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寒性的甘蔗做成红糖了就是热性?#中医?

LOL小喵喵


总是太多人习惯用西方的方法论来解释中医,这同我们自小接受西方科学教育有关,想了解和解释中医,请先学习道家理论,用我们传统理论来解释,就能理解了,因为中国传承,都是建立在道家学说上的。


三三本一


通过众多回答可以看出很多人都对中医理论很内行,但却不具备起码的化学知识。

红糖也称土糖,甘蔗汁用生铁锅熬制。在熬制过程中铁元素会与甘蔗汁起化学反应,也就是铁元素渗入糖中,使糖变为红色。凡是含有三价铁物质都会呈现红色。

从营养角度看,红糖比白糖更具营养价值。白糖经脱色及不锈钢锅熬制,反而失去了许多营养物质。

过去孕妇生产都要吃红糖鸡蛋,一是补充蛋白质,二是补充铁。并不是热性凉性可以解释清楚的。

中医说鸡蛋是热性,鸭蛋是凉性。对于科学人来说,鸡蛋、鸭蛋、鹅蛋、麻雀蛋是一样,没有凉热之说。


辛福先


甘蔗当然是寒凉的,甘蔗做的白糖也是凉性的,但是红糖就是温热性的,还有生地黄是寒凉的,但是熟地就不是寒凉的,都知道熟地性温,药性变了就是因为受了火的煎熬,药性就会变,这样的例子多的很,比如香蕉生吃就是寒凉,但是你要把香蕉蒸熟它性就变了,也就没有通便的效果了,生萝卜也一样,生萝卜通便效果最好,熟萝卜就没有通便效果了。但是也不是绝对的,也有例外的,比如生黄芪是温热性,炙黄芪也是热性,但是热性比生黄芪更热!这都是受了火性的缘故,比如艾灸,用火直接烤穴位就是借用火力的热性来治病,还有火针,火熏等手段都是这个原理,中医其实就是自然科学,用自然界里特有的物质来治来自自然的病,所谓药物寒热温凉,就是为了区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不分清药物的基本药性,你怎么给人治病,比如这个患者是脾肾阳虚,脾胃寒凉,你还随便给他用凉药,你说你这是治病还是害人?中医就是用这些自然药物来纠正人体的偏性


右手风水左手中医


我是与蔗糖相伴的人,有些粗浅的认知,蔗与糖的寒与热,主要是入口后的酸化反应的快与慢。与人的体质有关联。我与老伴同吃甘蔗,老伴说吃后口内漕酸,进而引发牙龈炎和胃疼。而我吃后无事。这与医生说的"无酸不溃疡",同理。

从蔗到糖,红糖的生产工艺方法,甘蔗压榨取汁一一清净过滤一一铁锅明火浓缩熬制一一红糖。红色主要生于熬制中产生的焦糖色素,并有浓浓的焦糖香味。从化学分子结构看单糖与双糖各半,没有化学添加剂。白砂糖的生产工艺,甘蔗压榨取汁一一加石灰中和植酸快速沉淀压滤得到清净蔗汁一一加硫低温真空浓缩结晶一一离心分离糖蜜一一白砂糖。副产物糖蜜可用于生产酒精。从生产工艺可看出,生产白糖要添加石灰和硫磺,不会结晶的单糖蜜要分离,白糖的化学结构主要是会结晶的双糖,并含有少量的钙和硫。

从消化吸收看,甘蔗、红糖、白糖入胃,在胃酸及酶的作用下变成单糖细胞才能吸收。

从中医看吃糖入胃,是寒热夾杂,相对平衡,就无病。如过酸就寒化伤胃。如热化胃就发炎了。

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教。


小东门罗氏三爷981


因为甘蔗是白色的,做成红糖后是红色的,按五色理论来说,白色属金,红色属火,懂了吧。


江滔7


一个食物是寒性还是热性,并不是凭空判断的,中医的寒性和热性是根据这些食物进入人体后人体的一些反馈,来给出的结论性的论断。

比如说你吃的油炸食品吃多了以后容易流鼻血,容易烦躁,容易燥热,容易血脂高,这些表现体现出的是食物是热性的特征,所以就会把油炸食物判断为是热性的食物。

甘蔗过滤出糖汁,然后做成红糖,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甘蔗做成白糖的中间产物。白糖是属于中性偏温,不是可见造成红糖是热性的原因,并不在于糖本身,而在于红糖到白糖之间过滤掉的那些杂质。

问一个食物什么是寒性?为什么是热性,实际上就好像问我们为什么凳子叫凳子椅子叫椅子一样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中医里面的冷热温凉中那都是,经验总结的结果。

比如说你吃多了热性的食物,你容易发生便秘,那么你吃比较凉的东西或者喝比较凉的茶你就可以把这样的一个结果逆转过来。

但是你把这些良心的东西吃多了以后,你又会拉肚子。身体又表现出了寒性的特征。

这就是我们老祖宗在中医理论上面的聪明之处,我们只需要简单的把食物划分成温热寒凉中,然后根据自己身体具体的情况对应的吃,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使用药物的情况下,保持身体的健康。

所以我们老祖宗又说中医中最好的医生就是不用药的,医生通过食物的调节来保证身体的健康,那就是上上医。

这方面西医完全没有办法解释清楚。需要很繁杂的去分析食物造成中医所描述的热性的症状以及寒性的症状。到底是因为某种化学元素,还是因为某种细菌,还是其他的深化影响。

西医总是要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具体的原因,才敢具体的采用方法。但是很多时候只是表面的现象,比如说她们发现某种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以后,把这个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做成药品,但是用了这些药以后就会产生副作用。

只是这些有效成分保存在食物中,日常使用却不会有这些副作用。所以,西医并不是非常完善的中医,也并不是完全不可取。

这个世界没有非黑即白的东西。全面否定任何一种医疗方式都是错误的。


外语那点事


这需要什么中医理论 不需要啊 因为加热产生了化学变化 有些东西发生了改变 ,就变性质了

以我无知的理解为例,假设甘蔗里有青叶素什么的之类的东西,会导致轻微中毒降低肌体活性增加黏腻 容易拉肚子,跟香蕉一个意思,就是寒。

但加热变糖之后,等于是被破坏了这个素,而且蒸馏剩下的是糖其他的化合物都变了或断链了 多糖变单糖,化学性质变了 当然没了

为什么有些东西生吃有毒,熬熟了没事呢 一个意思


电子玛奇朵


中医里的寒热温凉其实是功能概括层面的。不是因为药物本身凉 而称为凉药,而是药物本身具有 凉 的相关功效,才叫凉药。所以所谓的凉药因为受火煎熬变热药完全属于悖论。客观解释应该是经过加热原本的一些化学成分发生了化学反应,或者物理反应。从而具备了热药的相关功效。

我们常食用的甘蔗都是鲜品,水分含量高,蔗糖浓度低,大都是秋冬季节食用,此时气候偏寒,更体现甘蔗的凉性。而红糖蔗糖含量高,而糖主要是为人体提供热量,所以性偏温。

说到底,现在中医药发展十分缓慢,受人诟病,其实主要是很多人以中医药悠久历史而故步自封,不求进步,盲目夸大自大。纵观中医药发展史,一直在不停地传承和发展,直到民国后受到现代医学的冲击,变得对自己的理论不自信起来了。所以中医药要发展需要明确自己的劣势并加以弥补,同时发扬自身优势。不然,等待她的只有消亡。


易条人


医学界普遍认为西医是循证医学,中医是经验医学,两者各有所长、需要互补。人体和病理本就是复杂的体系,以当前的医疗和科学水平,中医西医谁都说不清楚。就按照你举的例子,甘蔗偏凉,熬出来的红糖偏温,中医靠经验可得出此结论,至于为什么,会有很多玄学理论,因为用当前的科学体系中医解释不清楚。西医可以根据各种分析得出甘蔗和红糖的具体化学成分,可是这些化学成分的互作以及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对人体细胞的代谢通路影响、对组织及器官的影响也只能做片面的解释,实验很难做清楚。


我的名字叫康熙


因为中医自己说不清楚啥叫寒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