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难道老人向谁谁不好吗?

新大风歌


有道理,只是因果说反了。因为老人总是偏爱那个弱势的,弱势的本来就过不好,被偏爱,还是过不好。老人心态是:手心手背都是肉,他过不好,你就不能帮帮他?自己亲兄弟你就不帮,你还是个人不?


高大姐6


这句话我第一次看到,老百姓世代相传的俗语,是多少代人总结的精华,所以留传下来。千真万确,万分正确。我家姐弟俩,母亲偏向弟弟,父亲活着时候,並不明显,好像我占上风。但是母亲提前退休,把国营班让弟弟接了,我上大集体工厂上班,恢复高考,我考上大学,当上公务员了。可是弟弟工作的副食商店黄了,母亲找亲戚把弟弟调东煤公司,东煤又解体了,两口子买断回家了,共计八万。没有医保退休金。母亲把所有遗产房产全部都给弟弟了。但是杯水车薪。这就合上这句老话了,老人偏向谁,谁穷。为什么,因为老天有眼,老天爷公平,家里不争,不抢,不闹,不得。老天爷给你呀,力度比父母大多了。所以天天算计占便宜的人,最后没有一个好下场!


不虚102902096


这个事情看自己怎么理解,儿女多的父母肯定有偏爱的,比如我家大哥是父亲四十岁才生的第一个孩子,从小就喜欢,我是第二个女孩,因为大哥之前还领养了一个大姐也是父亲最爱的女儿,所以我的出生并没有给父母带来惊喜,下面还生个最小的妹妹,这可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大姐出嫁以后家庭条件很好,经常帮衬父母养我们几个,哥哥结婚之后也过的不错,父亲去世后母亲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妹妹的身上,上学结婚花了不少钱,可后来母亲老了一个人生活,妹妹很少去,我经常放不下去给洗衣服干活安顿好了才回来,母亲一个人呆的时间长了就叫我接她来我家住个一半月,哥哥给母亲花钱可母亲舍不得花到最后攒了一万多都给了哥哥,我觉得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上来养大成人就不错了,剩下的路该怎么走全靠自己了,自己过的好不好都要对父母尽孝,不能说父母偏心就不管父母,这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幽兰73152


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还是要正反两个方面去看待去理解。“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一是老人有关注和扶植弱势儿女的权力,认为谁日子过的不好就倾向一些、帮扶一些、投入一些,手心手背都是肉,雪中送炭要比锦上添花的作用更大,这一点应该理解老人的心意,不应该成为拒养老人的把柄。二是老人关注和拖累强势儿女,把家里的一切难题的解决都赋予给你,非要把你搞到穷困潦倒不可。我的一个朋友(社交能力较强的工薪族阶层)就遇到了这样的岳父岳母,我的朋友在女方家为长女婿,下有一弟三妹(均已成家)。岳父(参加过抗美援朝)岳母的经济收入在当地也属于偏上水平,无论是四个弟弟妹妹家还是岳父岳母家有事,岳父的指路就是一句话:“找你大姐夫去(指我的朋友)”。我的朋友不仅要刷脸还要刷卡,不办伤及夫妻感情,办了伤及家庭经济。实再没办法退休前与妻子离婚了,为了就是安静的度过晚年生活。我的朋友闲聊时讲:”五个家庭的乱事都得管,即伤心又伤财,这样的日子能过好吗?”这也是“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的一个例子,虽属各案,也可借鉴。


窘窘友神


这句话挺有意思,也有一定的道理。

“老人是条龙”有“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意思。

但这条龙对儿女并不能一碗水端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会“偏心”,但往往会出现老人“偏向谁,谁家穷”的现象。

我哥曾有这样的解释,他说,孝顺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顺应天意的,如水向低处流一样,但如果反过来,成年的儿女还仍然依靠老人的资助,就违背天意,如流水逆流,上天是不厚待的。当然,这是唯心的论断,可也有一定的道理。

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老人往往偏向过的不好的儿女,而过的不好的儿女一定有各种原因,或者能力不足,或者懒惰,或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劫难…如果能力不足和懒惰,会被日新月异的社会抛下的越来越远,会越穷。如果遇到各种各样的劫难,而劫难不是说过去就过去,即使老人帮助,也是杯水车薪,也不会改变穷或继续穷的现实。

二,老人会偏向从小溺爱的孩子。而从小溺爱的孩子长大后依赖性强,能力不足,而又贪图享乐,所以,即使老人仍然照顾,但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消费的要求,会越来越穷。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的见解。望指正。


空谷幽兰27


老人都会偏向嘴巴甜会哄他们的那个孩子,哪怕是平时一分钱不给,什么活都不做也没有关系,喜欢欺负老实不爱说话的那个孩子,因为他不会反抗


无所谓40134146


在农村,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嘴上说:我对你们都是一样的,都疼……。其实,根本做不到一视同仁,肯定会有一碗水端不平的时候,这也就有了“向谁”或“不向谁”的说法。

不能说:老人向谁,谁家就穷。也肯定不是:老人向谁,谁就不好。

那为什么感觉:老人向谁,谁就不好呢?在这里,我们需要搞清楚一点:老人为什么会向他?为什么?还不是因为老人看他过得不好,才去向他的嘛。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多的去了。

例:老人有三个女儿,逢年过节的时候,都会在大门口等她三个女儿的到来。大女儿和二女儿小日子过得都挺红火,每次回娘家的时候,都会给父母带很多礼品。老人在等到大女儿和二女儿后,心里固然是高兴的。可之后,依然会在大门口等待小女儿的到来。因为老人知道小女儿过得不好,生怕小女儿不好意思进家门。因为相对大姐和二姐来说,她给父母带的礼品,有点“拿不出手”了。 可当老人看到小女儿后,心里会异常的高兴,压根就不会在意东西的多少。不仅如此,还会偷偷的塞给小女儿钱。是不是感觉很向小女儿?

老人为什么向小女儿?那是因为小女儿过得不好,老人才会向着她。话说回来,你能说是因为老人向着小女儿,才导致小女儿过得不好的吗?不能!


鲁南小邵


有句老话叫“皇帝爱长子,百姓疼幺儿”,其实也不竟然,一般有兄弟姐妹的,特别是都成家立业以后就特别深有体会,老人一般会偏向家庭条件稍微差一点的,那是因为看到条件好的心头高兴,但都是自己孩子当然希望都条件好,所以反射性帮助条件差的子女,因为条件好的父母认为不需要他们的帮助,而接受父母帮助的条件差的子女往往觉得有父母帮称自己所有下意识没那么努力,而家庭条件好一点的没有受到父母帮助的会更努力,觉得自己没有后盾,这就是一个常态,并不是父母偏心


丢丢丢丢手绢


此俗语是农村不愿养老人之人之借词。屈原说,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返本。这里的穷。指穷途末路。完整意思当理解为。父母是人根夲,人在走投无路时,往往会自然想起世上唯有自已父母能帮到自己。而并非养父母会变穷。

按命理学,人生在世是有天禄的。该吃多少粮食,活多大年龄是有定数的。正如人生的孩子,有人十三个孩子照样天天有饭吃,有人有一个孩子还养不起!

我是不信这些命理的。认为养老人是各人尽自己心。与兄弟姐妹无关,兄弟姐妹各尽其心。才对!不耍争多论少,谁管的多,谁管的少,发生口角。试想父母养孩子,也当一视同仁。如不公平,也当理解。父母是人不是神,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当体谅包容。但这与子女给父母养好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父母不好,有过错,就不管他。对此我很不认同!


石匠秦人


如果本题所言存在,是因为老人也是人,人有惰性而致。

第一,本题所言并非具有普遍性。当家长类似当领导,领导水平高,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家庭会兴旺发达。家长水平不高,就只能光顾自己了。

第二,如何做到个人利益最大化?只要自己好,什么都不管了。如何做到个人利益最大化?就是少投入多产出。孩子若干,进行比较,哪一个投入最少受益最大?

如果按照法律或公平的原则,当家长的得付出代价和努力才能做到。由于家长本事不够,依法行不通,只能违法了。也意味着失去了公平。在单位里,领导无能不可怕,可怕的是摊上了流氓领导。当家长的不能这么说,父母生育了你,这么说对不起父母。但家长也真是有这么干的。

即有些家长以道德名义,按照少投入多产出的原则选择孩子。

对照本题所言,老人是孩子的父母,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在家里就是一条龙。否则,外表看来就是孩子不孝。

所谓向谁,一般来说物质上老人不会给孩子什么了,老人给孩子的就是一种名义上的孝顺称号。老人说这个孩子好,这孩子比那孩子好,就是老人的最大奖赏。

而具体到底孩子如何满足老人的需求,外人谁都不知道了。格调高的老人,以不麻烦孩子为荣,格调不高的老人可能就不好说了。毕竟孩子的孝顺如何,父母具有发言权。摊上格调不高的老人,是否就是本题所言的”向谁谁家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