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是否有告誡孫權好好幹的意思?

金石凱樂


內政作不了決定問張昭,軍事不能決定問周瑜。這是主人向孫權推存人才,並非叫他好好幹。


陳永金


導語:

  • 張昭是江東地區非常有文化和地位的士族,在孫策殺到江東以後,張昭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孫策的部下。孫策十分看重張昭的能力,所以江東文臣中,張昭是排在首位的。
  • 周瑜是孫策的摯友,跟隨周瑜一起打天下,成為了江東集團的合夥人之一。孫策入主江東以後,周瑜長期幫助孫策操練水師。

這兩個人是江東地區非常著名的兩個人才,孫策在臨死前,曾經囑託過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意思很簡單,孫策向孫權推薦了這兩位人才來輔佐他。

01孫權剛剛接手江東政權,必須要有人輔佐才行。

當時的孫權才多大呢?19歲罷了。我們19歲的時候,還在上學,孫權卻已經成為了數百萬人的領袖。

孫策因為獨來獨往慣了,所以遭到暗算,受傷而死。這個時候他必須要將江東集團的所有業務交給孫權,因為孫權是他所有弟弟中歲數最大的一個。

孫權字仲謀。兄策既定諸郡,時權年十五,以為陽羨長。郡察孝廉,州舉茂才,行奉義校尉。漢以策遠脩職貢,遣使者劉琬加錫命。琬語人曰“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爾試識之。---《三國志》

可是孫權的能力足夠嗎?他當得起這個重任嗎?在孫策眼裡,孫權的能力,應該是不容懷疑的。

15歲的時候,孫權就已經成為了縣令,治理地方。這個時候的孫權已經有了好幾年的工作經驗,至少在管理方面,是有一定能力的。

  1. 他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沒有足夠的能力擔當大任,孫權是可以的。但是要面對如此大的攤子,孫權又是第一次接手一個大集團,未免還是有很大難度。
  2. 如果把權力交給別人,孫策心裡又不放心。所以最好的辦法,其實就是託孤。孫權雖然不是孫策的兒子,但是他以弟弟的身份繼承了孫策的遺產,也算是孫策的繼承人。
  3. 孫策必須要為孫權安排好一切。這個時候如果在集團內部只安排一位顧命大臣,顯然是不妥的。畢竟孫家的江山還不夠穩固,孫權的地位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穩當,一旦權臣篡位,孫權吃不了兜著走。

於是乎孫策為孫權安排了兩位輔政大臣,一位是文臣張昭,還要一位則是武將周瑜。這兩個人一文一武支持孫權,這樣一來孫權才有了相對的保障。

02周瑜和張昭需要和孫權接觸的機會。

當然了,這次的輔政安排,不僅僅是為了孫權個人,更是為了江東大局。既然是江東大局,那麼周瑜和張昭的切身利益自然也在其中。

他們是人才沒錯,可是他們跟孫權卻沒有合作過。所以當孫策去世,孫權上臺以後,孫權是不是還會像孫策一樣信任他們?他們心裡沒有底。

堅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瑜從父尚為丹楊太守,瑜往省之。會策將東渡,到歷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諧也”遂從攻橫江、當利,皆拔之。---《三國志》

既然是個未知之數,那麼孫策的安排就顯得很重要的。趁著孫權立足未穩的時候,周瑜和張昭發揮自己的才能,一方面與孫權處理好關係,一方面幫助孫權治理好江東。

這樣一來,這兩位人才就得到了一個可以跟新主子融洽相處的機會了。有了這麼一個機會,周瑜和張昭自然會使出自己所有的才能,告訴孫權他們完全可以跟孫權完美搭檔。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古以來好像都是這麼個道理。誰都想要任用跟自己比較親近的人,孫權也不會例外。

可是孫權上臺以後,卻沒有將自己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一切都是尊重孫策最初的安排,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張昭主管江東內部事務,而周瑜則主管江東軍隊。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麼一個結局呢?

  1. 首先周瑜和張昭一定是使出了渾身解數。他們希望新領導能力看中他們的能力和忠誠,因為當時換將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如果他們不努力,極有可能會被淘汰。
  2. 其次孫權地位不穩,需要一個過渡期,順便當成一個觀察期。孫權年紀小資歷淺,接手的又不是皇位,所以難免地位不穩。這個時候他必須要尊重孫策的所有決定,順便他還可以觀察一下週瑜和張昭的忠誠。
  3. 再者孫權對江東格局還不夠了解。
    孫策統領江東的時候,江東地區已經趨於和平狀態,所以是比較理想的狀態。孫權在不瞭解情況的時候,是不敢輕易調動重要人員的。

由此可見,周瑜和張昭能夠得到任用,還是必然的選擇。後來這兩位能夠一直被重用,則可以看得出,孫權對他們也很滿意。

03周瑜掌兵,可以確保江東的安穩。

對孫策來說,這樣的安排其實是比較無奈的。因為張昭並不是孫策最信任的人,好在他不掌握兵權。張昭是半路投靠孫策的,不算孫策的嫡系力量,所以自然也不會得到孫策的全部信任。

可張昭的能力很強,對江東又如此熟悉,是江東豪族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了張昭的幫助,孫家才能在江東立足。

所以說孫策安排這麼一位人物輔政,他心裡是不太放心的。這個時候孫策還是有相關考慮的,所以重要人物登場了,那就是周瑜。

五年,策薨,權統事。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十一年,督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梟其渠帥,囚俘萬餘口,還備宮亭。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龍將兵數千人入柴桑,瑜追討擊,生虜龍送吳。十三年春,權討江夏,瑜為前部大督。---《三國志》

周瑜是起兵的時候就跟著孫策的,而且跟孫策是連襟關係,兩人娶了大小喬姐妹,屬於親戚關係了。再加上週瑜跟孫策的關係非常好,所以周瑜是輔政的絕佳人選。

有了周瑜的幫助,孫策才能夠安心把江東的江山交給孫權。因為周瑜所掌握的,是江東的軍權,這是最重要的權力。

孫家能夠在江東有一席之地,關鍵就是因為他們的軍隊是江東各大家族中最強大的。當時的情況大家或許不是很瞭解,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兵馬,這是被允許的。孫家想要當家做主,自然要擁有最強大的軍事實力才行。

所以周瑜就是孫家強大軍事實力的最好保障,外事不決問周瑜這只是客氣話,其實孫權所能依靠的只有周瑜。

總結:周瑜算是為孫家鞠躬盡瘁了。

孫權這麼小的年紀上臺,又不是繼承皇位,對周瑜來說,其實沒有任何束縛。也就是說周瑜想要推翻孫權,其實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可問題就在這裡,周瑜偏偏就是對孫家忠心耿耿,你上哪兒說理去?我認為周瑜之所以如此忠誠,其實是為了完成孫策和自己共同的理想。

當初孫策和周瑜已經規劃好北伐偷襲許昌,從而奪取天下的計劃了。可惜孫策提前死了,這都是命運的安排。周瑜希望完成孫策的夢想,那也是自己的夢想,僅此而已。


江湖小曉生


姓孫的人自古以來都不好惹。說遠點的孫悟空,齊天大聖,大鬧天宮,搞的各路神仙們都無可奈何。稍微近點的1800年前的孫氏三父子:孫堅、孫策、孫權,哪個都不好惹呀,練曹操這樣的大boos都只能望江興嘆。說再近點的,國父孫中山,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後面的事大家也都熟悉了,我就不再一一列舉了,反正就是記住了,姓孫的不好惹就對啦。

好好幹那是必須的嘛,創業容易守業難,不好好幹的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會被隔壁的老曹和老劉哄搶一空,到最後恐怕小命都不保哦。

實際上,小孫同志也沒有辜負老哥的期望,不僅守住了江東,而且搞得隔壁老曹都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夷陵之戰,隔壁的老劉也被自己一戰打的半身不遂,最後在白帝城鬱鬱而終了。

周瑜,武力值高,人長的好看,頭腦也發達,年紀輕輕就志得意滿,和孫權升堂拜母結為兄弟,後來還娶了美女小喬為妻。在東吳的發展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只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

張昭,老成持重,政治藝術絕對一流。對孫權的教育也是孜孜不倦,硬是把年輕氣盛的孫權磨鍊得成熟穩重。

孫策給小老弟留下了一文一武來輔佐,實在是厲害。


大礃櫃


一,什麼時候說的這句話?

這句話是孫策臨終時對弟弟孫權說的。

原文如是:須臾策醒,見金瘡粉碎,乃自嘆曰:“吾不能復生矣!”隨即請張昭等諸將入內,策囑咐曰:“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汝等善相吾弟。”乃取印綬,喚弟孫權近臥榻邊曰:“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汝宜想父兄創業之艱難,勿輕易也。”權拜受卬綬。……母乃豪哭曰:“恐汝弟年幼,不能立事,當復如何?”策曰:“吾弟勝我十倍,江東必然無失。但內事不決, 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郎。恨周郎不在左右,不得囑咐也。”……策召文武曰:“汝等善佐吾弟,各盡忠義之名。”再語孫權曰:“汝若負功臣,吾陰魂於九泉之下,必不相見。”囑訖而亡,時年二十六歲。

二,為什麼這麼說?

孫策,人稱“小霸王”,武藝高強,然由於其驕傲自負,孤身犯險,以至於為仇家許負門客所傷,死時只有二十六歲,自己的兒子才幾歲。漢末亂世,實難領袖江東,權衡利弊,只能傳位弟弟孫權。

孫權當時年齡也不大,只有十七歲。孫策這麼說,也有對弟弟不放心的緣故,但他又必須為兄弟打氣,所以才有“若舉江東之眾,決勝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吾弟勝我十倍,江東必然無失。”等語,重要的是“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這句才是重點。

三,這句話對嗎?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句話完全正確。通過這句話,我們也可以看出孫策確實有過人之處 ,不盡勇猛善戰,而且有識人之明。識人用人,是好的領導人必備的素質。

張昭是江東文臣之首,相當於漢之簫何,其才能在治理國家,保證國家正常運轉方面不可多得。

周瑜,作為大都督,排兵佈陣,行軍打戰,在整個三國時期也屬一流。宋代蘇軾有詩讚他曰:“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著名的赤壁大戰,就是他的傑作。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為了突出、美化諸葛亮,故意把周瑜、張昭等都有所貶低。


段輝時


引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這句話可以說是孫策給孫權留了兩位輔政大臣。而且東吳的內政情況文就是以張昭為首,武以周瑜為首,確實有告誡孫權的意思。內政上有張昭就不會出現大的問題,外交軍事上週瑜絕不會做出喪權辱國的行徑。

內事不決問張昭

張昭在東吳是文臣之首,內政離不了張昭。孫策告誡孫權有兩層意思:第一就是字面的意思,內政上有猶豫的事情問問張昭如何處理;第二層意思就是隻要牢牢的掌控了張昭那麼東吳的文臣就全部攥在手裡了,內政上想要推行人和新政策都會順水推舟,反之就不能夠順利實施自己的意思。

外事不決問周瑜

周瑜這個人非常的有戰略目光,孫策知道自己死後東吳的未來在周瑜的手裡。周瑜對東吳忠心耿耿,將孫權託付給周瑜孫策非常的放心。當初孫策和周瑜二人一文一武雙劍合璧,橫掃江東,才有的東吳大業。外事不決問周瑜,是孫策想要告誡孫權,周瑜是開國元勳針對於外事不會有喪權辱國的行徑。事實上赤壁一戰要不是周瑜和魯肅力主於戰,那麼東吳也就淪陷了。



總結:孫策臨終前說孫權不善於打江山,只善於守江山。那麼一句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完全就是告誡孫權。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這是指定政權高級佐僚的意思,你非要說有沒有告誡的意思呢,也可以說有吧,不過那都不是重要的。


顏回1999


在筆者看來,孫策臨終的遺言是對孫權的建議,沒有告誡或者威脅的成分。

孫策是孫權的大哥,性格和孫堅比較相似,由於他的勇猛過人性格,人稱小霸王。

孫堅死後,孫策被迫投靠袁術,為袁術立下了汗馬功勞,袁術想讓孫策做義子,可惜孫策根本瞧不起袁術。

袁術只能感慨道:

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

可見孫策並非等閒之輩,他的戰績也說明了袁術的眼光不錯,沒有高估孫策的能力。

孫策攻樊能、於糜。

襲張英。

敗劉繇。

戰王朗和嚴白虎。

當時孫策才22歲,這樣的少年英雄在三國上不可多見。

可惜的是,在外出打獵時被偷襲至死,年僅26歲。

在他彌留之際,叫上了弟弟孫權,妻子大喬,兒子孫奉。

孫奉是在孫策和袁術決裂,建立江東基業後所生,所以推斷年紀最大才6歲。

對一個6歲的孩子來說,不知道接下來要發生什麼事情。

按照古代子承父業的習慣,孫策死後應該是由孫奉繼承他的爵位,而不是孫權。

但孫策沒有這麼做,他選擇了讓孫權繼位吳侯。

孫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孫策有公也有私。

公是兒子孫奉年幼,不能承擔重擔,江東大業不能因為兒子無能而荒廢。

私是孫奉繼位後,江東文武肯定不會服氣,容易完成內部分裂,這是孫策不想看到的,還不如孫權繼位,江東的周瑜和魯肅,張昭等人,沒有理由搞分裂和派系鬥爭。

所以,在彌留之際孫策說了那句話。

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

周瑜是武將之首,地位僅次於孫策,孫策死後,就連孫權在軍中的威望都不如周瑜。

張昭是文官之首,孫策用丞相之禮對待他,可見張昭在東吳士族大夫中的地位。

當時的孫策,和後來劉備的一樣,找的是託孤大臣。

孫權雖然比孫奉年長,但也不過十幾歲,在東吳根基尚淺,只有孫策欽定輔政大臣,才能穩定東吳文武的人心,讓權力順利過渡孫權。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