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中这些内容,你真的读懂了吗?

文|笑春风

《汉书·艺文志》中这些内容,你真的读懂了吗?

李零《兰台万卷: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1月,定价:33.6元

谨以此文,献给zhu同学。

01从班志看它本身

《汉书·艺文志》,著录古书600部、13000卷,大致收录了东汉以前的各种古书,内容充实,是先秦以来政治文化流变的重要著作。而在这部志中,班固对图书所作的分类与排序,尤其值得注意,因为它的编排形式不但是当时“意识形态”的反映,同时也为后世所沿用,直到今天。

西方学者把中国的秦汉时期称作是“早期帝国”,中国文明的古典时代。这个时代保存了什么?抛弃或省略了什么?他很值得研究,这是文明的根,而《汉书》作者所撰的这部志,就是这个抽象根子的物化。

著名的考古学、出土文献、古文字学者李零先生,继《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之后,再度推出了自己同一主题的著作——《兰台万卷》。这是他阅读《汉书·艺文志》的读书笔记汇编,其间内容虽然略有些琐碎,而且重复了一些常识概念,但相比于作者近年来所出的另一部“笔记汇编”《波斯笔记》,又显得功力深厚多了。

《兰台万卷》固然缺点不少,但出版这部书的意义也很明显。

02从班志看先秦古书研究难度

首先,先秦时代的古书大多失传,这里面牵涉到两个原因。第一就是战火波及,而后秦始皇焚书坑儒,大搞文化破坏,此为其一,第二,就是秦汉以前造纸术等尚未发明,当时作为文字载体的竹帛成本极高,普通人家根本用不起,所以说东周前“学在王官”,由有权有势的人来垄断有限的文化资源。


《汉书·艺文志》中这些内容,你真的读懂了吗?

(焚书坑儒)

其次,古人著书还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把自己的看法安在别人的名下,即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先贤孔子语录”《论语》①,其中许多话,也非出自他本人之口,而是他的门徒杜撰。这便给后世人的图书思想归类,增加了不少麻烦。例如托名上古传说中的君王黄帝的著作中,有道家讲清静无为的,还有讲权谋的,“杂家”讲医学的等等,所以本书作者李零认为,汉代“黄老之学”中的黄,指的不是道家的一种书,而是以“黄帝言行”为主题的一类书②。这种风气,直到唐宋以后,才又一转,变成了人们裁剪前人著作中的文字段落,然后心安理得的、不加注释的归到自己的头上③。所以要想从先秦古书中理出一条线索,非常困难。而李零尝试了,且收到了一定效果。

《汉书·艺文志》中这些内容,你真的读懂了吗?

(李零在书房)

最后,李零是这方面的专家,在这部书的自序中,他称,班志(即《汉书·艺文志》,以下皆如此指代)他读了很多遍,真正读出点意思,是靠了简帛研究④。但他也说明,出土的简帛无法颠覆取代传世文献的地位,但他能够拓宽人们的视界。从作者最早研究《孙子兵法》开始,就是将银雀山汉简中的相关内容与其结合起来探讨,所以作者起步早,功力深,读班志,毕竟还是长于他人。


03从班志看独尊儒术的影响

班志的分类,延续了西汉晚期刘歆的分法,以“七略”作为分类方式。这种形式,也有三个值得关注的地方。或者说,它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大秘密。

《汉书·艺文志》中这些内容,你真的读懂了吗?

首先,七略中,除了总领全书的“辑略”外,首当其冲的,就是六艺,“艺”原为贵族的学问,日后世卿世禄的统治秩序瓦解,这一学问也走向民间,这里的六艺,指的是汉代儒家所尊奉的六部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试图确定儒家的独尊地位,后世学者也很重视这段历史,认为从这开始,儒家在社会上就真正的一家独大了,但这种看法很浅薄。

为什么这么说?第一汉武帝本人就不信这个,他的臣子汲黯批评他“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多欲,是不符合武帝以前黄老之学的要求,而所谓对外展示仁义一面,其实是拿儒家学说来做自己的专制外衣,是专制的挡箭牌。后来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干将们不明就里,揪着儒家一顿狠批,收效甚微。

第二,汉代的儒学,不同于唐宋以后的儒学,这时的儒学与道家、阴阳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董仲舒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琢磨儒家的学问,参考书大多是道家和阴阳家的,《易经》被后来人批评是方术迷信,但在班志当中排在“六艺”之首,西汉中期的学术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足见西汉儒生鼓吹的独尊儒术,只是一种理想,汉武帝认可他们的提法,仅仅是因为其中鼓吹大一统和君臣大义的内容,至于其他,多当耳边风。而唐宋以后,儒家的理论进行重构,主要是依靠佛家的内容。所以我们可以说,唐以前的儒家是儒道混合体,唐以后的儒家是儒佛混合体,然后,其中法家的作为一以贯之,

这种说法感觉不伦不类,可事实就是如此。

靠闭门造车就想称霸天下,天下没这种便宜事。

第三,独尊儒术,与其说是一种文化措施,笔者更喜欢把他理解为是一种政治措施,因为此后朝廷选官用人,标准都是从儒家经典中出,对儒家经典的研习程度以及践行程度,决定着草鸡能不能变凤凰,这是政治系统运作的重要一环。

第四,真正确定儒家首席位置的,不是汉武帝时代的独尊儒术,而是东汉前期的白虎观会议与《汉书·艺文志》的撰成。这两件事,班固本人都参加了,而且都是主要执笔人。白虎观会议,是解决经学家内部的矛盾,把他们都统合到皇权之下,至于班志内容分类过程中,将儒家经典排在首位的做法,从这以后也被历朝历代真正研习,例如后来的经史子集,“经”的位置,足可以证明班固意志得到延续。直到今天,依然能够看到这种影子。

《汉书·艺文志》中这些内容,你真的读懂了吗?

(乾隆时期修书,也延续了班固的图书分类思想)

04从班志看儒道法的联系

其次,班志还有一个值得留意的地方,就是紧挨着六艺的类别诸子,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学问并起,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可是如何去认识它,给予它们各自适当的“名分”,这是一个关键。班固是这样排列的:

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家。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儒与道的关系密切,可是综合李零先生等诸位大家的研究,这里还需要补充两点。这是正史中不曾说明的。

一点就是,西汉儒家不排斥占卜等内容,这些“迷信”成分,源于楚地,而后来颠覆秦王朝统治的刘邦与项羽,以及他们各自属下的军功集团,都主要由楚人所构成⑤。“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一被验证的预言,也出自楚地独有的文化传统。所以笔者怀疑,建立西汉王朝的勋贵集团,在刘邦利用陆贾等儒生建立礼乐秩序同时,他们就把自己的这种地方文化不自觉的引入其中。后来的汉赋,也是主要从楚地的方言等方面汲取养分,刘邦的《大风歌》,所洋溢的浪漫主义情怀,就与屈原有着一种无形的默契。在楚人影响下的汉初文化能够接纳道家“清静无为”的内容,

也是因为汉初主流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南北文化交融的大杂烩。

《汉书·艺文志》中这些内容,你真的读懂了吗?

另一点就是,从这个排列顺序中,我们还能发现,法家与阴阳家、道家挨着。这里还牵扯到一个道和法之间的关系。先秦道家排斥道德的作用,认为一切要按照形势的变化来做出相应的改变,这和法家重视刑名之学,通过强制手段维护秩序,有着共通之处,二者文化也相互影响。不过也得清楚,道家的“顺势而动”,在后世被隐没,后来北宋王安石变法,提出“三不畏”,被人攻击是“法家”,可他的政敌不知道,这种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改变的思维逻辑,其实是道家的东西。所以汉宣帝训诫他儿子的话中,除了外儒内法,霸王道杂之,还需要加一点,就是以道家来作调和儒法冲突的润滑剂。当然,这种用心是好的,可实际运作中,很多时候就成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稀泥”、“欺上瞒下”等官僚病。

05从班志看中国近代落后之因

最后,在班志中,被放到最后的数术方技中,天文历算等今天看来是科学的知识,同阴阳五行谶纬等摆在一起,而且后者还得是服务后者的,这不由得让人想起鲁迅先生那句“中国人发明了罗盘,用来看风水”的名言。近代科学为什么起源于西方而非中国?从这个排序中,也能找出些端倪。至于包含了医学知识的方技类,更是被摆在末尾。有人将这解释为是中国人重道德理论,轻视实际技术,但笔者想,此一时期医学等发展尚未完备,内容少,恐怕也是它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吧。

总体来看,《汉书·艺文志》中干货甚多,仅仅是一个图书分类顺序,就有着如此之多可进一步研究的主题,《汉书》无负于经典之称。而李零去读它,更是擒贼先擒王之妙笔了。

参考文献:

① 孔子反对门徒把他推为圣人,他认为自己出身卑微,不配做圣人,但能够通过后天学习成为贤人,所以尊重他老人家的意思,还是称贤人合适。

② 具见李零《说“黄老”》,收于《待兔轩文存(读史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

③ 辛德勇《那些书和那些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

④ 李零《兰台万卷: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1月

⑤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3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