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衣锦还乡却没有大张旗鼓,为何走到村头就下车步行?

Power_G


山西的大军阀阎锡山,在发迹之后,衣锦还乡,让手下人奇怪的是,他并没有大张旗鼓,前呼后拥,而是只开了一辆旧吉普车,带着两个随从,到了村口,停下车走进村子,和村子里每家每户都亲切交谈。

手下人很难理解,阎锡山解释道:老百姓才是根本,我不能因为自己的成就,忘了本。

这件事,虽然有些政治秀的味道,但从阎锡山的所作所为,也可以看出阎锡山的一些治国思想。

阎锡山在民国诸多军阀中,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他可以算是一个持续时间最久的军阀,足足统治了山西三十八年。这是名副其实的山西之王。

山西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能在那样一个乱世中,保持自己在山西的地位权势,可见,阎锡山是个很厉害的人物。

阎锡山生在山西,长在山西,所以,对山西有着很深的感情。在武昌起义之后,阎锡山开始宣布独立,并一举击溃来犯的清军,从此获得了山西的统治地位。

如果从阎锡山对于山西的贡献来说,他真的是保了一方平安,但从阎锡山的政治态度来说,属于墙头草式人物。

他曾经拥袁,也曾经反袁,曾经拥段,也曾经反段,曾经拥蒋,也曾经反蒋。这种反复,被阎锡山自称为中庸之道。也体现了阎锡山,并没有更高的政治理想,只是想保住山西这块根据地。


我们或许可以因此而鄙视阎锡山的为人,但如果穿越到民国时候,就会发现,在整个民国(除了抗战时期),要说战争最少的,最稳定的地方,一定是山西了。

而阎锡山的墙头草行为,让各方势力都无法染指山西,无法染指,就不会有大的战争,在当时的年代,只要不打仗,就是一种幸福。从这一点看,阎锡山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阎锡山在山西的三十八年里(中间因为中原大战失败,曾经蛰伏大连了一段时间,但在蛰伏期间,阎锡山依然保持对山西的控制权),阎锡山采取了儒家治国的理念,在阎锡山击败清军,成了山西总督之后,他开始推行移风易俗的工作,最主要的就是“禁烟”“天足”和“剪辫子”在阎锡山的大力推动下,山西各地百姓纷纷摆脱了清朝留下来的痼疾。


接着,阎锡山开始进行乡村改革,现在看来,这些改革其实和古代里正制没有什么区别,但这样的改革,让山西境内各乡村的人口很快稳定下来,并且通过儒家文化,主要是开展教育和训练民兵,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乡村流氓地痞和游手好闲之类的人物。

这些改革虽然并没有大刀阔斧,但很符合最底层村民的切身利益,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稳定和踏实。也让普通老百姓开始认可这个信任的总督。


得到老百姓认可的阎锡山,开始推进农业的发展,这些农业,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农经济,比如兴修水利,鼓励蚕桑,种粮食和一些经济作物。这些政策,进一步稳定了山西各地的村镇。吸引很多流民来到山西。山西一度被评为“模范省”。

从阎锡山执政山西后的一系列的政策,可以看出,阎锡山受到儒家治国思想影响很大,明白老百姓的重要性,在统治山西初期,和很多其他军阀不一样的是,阎锡山并不好大喜功,也不想推到重来,他的绝大多数政策,其实是“毫无创新”的。

但就是这些“毫无创新”的政策,让老百姓感受到了难得的稳定。在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就曾经说过,治理一个大国,就好像作一条小鱼,不能不翻动,也不能翻动的太频繁。


不管阎锡山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但从他的这些政策措施而言,做的很实在,能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踏实。其实,老百姓都很淳朴,有时候,活做的踏实点,哪怕“毫无创新”也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小小嬴政


阎锡山虽说是大军阀,但是,他在山西统治的时期,还是给山西人做了很多好事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能从山西立足三十八年而不倒的原因。

因为阎锡山是山西人,他明白,自己若是想有一番作为。就必须要有老乡的支持, 连老乡都不支持你。你怎么可能在这个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呢?

正是因为他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他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时候,只要他回家,走到村口就会下车步行。

这才是对老乡的一种尊重,只有这样做,阎锡山才能更好的收买人心。才能让更多的人归附于他。

阎锡山在统治山西的时候,确实也为山西人做了不少好事,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和当时的中国乱世是有关系的,那时候中国面临的是军阀四起的战乱局面,针对军阀四起的乱世,阎锡山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来应对。

比如说,他在山西采取的铁路轨道是窄轨道。

这样的轨道和其他省份的不能相通。因此其它省份的兵力,想通过火车,运送兵力到达山西,也就不可能了。

也正是这个方式,让山西在那个时代,保持住了几十年的和平与安定。

他还办理了很多学校,这些学校都是让学生免费来就读的。

大家都知道山西的煤炭比较发达,还有钢铁。有了煤炭和钢铁就能制造武器,就能发展当地的经济。

正是这一系列的策略的实施,让当时的山西,成为了中国数一数二发达的省份。

当然了阎锡山之所以做这些事,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些手段的实施就是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说到政治,就不得不说阎锡山的政治才能,他统领的地盘在山西,这个地方可以说是个四战之地,他的西部有冯玉祥,他的东北有张作霖。他的近邻有吴佩孚,还有北伐的蒋介石,李宗仁。

这些邻居无论哪一个都不是好惹的,但是,阎锡山给他们相处的都很融洽。这就不得不佩服阎锡山了。

不过阎锡山也不会这样一直和稀泥。他也会抓住时机,也会选择主动出击的。

中原大战就是阎锡山联合冯玉祥等人和蒋介石干的仗呀,这一战蒋介石方因为张学良的加入而胜出。

阎锡山战败后就归属了蒋介石。

抗日战争时期,阎锡山综合各方势力,考虑来考虑去,在徐向前和朱德的劝解下,他又开始联共抗日。

晋察冀革命根据地,之所以很快能建成,和发挥巨大的作用,这和阎锡山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抗日战争结束后,阎锡山又开始联合蒋介石一起对抗中国人民解放军。

最后阎锡山是被自己的老乡,比他更厉害的徐向前元帅打败的。山西解放之后,阎锡山就逃到了台湾,最后死在了台湾。


史学达人




历史已成过去,现在想起阎锡山 的当年,已经快百年之事了。无论用什么观点评价阎锡山,都别忘了那是一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特殊时代。处在乱世的阎锡山,能把家乡山西治理成一片世外桃源,人民安居乐业,确实不愧一代人杰。



清光绪九年九月初八 ,阎锡山出生在五台县河边村,父亲阎书堂,当时是慈禧太后的御用采办,负责慈禧的生理卫生和日常用品,整个清宫的脂粉绸绢,都由阎书堂提供。



慈禧非常信任忠厚正直的阎书堂,听说阎书堂喜得贵子,要做阎锡山干娘,权倾朝野的慈禧能为阎锡山干娘,也是阎书堂求之不得的。后来阎书堂在阎锡山五岁时,带他进京认干娘,阎锡山宁死不从,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阎锡山20岁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六期。日本天皇亲自接见了他,并进入日本陆军军官学校。与东条英机,冈村宁次都是军校同学。当时日本陆军学校有一条校训【要做就要阎百川】



回国后的阎锡山 ,慈禧一心把自己的娘家侄女那梅许配阎锡山为妻,阎锡山没有答应,说满人事多,不守妇道。阎锡山娶了大自己八岁的邻居徐竹青为妻,徐竹青早年丧母,父子相依为命,为照顾脑血栓瘫痪在床的父亲,一直没有嫁人。



阎锡山理解她,并愿意和她一起照顾岳父。徐竹青被眼前的弟弟感动,三日后嫁给阎锡山。虽然阎锡山后来成为山西第一人,终身不纳一妾,与徐竹青相亲相爱,相濡以沫。



阎锡山成为山西督军时,开始了对山西励精图治,把山西以北9个县,改成连接全国的市贸区,称【山西黄金商府】,安定的山西,全国上万巨商风起云涌,迁居山西发展,

根据【山西志】记载,阎锡山执政期间,有63个国家在山西设立办事处,外商云集,山西在外国人眼里成了内地新租界。这也使山西财政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九的收入。



经济繁荣的山西,主要表现在民生的真正福利上。山西教育,在千年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免费教育。



凡家中孩子多,家庭困难的农户,一律免去一切费收,自给自足,每两个贫困家庭给黄牛一头,年年发放粮种。



高瞻远瞩的阎锡山,把目光投向山西农民,公益办学,让大批的农民子弟走出乡村,根据【山西档案】,



阎锡山在山西办大学264所,医学类学校870所,当时日本,英国等外籍教师在山西得到大力引进。



阎锡山把山西建成了一个国际性的先进地区,当时有内陆上海之称。公费教育,每年大批山西学子送往国外学习。也给山西带回了一日千里的动力。



整个山西,每年毕业的大批学生得到重用,各行各业,被一种新型思维带动着,科学性地稳步上升。


阎锡山在各市县,前无古人地进行了房地产改革,开发了大批房产,提供给毕业后的农民子弟成家立业,走出农村的年轻人,通过两年的努力,可以买一所自己的小家,

这是阎锡山为了发展山西,为了使山西的年轻人更好地为山西发展做贡献,由山西财政投资的非盈利房地产开发。是人道主义发展方针。



阎锡山虽然成为山西的英雄,可为人并不张扬,除非在正式场合,都是一身山西农民装束,一件棉袄,居然穿出三处破洞。

阎锡山常常去农村,走在农人中,谁也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阎锡山,真实的阎锡山一点不假,真正为山西人谋幸福。



阎锡山最痛恨官官相卫,欺压百姓,每年进行吏治考核,不能清廉为民的一律严惩。阎锡山执政的原则,是严于律己,他在山西期间,除罚自己为官的亲戚72人,枪毙六人。要有一个严明的官场,阎锡山首先做到了人人平等。在阎锡山以身作则的领导下,山西官场一片清廉,他们尊重和佩服阎锡山。



阎锡山虽然提拔了大批五台人,可这些人也成了维护山西安定,惩罚官场腐败的得力助手。全国很多人,纷纷迁入山西,使山西人口成为全国各省之最。




当时有很多国民党大佬主张把山西周边的三个省划归山西,因为害怕阎锡山搞独立,没能形成决议。



阎锡山回到五台山河边村时,一直布衣步行,所有长辈,阎锡山毕恭毕敬,和村里年轻人说说笑笑,就爱蹲在村里长辈的小屋内,吃一碗老人的手擀面。

村里的老人不是希望阎锡山常常回来,只是每天很想他。每次阎锡山离开村子,老人们都要掉眼泪,阎锡山为了这些老人,再忙也会抽时间回家看看,有时大半夜到家,就和老人挤在一张床上。这就是阎锡山,不管怎样评说,阎锡山就是阎锡山。



白这个颜色


作为一个山西人,看到一群人在这里吹嘘阎锡山多么好,我就出离愤怒了!

阎锡山祸害山西老百姓38年,最后逃到那个小岛上终老再也没回家,这就是对山西最深重的爱吗?

我们山西人,普遍对阎锡山和孔祥熙这样的大军阀大贪官毫无好感,我们真正崇敬的英雄是徐向前、薄一波、程子华、傅作义、彭真这些共和国开国英雄们。

有一次在酒桌上,我向朋友们介绍我们朋友李锡彪,我说:“这兄弟厉害了,李鸿章的李,阎锡山的锡,林彪的彪!”朋友们一起鼓掌叫好,李锡彪本人直接炸毛“玛德,三个人没有一个好人,我重新说,“李白的李,刘禹锡的锡,彪马的彪”。”大家继续大笑不止。

这兄弟,是文水人。说起阎锡山,眼睛都要红了。我们都知道伟大领袖给刘胡兰同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也都知道刘胡兰是被阎锡山匪军用铡刀铡死的,也都知道刘胡兰死的时候只有14.5岁。但很少人知道,刘胡兰被杀的一些细节。

2007年1月12日(刘胡兰牺牲60周年纪念日),北京某高校一位副教授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在武力胁迫下,乡亲们颤抖着,铡死了刘胡兰》。没错,阎锡山匪军就是用殴打恐吓等方式,逼迫着支持刘胡兰高土改的乡亲们,亲手铡下了刘胡兰年轻的头颅。

这样的阎锡山,是你喜欢的阎锡山吗?

不过,时光流逝,中国人民站起来已经60年了,太多人忘记了一个甲子前无数烈士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反而开始回忆那些军阀贪官老爷们给丢下的残羹冷炙了。

疯狂破坏沂蒙老区、屠杀革命老区的还乡团支持者张灵甫,不也是被某些人当成抗日英雄崇拜了吗?山西有个刘胡兰,山东有个解文卿。解文卿死的比刘胡兰还惨,不仅有长达6小时的殴打,还有剪烂手指的酷刑,最终一堆麦秸烧死了遍体鳞伤的解文卿。

言归正传,说回阎锡山本人。

阎锡山的确做过一些好事,比如发展山西经济,振兴山西教育,再比如保境安民让山西免于战乱。可是,阎锡山的罪行,也照样不能被选择性忽略。

1,阎锡山统治下的山西,鸦片种植和贩运始终是重要财源。阎锡山支持山西境内中鸦片,其实有渊源。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当局在全省范围内禁止鸦片种植,在文水县和交城县引发“交文禁烟惨案”,同盟会和新军站在群众这边,支持种植鸦片,帮助阎锡山顺利掌握新军领导权。

四川人因为保护铁路股权而发生保路运动成为武昌首义先声,而山西人却因为保护鸦片种植开太原新军起义的先声,作为山西人,真觉得丢脸。


2,阎锡山在抗战中后期,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太原会战期间,阎锡山积极反共的面目暴露无遗,阎锡山作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直接领导八路军的作战行为。可是面对国共合作的山西新军的蓬勃发展,他悍然发动了1939年的十二月事变,因为续范亭等爱国将领的阻止,贺龙、刘伯承等八路军的坚决打击,没有才没有酿成皖南事变那样的惨剧,不过仍然有十几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遭到破坏。最令人发指的是,阎锡山居然在抗战期间与日本签订停战协议,即使是消极抗日如蒋介石,都对他破口大骂,让徐世昌亲临前线进行视察。

3,阎锡山在解放战争期间的倒行逆施,更是引起了天怒人怨。阎锡山长期躲在陕西宜川秋林镇,晋绥军偏安晋西和晋南,却在抗战胜利后快速东进北上,抢夺胜利果实。解放山西的最后一战太原战役,阎锡山早早逃到台湾,让手下负隅顽抗。明明是43人自杀,却非要说500人自杀,这43人中还有两个日本侵略者。

综上所述,阎锡山实在当不起现代人对他太多的赞誉。

阎锡山衣锦回乡,不摆架子,寸头下马步行,这并不能说明什么,作秀而已。冯玉祥还曾拍电影宣传自己爱兵如子,给士兵搓背、剪指甲、理发,可是冯玉祥对待下属,动不动就是鞭子抽,即使是宋哲元、张自忠这样的高级将领都受过这种待遇。

俗话说的好,兔子不吃窝边草,阎锡山对谁不好,也不会对河边村的老百姓不好。原因很简单,河边村父老看着他长大,多多少少还有一些感恩之心。如果阎锡山在河边村都是作威作福,恐怕阎家的祠堂和祖坟就保不住了。

像阎锡山这样在外面作威作福,回故乡积德行善的军阀太多了。

汤恩伯,在河南被称为“水旱汤蝗”四大害之一,可是回到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汤村,几乎没人说他不好。

孔祥熙,利用职务之便,大发国难财,通过贪污腐败成了中国首富,可是在山西省太谷县,他却兴修水利、兴办学校,俨然一个大善人。

蒋鼎文,在陕西当官时,狂嫖滥赌,可是到浙江诸暨看看,说几乎没人说蒋鼎文的坏话。


历史知事


民国时期,全国陷入混乱。但是有一个地方很特别,就是军阀阎锡山所占据的山西。山西在他的治理下可谓是百姓安康,甚至连上学都不要钱。周边很多省份难民纷纷逃往山西,希望在这里寻求避难。

阎锡山出生在山西五台,故乡情怀特别严重。即使工作再繁忙,平时只要有时间,都会回家看看。当他坐上山西第一把交椅时,就提出回家祭祖的想法。

当时很多人认为他这是衣锦还乡之举,其实也是在情理之中。部下为了迎合他的意愿,先是大操大办十几个车队送行。但是他拒绝了属下的好意,只是带了几个随从,开着平时的车就回家了。

当汽车到达村头时,更是停下车步行。遇到昔日长辈,按照当地礼节问好。丝毫没有显山露水,在老家祭祖完毕就匆匆离开,周围人也不知道他这几年究竟干了什么。

在这之后的很多年里面,阎锡山每次回到老家。从来都是收起在外面的架子,本本分分的做一名山西五台“普通人”。后来很多人问他为何如此行径?

他的回答很令人动容,自己老家孕育了他。就算在外面过得再风光,回到老家在老人面前还是一个孩子。做人不能忘本,我是在乡亲父老眼皮子下长大,怎么会在他们面前炫耀?

而阎锡山并没有只是说说而已,他先是在山西普及义务教育,又建设起诸如太原兵工厂在内的工业体系。改善了山西的交通情况,在农村地区推行六政三事。抗日战争时期,更是积极投入到抗战中。是所有军阀当中,口碑比较好的一位。


史之策


我们家祖上跟阎锡山有点关系,经常听奶奶说起有关于阎锡山的一些故事,其实阎锡山少年时期是很普普通通的一个人,跟着父亲学习经商放债,搞金融投机,但是没有太大的作为,反而是外债累累,父子俩到处碰壁,万般无奈逃到太原,这种情况下,阎锡山父子才想办法求关系上了个学校,从那时候开始也算是阎锡山走上了仕途。

阎锡山,小名万喜,1883年(清光绪九年)农历九月初八,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定襄县)一个亦农亦商的小康之家。1904年,被山西省选派赴日公费留学。先入东京振武学校,继入弘前步兵第三十一联队,再进陆军士官学校。在此期间,1905年,加入同盟会,成为早期的同盟会员之一;1907年,参加“铁血丈夫团”,成为革命党的军事中坚。1909年,阎锡山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结束留学生活返回山西,任职山西新军。1910年,阎锡山升任第八十六标标统。1911年10月29日,经过长期的准备,阎锡山率领所部参与了光复太原起义,并被推举为山西都督,组织军政府,开始了他执掌山西大权近四十年的历史。

阎锡山一下子成了这样的大人物,是山西都督的阎锡山要衣锦还乡,按理来说,即使是一般的官员都应该是要讲究排场的,那肯定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前呼后拥,哪里能少得了这种大排场呢?但是,阎锡山却没有这么做,他反而是撤掉了所有的安排,只带了几个随从,一辆轿车,就悄悄的回村了,到了村头,他还不忘把汽车停在远处,然后步行着回了家。

这里头是有原因的,一般人不了解内情,虽然看起来阎锡山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实际上阎锡山是个既要面子又胆小,见事不妙就逃避,而且很怕老婆的人。阎锡山的妻子名为徐竹青,是五台县大建安村人,家里也算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了。早在1897年,阎锡山就遵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大阎锡山六岁的徐竹青嫁到了阎家。刚开始,二人的感情并没有像一些包办婚姻的悲剧一样,反而是妇唱夫随,恩爱有嘉,这里说一段阎锡山上吊的小故事,这个故事只有过去与阎锡山亲近的人才知道,通过这个故事才能更了解阎锡山的做事与为人。

阎锡山早年在日本求学,后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他在北方摇旗呐喊,积累了政治资本。也就是1911年冬天,阎锡山太原起义后,被政府追拿,逃回老家避难,跟随老婆徐竹青躲到离五台大建安5里远的张家庄村徐竹青娘舅家,阎锡山整天无所事事,哀声叹气,还不敢见人很郁闷,一天早晨,一个人拿条麻绳,走小路去了荒野准备上吊自杀。老婆徐竹青起床后发现丈夫不在,出门问人知道阎锡山去了荒野,赶紧顺路去寻找,看见阎锡山栓绳子上吊,立即高声大骂,阎锡山一见老婆赶紧停手,徐竹青进前照阎锡山背上狠狠两拳头,骂到“一个男人家,要死就死在战场上,偷偷上吊你真不如个女人”,阎锡山顿时醒悟,同老婆一起回了她舅舅家。人也振作起来了。也就是这事以后两三天,有一大队人马来到了张家庄村敲锣打鼓,八抬大轿把阎锡山请走了,从此阎锡山被推举为山西都督。

后来阎锡山衣锦还乡,为什么不敢声张?他想到了自己的成功经历,想到了自己原来的家庭,想到了自己曾经胆小怕事上吊的事情,想到了家中妻子,哪里敢大张旗鼓?阎锡山做事从来谨小慎微,行踪诡秘,做事考虑前因后果,所以,衣锦还乡不搞大张旗鼓而悄悄步行回家,对阎锡山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華北陨石


提起阎锡山,人们总是想起他是军阀,曾经对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但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的军阀,不同于那些嚣张跋扈的军阀,比如在衣锦还乡之时,他没有大张旗鼓的回乡炫耀,而是车子开到村头,从车上下来步行回到村里访亲探友。

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和想法促使他有了这样的举动?下面有书君就从阎锡山回乡如何轻车简从开始,一步步为大家揭示其中的奥秘。

一、本是荣归故里,却为何隐瞒身份低调行事?

衣锦还乡源自项羽所说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这是人成功之后的一种炫耀心理,也是人之常情。然而阎锡山做为一方霸主,回乡探望父老乡亲不仅不着锦衣,还轻车简从。

1. 轻车简从回乡探亲

故事还要从1911年的春节前夕说起,功成名就的阎锡山忽然有回老家看看的念头,这可忙坏了手下人。数量庞大的车队,上百名随行人员,几十车的各色礼物,凡是能想到的,可以用来显摆的,只多不少的都置办齐全了。

谁知阎锡山得知后没有欣然接受,而是一声令下:全部从简!最终他带着三个人,开了辆普普通通吉普车,拿了些简简单单的礼品,一路悄无声息的回乡去了,沿途没有通知任何当地官员前来迎接。

当车子开到家乡河边村村口时,他特意换上母亲亲手为他缝制的粗布衣衫,让随行的人在村口等着,自己独自一人提着普通的礼物步行进村。

步行走进村子后,阎锡山也不是有选择的去探望,而是像普通人回家乡一样,沿途遇到乡亲们都是停下来唠唠家常。短短的一条乡间小路,就这样走了两三个小时才到头,可见他不是在做秀敷衍老乡们,而是真心实意的来看望大家。

不仅这一次是这样,以后的三十七年间,他每次回老家探望乡亲们都是这样,一辆车三个随从和几样礼物,从来没有在家乡人面前摆过自己做大官的谱。

2. 原来是不忍以高官身份破坏自己眷恋的乡土亲情

面对众人的疑问阎锡山是这样回答的:“孙中山先生常说:民为本我为仆,我岂能以严威慑于父老乡亲,苟能蔽令伯之忠孝,子厚之谦恭,有德于百姓,则伯川可少过矣。”

这段话是说:孙中山先生时常教导众人“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我们是百姓的仆人”,那么我怎么能耀武扬威的出现在乡亲们面前,用官老爷的威严震慑于他们呢?若我能坚持忠孝谦和,多做对百姓有益的事情,如此我便少了许多罪过。

一个只手遮天的军阀霸主,能有这样的胸襟和觉悟,也是难能可贵的。而阎锡山的体恤民情和低调行事不是心血来潮的,从他开始发奋读书到发迹成功,从文化修养到地方治理,他骨子里亲民的情愫是一点一滴积累形成的。

二、从屌丝到一方霸主的逆袭

1. 日本求学,归来投身革命

1883年10月8日,阎锡山在山西五台县河边村出生,即今天的山西省定襄县河边镇,年少辍学和父亲经商,失败后到太原躲债。

阎锡山在太原打工期间重新开始学习,1902年考上山西武备学堂,并获得日本留学的公费保送名额。在日本他一鼓作气考入陆军士官学校,同时加入中国同盟会,受民主革命新思想的熏陶,决心追随孙中山先生起义闹革命。

1909年阎锡山26岁,血气方刚的他学成归国后加入新军,在山西做着革命的地下宣传工作,为以后发动革命积攒新生力量。

2. 辛亥革命一战后官至山西都督

1911年10月28日,阎锡山等革命志士跟随辛亥革命的号角在山西起义,次日便攻占太原,推翻了清王朝在山西的统治,同时成立军政府,而阎锡山被推选为山西都督。

从东渡日本求学,到实际掌控山西军政大权,阎锡山仅用了九年时间,便完成了人生的逆袭,开始了对山西长达38年的统治,在他的治下,当时的山西可谓是一方乐土。

三、为山西的发展所做出的变革和贡献

阎锡山在山西统治期间,没有像其他军阀那样横征暴敛荒唐度日,而是始终把民生放在首位,做了许多有利于百姓生计和地方发展的益事。

在山西全省普及四年义务教育;选派游戏人才出国深造,并聘请国外技术人才在山西授课;广修铁路改善山西的交通状况;兴修水利大力发展经济;建立山西的工业体系,比如著名的太原兵工厂;在农村大力推行六政三事政策,使工业发展和农业生产两不误。

在阎锡山的治理下,山西一度成为模范发达省份,连外国人都广为称赞。到抗日战争时期,阎锡山更是积极抗战,通过太原和忻口会战给予了日寇有力打击,在抗日战争的胜利上功不可没。

四、学贯中西,军阀中少有的文化人

阎锡山首先推崇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尤其是其中的中庸思想。他主张无论是思想认识还是实际行动,都要不偏不倚持中守成,这一点和清末名臣曾国藩不谋而合。

同时他学贯中西,在哲学造诣方面既研究孟子,也探究苏格拉底的思想学说,还和文学泰斗泰戈尔谈论人类发展和宇宙真理,并向详细介绍中国的中庸思想,令泰戈尔对他大加赞赏。

阎锡山是个有胸襟和眼界的人,从其文化修养的关注点可以看出,他一直在为百姓谋求出路。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和文化素养,他能够几十年如一的低调回乡探亲也就是顺理成章了。

1949年阎锡山随着蒋介石逃往台湾,他曾多次梦回山西大地,最终于1960年在台北病逝,终是满腔的故乡情换做客死他乡。

阎锡山是名副其实的山西王,在那个军阀割据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在其他军阀都极尽奢靡的风气里,他38年始终不改初衷,以普通人的样子出现在父老乡亲们的面前,可见他是真的热爱着生他养他的这一方热土,和这一方百姓。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阎锡山衣锦还乡却没有大张旗鼓,为何走到村头就下车步行?不张扬,别显摆,低调呗。

阎锡山,字百川、伯川,号龙池,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现属定襄县),1911年10月底,太原起义成功,29岁的阎锡山当选为山西省军政府的大都督,这既是他投身革命奋斗得来的辉煌,也是他善于算计而得到的果实。

这年春节,他要回老家过年。这是他当了山西军政府大都督后第一次省亲,部下的亲信们认为他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就要讲究隆重排场,以此显示大都督的威严和气派。经过一番精心的策划,拟了一份筹备计划,其中安排了庞大的随从队伍,要准备的各种贵重礼品,准备了洋服和军服,光安排的车辆有30多辆。

这份周密计划呈给阎大都督后,他一边看一边摇头,拿起笔全都划掉了。亲信们不解,这么周密的安排还不满意,还要多么隆重气派?

阎锡山却只要一辆旧吉普车,2名随员士官和1名司机。那些各种各样的礼品也都不要了。

当车开到河边村头时,阎锡山让车停住下了车,取出外祖母缝制的中式衣服穿上了。

士官和司机跟在阎锡山身后,走进了村子。与遇见的村民打招呼,拉家常,走了个把钟头才进家门。

后来,随行士官问起这件事,为何要轻车简从,为何要对村民那样热情?

他回答说:“孙中山先生常说,民为本,我为仆。我岂能以严威慑于父老乡亲;苟能蔽令伯之忠孝,子厚之谦恭,则伯川可少过矣!”

阎锡山的低调,已说得很清楚,他不能在父老乡亲面前耍大牌抖威风,低调低调再低调,谦卑谦卑再谦卑。

阎锡山做了山西大都督后,看到村里许多穷人没房子住,就想给每户穷人圈个小院盖3间房,在征地时要征一位金堂老人的5亩地,老人要价200大洋,办事人员不想给这么多钱,阎锡山为报答金堂老人当年对自己的厚爱,不但满足了他的要求,还另加50块大洋讨老人欢喜。

当然,阎锡山也不能完全脱俗,他在家乡也大兴土木,耗费重金建了近千间房屋,有20多个院落,也称得上是豪宅。他脑子里也有光宗耀祖的思想,也要显得威风凛凛。(见下图)

话说回来,阎锡山此后在父老乡亲面前一直坚持低调,每次回到河边村,都是常人打扮,步行进村。这表明他出自社会底层,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有浓厚的民本思想;他善于降低姿态,赢得百姓的好感。底层接近平民,官场韬光养晦,是阎锡山的重要特点。


郑国柱


“衣锦不还乡如同锦衣夜行”这句话很多人都逃不过他的魔咒,汉朝刘邦在家乡摆过“帝王宴”,台下坐着着当时瞧不起他的父老乡亲。

项羽至死不肯过江东也是因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所以大多数人外出都是数年不回去,一回去必然是“鲜衣怒马”“衣锦还乡”

比如刘强东在外取得了成功之后,也带着自己的妻子衣锦还乡,在刘强东发迹之前,家乡的乡亲们也给过刘强东帮助,所以在他发迹之后也时刻记着家乡的经济发展。

之前在抖音上很火的恒大地产许家印回河南老家时,那个阵势真的是衣锦还乡的典范,身价上千亿的许家印回乡都受到了如此待遇,那么掌控了整个山西的阎锡山回到家中又是为何下车步行呢?

独占山西的阎锡山是一个家土情节很严重的人,一辈子扎根于山西,山西的经济,教育等方面也在这段时间中领先全国,而阎锡山也将山西经营成为了自己的铁桶。

这时候的阎锡山已经功成名就,对于衣锦还乡的念头也急切了起来,于是在阎锡山自己还没有说什么的时候,他手底下的官员就削尖了脑袋开始在阎锡山的面前表现。

当时的小汽车是很珍贵的,但阎锡山手下的官员硬生生凑足了几十辆车,凑足了一个车队,但这次却拍马屁真的拍到了马屁股上。

面对着手下给自己准备的几十辆汽车,阎锡山却只要了一辆够自己做的再加上几个护卫就出发了。

而回到了家乡门口的阎锡山却又做出了一个让人诧异的举动,在村门口就下了车,步行回乡还时不时的和人拉拉家常

如果不是身边有护卫,那么就和其他的乡下农户一样,从那之后的阎锡山每年都会抽出一段时间回乡,后来到了台湾这个传统才没有保持。

但其实我们从阎锡山平时做派上就可以知道阎锡山是什么样的人,阎锡山就像是一个蛰伏在山西的猛虎,即使周边有各样的诱惑阎锡山也很少去争夺,只守着自己的山西,这就是求稳。

而回乡的阎锡山也很稳,不会让父老乡亲们对他的做法有什么其他想法,毕竟他的家乡也在山西,早已知道了阎锡山的大名,面对着自己的父老乡亲,阎锡山实在是没有必要去摆谱。

这可能就是阎锡山一辈子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功劳也没有错误的原因吧,大智若愚


三书青史


阎锡山是近代史上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他为了生存,游走于各派势力之间,所做的事情,也是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却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阎锡山作为一名山西人,在他自1911年到1949年,主政山西的38年间,为山西的父老乡亲们做了很多有利、务实的事情。

阎锡山在山西大兴水利,号召百姓多种树,多种棉花,饲养牲畜,植桑养蚕,增加收入。同时,还禁烟、断辫、禁止缠足。当时的很多省份,因为战乱民不聊生,而山西百姓却是安居乐意,丰衣足食。

阎锡山还大力发展义务教育,为山西的学童造了几十万张桌椅。他曾说,不论贫富贵贱,在学龄时,都应该去上学,这就是国民教育。他还将“受教育”列为与当兵和纳税同等重要的事情,称之为“国民之三大义务”。这一举措让山西学龄儿童受义务教育比例长期保持在70%以上。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赞叹道:“山西是中国义务教育策源地。”

山西商人,通常被称为“晋商”,而晋商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阎锡山的大力支持。阎锡山在任期间,就曾说:“整理村范,非藉商人之力不可”。阎锡山深知商人的作用和力量,他就大力鼓励经商,支持商人的发展,让山西很快成为了当时富甲一方的宝地。

阎锡山的老家在山西五台县,他主政山西,自然也要时常回老家看看。但阎锡山返乡,并非项羽所说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阎锡山回家乡绝非炫耀,而是为了去看望他的外祖母,回乡祭祖。

阎锡山虽然出生在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小地主家庭,但是在他六岁时,亲生母亲去世,而他的继母不肯养育他。他就被外婆领去,由他的外婆抚养长大。因此,阎锡山跟他的外婆感情深厚,时刻挂念着他的外婆,就想回乡去看望他的外祖母。

阎锡山的部下一听,觉得阎锡山是要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炫耀一下呗。他们就精心准备好了送给阎锡山亲戚、朋友,还有乡亲们的礼物,又备好了一个庞大的车队,准备跟随阎锡山一起返乡,来一个盛大的返乡庆典。

结果呢,到了出发的日子,阎锡山让所有人、车都留下,仅带着一名司机和两名年轻的士官,坐上一辆陈旧的吉普车,往老家赶去。

车辆一路颠簸,到了家乡的村头,阎锡山让司机停车,然后穿上了外祖母给他做的衣服,下了车,带着两名士官和司机,步行走入了村子。一路上,阎锡山还不断的和村民打招呼、聊天,了解村中的民情。

跟随的士官很不解,阎锡山说:“民为本,我为仆。我岂能以严威慑于父老乡亲!”

阎锡山深知民心的重要性,所以,他不但要做利民的事情,还要约束自己的言行,礼待百姓,让自己和百姓的关系融洽。阎锡山得到了山西百姓的支持,才让他在山西稳稳的坐了38年,成了当时的军阀中,统治同一个地方时间最长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