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說:‘’敬鬼神而遠之‘’?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

泗洪JM


孔子的這種理解最真切。而且是至理名言。只是我們理解的有些偏頗,或者說膚淺。好多真理都是這樣,沒有切身的體會無法真的明白。

我們身邊有許多朋友有宗教信仰,除了一部分真有緣分的,有相當數量的人是有獵奇心理,片面理解宗教信仰的理念。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不是光有好處沒有壞處的,也可以理解成有失必有得。既然受宗教約束就能有宗教佑護。但那份約束你做好準備了嗎?

換一個角度看宗教,有許多的是一種理念。如果我們去遵守那種理念。按照理念做事同樣會有收穫。如果真的強迫自己放棄自我的去遵守宗教戒條。也是一種迷信,與其迷失自我不如理智的遵守他的理念做好自己隨心就好。

鬼怪有很多解釋,可以算是迷信。但有些現實會讓你目瞪口呆。面對我們不瞭解的現實,不瞭解的情況,不要輕易踏入更不要有所不敬。如果做人有所敬畏就錯不到哪去。打個比方你去游泳但不瞭解水裡的情況,寧可選擇不下水也不要盲目下去是一樣的。可以不懂事但不要去惹事。必要的時候吃點虧無所謂。起碼能保全自己。

除了敬畏之外,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如果你是孝子,如果你做事光明磊落,如果你心存善意,如果你俯仰無愧。即使有鬼神也不能把你怎樣。人做好了神鬼不欺!





李偉光li


孔夫子對鬼神之事,在信於不信之間,相傳孔夫教了十幾個娃娃學習,可有幾個娃娃總是逃課,孔夫子很無奈。有一日他在路邊看到一個乞丐,他就將乞丐帶了回去,對乞丐說,我給你飯吃,你幫我辦一件事,你看到有娃娃逃學時,就拿好我準備給你的,很大的假手,從門下邊伸出嚇唬他們。說完就把門鎖上走了,果然下午逃學的娃娃都嚇跑了回來,說學校的門房有鬼。可當放了學,孔夫子開開門給乞丐送飯的時侯乞丐卻不見了,門窗都鎖的好好的,驚的孔夫子說,神鬼之事,吾也難明。


在路上157507480


世人多以為儒家是無神論者,但事實並非如此。孔子的這句“敬鬼神而遠之”,就是側面的證據。這句話如何理解,悅哥覺得,它至少包含以下三層意思。


01.

鬼神是客觀存在的


其實在《論語》中,除了這一句之外,還有不少關於鬼,關於神的內容,可見孔子並沒有否實鬼神的存在。現代的量子科學也已經證實,一切物質都是能量的存在形式,那麼鬼神極有可能是一種與人類不同頻率的能量,只是因為人鬼人神不同頻,所以很難直接溝通。


02.

對鬼神當心存敬意


人與鬼神很難直接溝通,不代表完全沒有機會溝通。從古至今,一直都有一種叫靈媒的人,可以作為人鬼或人神溝通的中介,現代催眠技術的發展,也能實現與靈魂的直接溝通。在俄羅斯有一檔電視節目叫《通靈之戰》,裡面就有很多精彩的通靈故事,至於中國民間,這樣的事更是層出不窮。


03.

當與鬼神保持距離


雖然人類可以與鬼神通過某些途徑溝通,但我們對於鬼神的瞭解終究是很欠缺的。在不瞭解對方的情況,盲目的崇拜或者盲目的反對,其實都並非好的選擇。更合理的方式,是與鬼神保持距離,把重點放在修持之上,一旦能修成大道,就可以出入六道三界,那時,鬼神的秘密自然會了解得很清楚。


敬鬼神而遠之,不是因為鬼神可怕,而是因為我們的無知。無知者無畏,有時候是好事,但更好的時候,會壞事。所以,還是先搞清楚,怎樣才能活得明白吧。



我是悅哥,我的夢想是“3+1”:讀懂《論語》+《金剛經》+《道德經》這3本書,成為1個像張慶祥講師那樣的開悟者和傳統文化傳播者。歡迎【關注】,一起成長。



被催更的牧羊悅


“敬鬼神而遠之”,這是孔子對這個國家做出的最大貢獻——中國沒有“單一神教”,沒有“政教合一”,整個歷史的主流意識形態都是“入世”的、積極而向上的。

“敬鬼神而遠之”,無論在統治者還是被統治者中都是一個“金標準”——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而且“鬼神”也不是一個,“敬鬼神”的對象何止千千萬萬。

儘管西漢的皇帝採納了“獨尊儒術”的建議,不過那隻不過是限於學術界;而且在後來的朝代中也沒有貫徹始終,特別是開國皇帝,更喜歡“黃老”,尤其是唐朝,乾脆將李聃(老子)看做是“自家人”!

也就是在東漢,幾乎同時出現了本地宗教“道教”和外來戶“佛教”,這也是孔子的功勞——敬而遠之;從此在華夏大地上就出現了廟宇、道觀、學堂、教堂同時存在的景觀。

除了為數不多的幾次大規模“滅佛”(主要是經濟問題,而並非政治原因)以外,你信你的神,我燒我的香,井水不犯河水。

對於一般老百姓來說,更是“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中庸”二字警鐘長鳴——反正那些神明可以各取所需——有“送子觀音”、有“文殊菩薩”……都用不著?還有“灶王爺”要伺候!

敬鬼神而遠之,保證了文化的多元;敬鬼神而遠之,為生活壓力提供了“減壓閥”;敬鬼神而遠之,讓老百姓有了多種信仰的選擇;

想想看,如果只有《論語》;長年累月喝著雞湯,誰受得了啊!


閒看秋風999


孔子“敬鬼神而遠之”這句話,第一表明瞭孔子對“鬼神”的迴避態度,第二表明了孔子對人之主觀努力的肯定態度。

“敬鬼神而遠之”是孔子給樊遲的回答,在《論語》中是這樣記錄的: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大抵意思就是,樊遲問孔子怎樣才能算得上有智慧。孔子給樊遲的回答則是,一個人如果全心全意為百姓服務,做事從義而動,尊敬鬼神,但是不沉迷它,那麼就可以稱得上智慧了。

首先,要理解這句話,需要明白,雖然孔子說這句話的初衷在於告訴樊遲什麼是“智”,但是孔子教育原則是“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學生,孔子會針對學生的不足之處,對同一個問題給予不同的答案,所以,孔子給樊遲關於“智”的解答,並非說孔子認為智的全部內容就是服務百姓、敬鬼神而遠之。

而聯繫上下文來理解“敬鬼神而遠之”這句話,我們首先看出了孔子對“鬼神”的迴避態度,第二,我們也看出了孔子對人之主觀努力的肯定態度。

1、“敬鬼神而遠之”裡表現出的孔子對鬼神之迴避態度

孔子那個時代環境,要孔子全盤去否定鬼神,這屬於挑戰權威的意思,一來,對孔子自身發展不利,二來,周圍人也不會聽,所以,不管孔子承認不承認鬼神的存在,孔子都不會去否定鬼神。因為從商周以來,天為意志之天的思想可謂是根深蒂固,商朝時期,天獨佑君主,到了周朝,天保佑萬民。雖然商朝到周朝,關於“天”的看法有了一定的進步性,但是始終還是不能跳躍到“自然之天”的認知。孔子生活在那個大時代環境下,自然也難以否定鬼神。

但是,孔子對於鬼神的態度,卻十分聰明,他採取了迴避的態度,當季路問孔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子便回答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也就是說,人都沒有侍奉好,還談什麼侍奉鬼神;當季路問孔子什麼是死,孔子又回答“未知生,焉知死,”這句話是說,活都沒活明白,還談什麼死呢?由此,結合孔子之“敬鬼神而遠之”這句話,我們不難看出,孔子對鬼神采取的態度是迴避態度,主張人們過好當下,反對人們迷信鬼神。

2、“敬鬼神而遠之”裡孔子對人的主觀努力之肯定

“敬鬼神而遠之”表明,孔子認為,一個稱得上智慧的人,一定不是迷信鬼神的人。而迷信鬼神的人一般有一個特點,喜歡將希望寄託在虛無縹緲之鬼神身上,這樣的人一般不大實幹,認為有鬼神保佑就可以了。孔子自然知道“不實幹”會給人之生活發展帶來巨大的災難,而迷信鬼神往往會讓人不實幹,基於此種考慮,孔子對鬼神采取了“敬”和“遠”的態度,這裡的“敬”實則也有“感謝大自然”,亦有對“先祖”的尊敬之意等等,而“遠”則表現為孔子對實幹的肯定,亦是對人之主觀努力的肯定,某種意義上,孔子也肯定了人自己對自身命運寓有一定的決定作用。

3、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孔子之“敬鬼神而遠之”這句話表達了孔子的兩種態度,一種則是對“鬼神”的迴避態度,孔子反對迷信鬼神,這樣容易讓人變得不“務實”;一種則是表達了孔子對人之主觀努力的肯定態度。而對於當時的社會環境來說,孔子之迴避鬼神且肯定人之主觀努力的態度,是極其難得和可貴的。


顏小二述哲文


語出《論語-雍也》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原文: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問 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關於“鬼神”,有人說,就是古代人科學水平不高,搞迷信。而孔子老人家有一句教育子路的話被傳世為經典:不知生焉知死。可見,孔老夫子也是個在世好好活著,不怪力亂神之人。


那麼,聖人不虛言,他講的“鬼神”究竟是什麼呢? 道德經說:名可名,非常名。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也就是說,一個名稱說法,是我們賦予一件事物的。

我們初始認識一個事物的時候,先感知,後猜想,再論證,最後或者在生活生產實踐中去驗證;或者是集中式的驗證,比如在實驗室環境中。證明以後,我們再判斷這件事物是否能用於提高生產力,或者提升我們的生命質量。這是我們認識事物的規律。

比如,人們在探求自己從哪裡來。上帝造人,還是女媧捏人呢?最後比著名的米勒實驗告訴了我們,沒有神來創造我們,我們是自然演化而來。米勒在實驗室內進行了模擬原始地球還原性大氣中雷鳴閃電的實驗,最後證明能合成有機物,特別是氨基酸、核糖、嘧啶、嘌呤等組成蛋白質和核酸的生物小分子。這些就是生命成型的基礎物質。


所以,這裡說的鬼神,也是一樣。是我們感知的一種我們還未探索明白的存在。只是我們不知道管這個東西叫什麼,強名曰“鬼神”。 故敬鬼神而遠之,真正的意思是:我們要對未知的事物保持敬畏和好奇,但當你還沒有完全搞明白之前,不能把臆想當做事實的參考,這才是真正的有智慧。

所以,人類很渺小又很偉大。我們很渺小,我們常常發現自己越探索,越發現世界未知的東西越多。我們也很偉大,因為我們從來不會因為這些未知而停下腳步,永遠保持好奇心,保持學習,保持探索,保持揭開一個個“鬼神”的面紗,是我們人類永遠不停的腳步。

我是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和歷史的如是,如是我聞,繼往聖絕學,成智慧人生,我將單開文章,用自然語言,易學理論,邏輯思維,理論聯繫實際,連載諸子百家思想的研究,和易經在現代生產生活裡的應用。喜歡就關注吧!感謝!


如是史社


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的應該是包含了一下的一些含義在裡面!首先,孔子不認為鬼神是不存在的,恰恰相反,他是承認鬼神是存在的!第二,對於鬼神,不管信不信,千萬不要得罪他們,特別是對於那些不信鬼神的人,更不要圖一時嘴快活而極盡否定、貶斥、褻瀆之能事去胡說八道!第三,孔子告誡人們,對於鬼神,不要去主動親近他們,特別是鬼,貪心重的人死後墮落鬼道,如果有求與他們而去親近鬼們,鬼必定會糾纏而難以擺脫,這就叫作引鬼上身,自找麻煩!雖然鬼有些神通,能夠有些變化並能夠滿足有求與他的一些願望,但每個人的福報都是受因果支配而先天註定的,如果擅自改變必遭天譴!所以,不能和鬼打交道!作為神,有天神、地神、正神、邪神之分,鬼道里面也有神祗,如果對這些神有怠慢和不恭敬之處也會受到他們的忽悠甚至傷害,所以,對於鬼神要敬而遠之,不可得罪,不要親近!


一默如雷也


釋迦摩尼是印度人,盤古、伏羲、炎黃、孔子是中國人,死了幾千年,靈魂被上帝降在陰間,出不來,自身難保。女媧是一條上半身女人,下半身蛇的妖精。來者是撒但魔鬼一夥邪靈,誘惑人去跟隨它們一起靈魂下地獄火湖裡得永刑。

生死禍福,上帝所定。上帝愛你!上帝是創造天地萬物唯一的 神。信上帝得永生靈魂上天堂享永福。


感謝讚美上帝


孔子對鬼神的態度,《論語》與《中庸》絕然相反。

《論語》,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中庸》,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趙日金141


“敬鬼神而遠之”出現在《論語》《雍也》章: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樊遲問“怎樣才是明智”。孔子說:“致力於百姓的需要,恭敬鬼神卻讓它離得遠遠的,可以說是明智了。”

樊遲問什麼是明智,孔子卻直接把問題引到對鬼神的態度上,可能樊遲在對待鬼神態度上有些糾纏,而忽略了“為人民服務”。

“務民之義”就是“致力於百姓的需要”。務,用心,致力於。民,百姓。義,合宜的舉動。

“務民之義”,是著眼於人間事,專心地去做對百姓生活、生存有意義的事。

“敬鬼神而遠之”,就是以恭敬的態度讓鬼神離自己遠遠的,就是不在虛無飄渺的事情上費精力、花功夫。對搞不清楚的事情,不輕易相信,姑且把它放在一邊。前者是現實的態度,後者是理性的態度。

孔子是不信鬼神的,《論語》裡好幾章都反映出這一點,但他取“敬而遠之”的態度。在《先進》第12章,子路問“事鬼神”,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本章中的“鬼”是泛指的。本來“人死為鬼”,自己的先人是應該祭祀的,然而“非其鬼而祭之,諂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中的“鬼”,“敬鬼神而遠之”中的“鬼”,並非自己的先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