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大林和小林》為何能夠成為我國第一部長篇童話?

“月亮帶著平平的帽子向西走下去,太陽從東邊吐出紅光來,紅裡帶著金色,照著樹林美麗極了。”

前言——

《大林和小林》作為小學生寒暑假必備讀物,給不同時代的人留下來不一樣的深刻記憶。

豆瓣9.0《大林和小林》為何能夠成為我國第一部長篇童話?

該作品由作家張天翼在1932年所寫,不僅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優秀的民族童話精品之一,也是繼《葉聖陶》之後,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二個現實主義童話里程碑作品。

有人說書中奇特的構思,誇張的手法,大膽的想象,曲折的情節,讓人愛不釋手,很容易就被它深深吸引,我深以為然。

作品講述了一對雙胞胎大林和小林因為父母雙亡,帶著家裡僅有的東西出門,打算去外面做工謀生。因被黑山似的怪物追趕所走散了,從而擁有了不同的奇遇人生。

哥哥大林遇到了“天使”包包,在包包的幫助下成功成為了大富翁叭哈先生的兒子。從此,大林改名叫“唧唧”,什麼事情也不用做,每天吃飯,喝水,講話……都有200個專門的僕人伺候。漸漸的大林失去了思考能力,行動能力,變成了一個徒有其身的大胖子,最終因為落水沒有被救,活活的餓死在充滿金銀財寶的富翁島上。

豆瓣9.0《大林和小林》為何能夠成為我國第一部長篇童話?

而弟弟小林被“紳士狗”皮皮撿到賣給了開公司的商人四四格先生。因為不滿被虐待,小林和小夥伴們一起齊心協力的製作鐵球來對付四四格先生,最終逃離四四格先生,遇到了開火車的窮人中麥伯伯,成為了一名火車司機。

著名的兒童文學評論家劉緒源評價張天翼說:“整個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史上,稱得上天才作家的,也許只有他一位。”可見作家張天翼在兒童文學史上的卓越地位。

本文將以《大林和小林》為例,從創作者的角度分析小說中的與當時時代環環相扣的主題和暗喻,故事的情節結構,以及作者在小說中運用的寫作技巧,進行淺略分析看看這部經典作品到底好在哪裡?

1.《小林和小林》寫於1932年,他丟棄了當時文學流行的“革命+愛情”的時髦風氣,寫下來與民國時期環環相扣的現實主義風格主題和帶有暗喻的角色人物。

大家如果看過張天翼的作品就會發現其作品絕大多數的深度解刨了人性醜惡,愚蠢的一面,也揭露了當時民國時期社會的黑暗和不平等。

而《大林和小林》作為張天翼優秀的作品,更是優秀中的經典。

張天翼不僅僅只是表面看起來的兒童文學作家,更是一位成人作家,是一箇中國文學史上少見的“兩棲”作者,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個“全能寫手”,早年間他寫過無數的作品,卻因為種種原因被禁,而後他就開始向兒童文學童話下手。

豆瓣9.0《大林和小林》為何能夠成為我國第一部長篇童話?

他用童話的角度來寫故事,可其中卻包涵了給予給大人的思考感悟,適用於所有人觀看,表達了他內心的感受和想法,真實而深刻描繪了一個時代的社會人生和精神面貌。

在張天翼看來兒童的眼睛是最雪亮的,可以看到最具真實的世界,用來暗喻嘲諷階級主義在好不過。

《大林和小林》寫於1932年,眾所周知屬於民國時期。其當時創作的作品不乏有老舍的《駱駝祥子》,沈從文的《邊城》,張恨水的《金粉世家》等,而張天翼卻丟棄了當時文學流行的“革命+愛情”的時髦風氣,寫下了嘲諷意味十足的現實主義童話作品。

俗話說每一位好的作家,都是現實主義作家。而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則需要更加側重如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客觀性較強。

例如我們熟知的作家莫泊桑,就是法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他所寫的《羊脂球》表面看上去是寫處於各個階層的十個人,共同乘坐一輛馬車逃往一個港口的故事。坐馬車逃跑,看起來一件平常無奇的小事,實際上就是在諷刺現實,諷刺侵略者的殘暴與野蠻,法國軍隊的無能,歌頌了法國人民奮起反抗,勇敢無畏的愛國精神。

而《大林和小林》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看起來就是普通的講述了一對雙胞胎充滿奇遇的童話故事,實則背後的深意是諷刺了舊社會統治階級的昏庸無恥,和對勞動人名的壓迫,以及勞動人民奮起反抗的堅定勇氣。

豆瓣9.0《大林和小林》為何能夠成為我國第一部長篇童話?

主題以及想要表達的內容確立完畢後,接著就開始想人物塑造和暗喻,通過一系列角色塑造,更好的來為主題為服務。

作家張天翼以大林和小林不同個人經歷和命運為線索,將勞動人民和統治階級社會生活和矛盾聯繫在一起,創作了極具個人特色的配角。愛哭的國王,喜歡王子的鱷魚經理小姐,因為鼻孔太大說話有回聲的四四格先生,喜歡養臭蟲,有錢的大富翁叭哈先生,愛臭美時刻都要化妝的鴨子公主薔薇……都讓人眼前一亮,記憶深刻。

豆瓣9.0《大林和小林》為何能夠成為我國第一部長篇童話?

其中,角色的塑造不僅僅是為了讓兒童讀者感到有趣,生動,有想要看下去的慾望以外,這些角色也有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形成強烈對比的重要性。在小林面前霸道蠻橫的狗法官,遇到成為大富翁的大林時不斷的點頭哈腰,阿諛奉承,暗喻當時不少打擊,壓迫勞動人民的人,遇到統治階級人時的真實反應和場景。

所以,有人總結了作家張天翼在《大林和小林》這一作品中,描繪了“真的世界”、刻畫了“真的人”、講了“真的道理”。

2.《大林和小林》故事中的情節結構

根據查詢百度百科我們可知,故事結構是一部故事作品的形式要素,是指故事各部分之間的內部組織構造和外在表現形態。

一個故事的結構過程,就是作家根據自己對生活的認識,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現主題的要求,運用各種藝術表現手法,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分輕重主次合理而勻稱的加以組織和安排的過程,包括故事情節的處理、人物的配備、環境的安排以及整體的佈置等。

故事的結構有六類,可以細分為線狀結構,網狀結構,畫面結構,象徵結構,寫實結構和“散文”結構,其中不同的故事結構擁有著不同的作用,其表現手法也不一樣。

現在我們根據《大林和小林》淺析一下小說中所用到的故事結構。

《大林和小林》所用到的故事結構是最基礎也是最常用的線狀結構,它可以將各個情節按照故事發生的時間,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的發展順序串聯起來,呈線狀結構,從始到終,從開頭到結尾,一步一步將故事呈現給我們。

豆瓣9.0《大林和小林》為何能夠成為我國第一部長篇童話?

以《大林和小林》為例,起因是大林和小林父母雙亡,為了有飯吃,兩人決定去外面做工謀生。經過是因為被怪物追趕,大林和小林選擇分開逃跑來躲避怪物,誰知卻因此走散,遇到了不同的人,過上了不同的生活。結果就是大林最終死在了富翁島,而小林成為了一名火車司機。

故事的結構看起來十分簡單,採用了複線式寫作方法。一分為二,大林和小林作為雙主人公,擁有不同的人生,其經歷的生活也大不相近。所以張天翼用交叉式寫法,一邊寫大林,一邊寫小林,時不時進行插敘,讓我們在觀看的同時可以知道兩個主人公不同的生活發展,形成對比,更加有利於表達深刻的內在思想和不同階級的生活面貌。

有人看完後說作家張天翼更加偏愛小林,因為他將大林寫的極其愚蠢,將小林寫的聰明又勇敢,也有人說作家張天翼更偏愛大林,因為小林有權利,有地位,有錢,而小林卻一路“逃亡”被打,沒錢沒勢處於底層地位。

豆瓣9.0《大林和小林》為何能夠成為我國第一部長篇童話?

我認為每一個角色都是作家筆下最愛的人物,就像自己的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不可能會存在極大的偏心,只能說兩個主人公背後所代表的立場以及作者給予他們的身份不同。

有時候我在想如果是小林遇到“紳士狐狸”包包,他能夠依舊堅定自己的信念,勇敢的捨棄擁有金銀財寶的大富翁叭哈,不選擇給他做兒子嗎?而大林如果遇到“紳士狗”皮皮,被賣給四四格先生,誰又能後保證大林能夠忍受捱打,而不逃跑?

所以,作者並沒有偏心任何人。即使表面看起來確實作者更加偏心大林,讓他有錢,有勢,有地位,可在這背後大林改了姓名,失去了自由,變成了一個連僕人都能操縱的傀儡。

正如你想要得到什麼,背後就要註定失去什麼。

3.作家張天翼在《大林和小林》所用到的寫作技巧。

張天翼為了更好表達自己內心當下的感受,絕大多數都是短篇小說,甚至是採用速寫的方法,一筆成文。所以他的小說大多文字簡練,篇幅短小。

1.故事多處使用無意義短句,以此來進行敘述。

星期五。起來拿早飯。後來剃鬍子。後來做工。後來捱打。後來我哭了。後來睡。

星期六。起來拿早飯。後來剃鬍子。後來做工。後來捱打。後來我哭了。後來睡。

星期日。起來拿早飯。後來剃鬍子。後來做工。後來捱打。後來我哭了。後來睡。

以上的句子看起來毫無內容含量平鋪直敘,我有一朋友說看起來就像是流水賬一樣,純屬是湊字數的。但,真的是這樣嗎?

此片段出自於小林被賣給四四格先生做工時寫下的日記,短句從側面寓示了四四格先生作為統治階級人物的專橫跋扈,不允許小林有更多的時間去偷懶,去豐富日記內容。同時也為後來小林一次私底下偷買金剛鑽,和一次和小夥伴們為了不被四四格先生變成雞蛋吃掉而反抗做鋪墊,顯得不突兀,一切情有可原,有跡可循。

豆瓣9.0《大林和小林》為何能夠成為我國第一部長篇童話?

2.對比式描寫。

對比式描寫也是寫作技巧之一。

通常描繪兩種相異或相反的事物、情況,將其特徵鮮明地層示出來,以便互相對照、映襯,並在這種對照、映襯中可以反映出事物的本質,透露出作者的傾向,評價和思想感情。

而大林和小林作為一對雙胞胎就是最好的對比。大林代表著霸道蠻橫的統治階級的人物,小林則代表著勇敢大無畏的勞動人民,而大林和小林所共處的環境就是以當時民國時期為背景的社會。

其中怪物就是一個伏筆,從大林和小林走出家門遇到怪物,各奔東西的那一刻,就預示著兩人不同的命運的開始。

豆瓣9.0《大林和小林》為何能夠成為我國第一部長篇童話?

我認為作者設計最為巧妙的部分,莫過於高潮部分。大林因為要和薔薇公主結婚,所以需要乘坐火車去往海濱,而在乘坐火車的時候他遇到了小林。

按常理來說我們會認為這是一個歡喜的大結局,大林和小林相認,從此過上了最初追求的有錢生活。

可在小說中並不是這樣,改名為“唧唧”的大林,下意識只覺得小林這個名字很熟悉,卻想不出小林是誰,到底在哪裡見過?

而小林也以為大林只是一個帶二千個聽差,八百個廚子,用二十節火車廂的有錢大胖子,兩人即使遇見也完全不認識對方,這個結局看似不合理,卻在常理之外情理之中。

3.喜劇元素的描寫。

作為一本合格的兒童小說,作家張天翼除了向讀者揭示統治階級的霸道蠻橫外,還在小說中加入了一些喜劇元素中的誇張手法,使讀者能夠在觀看的同時,一邊哈哈大笑,一邊又能夠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更深層次的東西。

例如一下片段:

四四格吃了七百頭牛,一千六百五十斤面,八百三十二隻豬。吃完了,四四格嘆了口氣:“哎,我沒有吃飽,沒有吃飽。”

作者用誇張的寫法,生動的告訴我們四四格先生胃口特別大,可以吃下很多東西,而替四四格先生賣命工作的人卻經常吃不飽穿不暖,除了讓讀者驚歎四四格先生的胃口外,也能深刻體會到勞動人民的悲哀。

這次賽跑是五米賽跑,參加賽跑的一共是三個:一個是唧唧,還有一個是烏龜,還有一個是蝸牛。

等了一下,有人掛出一塊牌子來,牌子上寫著:五米賽跑,第一名烏龜,第二名蝸牛,第三名唧唧,一共跑了五小時又三十分,破全世界記錄!!

大家又大叫起來,拍著手。

大林和烏龜,蝸牛賽跑,應該毫無懸念的拿第一,誰知卻拿了第三名。可,即使是這樣大家都大叫起來為大林慶祝,體現了統治階級昏庸和盲目的追捧。

豆瓣9.0《大林和小林》為何能夠成為我國第一部長篇童話?

3.充滿暗喻的荒誕式手法。

作為民國時期的小說,張天翼的《大林和小林》難免也會有當初那個時代的背景和特色,直接了當的嘲諷在當時是萬萬不可的,所以許多作者只能運用暗喻手法,即使是張天翼也不可避免。

所以在該小說也多次運用荒誕的手法影射一個社會的黑暗及不公。

比如一下片段:

叭哈拉著唧唧的手,同醫生到一個房間裡去看病人。病人旁邊站著十八個看護婦。她們低聲對醫生說:“他睡著了。”醫生問:“他怕不怕冷?”“他沒有怕冷的樣子。”“那好,”醫生搓搓手微笑說,“現在我來打針吧。”

“哪有什麼病人呀?這病床上不是空的嗎?我眼花了嗎?”

唧唧就跑過去仔細一看,原來確實有一個病人,不過病人身體太小,不容易看見罷了。

原來這是個臭蟲!


叭哈覺得身體有點不舒服,他吩咐吉士:“明天一定要那臭蟲開一個追悼會,你趕快叫他們預備,現在我想睡了。”

於是吉士叫全家的人預備明天的追悼會。全家的人都知道死了一個臭蟲要開追悼會,連廚房裡的幾個廚子都知道了。

以上兩個片段就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達和暗喻的內容,在象徵著統治階級的有錢人叭哈先生家裡,一隻臭蟲需要治病,死了要開追悼會。而叭哈先生對於處在低層階級的人民,不管是壓迫做工還是被打都理所當然,是死是活都比不上一直臭蟲來的重要。

豆瓣9.0《大林和小林》為何能夠成為我國第一部長篇童話?


4.以“兒童”的角度描寫,有趣且生動。

儘管這部小說看起來是一部嘲諷意味十足的黑暗小說,但卻不會讓人難以理解,反而以“兒童”的角度描寫,充滿兒童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

比如中間部分,沒有任何一個人願意給大林開火車。如果是以成人的角度去描寫,這個時候作為有錢的大林肯定會生氣,而大林身邊的人也會想盡一切手段讓小林去開火車,在這一過程中起爭執是難免的。但,以兒童的角度去展開,要是沒有人願意幫忙開火車,這個時候怪物作為大林身邊的跟班,就可以派上用場來推火車了。

豆瓣9.0《大林和小林》為何能夠成為我國第一部長篇童話?

小說結局部分,大林不想工作,想要去富翁島,但是身邊沒有任何可以乘坐的工具。他利用螞蟻們和蜜蜂們同樣可以到達富翁島,充分的展現了兒童思維的世界觀。

豆瓣9.0《大林和小林》為何能夠成為我國第一部長篇童話?

結語——

作為我國第一部經典的長篇童話,《大林和小林》中所要表達,傳達的東西並非三言兩句,粗淺分析就可以完全掌握。

一部作品之所以經典,除了作品本身的優秀地位不了動搖外,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值得我們多次閱讀,看到更多的內容,瞭解更加深層次的東西。

如果有時間大家也可以和孩子們一起閱讀《大林和小林》,我相信受益肯定非淺。

撰文:白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