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每天阅读的习惯吗?都喜欢看哪类书籍呢?

一棵飞扬的草莓


看得比较杂,主要是投资类、行为心理学类,也有哲学类和管理类,投资类比如投资最重要的事、邓普顿教你逆向投资、穷查理宝典、巴菲特之道、随机漫步的傻瓜、黑天鹅等,心理学类包括思考快与慢、错误的行为、乌合之众、影响力等。之前买纸质书,换工作难得带就买了kindle,很方便,哪都能看。知有涯,学无涯,大学很少看书,毕业过了三年才正式看书,现在有空就看一两小时,还好不晚


无我小舟


我有每天阅读的习惯,为了监督自己看书,我还开通了一个公众号,坚持每周写书评。这样坚持两年左右了。我有很多惊喜的发现:比如,我以为自己看的书很多,但精确到阅读数量的个位数时,我发现除了课本我读过的各类课外书不过300来本。这当中有不少是现在大家津津乐道的畅销书,但质量却是我读完之后会觉得浪费时间时间的那种。


再比如,通过自己的统计,我发现自己的阅读领地长期停留在文学一类,我看的经管类、社科、艺术类书籍都不多。这实际上对我的三观很大影响,这意味着,我对所处世界的认知是更浪漫化,更像文学世界的。


如图,是我专门写过书评的文学类书籍:

所以,今年我加大了阅读社科和经管类书籍的时间。

文学类不知不觉就变成阅读得最多的领域这是很常见的。

——————————————

以上回答来自长期关注阅读与写作的【书痴编辑】伍小仙,如果您对书籍、阅读、书店、新媒体运营等话题感兴趣,可以搜索关键词:书痴评书。


书痴读书


我基本上都做到了每天都阅读,最近这一年多又增加了一条,每天都写文章。我就想一辈子都做一个读书人,所以阅读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最近这十多年,不管是去到哪个城市,生活方式如何变化,阅读的习惯算是一直没变,基本上每天都会花时间读一会儿书。



我读书比较杂,什么书都读。之前高中的时候读了不少文学名著,还有余秋雨的文化类散文,反正和文学相关的比较多一点。当时还比较信奉那些经典名著的理论,有些书就是看不懂也强迫自己一直都看下去。当时读书就是高压学习状态下的一种调剂,每天都按部就班地上课写作业,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一点意思都没有,读书就是一件放松自己,发泄情绪的方式。我记得第一遍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读到最后后主刘禅无知拜国,有一种想哭的感觉。真应了那句歇后语:读三国掉眼泪——为古人担忧。还有金庸的武侠小说,读起来简直要到痴迷的状态了,抓住一本书一口气读完,几天几夜什么事情都不干,就是一直沉醉书中的故事情节里。

当时是什么都不懂,就是囫囵吞枣地读书。

到了大学,当时的生活比较迷茫,学业压力又不大,穷人一个也没有资格谈恋爱,时间多得不知道如何打发,于是我又选择了到图书馆里昏天暗地地读书。当时读书是为了解决自己心中的迷糊,我觉得自己有人格分裂倾向,一方面内心里想法多得要命,一方面又自闭得我们同学都以为我有同性恋倾向,对女人不感兴趣呢!同时我也会经常思考,像我这样一个人,未来的道路该如何走呢?大学毕业后我会不会饿死啊?

就是基于这些理由,我读了不少心理学书籍。我记得有个作家叫王鑫的,写过一本书书名是《一半是天才,一半是疯子》,当时我读这本书读得津津有味。我觉得自己就有这种情况,成不了天才,有一些疯子的迹象。当时图书馆有订阅不少杂志,其中有讲心理学的,我几乎每期都不落地看下来。

当然也读了不少小众的文艺范的小说,比如孙睿的搞笑系列,还有石康、路内、王朔这些青春小说,基本上都读过了一遍。当时我的生活状态就是兼职赚钱,尝试过很多兼职,比如发宣传单做服务员去广告公司做体力活,都是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儿;还有就是不加筛选地读书了。什么书都看,只要是能吸引我一直读下去的书,我基本上都看。

我记得当时读过一本大学生的爱情小说《我就不信你不爱我》,印象还蛮深刻的。读完了之后我和到QQ空间里写一篇读后感文章。哎,这其实是一个好习惯,如果我当时就一直坚持读一本书写一篇文章就好了,坚持到现在我估计都已经成为一个大咖了。不过现在也有机会。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慨叹过去没有用,还是要努力做好现在的事情。

我现在看书更注重实用主义类型的,比如我最近买了粥佐罗的《学会写作》,还有厦九九的《撑过去,你终将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还有张嘉佳的,都是差不多的同龄人,都是在写作上取得优秀成绩的人。我看这些书的目的,就是要向别人学习。

看书之前,想清楚自己读书的目的,有选择性地读书,你读书的效率就会提升。别学我,读了很多书,除了提升自己的语感,其他没多大用,这样也不好。最好的读书方式就是把读书和生活、工作有益地结合起来,光图一乐读书除非你已经有很好的资本了,不然就把读书当作一件功利的事情去做,这样你的收益会比较大。


杨文华61


我一直有阅读的习惯,就是那种如果隔几天不读书,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有种自己堕落了的罪恶感。

因此,我基本每天都会固定一个时间用来读书,比如早上。如果有时候被什么事情耽搁了,那我就会抽另外的时间,把落下的补回去。对于阅读,我有种强迫症似的仪式感。

至于看的书籍种类,我喜欢文学类的书,因此以前看得最多的就是文学书籍,包括现在也看,只不过随着阅历的增长,除了文学类的书籍,其他书籍也会涉及了,比如关于读书写作之类的干货书。

我真的很感谢自己的这一个习惯,它让我良多。

怎样培养阅读习惯?

首先,你可以从小说、人物传记之类的闲书开始读起,等你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以后,就可以看一些能够帮你解决日常问题的“功利书”,比如,宝妈可以看育儿、婚姻相关的书籍,专业人士的话则可以看一些跟你的职业有关的书籍。

等这些书都看得差不多的时候,那就试试挑战哲学、心理学、科普类的干货书籍。如此,你定能在书的海洋里吸取知识,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助力。

可能有人会问:自己一看书就打瞌睡,怎么破?

那就从听书开始,现在智能手机上听书APP多得是,比如有书、十点读书、得到、樊登读书会等,里面都可以听到你想听的书。

我是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书旅行茶,欢迎关注!

读书旅行茶


小时候家里穷,别人家都有了电视,就咱家没有,虽然爸爸当时是村里的副主任,依然改变不了我们家没电视可看的尴尬。可能是爸爸比较廉洁,也可能是村委会确实也出来的,也就是那时候所说的村提留。反正当时我家现状就这样,好在每个村村委会上面政府都会给村干部订报刊杂志读物,目的是为了村委会干部能与时俱进,拓宽视野,最好是能带领村民先富起来,就是富不起来最起码也不能拖后腿。我爸每天都要去村委会,就会把这些报刊读物带回家看,像党的建设,党建文汇,农民文摘,伟人传奇,日报之类的,我爸闲暇之余就会躺在那里看。暂且不说看书姿势有待改进,就他那天天雷打不动的读报看书,就深深地影响了我——那时候读小学,刚开始爸爸会买几本七色花之类的作文书,带拼音的那种,我也会跟爸爸一样躺在一起,他看他的党报,我读我的七色花。后来大一点,我就可以直接读爸爸带回家的报纸文摘了。也就在那几年,我对语文很感兴趣,而且每次考试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理解力很好,三年级还被选中去参加了全乡小学生的作文比赛,虽然没得奖,但在村子里是史无前例的第一个代表我们小学出去参加作文比赛的。再加上爸爸是村主任,很快就出名了,爸爸脸上有光,其他家大人小孩对我们家的羡慕嫉妒恨不言而喻!所以,我觉得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熏陶人的过程,它会在不知不觉间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修养人的身心,所谓的涵养气质在一群人当中立马能显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真的一点也不夸张!


熊猫qwx


读书予我来说是最快乐的一件事。以前读书很随意,有时间就看一会儿,有时在兴头上会看上一个通宵。后来我发现早、晚看书非常好,可以把时间很好的利用起来。早晨我会看一小时的书(5~6点左右),然后在起床做其它的事情。晚间我通常会在10至10:30开始看书一小时或更长时间。我觉得晚上睡觉前看一会儿书非常有好处,在看书过程中,将一天忙碌、紧张的心情慢慢地放松下来。这个时候看书也会很安静同时它又是一个缓冲带,能让你安稳、顺畅地进入梦乡。当然了,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时间上可以灵活安排,重要的是要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就好。因为每天读书的效率要比隔三差五的看上几个小时高得多。

我最喜欢看文学类和历史类的书籍。文学类里特别偏重于经典名著,《浮生六记》、《安娜•卡列尼娜》、《三个火枪手》、《荆棘鸟》、《镜湖》等都是我喜爱的作品,他们天马行空般不同的人生轨迹,常常会让人陷入沉思。喜欢历史书籍,没有为什么,就是喜欢,上学时就喜欢上历史课。那些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那些荡气回肠的历史事件等,无不让人感动和震撼。我在读历史书时有个习惯,当读到一个年代时,一定要把这个年代弄清楚,它的前朝是哪个,叫什么?它后面又是哪个朝代接班,而且乐此不疲。当然,也不是只读这两类书,其它类型的书籍也喜欢看,如生活类的书籍、泛心理学类的书籍、理财类的书籍等等。广读书,不拘泥于一种或两种,只要不是太专业性质的工具书都应该去读,这样才会增加想象力,开阔思路,从而也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我现在一年读八十几本书,还在每年递增。而且会把书中认为好的词句记下来或写几句对书的感受。把读书溶入你的生活中,让它与你如影随形。





开胃山楂


有啊,我现在每天都会读点书,不读还有点不习惯。
我以前虽然喜欢读书这件事,但是并没有培养出来阅读的习惯,也就是近几年,才慢慢开始关注到这件事,并开始培养和坚持这个习惯。
后来我发现,坚持阅读这个习惯,真是一件很受益的事情。
首先它会让你爱上阅读这件事,然后它可以增加你的知识,并且,它还可以让你有诗和远方。

如果说什么事情可以让人感觉到有从内向外的喜悦,那我觉得阅读这件事真正可以算是一件了。

以前我是盲目的阅读,自从坚持了阅读这件事情以后,我慢慢的发现了自己的阅读兴趣和爱好。

所以任何一件事情,只有你长时间的去做,才会慢慢让自己清楚是否喜欢。

我通常喜欢看的书籍有四大类。

第一:实用工具型。

这类书籍会让我迅速的学到知识,积累到更多的工作技巧和技能,帮助我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自己的工作,提升工作效率,是我目前必不可少需要阅读的书籍类型。

第二:亲子书籍。

有了孩子,就要不断的去学习一些育儿知识,这时候这些亲子书籍就帮了我不少的忙。当你作为一个新手妈妈手无足措的时候,对孩子的各种问题面临焦虑的时候,去阅读亲子书籍,会帮助你迅速的打开一个出口,告诉你养育孩子如何才能更高效有用。
而且你会发现,有些亲子书籍里讲到的东西,对自身也有非常大的帮助,比如自己的情绪控制,婚姻选择,还有跟孩子如何相处等,这些知识只有在阅读完这些书籍后,才会真正的增长到你的人生里,帮助你更好的养育孩子。

第三:非实用小说型。

也就是虚构型书籍,或者说是小说之类。这类书籍我是在闲暇时间作为调节情绪和打发时间来看的,就如在看电视剧或者电影一样,你会感觉自己很放松,很需要这种书籍给你临时的释放压力的出口,而且阅读这种书籍,总是能更好的开悟到我们,启迪人的智慧。

第四:历史类型书籍。

我以前并不喜欢看历史书籍,觉得太厚,又有点枯燥,更喜欢看改编后的电视剧。但是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发现,自己对电视剧里的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想进一步搞清楚,就必须要去读历史书才能搞清楚,于是渐渐喜欢上了读历史书。当读进去后,便更加喜欢了。

历史书籍可以给人更详实的历史史实,并能以古喻今,给人深刻的道理和做人的启发。并在此基础上,可以让人借鉴古人智慧和做事方法,来帮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所以我也慢慢喜欢上阅读历史类书籍。这里推荐《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等。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欢迎一起交流讨论!


遇见安苒


以前是文艺女青年,现在是文艺宝妈。读书对我来说是一种必需的生活方式,别人是无酒不欢,我是无书不欢。

01我每天至少阅读2个小时,每月读10-15本书

我是全职上班族,下班还要带孩子,但每天能挤出至少2个小时的时间看书。


我读书不喜欢粗略的读,不喜欢快速阅读法,最讨厌一目十行。我要花2-3天的时间才能读完一本200-300左右的书。虽然速度不算快,一个月下来也能读完10-15本,一年下来就能够读120-180本,想想也不少呢。

02我喜欢读的书大体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文学经典

最爱的是文学类的书目,国内的读的不多,最喜欢张爱玲的书,比如《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第一炉香》,百读不厌。


国外的是是跟着世界名著推荐书单来读的,像《飘》《呼啸山庄》《大卫科波菲尔》《月亮与六便士》这类,都很喜欢。科幻的也不错,像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特别有意思。

尤其偏爱英国作家毛姆的书,《月亮与六便士》读过三遍,时不时拿起来翻翻,还是一样有感觉。

今年计划读完书上所列的90余本国内外名著。

第二类是心理学方面书籍

除了文学类的,比较偏爱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之前总听人提起《墨菲定律》这本,最近也在读。以前潜意识总觉得这类书特别高深莫测,怀着这份好奇心,买了一本,读起来倒挺有趣,每个理论定律都有对应的小故事结合起来。


书影生香


阅读习惯是一个人能否持续阅读的基础,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或者说没有适合于自己的阅读习惯,这种阅读是很难持续下去的,难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人要一辈子读书,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活,让书籍成为一辈子的的营养,就必须每天阅读。我目前每天都阅读,这种每天阅读的习惯已经保持二十多年。我的阅读习惯是“三个读一点”,厕所读一点,床头读一点,书房读一点。

厕所读一点:早晨上厕所的时候,厕所的窗台上放着读了很多遍的《古文观止》《人间词话》《培根随笔》之类的书籍,上厕所时便翻开喜欢的篇章,读一两篇,如《岳阳楼记》《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前赤壁赋》等等,重温一下,感觉感觉,整个一天,便神清气爽。

床头读一点:我中午有午睡的习惯,因此每天在床头阅读就有两个时间点,即中午和晚上,中午睡前读二十分钟左右,晚上睡前读半小时左右。在床头读书,我是按照兴趣、有计划的,计划是安排自己喜欢的大部头书籍阅读。比如,《红楼梦》一书我前前后后读过四遍,就都是靠在床头读的;通读《鲁迅全集》,也是在床头读的。读鲁迅的时候,我还做笔记,把喜欢的先用红笔划记,有时间再到书房抄于笔记本上,读完《鲁迅全集》,我做了整整一本笔记本;还有很多喜欢的书籍,如高阳的《胡雪岩》《红顶商人》《灯火楼台》,高阳这个“胡雪岩系列小说共七本,还有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康熙大帝》《乾隆皇帝》等帝王系列,还有之前很多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等等等等,都是在床头读完的,有时兴趣来了,从睡前曾读到凌晨两三点。

书房读一点:在书房读的书籍,那就与写作密切相关了,参考的书籍特别多,一切为了写作要阅读的书籍,像《宋史》《史记》、大量的野史笔记、诗词歌赋等等,都在书房的台灯下,尽收眼底。书房于我是一个“关起门来成一统、打开台灯揽春秋”的福地,在东南西北中、上下五千年中纵横驰骋的江湖,我是个阅读者,也是个旅行者,那里有良辰美景、万种风情,让人沉醉春风里。

我大概从十四五岁开始发现的书籍的可爱,渐有了读书的习惯。因为小时候喜欢听收音机里播送的评书,就有了找书来阅读的冲动,农村小孩,家里哪有书,偶尔在亲戚家发现一两本残缺不全的《岳飞传》、《杨家将》之类的书,那真如获至宝,反复央求借阅。借回后,我匆忙而又饥渴地去书中寻找熟悉的英雄豪杰,既忐忑,又惊喜。薄一点的书,三下五除二就给生吞活剥了;遇上厚一点的,只好再三恳请多借几日。借钱就象借命,借书就象借钱,都是要如期奉还的。家里穷,不仅节衣缩食,而且节油省电,晚过十时就得熄灯,否则必挨爷爷的责骂。于是,偷了爷爷的手电筒,蒙在被子里如饥似渴地赶进度,过书瘾。以至如今有时候想起那些钻进被子里读过的故事和情节,往往还能感到一阵阵浑浊、闷热的空气味儿穿过自己的鼻息。

读高中的时候,姐姐找了男朋友,一个文化单位的小伙子,他单位图书室陆续添置了一批七十年代末出版的书,大都是中外文学作品,如鲁迅、巴金、歌德、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等。他间或从城里到我家做客,便捎几本带上,借公家的书籍,献私人的殷勤。我喜欢他,这恐怕是最要紧的原因。后来他果然成了我的姐夫。

对于书籍,我渐成“瘾君子”。于是,进入大学后,泡书店成了我的习惯。只是,父母供养一个自费生已经不易,再因买书向父母伸手,我于心不忍。所以,每每去书店,我是真正的“泡”——只看不买。那时,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去长沙的袁家岭和五一路,因为那里有省城两家最大的新华书店。还有黄泥街,长沙城里最不显眼的一条小巷,却因为书籍的附丽而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真是“书香不怕巷子深”!师大对面的河西新华书店,因为近,是我学习期间去得最多的地方。看多了,喜爱的逼迫下,不可能不买,于是节衣缩食,省钱买书。有些书过于昂贵,买不起,我便经常象木桩一样钉书店里,一天读不完的,第二天接着读。实在遇到好书,我也“狠心”。二十岁生日时,我第一次向父母多要了三十元钱,加上自己节约下来的,共四十四元三角,去河西新华书店买下了那套我观望、抚摸、犹豫不下数十次的《莎士比亚全集》。

真正阅读习惯固定的开始,是参加工作以后。我至今仍然记得我领了第一次工资一百五十元钱后,站在新华书店门口那自信的感觉,比杨利伟走出神舟五号飞船都要骄傲。我在书架间穿越的心态有了根本变化,以前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店里的书籍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恨是因为自己囊中羞涩束手无策。而现在,面对明码标价的书,我如同流连在那些绝色女子间的贾二爷,从容不迫了。

怪不得人家常说钱能壮胆,我第一次发现,钱还有那样可爱的嘴脸。

从此,不单本地,每当出差,我还会想方设法去出差城市的书店驰骋一番。北京西长安街的图书大厦,上海福州路上的上海书城,青岛位于香港中路的青岛新华书店,我都流连过。我是这些书店里千万书虫之一,浩如烟海的书籍中,人们虽摩肩接踵,但相敬如宾,极少喧闹,这给了我许多异样的况味,好象对知识的敬畏,减少了人与人之间浅薄的纠葛与争斗,于是,我从另一个层面,感受到了书籍的可爱。

从此,买书与读书,成了我业余生活的主题。而每天阅读的习惯,也从此培养起来,至今未有丝毫改变了。


帝国的脸谱


有。主干历史,余者庞杂。具体类别如下。

一是先秦等古籍史书。《史记》《战国策》《左转》《吕氏春秋》《论语》等等等。其中,尤其对司马迁写的《史记》情有独钟,而珍藏的版本不是一种,其中有上世纪50年代的竖版,八十年代的精装版,以及现代的简装读本。再就是时常翻阅《战国策》《吕氏春秋》《论语》等。读史知兴替,令人减少浅薄,增加厚度。

二是现代人编辑通史。如,张延玲、隆仁主编,杨熙越,吕冬梅,熊国军的《世界通史》,哈佛大学费正清主编的《中国—传统与变迁》等等。这些史书一般而言,都是作为工具书来读。可对照查找阅读相关历史,发现东西方学者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不同的切入点观点等。

三是单位推荐的书。推荐一,政论政策导向方面的,如习近平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推荐二,红色传统教育方面的,如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教授写的“苦难辉煌”等书;推荐三,提升综合素养方面的,如“向上汇报”,“如何讲故事?”等等。读这类书,可头脑清醒,了解时局,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站的稳,看得清,不糊涂。

四是依据好恶选择的书。其一,小说类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如印度泰戈尔的作品,日本川端康宏的作品等等;哲学类的,如美国的威尔—杜兰特的《历史的教训》,尼采的《悲剧的诞生》;美学方面的如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吴昌硕画集》,《古代山水画鉴赏》,《中国现代山水画全集》等;中国传统经典作品,如《老子》《庄子》《孟子》《孙子》《诗经》《尚书》以及现代人编的《甲骨文字典》等等等。虽然古文功底太浅太薄,有太多的拦路虎,但可以对照解释,反复阅读,经常阅读。上述所书,有的是读完了,更多的是随手翻阅,用时阅读,因此喟叹:好书太多了!人生世事太庞杂,阅读能力太有限,且读且嚼且消化且用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