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封小舅子大官,小舅子跪在地上哭:只求活命能每天喝酒就行。对此你怎么看?

可笑小子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的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亦是历史唯一一位由南向北讨伐统一全国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为生,后又进入寺庙中当了和尚。二十五岁时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他在位期间对各方面都做了很大的改革,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他原来的家人亲属都过上了好日子,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有被他册封的人都非常开心,对他感恩戴德。只有一人拒绝了朱元璋的册封,而且还跪地大哭:只求活命能每天喝酒就行。那么此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朱元璋的小舅子,郭德成。他的妹妹就是深受朱元璋宠爱的郭宁妃。郭德成生性机敏,特别爱喝酒,简直是嗜酒如命。

朱元璋有心想提拔郭德成做官,可却被郭德成以能力不足而拒绝了。朱元璋非常生气,以为他对自己的安排不满意。谁知郭德成说他的脑袋很迟钝,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只要每天有酒喝就很满足了。但他嗜酒如命,不能为人民做事。如果他在高位做错事,然后失去理智,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错事。听他这样说,朱元璋心里也很开心,以为他不爱权力。

此后两人关系更加亲密,经常一起喝酒。有一次两人一起喝酒,见天色不早了,郭德成要告退。朱元璋看他头发凌乱,笑说,你看你这样像不像个疯子?郭德成摸了摸头发,笑着说:我一直想把头上多余的头发剪掉,想留个舒服的光头。众所周知朱元璋年轻时是个和尚,他最忌讳别人提到光头。郭德成的话让他觉得他在和自己开玩笑,朱元璋的脸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但幸运的是,他并没有当场惩罚郭德成,而是让他回家了。郭德成酒醒后十分害怕朱元璋会惩罚自己,于是第二天真的上了寺庙出家去了。朱元璋听说后,以为他是真的想要出家,便也不在追究了。

朱元璋本来就生性多疑,当了皇帝后更加过分。处罚人的手段也更加残忍,心思也更加狠毒。再到后来,胡惟庸案牵连甚广,许多开国功臣都因此被诛杀殆尽。就连已经去世的郭兴都因此被削除爵位,而郭德成却得以安然无恙。至此人们才明白,一直说自己生性愚钝的郭德成其实是大智若愚。

郭德成一直都知道朱元璋是个生性多疑且手段残忍的人,所以从一开始就不接受朱元璋的封官,因此在后来才得以保全自己。他并不是脑子笨,相反,他一直都活得很透彻,看事情也比别人看得更远。郭德成是一个大智若愚的高人,因为他自己的识趣, 他才能从政治斗争中逃得一命。


历史战争


朱元璋有个兄dei,叫徐达。帮着朱元璋打天下,出生入死,两个人好得能穿一条裤子,俩人的媳妇就是妯娌。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称帝,徐达被封魏国公。

有一天徐达媳妇进宫探望皇后,无意中说了一句你家房子真大。当然啦,皇宫肯定大啊。朱元璋就把徐达媳妇当场弄死了,跟徐达说你媳妇是个逆妇,我帮你弄死了 徐达还得进宫谢恩。最后,徐达被监禁,身上发疮不能吃发物,朱元璋赐之蒸鹅(发物),徐达疮发身死。

这种人,要是我姐夫,我也得跪地上哭着求活下去。

据说朱元璋晚年脾气更加暴戾,经常赐庭杖(朝廷之上一言不合拉下去打pp),不少大臣死于庭杖。以致大臣们上朝前都与家人抱头痛哭,生离死别,若平安下朝,则欢庆生还。

当然啦,这是后话。


伟大的人贩子


这个故事见于巜明史》。

朱元璋的这个小舅子姓郭名德成,为人圆滑,做事聪明,平生最大的嗜好,便是嗜酒如命。

别人喝酒误事,他却借酒明志,从而在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后掀起的一片血雨腥风中得于保全性命。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此人看着糊涂,却有着常人不具备的大智慧。

他的父亲郭山甫原是濠州城里的一号人物,在朱元璋还未发迹之前两人便有了交情。这郭山甫不仅有识人之明,更是见机果决,看好朱元璋日后必有飞黄腾达之日,遂将自己的三子一女全部托付于他,当真是下足了赌注。

事实证明郭山甫确非凡人一个。朱元璋成为大明王朝开国皇帝之后,郭山甫其它两个儿子都凭战功封侯,女儿郭采莲更是被封为宁妃,颇受恩宠,协助马皇后打理后宫一切事务。

唯有郭德成被封为骁骑舍人,官职不大,等同闲人。究其原因,倒也不是他碌碌无为,亳无战功;更不是朱元璋不念郎舅之情。事实上朱元璋几次要封他做大官,他都抵死不从,一一婉拒。

别人都是惟恐官小,哪有人是嫌官大的?这等奇葩自然引起了朱元璋的好奇之心。却听郭德成跪伏于地,一边谢恩,一边振振有词:

臣性耽曲蘖,庸暗不能事事。位高禄重,必任职司,事不治,上殆杀我,人生贵适意,但多得钱、饮醇酒足矣,余非所望。

翻译过来,大致是说:我这个人喜欢喝酒,喝了酒就容易误事,你如果让我身居高位,万一我因酒误事,你还不把我给弄死呀?所以这官我是不当的,金钱美酒倒可以有,而且不妨多多益善,其它的东西就算了吧!

这句话看上去有三分滑稽,却藏着为人臣者的十分智慧。所谓"伴君如伴虎",君王所虑,无非是怕有人威胁到他的王权,为此他不惜大开杀戒。如果有人表明自已对权力不感兴趣,君王自然会对你"宠遇益厚",满足你对金钱美酒方面的追求。

郭德成显然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敢抗旨不遵。自古名利二字,不是上套的绳,就是埋人的坑,引多少英雄成白骨。为何?都只因只知道得,不晓得这世上还有舍之一字。

不舍哪来的得?郭德成舍弃了权力,得到了善终,比及当年激流勇退,泛舟五湖的越国大夫范蠡,虽不及亦差之不远矣。


煮茶道史


朱元璋的这个小舅子是个聪明人,背后还有一点惊险又有趣的故事。

这个小舅子是谁

这个小舅子就是郭德成,安徽凤阳人,朱元璋的老乡,明初开国功臣。此人有以下有个重要标签:

  • 1、为人豁达,性格机敏,淡泊名利。一生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杀敌甚多,但是从不计较个人名利。明朝建立后,和他同时期的将领都封公为侯,但是他仅仅做了骁骑舍人的一般官员。

  • 2、他是一个外戚。朱元璋还是红巾军低级官员的时候,从郭德成家乡经过,他的父亲会看面相,看出朱元璋“公相贵不可言”。于是将女儿嫁给朱元璋,也就是后来的郭宁妃,三个儿子郭兴、郭英、郭德成都跟着朱元璋随军入伍。后来郭家满门富贵,其中郭山甫封营国公,郭兴、郭英都以功封侯,女儿也成为朱元璋的妃子。

  • 3、此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嗜酒如命。这是一个缺点,但是对他来说绝对是一个优点。此人无时无刻都离不开酒,其最大的酒友就是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的好酒友

早在军中作战的时候,郭德成就是朱元璋的好酒友,行军作战,难免胜败,高兴了饮酒庆祝,失败了借酒消愁,这时候酒就成为朱元璋的好伴侣,每每这个时候,总是郭德成陪在朱元璋身边解闷。

明朝建立后,作为酒鬼的朱元璋依然忘不了郭德成,所以还是经常把他请到宫中来一起饮酒。

有一次觥筹交错间,朱元璋对他说:哥们,你这些年来功劳也不低,骁骑舍人这官太小了,再加封你个更大的官吧。本来郭德成还是酩酊大醉的状态,没想到这时候马上就清醒过来,跪在地上不停的推辞说:“臣性耽曲糵,庸暗不能事事。位高禄重,必任职司,事不治,上殆杀我。人生贵适意,但多得钱、饮醇酒足矣,余非所望。”(我昏聩无能,不问政事,德不配位,我就喜欢喝酒,别的高官厚禄没有什么奢望。)

郭德成非常明白朱元璋的为人,随后便是不停地磕头坚辞不受,朱元璋内心那是相当高兴,因为他最忌讳的就是权力,朱元璋此后还是经常邀请郭德成去皇宫喝酒。但是郭德成实在不想去,但是又不得不去。他知道长期这样下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说不定哪一天脑袋就掉了。

被逼出家为僧

有一次在皇宫陪朱元璋喝酒的时候,朱元璋看到他乱糟糟的头发,说他是个醉汉疯鬼,没想到郭德成直接说:“我也很讨厌这些脏头发,要是剔成光头才好呢”?刚说完这话,他就后悔了,因为朱元璋当过和尚,对光头很敏感。同时他也看到朱元璋脸色也顿时变了。

这次他是真害怕了,回家后,二话没说,马山就找寺庙做了和尚,整天只知道身披袈裟,念经拜佛了,朱元璋也不好意思找他喝酒了。

后来,朱标死后,朱元璋大杀功臣,很多人都遭到了灭顶之灾,他的两个哥哥也受到了一些牵连。而只有这个疯癫癫的酒肉和尚弟弟,保住了性命。

这小子真聪明!但是躲得了十一躲不过十五,到了靖难之役的时候,这哥们摊上大事了。。。。你们知道什么大事吗?


听月谈史


小舅子郭得成能力低下无大功,朱元璋轻视,小看他。其实,小舅子十分聪明能干,早就看清朱元璋为人。朱元璋是卑鄙无耻的小人,不是正人君子。朱元璋迟早会对功臣悍将,骄兵悍将大开杀戒,这是良弓藏,狗肉烹的事实加以详加说明。小舅子郭得成在朱元璋面前装疯卖傻,装什么都不懂小屁孩,装低能儿,装傻子,以表现对朱元璋尊敬,敬重,忠心,愚忠。朱元璋生性多疑,没有抓到郭得成反对,反抗,讨厌,厌恨他的把柄,不好治郭得成的罪。一次,无意中骂了朱元璋是和尚,这是郭得成酒后误事造成的。郭得成酒醒后,才知说错了话,一定会遭朱元璋报复,牢狱之灾,甚至杀头,砍头。郭得成抢先一步,抢占先机,时机,第一时间当起和尚来了呀!这样,他才得到朱元璋的谅解,理解,原谅。后来,在一件刑事大案中,牵涉到郭得成。郭得成无官一身轻,一心做了和尚。朱元璋知道小人,对手,敌人在陷害自己的小舅子,也绝对不中敌人鬼计,奸计,反间计。至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在杀人如麻的游戏中,对小舅子涉嫌干坏事网开一面,就因为小舅子郭德成无官一身轻,一心当好和尚,对他十分放心,还一百个放心。


中国美6220


朱元璋的这个小舅子叫郭德成,是朱元璋嫔妃郭氏的哥哥,他和哥哥郭兴一起,随朱元璋转战沙场,立了不少战功。郭德成对功名利禄看得非常淡,只对喝酒一事非常有兴趣,可以说是嗜酒如命。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宴请郭德成,还称要封郭德成一个大官当当。郭德成慌忙拒绝,称自己愚笨不堪,好酒无度,明显不是当官的料,拒绝为官。只希望天天有美酒喝就行了。其它的,别无所求。

(郭德成)顿首谢曰:“臣性耽曲糵,庸暗不能事事。位高禄重,必任职司,事不治,上殆杀我。人生贵适意,但多得钱、饮醇酒足矣,余非所望。”帝称善,赐酒百罂,金币称之,宠遇益厚。-《明史》

朱元璋一听他这么说,就没难为他。封官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郭德成年轻的时候,就跟着朱元璋打江山,很清楚朱元璋的为人。朱元璋和越王勾践一样,也是只能共患难,但不能同富贵。朱元璋表面上礼遇开国功臣,但实际上非常不放心。总觉得这些功臣会篡夺明朝江山,总想着收拾整顿明朝功臣。

而且朱元璋本来就是那种脾气暴虐的君王,一言不合就杀人。在朱元璋手下当官,真的是九死一生,郭德成对此心如明镜,不想做朱元璋的刀下鬼。所以就找个理由拒绝了朱元璋给他封官的赏赐。

后来,朱元璋罗织罪名,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血流成河。导致明朝的开国功臣都屠戮殆尽,只有郭德成等极少数人躲过一劫。当时的是人都称赞郭德成有见识。他对朱元璋和明朝政治了如指掌,所以提前避祸,才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


袁卫宇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称帝后的朱元璋要封小舅子郭德成做大官,

郭德成却跪在地上哭着说:“妹夫,我也想当大官,可我不是当大官的料,到时候会耽误你的事儿,你就当个屁把我放了吧”。

最后郭德成说:“如果皇上对我好,每天能让我喝上酒就行了”。朱元璋见小舅子态度坚决,于是就放弃了封他当大官的念头。

从此以后郭德成醉生梦死、疯疯癫癫,朱元璋背后称小舅子为“疯汉子”。

公元1380年,明朝政坛发生了“胡惟庸谋反案”,朱元璋一怒之下诛杀了三万多人。



朱元璋的“瓜蔓抄”令所有的人心惊胆战,郭德成也被牵连其中,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朱元璋居然把小舅子放了,这到底为什么呢?

要想弄清这件事儿,咱们还得从头说起。

朱元璋的老丈人叫郭山甫,原籍山东巨野,后迁居安徽凤阳。

郭山甫是个算命先生,有一次,30来岁朱元璋带领红巾军队伍经过他面前时,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朱元璋有帝王之相。

郭山甫回到家后,急忙叫来自己的三个儿——郭兴、郭英、郭德成。让他们赶紧投奔朱元璋,嘱咐三个孩子好好跟着朱元璋干,将来他做了皇帝不会亏待你们兄弟三个的。



▲郭山甫

哥仨听从父亲的话加入了红巾军队伍,老大郭兴,老二郭英做了朱元璋的警卫员,老三郭德成年龄小,不适合于上战场,朱元璋让他做了“炊事员”

郭山甫的眼光确实很毒,朱元璋到后来果然作了皇帝,哥仨算是跟对了人。

老朱称帝后大行封赏,郭兴,郭英哥俩成为了“淮西24功勋”里的人。郭兴被封为巩昌侯,郭英被封为武定侯。三兄弟中郭德成功劳最小,只是一个品级很低的骁骑舍人。

到后来,朱元璋纳哥仨的妹妹为妃,这就是朱元璋的郭宁妃。郭宁妃在马皇后死后,成了名义上的皇后。


▲郭宁妃

套用赵本山小品中的一句话,“人和人的差距怎么那么大呢?”

同时追随朱元璋,两个哥哥成了侯爷,一个妹妹成了王妃,只有郭德成还是一个小小的骁骑舍人。估计也就是一个营级干部。

朱元璋感觉过意不去,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一幕:“想封郭德成当个大官”。然而郭德成却拒绝了,只是说“有肉吃,有酒喝”就行了”。

朱元璋说:“这条件不高,我宫里有许多好酒,你随时可以来,好酒、好肉,好菜、管够。”

郭德成是个实诚人,隔三差五就到宫里找老朱喝酒,老郭的酒量并不大,也许是老朱故意灌他,反正每次老郭都是喝的酩酊大醉,被人架着回家。

有一次,老朱又邀请小舅子去宫里喝酒,老朱从屋里拿出了一坛百年陈酿“女儿红”,对小舅子说:“今咱们不醉不归。”



朱元璋每次喝酒都说这句话,每次都是郭德成大醉而归,而老朱却不醉。

郎舅二人推杯换盏,“哥俩好啊,五魁首呀,六六六啊……”。

老朱和郭德成玩起了猜拳。亲们想想看,郭德成那俩心眼能玩得过朱元璋?

只见郭德成频频举杯喝酒,朱元璋一个劲儿的倒酒。功夫不大,郭德成酒喝高了,手舞足蹈,在地上直打滚。

朱元璋看看时候不早了,自己也开心够了,于是派人把郭德成送回家。郭德成要叩谢朱元璋好酒、好菜好招待,俯身要拜。

老朱见他醉态十足,衣冠不整,头发乱蓬蓬的,于是笑着对他说:“看你头发披散,真像个醉鬼醉汉”。



郭德成摸了摸乱蓬蓬的头发,脱口而出:“皇上,我最恨这乱糟糟的头发了,明天我剃成光头,那才痛快呢!”

朱元璋一听变了脸色,心想,“我曾经出家当过和尚,这小子分明是嘲笑我,但一看他醉醺醺的样子,好像又不是出自本心。

“也许是酒后失言,我观察观察再说”。朱元璋打定了注意。

第二天,郭德成醒酒以后,回想昨天说的话,吓出了一身冷汗。他懊悔的只想抽自己一耳光的。

明明知道老朱在皇觉寺出家当和尚,他对光、明、亮这些词很敏感,昨天我喝高了神经搭错路说了句“要剃光头”。这不是明摆着找死吗?

郭德成越想越怕,他明白朱元璋心黑手辣不会放过自己。怎么办呢?郭德成陷入了苦思冥想。


▲郭德成

过了几天,郭德成真的进了寺院剃了光头,真的做了和尚,整日身披袈裟念着佛经。

朱元璋这才息怒了,原来小舅子真是一个疯疯癫癫之人,我还以为他说剃光头是嘲笑我呢!哈哈……

郭德成用“假说真做”躲过了一劫。

综上所述,郭德成确实嗜酒如命,但对功名利禄看得很淡。他也看透了朱元璋是一个怎样的人。与其哆哆嗦嗦的伴君如伴虎,不如敬而远之,陶醉在自己的小天地。

讲真这是一种大智若愚的为臣之道,也只有看破红尘,境界升华到一定格局的人才能做到这些。

朱元璋这样的人永远看不透郭德成的内心世界,自以为多么高明,其实是被郭德成的外在表现骗了。


▲胡惟庸

在胡惟庸案件中,他的哥哥郭英虽然早已去世,但仍未逃脱朱元璋的惩罚,郭英被削夺了爵位,成了庶民。还多亏大哥郭兴死的早,否则不堪设想。

“胡惟庸谋反案”涉及到3万多人,郭德成也被牵连进去了。但是,在朱元璋的心中,郭德成就是一个“酒疯子”,他根本不相信郭德成会谋反,于是把郭德成释放了。

最后一句话:喝酒成瘾并非一无是处,假如郭德成不喝酒、而是做大官,肯定会被胡惟庸拉入阵营,事情败露时,肯定会被老朱砍头。由此看来,郭德成因酒得福了。


秉烛读春秋


朱元璋从一放牛娃,一跃而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真是一种传奇。大家都知道他有一位很得宠的马皇后,但他还有一位很得宠的贵妃,就是郭宁妃,马皇后死后,她就相当于皇后了。

宁妃有三个哥哥,大哥郭兴、二哥郭英、三哥郭德成。宁妃的父亲叫郭山甫,是朱元璋还是小兵时候的救命恩人,她的大哥和二哥都英武有才,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立有功勋,而三哥郭德才是平庸之辈,没有什么贡献,但他很善于谋身之道。



据《明史》记在,朱元璋曾经想让他担任朝中都督一职,郭德成连忙跪在地上推辞,并且还哭着谢罪说:我不想做官,只求活命每天喝酒就行。朱元璋看其是小舅子,多少有点战功,就赐给他三万亩田地,和一百坛美酒,他每天都喝得酩酊大醉。

有一天,朱元璋要郭德成陪他喝酒,郭德成喝醉了,衣冠不整,头发凌乱,朱元璋见其透头厉害,就劝其少喝酒,保护身体和头发。郭德成竟说:“我也最烦这乱糟糟的头发,剃成光头最好。”他闯大祸了,因为朱元璋以前当过和尚,最恨别人在他面前提“光头”二字。郭德成酒醒后很害怕,他知道朱元璋是一个凶狠之人,为了避难,他就去寺庙剃光头当和尚了。



后来,朱元璋为后代顺利继位扫除障碍,举起屠刀,将那些开国功臣几乎斩杀干净,牵连人数众多,郭德成也被牵进蓝玉案中,而朱元璋认为他每天只知道喝酒,不思进取,又没当什么大官,于是就放过了他,郭德成也因而保住了性命。而他的哥哥郭兴却在这次清算中被削除了爵位。


郭德成能够得到善终,主要在于他能够看透官场,只求每天萧洒喝酒,欢乐度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很熟悉朱元璋的脾气秉性,跟着他做官,不会有好结果。从这一点来看,郭德成也是一位智商很高的人。


迷萌乐


朱元璋是中国出生起点最低的皇帝,开局一个碗,他的成功离不开拥护他的功臣。在朱元璋建国后,开国功臣也都得到了封赏,但始终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晚年的朱元璋开始清算当时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即便是小舅子也没放过。


朱元璋一生有许多的女人,而在他建国大业的路上除了马皇后对他帮助巨大,郭宁妃也是很重要的一员。

据说朱元璋的老丈人郭山甫懂面相,在第一眼看到朱元璋的时候就说他面相富贵,能成大事。那时的朱元璋尚未发迹,但是郭山甫还是把女儿嫁给了朱元璋(也就是后来的郭宁妃),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郭兴和郭英跟着朱元璋一起干,并且交代他们跟着朱元璋以后你们都是能封侯的。果然不出郭山甫所料,朱元璋成功后,郭家满门跟着尊贵不已,他的儿子们官至封侯,女儿也是朱元璋后宫重要的妃嫔。


虽然郭山甫两个儿子都论功封侯,但其实他是有三个儿子的,除了郭兴和郭英外,还有季弟郭德成。郭德成同样也是朱元璋的开国功臣,但此人大智若愚,淡泊名利,一直都只愿意做一个骁骑舍人,最终成为明朝为数不多得以善终的功臣。

郭德成是一个十分谨慎的人,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在明初朱元璋大封特封有功之臣时,郭德成主动请辞,说自己的能力并不能担任要职,只做了个骁骑舍人。

后来的朱元璋觉得过意不去,特意询问郭德成允诺给他个大官,倒是郭德成大呼万岁给拒绝了,说自己只是个爱喝酒的庸人,对国家大事一窍不通,当官只会耽误国家和自己,还不如赐自己几坛美酒来的实在。朱元璋这才觉得郭德成真的无心于权利和地位。


沈梦龙在《智囊全集》里记载:

郭德成担任骁骑指挥时,有一天进宫参拜,朱元璋偷偷的把两锭黄金藏在郭德成的袖子里,并且交代郭德成不要声张。郭德成非常恭敬的道谢,当他出宫门时,把黄金藏在鞋子里,并且假装喝醉,故意脱掉鞋子让黄金掉出来,为的是表明不能秘密的带走。守宫门的卫队捡到黄金后就拿去呈上去给皇帝,朱元璋只好说这是我给他的。后来有人怪郭德成,郭德成解释说:“宫中的警卫森严,怀揣着黄金走出宫门,被发现了肯定会被认为盗贼。而且我的妹妹是后宫的嫔妃,侍奉皇帝,我更加要谨言慎行,谁知道是不是皇帝在试探我。”这样一说,大家都佩服他的智慧和谨慎。



如此谨慎的郭德成在醉酒时也有失言的时候,据说在一次朱元璋在后花园举行的宴席上,兴致高昂的郭德成很快就喝的酩酊大醉,步履彷徨,醉眼朦胧间郭德成变得衣衫不整,披头散发。朱元璋见了就随口一问,怎么醉的披头散发了?

而烂醉如泥的郭德成脱口而出:这头发乱糟糟的头发非常的碍事,还不如剃个光头。

当时朱元璋并没有说什么,回到家中的郭德成酒醒之后才发觉自己早已祸从口出。朱元璋发迹之前就当过和尚,郭德成说要剃光头听上十分像暗示朱元璋之前当过和尚,在戳皇帝的痛处。

为了解决自己失言造成的巨大麻烦,郭德成没过多久就真的跑去剃了光头,还穿上了袈裟,开始钻研佛经。

朱元璋看到这样的郭德成非常高兴,不仅没有怪罪他,还和自己的妃子讲郭德成是个奇男子。


都说伴君如伴虎,机智的郭德成懂得避其锋芒,飞鸟尽、良弓藏,正是郭德成的谨小慎微保全了他的性命。


疑今察古几复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被迫害妄想症,是由恐惧而引发的一种神经官能障碍。某种程度上而言,朱元璋就是一个被迫害妄想症患者。所不同的是,因为他是帝王,所以他在这一病症上的表现非常极端,就是不停地杀人。

朱元璋那个看起来没出息的小舅子就是因为太了解朱元璋的这一病症,才会在自己被朱皇帝封官时,做出哭着跪求平安的异常举动。

被迫害妄想症患者,都坚信自己会受到迫害、欺骗、跟踪、下毒、诽谤或阴谋对待等,病人往往会变得极度谨慎和处处防备,小小的轻侮可能就被病人放大,变成妄想的核心,时常将相关的人纳入自己妄想的世界中。

明太祖朱元璋因为被迫害妄想症杀过的人实在太多,这些人里甚至包括昔日朱皇帝的兄弟姐妹甚至妻子、儿女。

朱元璋的被迫害妄想症是在自己称帝掌握天下大权之后,他之所以有这一妄想症正是因为太过看重皇权。越看重越害怕失去,当这种害怕情绪突破临界点时,它便会发生病变。

朱元璋当皇帝以后,便开始疯狂卸磨杀驴,为了残杀功臣他甚至不惜制造事端。而他之所以这样,原因只有一个:他觉得这些曾经帮助自己打天下的人,可能会害他。于是,为了杜绝这种可能,朱元璋便提前杀之。

后期,随着朱元璋被迫害妄想症的加剧,他变成一个嗜杀成性的狂魔,到了什么程度呢:杀人最后成了他每日的必修功课。

这种病态严重恶化的结果是,朱元璋后来杀人完全看心情。

当时的朝臣说,如果上朝时,朱元璋的玉带位置高,说明当日他情绪不错,杀人便不会太多;而如果玉带位置低,到了肚皮以下,则说明朱元璋当日情绪烦躁,那么当天谁都将有被杀的可能。

朱元璋杀人除了不论功劳、亲疏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株连甚广。拿朱元璋处理胡惟庸、蓝玉两案看,他前后株连四万余人,明初的功臣宿将,包括亲朋故旧,一时俱尽。

当然这是后期的朱元璋,他封小舅子做大官时,他的这一被迫害妄想症还没到这种程度,但实际上,当时他的小舅子郭德成便也通过种种迹象看透了朱元璋。

也正是因着这种看透,郭德成后来才奇迹般地保住了一条小命。

郭德成是郭山甫的小儿子,朱元璋还是个小罗罗时,当时的小首领郭山甫就看出:朱元璋有帝王之相,将来必成气候。这段历史,被详细记载在了《明史列传一》中。

之后,会识人的郭山甫便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追随朱元璋,他甚至还让自己的女儿郭氏,也就是后来地位仅次于马皇后和女儿郭惠许配给了朱元璋,她便是后来的宁妃。

当时,郭德成之所以没追随朱元璋,仅仅因为当时的他尚年幼并且天生也不是行军打战的料。

朱元璋称帝后,郭山甫的这两个儿子郭英、郭兴都做了大官,他的女儿也成了地位尊贵的妃子,可唯独这郭德成却仅仅是个小罗罗。

朱元璋见状似乎有些过意不去,于是一次召见这小舅子时,他突然对郭德成说:“朕封你做大官如何?”

一般,听到天子说出这样的话,多是要喜极而泣的。可这郭德成在听到这大好消息后竟哭着跪倒在朱元璋跟前了,他声泪俱下地哀求道(大意):

“陛下啊,我脑瓜子不好使,又懒还没能力,除了喝酒啥都不会,这要做了大官,不是既害朝廷,又害我自己嘛。”

朱元璋瞪着眼看着他,心里似乎有一丝犹疑,郭德成见状赶紧继续道:

人这辈子就图个开心,我啊,就只要能有俩小钱,每天能喝个小酒,我就很知足了。

朱元璋听完后点点头,心想,这小舅子不仅挺有自知之明,还挺识趣,罢了罢了,就让他这样吧。

可顾德成没想到的是,即便如此,朱元璋也并未完全放松对他的戒心,其实原因很简单:毕竟他的反应太反常了。以朱元璋的疑心病和早已开始种下病根的被迫害妄想症,他是断不可能就此打消对他的怀疑的。

果然,这以后,朱元璋便经常请郭德成到宫里喝酒,每次喝酒,朱元璋都说:“我们今日不醉不归!”结果,每次都是郭德成醉。

这人喝醉之后,思想行为就完全不受自我意识支配了啊,跟天子尤其是有疑心病的天子喝酒,那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啊!郭德成对此苦不堪言,更让他想不到的是,每次自己喝醉后,朱元璋都喜欢跟自己聊天,这酒后万一失言,那可是要掉脑袋的啊。

一次喝酒后,郭德成真的就失言了。事情是这样的,那日郭德成醉酒后,朱元璋又和郭德成聊天,他看到郭德成醉得皮毛散发了,便打趣道:“瞧你这蓬头样而,简直就是个醉鬼疯汉!”

郭德成听后脱口道:“我最恨这乱糟糟的头发,要是剃个光头,那才叫一个痛快。”

朱元璋听后眼睛突然阴阴亮了一下,郭德成虽有些醉,但他分明能感觉到皇帝听到这话后有些异样。

第二日酒醒后,郭德成回想起自己昨日在皇帝面前说的话,大惊失色:“光头,这不是明摆着犯了忌讳嘛”!朱元璋做皇帝前,曾是个和尚,于是他当了帝王后便一直对“光”“亮”这一类的字眼很忌讳,有时甚至还会为此杀人。

昨日,郭德成虽是醉酒,可终究也是犯了忌讳。这下可怎么办,即便今日自己安然无恙,按照皇帝频繁召自己陪酒的这架势,以后难保要触犯天子威严而不得善终。哎!

思来想去后,郭德成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真的就去寺庙剃了个光头做了和尚。

这样一来,朱元璋便也不再好找他喝酒,他之前醉酒说到的“光头”自然也不算冒犯,毕竟他这头一剃,当日的话就是实事求是了。

因着拒绝做大官且真的做了疯和尚的缘故,郭德成哥哥郭兴因惟庸案被削除爵位、郭宁妃被朱元璋杀死时,他都安然无恙。

说来,郭家真正通透的人,至始至终只郭德成一人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