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上,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是哪两个将军之间展开的?

史学达人


战争史上,空军之间的对峙全都是硬碰硬,而最硬碰硬的战役,非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大不列颠空战莫属,德国空军元帅戈林和英国空军元帅道丁在蓝天之上,硬碰硬的交手了四个月,双方都损失惨重。

1940年6月,希特勒在给予德国耻辱的“福煦列车”上收下法国的投降协议后,他就开始谋划着攻击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与作战参谋们谋划了一个月后,希特勒制定了“海狮计划”,他希望德国空军能够对英国进行空军打击,消灭英国的空军,炸毁英国的防御工事,以保证德军能够顺利登陆英国领土,进而消灭傲娇的日不落帝国。


德军号称“长空凶神”的戈林元帅大言不惭的向希特勒保证,他的空军可以四天内破坏英国南部的飞行防御工事,短则半个月,长则一个月,他们可以消灭英国皇家空军。1940年7月16日开始,戈林的空军就开始攻击英吉利海峡的护航船队、南部港口,企图引诱英国空军进行空中大决战,可惜被英国的道丁元帅给识破了。于是戈林开始对英国的机场、雷达站、飞机工厂和补给设施等进行了疯狂的空袭,最后当戈林集结1200多架飞机对伦敦进行丧心病狂的轰炸后,英国人终于被彻底激怒了。

9月15日,戈林满以为英国人因为伦敦遭轰炸而被打掉了精气神,德军的空军只要再来一次大规模的空袭,英国就可以被彻底干掉了,于是他集结了200架轰炸机和600架战斗机向奔袭而去,这次道丁元帅满足了戈林一直以来的愿望,与德军在空中来了一次大决战。英国的道丁元帅把300多架飞机分为6波次出动,打了德空军一个措手不及,空中火光四射,爆炸声和机枪声此起彼伏,仅仅20分钟,德军就损失了185架战机,而英国只损失了26架,此战最后以德军撤退结束。

这次的轻敌之失没有打击到戈林,他和他的德空军准备了一次对英国的全面出击,行动计划为“鹰日计划”。1940年的8月始,天气一直恶劣,能见度低,极其不适合空军出击,唯独8月15日那天,天气突然好转,晴空万里,于是这一天成为了世界空战史上让人难以忘怀的一天。德军的600余架轰炸机在1200余架战斗机的护航下,向英国奔袭而去,但是英国元帅道丁在警戒雷达的预警下,他调动了第11、12、13三个战斗大队,与德军再次在空中来了一场硬碰硬的较量。

轰炸机和战斗机的马达声响彻方圆百里,双方的战斗机穿梭交织,在机枪火炮的疯狂扫射下,晴空万里的天空变成了一片火海,这是世界空战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大奇观。这次空中大较量又是以德军攻势受挫撤退而结束,德军损失290架飞机,英国损失114架飞机。

大不列颠空战从1940年7月持续到11月,四个月间,德国空军被击落1818架,英国皇家空军损失995架飞机,显然,大不列颠空战的胜利者是英国。德空军的空中打击失利,让希特勒对戈林非常失望,但是英国道丁元帅的下场却与戈林差不多,由于对皇家空军的组织结构提的一些建议不被接受,他在空战结束的11月底悄然离职。


世界近代史观察员


在解放战争期间,爆发过很多场著名的战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三大战役期间,我军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基本可以抗衡国军的机动部队,也可以面对面,硬碰硬,钢铁对钢铁的进行交锋。如果说哪一场战役是最硬碰硬的,本人认为还要属在辽沈战役期间发生的“

塔山阻击战


塔山阻击战发生在辽沈战役最关键的时刻,为了取得“关门打狗”的态势,四野主力包围锦州,准备一举拿下。如果国民党丢失锦州,就会把关内和关外的联系切断,东北地区的国军势必会陷入绝境,等待国军的就是被干净利落的全歼。显然蒋介石不会坐视不管,派出了由侯镜如指挥的“东进兵团”和廖耀湘指挥的“西进兵团”,企图从东西两线增援锦州被围之敌。


不起眼的塔山就在此时显得格外显眼,“塔山”说是有“塔”有“山”,其实塔山既没有塔也没有山,只是一个只有100来户的小村庄,距离锦州30公里,去锦州的必经之路就要从塔山经过。塔山的地理位置非常不适合防守,虽然四野守军有八个师的兵力,但是一眼可以望到头的塔山基本没有天然屏障,有的只是低洼的土地。但国军的位置在塔山南面的山坡上,非常适合进攻。面对国军11个师的进攻,四野守军的压力是相当大的。


塔山阻击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打响了。


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役,也是一场谁也输不起的战役。塔山战役的成败直接决定了锦州战役,甚至影响辽沈战役的结局。国共双方都杀红了眼。四野守军誓死守住阵地,丢失了就再去抢回来,而国军部队在主将的监督下,也不得不向前发起一轮又一轮进攻。


第一天的战斗就非常激烈,国军的“东进兵团”就像蚂蚁一样涌过来,被打死打伤1174人,而四野守军伤亡也有319人。第二天的战斗就打成了阵地争夺战,阵地数次易手,双方伤亡直线上升,“东进兵团”伤亡1300多人,四纵守军付出了563人的伤亡。


即便国军凭借武器装备的先进,还有飞机和军舰助阵,我四野指战员更是视死如归,用血与肉组成钢铁长城,守住了这个几乎不可能守住的塔山。塔山阻击战,历时6天6夜,1949年10月10日开始,15日结束,毙伤敌军超过7000人,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为我军顺利攻克锦州打下了基础,也预示关外的国军等待他们的注定是被全歼的命运。


而我军守将吴克华将军,16岁参军,是个老革命。在塔山阻击战动员大会上,就下定了破釜沉舟的决心,誓死守住阵地。在塔山阻击战中,吴克华将军不眠不休6个昼夜,体重至少减去十斤,可见压力多大。战后,吴克华也被誉为“塔山名将”,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国民党东线兵团的指挥官则是侯镜如,黄埔一期生。在侯镜如未到任前,由蒋介石指定的第五十军军长阙汉骞负责指挥,蒋介石的倒忙,直接打乱了卫立煌的部署,也使得阙汉骞根本指挥不了其他的军长,指挥混乱是导致塔山阻击战失败的重要原因。侯镜如到任后,也没有积极采取灵活的进攻方式,每天定时定点发起进攻,到时间在撤退,敷衍了事。


为什么侯镜如会这样指挥呢?其实侯镜如早就厌恶了内战,在辽沈战役爆发之前,就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伺机发动起义。后来在福建策划发动起义泄露,到香港避难,1952年回国。


对此,你认为塔山阻击战是一场硬碰硬的战斗吗?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我们知道蒋介石手上有五大王牌主力,不到关键时刻是不会轻易使用的。1946年秋,为了夺取我解放区重镇济宁,蒋介石不惜下血本同时出动了胡琏的整编11师和邱清泉的第五军这两支王牌部队,同时向巨野和郓城进攻,企图打通菏泽至济宁的交通线,最后与其他部队对刘伯承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形成合围。

胡琏是一位优秀的防守型将领,有“狡如狐猛如虎”之说,抗战之罗店和石牌之战可谓打出了名声;而邱清泉是一位进攻型将领,外号“邱疯子”,抗战之昆仑山和龙陵之战都是代表作。面对这两股强敌的步步逼近,刘伯承不管先打那一支终究都是一场硬碰硬的战役,而按军委的意思就是两支强敌都打,对其进行试探式进攻先摸一下对方的底子。

蒋介石下达进攻命令后,胡琏的整编11师突出于巨野以南的章缝集地区,而邱清泉的第五军则位于龙堌集附近。刘伯承得知这两支强敌的动向后做出了战略部署,一是巧设阵地诱敌深入,再集中兵力围歼胡琏的整编11师各部;二是以一个纵队采取机动防御作战,诱使邱清泉第五军和胡琏部拉开距离,最后在龙固集将邱清泉牢牢牵制住,为围歼章缝集的胡琏部争取时间。

龙堌集十几里处的观音集一带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前沿阵地,当时邱清泉第五军先头部队第第十九师部,率先向负责阻击任务的陈再道二纵队十四团发起了猛攻,观音集处的一个小村庄瞬间一片火海,巨野之一场硬碰硬的战役也至此拉开了序幕。

陈再道的二纵队采取刘伯承的策略就是巧设阵地,在运动防御中慢慢消耗第五军的力量,首战邱清泉就损失了七百余人令其暴跳如雷,双方经过五日的激战过后,邱清泉依然没能突破陈再道固守的龙堌集。此时章缝集一带的枪声仍未打响,警惕性很强的胡琏似乎嗅到了危机,迟迟不进入刘伯承的预设阵地,而龙堌集已经打了五天,二纵队已经很疲劳,再硬碰下去战线随时会有崩溃的风险。

胡琏不愧是战场老手,虽然龙堌集一带与邱清泉激战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非常的惨烈,但是明显兵力过于单薄,胡琏察觉到了刘伯承有集中兵力合围他的企图。因此,非常谨慎的胡琏立即下了停止行军的命令,并且依据有利地形修建起了防御工事,构建了相互交叉的火力网,等待刘伯承主动来进攻,如果刘伯承此时不来进攻,等到邱清泉拿下龙堌集之后便可以与之会合,两股力量拧成一股绳后再奋力反击。

而此时的刘伯承已经不能再等,决定趁胡琏立足未稳之际,星夜兼程主动出击,开始向章缝集隐蔽移动以对整编11师各部进行分割穿插包围。王宏坤的六纵队率先出击,试图切断胡琏11旅与其他部队间的联系,没想到扑了个空,胡琏这只老狐狸像一只刺猬一样将部队缩成了一团,不给对手见缝插针的机会。

当胡琏发现刘伯承已经对其形成了合围之势后,胡琏凭借着有利地形和强大的美式装备并没有乱了阵脚,而是决定在章缝集与刘伯承来一场硬碰硬的大决战。经过五日的交手后,王家垓王宏坤的六纵队和章缝集村落陈锡联的三纵队及杨勇的七纵队打得异常激烈,但始终都没能有效突破胡琏构建的防御圈,双方打得难舍难分。

战争进入了僵局这是刘伯承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以致于战后刘伯承在总结时说道:“未能大踏步进退调动迷惑敌人,使其暴露出弱点,结果反陷于被动,这种打法甚为不智。”而此时负责进攻龙堌集的邱清泉第五军已经分出兵力增援胡琏整编11师,有序的撤出了战场,刘伯承也不再恋战下令各部脱离战场。此战双方伤亡大抵相当,刘伯承与国民党胡琏和邱清泉这两位悍将的硬碰硬之战就此结束。


赛门之略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麾下有个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司令员是陈赓将军,4纵前身是八路军129师386旅,386旅曾经被美国驻华参赞卡尔逊誉为“中国最好的一个旅”。在“临浮战役”中,陈赓的4纵与国民党胡宗南的“天下第一旅”,展开了硬碰硬的对决,最终陈赓将军完胜,全歼“天下第一旅”,活捉其中将旅长

陈赓与胡宗南为黄埔一期同学,但因政治立场不同,在学校时两人就多有对垒, 甚至还曾大打出手,有一次胡宗南一伙嘴上争辩不过陈赓,想动手挑衅,但“黄埔三杰”之一的陈赓不光嘴皮子厉害,动武更是拿手好戏,他手拿棒子揍胡宗南一伙四处逃窜。国共分裂后,两人在各自的阵营中也都独当一面。



论地位两人不相上下,陈赓是毛泽东周恩来的爱将,虽然四纵隶属于晋冀鲁豫野战军建制,但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到后来组成陈谢兵团也是同样。

而胡宗南更不用说,是“天子门生第一人”,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所受的恩宠是无人可比的。

但要论实力,那陈赓与胡宗南就是天地之差了,胡宗南是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手下有11个军(整编师),34个旅,50余万人马,装备精良,地盘广阔,有“西北王”之称。



由于当时共产党实力有限,陈赓的4纵下辖3个旅,加上太岳军区的地方部队,手里总共只有2万余人,夹在胡宗南和阎锡山之间,地盘也小的很,所以比他大14岁的胡宗南也没有太把他放在眼里。

解放战争初期,陈赓领导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和太岳军区,在临汾地区建立根据地,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侧翼安全,也如同一颗钉在胡宗南和阎锡山中间的钉子,让其不得安宁。

1946年7月,胡宗南联合阎锡山向陈赓发起两面夹击,妄想拔掉这颗钉在两人之间的钉子。

经过短兵相接,陈赓先打胡宗南,消灭其一个旅加两个营,再打阎锡山,占领了几座县城。出师不利令胡宗南恼羞成怒,把逃回来的旅长撤职, 两个团长枪毙,并再次出兵,这次把主力精锐第一师第一旅即“天下第一旅”也调来参战,争取全歼陈赓部队。

“天下第一旅”是胡宗南的起家之军,曾经做过蒋介石的警卫部队,被称为“蒋家御林军”,是蒋介石胡宗南的心头肉,部队装备精良,士兵都是参军好几年的老兵,训练有素,战斗力强,所以号称“天下第一旅”。其指挥官的军衔也都比其他同级部队高一等,现任旅长黄正诚是中将军衔,团长都是少将军衔,待遇高也造成了这支部队也特别骄横,如果其他国民党军队行军时遇上它,都要赶快给让路,免得自找麻烦。

陈赓也盯上了这个“天下第一旅”,他先诱敌深入,然后声东击西,把“天下第一旅”的一个团围住,然后在阻援部队的支持下,经过艰苦战斗将之全歼。然后又合兵一处围住前来救援的“天下第一旅”余部。

“天下第一旅”也不是白叫的,作战勇猛,抵抗顽强,四纵拿出除阻援部队的全部身家,经过近两天的血战,终于全歼了“天下第一旅”。中将旅长黄正诚被活捉。

听到“天下第一旅”被全歼,胡宗南又心疼又愤懑,立即坐飞机赶到临纷,准备再集结兵力与陈赓决一死战。可是他已经找不到陈赓的位置了,陈赓怎么可能等着胡宗南来打他,早已率部不知去向。

共产党的前“中国最好的旅”,与国民党的“天下第一旅”硬碰硬的决战,画上了句号,胜负已分,高低已定,陈赓与胡宗南的较量却还在继续,直到胡宗南狼狈败逃台湾。

我是历史微点,欢迎互相关注,共同学习!


历史微点


要说战争史上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莫过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钢铁意志”和美国人“钢铁装备”硬碰硬的“上甘岭战役”了。

为了争夺一个只有3.7平方公里的小山包,美军投入7万余人,170多辆坦克以及3000架次的飞机,对志愿军坚守的阵地投下了190万枚炮弹、5000枚航弹,志愿军阵地上一片火海,销烟弥漫,甚至上甘岭的主峰都被削掉了2米,寸草不生火力密度高达每秒钟6发,远远超过了二战时的最高水平

面对美国人的疯狂进攻,志愿军战士先后投入9个团,133门大口径火炮和30门120mm重迫击炮向美军发射了45万枚炮弹,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展开了你死我亡的硬对硬的碰撞。

在长达43天的浴血奋战中,志愿军战士和美军战况及其惨烈,双方对表面阵地和坑道进行了反复的争夺,最终志愿军战士凭借钢铁般的意志顶住了敌人钢铁装备的压制,使得联合国军丢下了2.5万具尸体灰溜溜从上甘岭败退。

再来说说这场战役是爆发在哪两位将军之间的

志愿军在该战役时的前线指挥员是十五军的军长秦基伟,45师师长崔建功,战役后半阶段十二军副军长李德生也参与了指挥。

联合国军在该战役时的指挥员是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范弗利特决定出其不意,夺取并不利于其机械部队展开进攻的咽喉地区,五圣山前沿的三角形山

其实上甘岭战役爆发前,双方均出现了有叛徒向对方传递情报一事,但双方均未引起重视,由于五圣山易守难攻,秦基伟只放了一个非主力师45师。

战争爆发时,秦基伟还判断错了敌人的主攻方向,由于敌人的猛攻,45师伤亡很大,终于在打退联军40多次冲锋后,因伤亡巨大,无力在反攻,此时表面阵地失守,前沿部队全部推入坑道。

志愿军总部调来3兵团李德生12军31师作为15军预备队打反击,秦基伟也从15军后勤机关抽掉了1200多人来补充45师,依靠着坑道部队的坚守,为大部队反击赢得了时间,凭借猛烈的炮火准备和反击部队的奋力拼杀,逐步收复阵地。

此后依靠猛烈的炮火覆盖摧毁敌预备队集结区域,源源不断的反击部队终于将阵地全面收复。

范弗利特最后只能灰溜溜的撤出了上甘岭。


小油瓶侃历史


在世界的战争史上,名将与名将之间的经典战役数不胜数,无论是国内战争史还是世界战争史上,王牌与王牌之间硬碰硬较量战役更是不胜其数,本期小姐姐给大家盘点个人认为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塞班岛战役。

塞班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期间,美日为争夺马里亚纳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塞班岛进行战役。

日本,在海军方面,由日本海军太平洋总司令南云忠一指挥,守岛部队由司令小煨英良中将指挥日本第43师团,此战日本投入总兵力4.3w人、军舰55艘以及630余架飞机。

美军方面,由美军北部突击舰队司令特纳海军中将指挥,为此,美军此战投入陆战2师、陆战4师和第27步兵师,总计兵力6.7w人、军舰470余艘和2000余架飞机。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为了实现本土的绝对安全区域,以本土为核心,周围2000公里范围内都是在日本控制范围之内,防止其他国家攻击日本本土,美军采用“蛙跳”跳岛屿战术,步步进攻日本本土,拿下塞班岛,美军的B-29战略轰炸机就可以直接以此为基地对日本本土进行战略轰炸。



为此,美日双方都知道此战战略位置的重要性,由于之前美日之间已经经历中途岛海战、瓜岛战役等诸多夺岛战役,日本方面于1944年初,开始在塞班岛修建防御。美军也积累了诸多夺岛经验,首先,美军围住塞班岛,派出庞大的航母群切断日本海上补给,对岛屿在战役之前,进行不间断的轰炸。在登陆之前的一周派出所有舰载机、轰炸机、军舰上的火炮再次进行一周的火炮准备,日军方面守岛部队修筑的防御工事表面阵地基本是被炸平。


美军向来都是炮火理论,所有战役都是炮火优先开路,日本守军由于海上补给被切断,伤员得不到救治,食品、尤其是淡水资源得不到补给,守岛部队在美军炮火不断打击下,日军基本都是死战,抱着玉碎的信念,美军只能一个个阵地进攻,步步为营,推进一点是一点战术。在太平洋夺岛战役中,日军基本都是“玉碎”战死,日本守军战死率平均超过90%,美军海军陆战队则是专门为实施登陆作战而组建的部队。


夺岛战争本来就是背水一战,伤亡率也高,因此,美军海军陆战队在组建训练中就非常注重战斗作风、战斗意志的培养。美军海军陆战1师、2师、3师、4师都是美军王牌部队,在太平洋登陆战役取得辉煌中,都是海军陆战队打下的。

1944年7月7日晚上,塞班岛日本守军被美军压缩在岛屿东北角狭小地域,斋藤和南云向东京大本营发出了最后的诀别电,集中岛上剩余5000余人开始自杀冲锋,几个小时战斗,美军伤亡2000多人,日军基本全部战死,斋藤和南云也自杀身亡。

塞班岛战役历时一个多月,日本战死超过4.1w人,美军伤亡1.6w人,日军阵亡率超过96%,美军伤亡也达到将近30%,可谓是战争史最硬碰硬战争。


小姐姐讲史


解放战争中最硬碰硬的战役,应该是孟良崮战役,当时我军就有“砸碎珍珠换玛瑙”和“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说法,足见当时战斗的凶险和惨烈。

孟良崮上被全歼的74师有多厉害?我们可以从他们以往的战绩中看得出来。

抗日战争中,整编74师的前身74军,是真正的抗日铁军,先后参加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多项战役,先后有俞济时、王耀武和施中城三任将军。俞济时时期,74军下辖两个师,一个是俞济时的51师一个是王耀武的58师。俞济时是凭借老蒋的裙带关系升上来的,而王耀武则是通过实打实的战功上来的。1939年俞济时升为第十集团军副司令,王耀武成为军长,余程万57师划入编制,51师师长是李天霞,58师则是廖龄奇。

74师的最精彩一战,是上高会战,当时74军死守云头山、白茅山阵地,使得日军无路可逃,最终日军连34师团长都被击毙。这一战,让王耀武得了青天白日勋章,也让74军成了五大攻击军之一,一水的苏联装备。抗战后期,王耀武升任24集团军司令,为了不让副军长李天霞顺利升任军长,王耀武特意把74军衍生出来的100军军长施中城调回来,74军军长的位置,留给了资历并不高的前58师师长张灵甫。

抗日战争胜利,74军改编为整编74师,张灵甫为师长,这支军队很快成了进攻华东野战军的主力军。这一切注定了他的败亡命运。

从1946年6月开始,74师为主力的国军先后发动离淮阴战役、第一次涟水战役、第二次涟水战役,粟裕所率领的华中野战军在74师打击下损兵折将,最后丢失了整个华中根据地,退入了山东。

这时候,张灵甫立功心切,继续勇往直前进攻解放区。当时的解放区已经实行土地改革,地主和村霸被赶走,张灵甫和其他国军将领就组织那些地主和村霸形成还乡团(还乡团这个名字是张灵甫本人首创的)。还乡团在国军正规军掩护下,在解放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组织土改的农民和干部,大量遭到了点天灯、活埋、砍头、剥皮等惨无人道的酷刑。而解放区的老百姓,自然把这笔账,算在了张灵甫头上。

张灵甫进驻坦埠和孟良崮一带时,发现当地老百姓坚壁清野,所有的粮食和工具都藏了起来,就连水井都用石头填满。孟良崮多石头少水源,地形复杂、怪石嶙峋、易守难攻,解放军被躲在石头背后的74师军队不断击中,伤亡惨重。

当华野六纵在司令员王必成带领下不断向孟良崮上的国军发起进攻时,山坡上爬满了解放军战士的尸体。74军依托坚固工事,使用水冷式重机枪构建起无法逾越的火力网。所幸的是,孟良崮太高太陡,74军的12门105毫米榴弹炮没有带着,要不然攻坚部队的伤亡不知道要承受多大的伤亡。

国军的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根本不缺子弹,却没想到最后因为缺水无法开火。在收割了一片片解放军战士生命后,国军的已经没有水为枪管制冷,值得解开裤子尿尿,最后尿也没有了,马克沁就哑火了。

国军躲在嶙峋怪石背后,不断向解放军射击,解放军成片成片倒下,而国军外围也由蒋介石严令新泰之整编11师、蒙阴之整编65师、桃墟之整编25师、青驼寺之整编83师、河阳之第7军和整编48师火速向74师靠拢,并急调第5军、整编64师、20师和9师兼程驰援,集中外线10个整编师(军)与解放军决战!

最后,仰攻的解放军尸体铺了六七层,就是拿不下孟良崮。几名调转枪口的74师解放战士自告奋勇,用强大的火焰碰射器覆盖孟良崮的所有石头,74军不少士兵被烧成火球滚落山崖,更多则是丢下枪走出工事,向解放军投降。

在孟良崮最危险的时候,华野副司令员粟裕通告全军“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孟良崮,只要张灵甫!”陈毅元帅则是直接向负责攻坚任务的几个纵队司令员叶飞、许世友、王必成和陶勇等人说,必须在5月16日拂晓之前拿下孟良崮,否则整个华野有可能会被国军合围甚至全歼!

当拨通华野一纵司令员叶飞的电话时,陈毅元帅这样说:“叶飞啊,山东解放区的安危决定于能否在1天之内歼灭74师。你们要不惜代价尽快拿下孟良崮,哪怕拼掉2个纵队,也要完成任务。”而蒋介石则是警告外援国军,说“如有萎靡犹豫,梭巡不前或赴援不力,中途停顿,以致友军危亡,致共匪漏网逃脱,定必以畏匪避战,纵匪害国延误战局,严究论罪不贷!”最后,25师距离孟良崮只有5公里,已经能听到解放军发起总攻的炮声,而83师也不惜伤亡,占领孙祖、桃花山等阻援阵地。

国军的疯狂冲锋太晚了,最终张灵甫还是被打死在了孟良崮的无名山洞中。同时,副师长蔡仁杰、58旅旅长卢醒等将领被击毙,74师参谋长魏振钺、副参谋长李运良、51旅旅长陈传钧、57旅旅长陈嘘云被俘。

1947年5月,国军对解放军的全面进攻仅仅才不到一年,天下第一师的74师就遭遇团灭。而华野方面,也付出了数万人的巨大伤亡。孟良崮之后,华野在无法发动对国军的大兵团围歼战。

一切都是值得的,“砸碎珍珠安玛瑙”,张灵甫74师,这个国民党反动军队王冠上的珍珠被砸碎了,换来了华野第一纵队、第四纵队、第六纵队、第九纵队等主力纵队的浴火重生,后来这四支军队后来发展为20军、23军、24军和27军,即使在数百万规模的解放军全体中,也是相当当的王牌军。


历史知事


我是专注历史的中国小贱,与你分享。


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毫无疑问那必须就是——抗美援朝战争!

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地点:朝鲜半岛;

对阵将军:彭德怀VS麦克阿瑟,李奇微。


背景介绍

战役的双方:中国vs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

一个是从沉沦中开始复苏,有着几千年古老历史的东方大国;而另一个却是立国只有100多年的新兴世界霸主。

所谓的联合国军是以美国为首,16个国家的作战部队和五个国家的医疗队组成。

16个国家的作战部队: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土耳其、希腊、泰国、南非、菲律宾、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

五个国家的医疗队:瑞典、丹麦、意大利、挪威。

中国是以一国之力对抗21个国家,也可以说,中国以一国之力单挑全世界!

现在回头看看,根据一国之力对抗世界的国家,八个字形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毛主席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这首诗对彭德怀将军的形容,特别的贴切。

面对嚣张跋扈的联合国军,彭大将军横刀立马,将美国乖乖的打回谈判桌。

我们来看看彭德怀将军的两个对手:

  1. 麦克阿瑟:美国陆军五星上将;
  2. 李奇微:美国上将。
这两个人在二战中功勋赫赫,在美国所有的将军当中,实力可以排到第一列。名将,麾下带着训练有素、装备先进,并且刚经过二战洗礼的军队。

按理说这样的配置可以横扫世界,可惜啊,他们输给了彭大将军,输给了中国,输给了有毛主席军事思想武装的人民军队!

整个朝鲜战争,美国动用了除核武器之外,所有的先进武器装备,却最终还是铩羽而归。

直至如今,美国也想不清楚到底是输在哪里?

他们永远不知道,曾经傲视世界,千年的古老国家,在遭受百年屈辱之后,内心所积蓄的能量一旦迸发,是所向披靡的。

这一场硬仗,中国是倾全国之力,动员国家所有力量,与整个世界一较高下。

胜则,东方巨龙从此崛起!

若败,新兴的中国将一蹶不振,前途未卜!

幸而这一战,彭大将军一战定乾坤,让中国从此站立在世界之上,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打出了几十年宝贵的和平时间。

后记

我突然想起,赳赳老秦人那种,奋发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我华夏不败的灵魂!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西有大秦,如日方升,

百年国恨,沧海难平!

天下纷扰,何德康宁!

秦有锐士,谁与争锋?

中国传承千年的精神,流淌在血液之中,千年不灭!


贱议你读史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我认为历史上真正硬碰硬的战役,我就说滑铁卢战役把,这是拿破仑战争中的最后一战,也确实是一场真正的硬碰硬的战役。

战争的双方分别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以及反法同盟中的英国威灵顿和普鲁士的布吕歇尔之间展开。

战争背景

1814年4月,拿破仑波拿巴作为法兰西帝国皇帝,用了十年称霸欧洲,在拿破仑的卓越军事才能指引下,法国扩张成为一个横跨欧洲大陆的帝国,最终拿破仑还是被反法联盟击败,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在法国得以复辟。

但是拿破仑很快就得到消息,人民会欢迎他的回归,人们对导致25年前法国大革命的君主和他的附庸毫无感情,他还得知,他的敌人在维也纳会议上对欧洲的未来产生了纠纷,于是拿破仑决定采取行动。

在被流放了短短10个月后,他回到了法国,当他登上岸的时候,遇到了奉命前来逮捕他的军队,当拿破仑站在军队面前的时候,军队瞬间倒戈,宣布效忠于他,法国人民也很快接受了拿破仑。

在维也纳,反法联盟迅速搁置争议,并且开始集结军队组织新的反法联盟对抗拿破仑。

拿破仑知道他必须在敌人集结以前采取行动各个击破,他指望一场胜利,然后和敌人展开谈判。拿破仑要击败最近的敌人,就是驻扎在比利时的英国和普鲁士军队。

英国军队由威灵顿率领,普鲁士军队的统帅是老将布吕歇尔。

当时拿破仑的军队可以和联军中任何一支在数量上相抗衡,但是如果他们联合起来则会在数量上超过法军。所以拿破仑打算分离他们,并依次击败敌人。

战役前夕

1815年6月15日,拿破仑进攻荷兰。

拿破仑首先越过了沙勒罗瓦附近的边界,目的是将英国和普鲁士的军队分开,然后第二天拿破仑派奈伊元帅的左翼部队夺取了在卡特瓦尔的关键路口,奈伊元帅和威灵顿部队发生了冲突,他竭力夺取阵地,联军击退了法军的数次进攻,并且守住了阵地。

而同一天,在利尼附近,拿破仑动用了他的主力部队进攻布吕歇尔的普鲁士军,战斗非常激烈,最终法军获得了胜利,72岁的布吕歇尔的战斗中连战马都被法军击毙,但他得以逃脱。

普鲁士军队虽然撤退了,但并未奔溃,拿破仑派出格鲁希元帅率军追击,他自己则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威灵顿率领的英军身上。

威灵顿第二天才收到了布吕歇尔战败的消息,于是开始组织撤退,行进到了滑铁卢。他得到了布吕歇尔第二天增援的保证,于是就停止了后退的步伐,决定这滑铁卢同拿破仑展开决战。

战前部署

威灵顿非常谨慎地选择了战场,他把军队布置在一个平缓的山脊后面以避免法军的炮火,他的右翼驻扎在霍高蒙特,中军驻扎在中间的一个农场,名为La Haye Sainte ,左翼驻扎在Papelotte农场。威灵顿的军队数量和拿破仑数量相当。

威灵顿手上有68000人,分别为英军31000人,荷兰17000人,德国20000人。而拿破仑则拥有72000人。

1815年6月18日,战役开始打响。

这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拿破仑命令格鲁希元帅追击普鲁士军队,使之忙于逃跑,无力支援滑铁卢战场,而拿破仑则乘机击溃威灵顿的军队并打开通往布鲁塞尔的道路。

但是格鲁希在瓦尔夫尔遭到普鲁士军队的顽强抵抗,普鲁士主力就此逃离,并迅速增援威灵顿。

在滑铁卢,拿破仑推迟了进攻,等待地面干燥,这样更有利于法军进攻。

战役过程

战役打响于当天早上11点,拿破仑佯攻威灵顿的右翼,霍高蒙特,他希望威灵顿调动部队增援右翼,从而使中军空虚,然后他再对中军发动猛攻。

但霍高蒙特的士兵坚守了一天,一次法军强行穿过了大门,但是在进门后门被关闭,所有入门的人都被射杀。威灵顿后来把这次战斗定位决定性的时刻。

到了中午,法军集中了80门大炮进攻联军的中军主要防线,威灵顿的大部分部队躲在了缓坡后面,但还是有很多炮弹打中了他们,在联军中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下午1点30分,拿破仑派出步兵,法军的先列步兵遭到了训练有素的火枪的还击,随后被重骑兵击退。法军的进攻被粉碎了,两面著名的军旗被英军得到。但是英国重骑兵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过于深入,四散开来,随即纷纷被击倒。在最脆弱的时候,法国重骑兵展开反击,英军损失惨重。联军骑兵少将威廉庞森死于其中。

下午4点钟左右,奈伊元帅认为联军开始撤退,并率领重骑兵进攻以扩大优势,但是奈伊判断错误,联军组成步兵方阵迎战法国骑兵,法军无法突破这些阵形,他们只能围着方阵打转,直到被击落。奈伊没有使用步兵和炮兵支援进攻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同时布吕歇尔赶到了战场,他们开始从法军的侧翼发动进攻,这就迫使拿破仑派出军队对付布吕歇尔在侧翼的威胁。

下午6点左右,法军占领了战场中央的La Haye Sainte农场,这使得法军得以近距离内用火炮攻击联军方阵,这使得联军伤亡直线上升。

此时看起来,如果威灵顿不撤退,他的军队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但是拿破仑的处境也不乐观,此时普鲁士军队赶到了战场,而拿破仑的大部分军队在进攻威灵顿,只好调动最后的后备军,老年近卫军,这支令欧洲闻风丧胆的部队。

晚上7点30分左右,3000名老兵从他们皇帝面前通过,抵达了中央战场。

威灵顿的红杉军迎击拿破仑的老年近卫军,他们向老年近卫军倾泻炮火,当联军刺刀上枪准备迎战的时候,老年近卫军撤退了。

威灵顿感到了即将而来的胜利,下令全面出击。

同时普鲁士军队在拿破仑的侧翼发动了进攻,老年近卫军溃败的消息传遍了拿破仑的军队,法军爆发了恐慌,士兵开始逃离战场。

只有老年近卫军保持了纪律,发动了一次英雄的但注定失败的防卫行动,拿破仑被迫放弃了他的马车,但也难以摆脱普鲁士骑兵的追击。

战争结果

战争以反法联盟获胜而告终。这是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之一,近50000名士兵阵亡,其中联军士兵23000人,法军27000人,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恶劣,许多士兵在战场上躺了数天。

此后拿破仑再次宣布退位,波旁王朝再次复辟。

拿破仑被再一次流放,流放到了一座遥远的大西洋小岛,圣郝勒拿岛,拿破仑这次没能逃跑,在六年后逝世。


老威观史


二战最惨烈,最硬核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

苏联军队与德国军队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战斗力的军队,双方都可谓是武装到了牙齿,飞机、坦克不计其数的往上送。疯狂的德国纳粹军、战斗民族的苏联军队,都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员,双方在此次战斗中激烈厮杀,硬核攻防。

斯大林格勒战役自一九四二年六月开始一直持续到一九四三年二月结束,持续了一百九十九天才结束,双方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即使在战争后期德军也给予了苏军沉重打击,而在战争结束后,德军的战争优势也不复存在,逐渐丧失了战场主动权。战后统计,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战死四十七万人,被俘六十六万人,后来统计军队减员一百一十余万人,而德军也在战役期间被消灭百万人左右,四十七个师被撤销了建制,双方共战死了超过两百万人,惨烈至极。

在斯大林格勒城市中,双方反复争夺,为一栋楼,一间房,一个地下室,一堵墙甚至一堆瓦砾,一块砖都要拿命争,德国军队甚至都是成建制的牺牲,而苏军一线部队往往伤亡超过百分之七十,一个连队剩下三四十人是常态。战斗最激烈时双方投入兵力超两百万人,坦克两千辆,飞机两千三百多架,火炮两万五千多门。

这场战争是异常残酷的,说苏军的胜利是用鲜血和尸体堆积出来的一点也不为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