然想建立一个大统一的朝代,因此就必须要能够让整个元朝范围内的老百姓都归附。如果朱元璋一直只站在汉人的立场上,甚至是站在南边汉人的立场,显然是不容易让中国境内的其他民族,尤其是让北方的各民族归附的。因为北方的这些民族,他们很大一部分是承认元朝归附元朝的。如果朱元璋不承认元朝,显然是不利于团结的。当初朱元璋讨元的时候,目的是要让更多的南方人加入到这场战争中。现在承认元朝,也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国民加入到明朝的大家庭来。

三是承认元朝才有利于朱元璋继续讨伐北元。如果认为元朝是一种异族入侵。那么,当明朝恢复了原先南宋的江山以后,他就没有理由继续讨伐北元了。因为人家蒙古人已经把你汉人的江山还给你了,你再讨伐,就是一种侵略。反过来,如果朱元璋承认元朝,那么,元朝作为一个“气数已尽”的朝代,他所有的版图,都应该被新的“冉冉升起”的朝代所替代。也因此,明朝讨伐北元,就师出有名,理直气壮了。因为是要把那些“腐朽”的残余势力消灭,当然就必要要赶尽杀绝了。也正是这一点,朱元璋进行了八次北伐,并因此彻底扑灭了蒙古人反扑的可能。

3、灭掉元朝后,朱元璋这样对待数百万蒙古女子。

《明实录》中记载;昔元起沙漠,天命入主中国将及百年,今其子孙怠荒,罔恤民艰,天厌弃之,君则有罪,民复何辜。前代革命之际,兵戈相加,视如仇敌……,克城之日,毋掳掠、毋焚荡、毋妄杀人,凡元之宗亲皆善待之。这也就是说,朱元璋当时下令,虽然元朝国君有罪,老天爷放弃了他,但明朝的军队是为了拯救百姓,所以在攻克城之后,不能对百姓奸淫掳掠,而且还要善待元朝的皇室宗亲。||纵观历史中,灭亡的王朝都没有好下场。在元朝灭亡之后,朱元璋发现明朝疆域中还存留大量蒙古人,其中有数百万的蒙古女子,按理说,一个杀人无数的皇帝应该将这些异族对手彻底除净,免留祸患,但朱元璋却以英明的政治眼光,对待数百万蒙古女子。

一是蒙古女子必须穿汉服,不允许再穿他们的民族服装,也不能说蒙古话、写蒙古字,要说汉语、写汉字,还要都为自己取一个汉族的名字。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失去了自己的语言、文字以及具有自己特点的服装,那么这个民族离灭亡就不远了。

二是朱元璋废除了他们的继婚制度,继婚制就是兄长去世后,弟弟可以娶嫂子。因为让一个女人先后嫁给一个家族中的多个男人,汉人是无法接受的。

三是借助文化的力量,一点点让蒙古女子融入汉人文化之中。先是放宽政策,留在中原的数百万蒙古女子很多都受到了新政权的宽容待遇,一些被俘虏的蒙古士兵被充入明朝的部队。

四是所有蒙古女子不能与本民族男人结婚,只能与汉族等中原民族男人结婚。这一招确实厉害,不仅能淡化蒙古人的民族意识,断绝其有生力量,还可以为己所用,按照这样的婚姻法,数代至数十代之后,留在明朝的蒙古人将会被完全同化,明朝境内的蒙古人就此消失。当然了,这个政策对于蒙古女子是非常好的,她们有机会进入汉族家庭,从而改变因为国家颠覆所带来的地位变化,而且择偶范围和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五是朱元璋还制定了很多针对于蒙古女子的优待政策,让他们安心与汉族人结婚。在那样一个环境之下能够这样,蒙古女子当然应该觉得幸福了。

所以,虽然元朝皇帝把当时的汉人划分为四个人种的最低等民族,但是作为汉族人的朱元璋推翻元朝后,并没有报复蒙古人,而是采取和善的政策妥善安排数百万蒙古女子,这虽然有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有一代开国皇帝仁慈的体现,朱元璋不愧为开创大明江山的一代皇帝。






葛大小姐


元朝灭亡后,朱元璋对待蒙古女人的方式,不见血而且不残忍,可以说很人道的解决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问题,成功的避免了五胡乱华的情况再次发生。

元朝灭亡后,朱元璋把俘虏的蒙古族人,包括大量的妇女,既没有杀害,也没有驱逐,而是强制他们和汉族通婚,融合于中华民族之中。

元朝建立之后,大量蒙古人南下定居,经过一百余年的繁衍,蒙古人、色目人,就有一百多万。

徐达北伐时,元顺帝放弃北京,逃回了草原。只带走了大约4万户,按一户4-5人计算,也不过20万人,其余的几乎全留下来了。而且留下的人中,妇女居多,因为青壮年蒙古人都被征发入伍,要么战死,要么被俘,要么逃走了。

对于这100多万蒙古人,朱元璋该如何处理?

朱元璋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一、只要归降,一视同仁

朱元璋声明,蒙古、色目人,只要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朱元璋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

朱元璋的儿子秦王朱樉,娶得正妃就是蒙古女子,而且就是大名鼎鼎的王保保的妹妹。

王保保(也就是扩廓帖木儿)在明初很多年,一直带领北元蒙军,和朱元璋的部队打仗。朱元璋不仅不恨他,还称赞王保保是天下奇男子,一心想招降他。

朱元璋不仅不杀害王保保的妹妹,也没有歧视他,反而让她成为自己儿子的正妃,请注意,是正妃,不是小妾。

二、汉化政策

禁胡语、胡服、胡姓名,蒙古色目纷纷改名换姓,几代人之后,就与汉人无异了。

朱元璋还诏令蒙古人色目人衣冠如唐,与华人无异。

这样,就把中国北方被蒙古化的风俗改变了过来,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延续做出了重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禁止蒙古、色目人内部通婚,就是蒙古色目女性要嫁给汉人,蒙古、色目男人要娶汉女。

朱元璋下令:

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务要两相情愿,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

朱元璋的这一条政策看起来不太人道,实际上最人道。

大家都知道西晋末年,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大量来到中原,聚集在一起,终于爆发了五胡乱华的悲剧,黄河以北的汉人,遭到了灭绝性的杀戮,汉族女人沦为“两脚羊”,沦为胡人的食物。

朱元璋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博大的胸襟,接纳了大量蒙古族的遗民。

又通过汉化政策,蒙汉强制通婚的政策,比较顺利的实现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功在当时,利在千秋。

伟哉!朱元璋!高哉!明太祖!


陈健4396


对这类涉及民族的问题不太有兴趣,但是这个问题却击中要害了。女人和民族是什么关系?

人类有民族概念是在家族概念之后的事,也就是说民族是父系社会的事。民族认定也该和母亲没啥关系了。真是这样吗?

因为最近在写一本东北历史的书,对东北民族的历史多研究了一些,觉得有必要澄清一下女性和民族的关系。

先说结论:

第一,黄种人的肤色基因来自母亲。

第二,东亚民族父系基因都是由O2和C2构成。简单点说东亚民族就两个来源,一个是汉族一个是漠北鄂伦春人或者叫通古斯人。

第三,东亚所有民族的母系基因都源自一个母亲。

参考文献自行去知乎或者百度,头条里也有。这里不多做解释了。

记得一个关于五胡乱华的说法,一旦某个部落失败了,男人全部杀死,女人留下。从五千年前,汉人血统O2进入中国,就一直稳定的占据着这个地区。北方的另一个基因就不断的南下,不是他们要抢地盘,是人家要回家。C2基因比O2来的早,只不过没打过人家,一路向北逃命去了。

现代汉人血统都可以追溯到几万年前的五个人身上,至于是不是三皇五帝就不好说了。不过,女娲好像一直都在原地,所以,朱元璋怎么对蒙古人和蒙古人怎么对汉人,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女娲的基因一直没变,所以我们一直都是黄种人。

额外说明一下,北方通古斯语系和汉语完全不同,但是这并不妨碍南北两个基因的交流。完整的华夏文明应该是包括西伯利亚地区的,所以漠北对我们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