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制造的最强铁甲舰的前世今生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逐渐觉醒,开明的士大夫开始了著名的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的大手笔就是筹建现代海军。

当时中国的海军发展方针是十分明确的,一边倒的西方化,人才送到英国去培养,船只直接从英国、法国和德国进行购置。也正是靠着这种金元政策,中国打造出了当时的亚洲第一舰队——北洋水师。


中国近代制造的最强铁甲舰的前世今生

北洋水师部分军旗

这些军舰中有著名的定远舰和镇远舰两艘铁甲舰,还有一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铁甲舰——平远号。

之所以这艘军舰被建造成功与19世纪末的马尾海战不无关系。1884年,法国舰队共11艘军舰在30分钟内解决了当时中国最强的海军——福建水师。福建水师是一只国产化的水师,共装备有26艘舰艇,但是由于国内造船水平比较低下,当时的舰船大都是铁肋木壳船,也就是说围护结构都是木制的,不及北洋舰队的外购远字号军舰。


中国近代制造的最强铁甲舰的前世今生

马威海战照片

新任的福建船政局总理大臣裴荫森,咬牙下定了决心:造“铁木合构船”还不够,必须要造代表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铁甲舰。满怀这决心的裴荫森,火速为清政府上了《试造新式兵船疏》,字字句句,都是中国近代铁甲舰生产,激动人心的发展蓝图。


中国近代制造的最强铁甲舰的前世今生

时任福建船政局总理大臣裴荫森

不过这样一篇有建设性的奏折居然在清廷受到了极大的讨论。其中反对自行建造铁甲舰的重臣是李鸿章。李鸿章认为大清朝既然有白银,西方国家又肯卖,缺铁甲舰就去买好了,何须再自己造浪费钱?更何况当时清政府准备筹措建立北洋水师,所以钱可能捉襟见肘。


中国近代制造的最强铁甲舰的前世今生

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

可以说李鸿章的反对不无道理,但是期间更多牵涉到的可能是与左宗棠的党争。此时左宗棠力排众议,游说慈禧太后,抱着“试试看”态度上马的战舰,就是大清朝第一艘自造铁甲舰:平远号(起初叫龙威号)。


中国近代制造的最强铁甲舰的前世今生

时任督办闽海军务奉旨钦差大臣左宗棠

虽说获得了造船许可,但对于当时的裴荫森和那一代军工人员来说,造一艘铁甲舰,条件简直痴人说梦:清王朝的拨款,几乎都是从北洋水师经费里“抠”来的,只能勉强造一艘,一分钱都不能乱花。技术图纸呢?也只有一张法国小型铁甲舰的图纸供参考。但就是这要啥没啥的窘境下,裴荫森带着魏瀚、郑清廉、李寿田等福建船政局出身的军工人员们,硬是历经三年艰难攻关,终于在1889年9月28日,成功令这艘铁甲舰试航。

这艘完全中国人自己设计生产的铁甲舰,风貌也是一新:长59点99米宽12点19米,排水量2150吨,以两台三胀往复式蒸汽机为动力,主机功率2400匹马力,航速10点5节,全舰环绕水线带全钢装甲,装备轻重各种类型火炮,其中260毫米的克虏伯前主炮,威力更是巨大。


中国近代制造的最强铁甲舰的前世今生

平远舰照片

这艘战舰亮相试航的一刻,更见证了一个意义重大的事实:饱受西方坚船利炮欺凌的近代中国,已经可以自己制造铁甲舰了。北洋水师丁汝昌登上了这艘战舰,连连称赞其靠谱的战斗力,终于叫李鸿章改变了主意——1889年12月,这艘中国自己研发的铁甲舰“龙威号”,正式编入北洋水师服役,更名为“平远号”。

平远舰随后参与了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9月17日,中日大东沟海战打到白热化时,北洋水师苦苦支撑时,素来低调的“平远号”,终于大显英雄本色:冒着日军密集炮火,“平远号”冲向日军旗舰“松岛号”,精准的射击,命中了“松岛号”的炮塔,引发“松岛号”舰船大爆炸,连“松岛号”的鱼雷发射电路,也被“平远号”打断。直到日军多艘战舰围攻,杀得舰体着火的“平远号”,才撤出战斗。


中国近代制造的最强铁甲舰的前世今生

中日甲午海战

1895年,日军水陆夹击威海湾内的北洋海军,“平远”又参加了威海保卫战。不久,日军占领刘公岛,北洋海军覆没,“平远”屈辱地被编入日本舰队,列为一等炮舰,仍保留使用“平远”舰名。

1904年爆发的日俄海战中,“平远”被编入日本第七战队,担负旅顺口的警戒,以及对陆支援等任务。后又被并入“济远”支队,负责渤海湾的哨戒工作。9月18日,“平远”舰在东渤海铁岛附近巡弋,傍晚遇到强风骤雨,与支队其他舰只失去联系。晚上7时45分,在铁岛以西1.5海里处(北纬38度57分,东经120度56分),右舷碰到俄军布设的水雷,引发大爆炸,几分钟后,这艘一度象征了中国近代造船业最高成就的军舰最终沉入了大海……


中国近代制造的最强铁甲舰的前世今生

日俄海战



很多人都分析过洋务运动为什么失败。其实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原因,我个人认为是政府只是想做一些面子工程,买一些军舰充充门面,炮弹不能自给、军舰不能自给,那么这场运动最终就一定会失败。面对未知的武器装备,当权者不相信下面人,没有给下面人机会去实践,这是洋务运动最大的悲哀之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