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德国那么穷,希特勒哪来的资金发展军队和发动战争?

gzye


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本质有两条!第一,对一战结果的不甘心和对凡尔赛和约的严苛的异常不满!这一点是发自几乎全部德国民众的,特别是参加过目睹过一战结果的人!他们的亲人,家庭,都为此付出了极度高昂的代价,却没有能够换来全世界尊重他们国家的结果!这对于德国民众来说,在精神层面是无法接受的!第二,在20年代遭遇西方经融危机后,德国由于战败国的原因更加雪上加霜!而纳粹为了博得民众的支持,推行了精神层面的宣传,并且倡导提高雅利安民族福利,通过政府投资,提高就业率,改善民众生活!这一点跟罗斯福新政颇相似,但是由于德国的经济规模和资源有限,所以导致德国政府在支撑人民高福利的同时,债台高筑!1937年德国政府财政赤字就高达179亿帝国马克!这在当时是十分庞大的数字!而为了赢得民众的支持和选票,希特勒又只能继续维持国家政策!国家没钱怎么办?当时又不存在货币霸权,那只好抢别人家的了!所以,先抢犹太人的,不够继续抢周边国家的!于是,终于一条不归路!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二战不是希特勒发动的二战,而是全体德国民众发动的二战


8岁开始发呆


德国在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成为战败国,本身打了几年战争,国家可谓是穷的叮当响,再加上巴黎和会上加给德国的巨额赔款,整个德国可谓是相当的贫困,战后的经济一直得不到起色。但是仅仅20年,德国就发展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最终还横扫整个欧洲。希特勒和德国是从哪里得到资金来发展军队并且发动战争的呢?

首先一战德国虽然失败,但是德国败得并不服气,德国的军事力量还保存着不少。虽然受巴黎和会的条约限制,但是德国还是把好多军事力量给隐藏了起来。现在有解密文件说是德国把很大一部分军事力量放在苏联,因为苏联在成立之后也遭到西方的封锁,所以双方同病相怜,共同发展。所以德国军事装备的发展一直没有停止过,甚至因为一直想着复仇,还在迅猛发展,领先于不少国家。

其次,德国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美国。因为美国在一战的时候给双方做生意,所以发了很大一笔战争财,战争各方都欠着美国的巨额债务。德国在战后由于巨额赔款,一度喘不过气来,正是美国资金的进入使德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德国经济发展了,自然把赔款赔给英法,而英法欠美国的债务,最后又把钱还给美国,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美国的资金形成良性循环。因为美国不介入的话,德国肯定赔不起赔款,资金链就断裂了。

还有一点美国支持德国事实上是不安好心,如果德国就此沉沦下去,欧洲本身也就安宁了,但是这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在背后用资金大力支持德国,使德国短期内各方面迅速发展,从而有了发动战争的实力。而一战结下的仇恨,德国一直没有忘掉,所以很快打起了二次大战,英法被迫应战。最后双方打得精疲力尽,欧洲也被打得支离破碎,美国从此强势崛起成为世界老大。

所以当年德国虽然那么穷,但是背后有美国的支持,再加上德国自己发奋图强,最终有了发动战争的实力。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一战后德国不仅割让了重要煤矿产区,还承担了沉重的战争赔款,使德国经济恢复举步维艰。而1929年-1933年的全球经济大萧条又让极度依赖美国援助的德国陷入崩溃。德国人穷到什么地步呢?失业人口长期维持在600万左右,一块面包一万亿马克,社会十分动荡。

这时,希特勒的纳粹党便利用了民众的不满情绪。希特勒宣称执政后将大力解决失业问题,并把大量失业青年编入纳粹党的准军事组织——冲锋队。同时,希特勒积极寻求容克资产阶级的支持,许诺上台后将极大维护他们的垄断地位。另外,希特勒为了获取军方的支持,还许诺他们要扩军备战,一洗前耻。

1933年,希特勒在暗箱操作下如愿出任德国总理。不过扩军备战需要很大的一笔经费,而当时德国经济濒于崩溃,希特勒的钱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第一,洗劫犹太人。

当时德国有大约50万犹太人,他们善于经商,掌握着大笔财富。希特勒为了拿犹太人开刀,便利用民众的“仇富心态”并大肆鼓吹种族理论,将民众对失业和破产的怨气迁移到犹太人身上。

1938年11月9日夜晚至10日凌晨,许多纳粹份子装扮成平民有组织地对全国犹太人商铺、教堂等机构进行了大规模的打砸抢,在他们的带领下,其他民众也加入其中。大约7000多家犹太商铺和百货商场受到洗劫。由于街头小巷到处都是打碎的玻璃,当晚被称为“水晶之夜”

此后希特勒开始有组织地清洗国内的犹太人,把他们投进集中营,掠夺了巨额财富。

第二,国家干预经济,大力兴建民用军用工程,解决失业问题

为了解决国内严重的失业问题,纳粹政府大力干预国家经济。通过修建高速公路、架设桥梁、兴建机场、兵营以及开垦土地、整治水利等工程,基本解决了德国的失业问题。

而这些工程很多都是军用的,为德国下一步扩军备战做好了准备。同时在工程的兴建中,德国资本进一步完成垄断化。

第三,获取美国大量贷款

德国财政部长沙赫特上台后,前往美国寻求经济援助。沙赫特的理由很简单,美国给德国贷款,德国用一部分钱购买美国的军火和技术,用一部分钱发展国内的军工企业,然后向美国提供军火订单,这样大家都有钱赚。

美国人一听很有道理,于是许多美国银行家向德国提供了大量贷款。

第四,发展对外贸易

德国除了煤矿之外,橡胶、锡矿、石油等其他战略物资非常短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德国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和中国的经贸往来。

当时的中国虽然是资源大国,但工业落后,尤其是军工业,急需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而德国军工产能过剩,又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和农牧产品,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在二战爆发前,中国和德国的关系曾十分密切。

虽然希特勒通过以上几点极大解决了德国的资金问题,但这样却把德国拖入了经济军事化道路。军工产能过剩、外债高筑、资源短缺等问题促使德国尽早发动侵略战争。


石头说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丧失了13.5%的领土,12.5%的人口,16%的煤产地和一半以上的钢铁产业。

至于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不好意思,全部都被战胜国瓜分了。

除此之外,德国还需要赔偿1320亿马克,相当于33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但是在一战期间,德国的军费高达470亿美元,国内早已是物价飞涨通货膨胀,整个国家的经济完全处在崩溃的状态,怎么可能会有钱来支付战争赔款?

在当时,有件非常好玩的事情。因为战争,英国向美国借了50亿美元,法国向美国借了40亿美元。等一战结束后,德国要向英国和法国一共赔偿125亿美元。

在英国和法国看来,只要德国的赔款到位,他俩就有钱还给美国。可是一穷二白的德国哪里有钱?因此就只能一直拖着,这就导致英国和法国,也只能一直拖欠着美国的债务。

对此,英国和法国是这么跟美国说的:

只要德国的战争赔款到位,他俩就立刻把欠美国的钱还上。

这可把美国气的,毕竟德国已经破产了,想要等德国有钱还不知道要等多久呢。

为此,美国想到了一个办法。

德国想要发展经济,就必须要有一笔启动资金。一旦有资金注入德国经济,那德国的工厂就能运转起来,工人们就可以进行工作,就会有新的商品出现,市场就可以再次流通起来,德国也能因此获得利润。

那第一笔资金要由谁提供给德国呢?毋庸置疑,一战过后也只有美国手上有钱。

就这么的,1924年,道威斯计划诞生了。

道威斯计划规定,由协约国提供近2亿美元的贷款给德国发展经济,作为条件,德国的德意志银行要由协约国负责重组,德国的金融外汇、铁路运营、税捐征收等事物要接受国际的监管。

就这么的,1924年到1929年,德国先后从国外获得210亿金马克的贷款,在这期间用于支付战争赔款的,却是110亿金马克。

也就是说,还有100亿金马克是可以用来发展国内经济的。但即便如此,1929年,德国还是向各国哭穷,说德国财政将要破产,手上根本没有钱来进行战争赔款的支付。

当然了,德国也是提出解决方案的。德国说,如果各国愿意减少德国的战争赔款数额,并且愿意再借给德国一些钱,那德国咬咬牙关,还是会努力还钱的。

不借,那战争赔款和后来借出去的钱就没有了。借,那战争赔款和借出去的钱,还是有可能回来的。于是各国一咬牙,便同意了德国的要求。

就这么的,杨格计划取代了道威斯计划。两个计划先后加起来,国际社会共向德国提供了1380亿马克的贷款,而在此期间德国的战争赔款却只支付了860亿马克。

可以说,德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能够得到恢复,这中间的差价取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了,这些钱帮助德国恢复经济还是可以的,但想要帮助德国筹集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费,那还是捉襟见肘的。更何况1929年爆发了席卷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经济基础原本就不牢固的德国更是损失惨重。

想要在数年之间摆脱经济危机并做好世界大战的准备,仅仅依靠德国那是不可能的,也只有外来资金的支持,才能进行解释。

至于这外来资金的来源,还是美国。

在资本家眼中,哪有什么国家,哪有什么人民。在他们看来只有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为何迟迟不肯加入战争的原因。


狼群讲历史


一战后的德国是真穷

1918年11月11日,由德国带领的新兴工业强国集团同盟国,在跟英法代表的传统工业强国协约国之间的战斗落下了帷幕。

德国在自我经济率先崩溃的状态下,成为了任由英法主导的协约国集团宰割的战败国。为了防止德国再次崛起,挑战英法的传统地位,协约国处置战败德国这件事上。

英国、法国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几乎没有顾忌德国民众的情感,根据《凡尔赛条约》的精神,德国不但要割让领土,还要为英法的战争支出买单。

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显示,当时的德国连本带利,要赔给英法美日等大国总计九千亿美元,而这个数据几乎相当于德国全社会数年的产值,为此德国名将兴登堡愤怒说:简直是铲光德意志的家底!

而更让德国人“绝望”的是,英国、法国等协约国,不但要德国给“钱”,还把自己生产“钱”的能力最大程度减弱。德国1/8的国土、1/10的人口和300万平方千米的全部殖民地被协约国集团“瓜分”殆尽。

在德国被瓜分领土中,作为“工业血液”的煤,其在德国主要生产区萨尔煤矿区,被法国人强势要求它先开采15年,这极大的阻碍了德国工业恢复。

战后德国政府忙于偿还赔款,同时已有的产出体制,又无法兼顾还钱和恢复经济,德国国内的民生经济由此陷入了万劫不复之中,不但失业率持续攀升,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更是触目惊心,1923年秋季,价格实际上飞起来了:一份报纸价格10月1日2000马克、10月15日12万马克、10月29入100万马克、11月9日500万马克直到11月17日7000万马克。

面对民生经济的全面崩溃,此时的德国政府完全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纳粹趁机上台

政府无法解决民生经济问题,德国民众对政府是无比的失望,全社会陷入了迷茫之中,民族主义开始滋生,纳粹党即为民族主义的代表之一。

纳粹党本身在1919年创立之初,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党,但是因为他的口号是让失业的人找到工作,家家都有面包吃,让德国从一战的耻辱中走出来,获得大国应有的尊严。

每一个口号,都实打实的解决了德国老百姓内心最迫切的生存问题、尊严问题。

纳粹得以快速的成长,德国国会选举中,纳粹党从1928年5月20日的2.6%得票率,到1933年3月5日的43.9%得票率,仅仅只用了5年。

而1933年的国会席位,直接让纳粹党成为了德国的执政党,纳粹德国至此诞生。

纳粹党是如何履行承诺?

纳粹党上台后,面对的德国困局,并没有改变,高失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依旧严峻。

至于纳粹党如何解决的?最主要的手段莫过于政府强势介入市场,1934年德国通过《德国经济有机结构条例》,在原有企业主联合会及各垄断组织基础上,新设立了按部门和按地区的两类经济调节机构,形成一个自中央到地 方的庞大体系,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

因为有统一的协调机制,在纳粹德国的治理下,德国政府拥有集中力量办事的能力,此后在这个能力的基础上,德国开始大兴土木,将社会失业劳动力利用起来。(市场经济遵循利益导向,所以若想集中力量办事,一直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

同时在岗位还不够的基础上,德国先后利用鼓励妇女放弃工作,让出岗位,以及用义务兵役的方式进一步吸纳失业劳动力。

正是靠着政府的强势,德国在1936年基本解决了失业问题,工业产能也因为有大量人力的介入快速提高,1932-1938年,德国生铁产量由390万吨上升到 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这为德国此后发动战争,积累了本钱。

然后万事都是有利有弊,德国政府靠财政领头去解决失业,造成德国财政出现了重大危机,1938年德国财政收入是177亿马克,而支出却高达300亿马克。

为了让财政不崩溃,纳粹党不得不选择扩张,靠掠夺它国的物资,来为自己国内的财政填洞。

而若不扩张,德国经济将在一片繁荣后,再次崩溃,而民众在那时会毫不留情地把纳粹党赶下台。为了自己可以一直执政,1939年9月1日,纳粹以恢复民族尊严为由,进攻了波兰,全面开始了对外扩张,史称“二战”。


袁载誉


在一战过后纳粹德国经过改革迅速崛起,但也不至于强大到有多余的资金来购买多余战备资源那么希特勒到底是从哪是找到这些闲钱来推动二战的。接下来请听小编详细为您解符号。

1939年希特勒发布了一篇演讲,他说:“1933年之前德国是怎么样的国家?那是一个被国外的政客和国内的政治制度搞得濒临崩溃的国家,但是我来了。我执政的短短六年期间,我让这个国家的公路运河得以修建,并且修建了大量的工厂,我让700万事业的德国人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我让这个民族的教育和文化水平大幅度地提高,我让德国在政治上重新团结起来,我让它在军事上被重新武装起来,我把1919年被分割出去的那些土地把它们重回祖国的怀抱,我把几百万流散在欧洲各地,被外国政府欺凌的德意志民族的人领回到了祖国。”

如果1939年你是一个德国人,你不知道后来发生的事情,你面对这样的演讲,你作何感想?因为他讲的全是实话,希特勒就是那个时代的偶像。

1933年,希特勒跟罗斯福几乎同时上台,他跟罗斯福用的手段也几乎是差不多的,尤其是前半段。只不过罗斯福那个叫新政,希特勒这个叫新计划,但实际上它们的内容差不多。比如通过修建大量的新建设施让失业工人迅速的回到工作岗位上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因为纳粹德国是一个极权国家,所以在这些方面走得远比罗斯福新政要远的多,成效自然也见效的快。比如说1933年希特勒,到年底的时候,就解决了1/3的失业,到1935的时候罗斯福刚刚解决近一半的失业问题,而希特勒已经没有失业问题了。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德国甚至已经出现过分就业,满大街都找不着劳动力。而这时候英法还有大量的失业人口在街上举着牌子找工作。至此希特勒的执政能力凸显无疑,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经济动乱之后,跌落谷底之后,一个基本的回升态势。到这个时候希特勒跟罗斯福其实做的都是一样的。

但是后面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就不得不说希特勒的人才储备当中有一个叫沙赫特的,他是德意志民族的金融天才,希特勒一上任马上任命他为国家中央银行的行长和经济部的部长。这个沙赫特不愧为金融天才的称号,他有两手绝活,第一是赖账,赖的是协约国的帐。第二就是借钱,他把手伸过了大西洋,找美国人借钱。当然你会觉得美国这时候也是经济危机,他哪有钱借给德国人?这个我们就要先了解什么叫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恰恰是资本它没有办法扩张,没有投资机会的一个现象。这个时候德国人来借钱,它无疑是干柴烈火一点就着。

亚尔马·贺拉斯·格里莱·沙赫特

中间还有个小插曲,1933年沙赫特跑到美国借钱的时候,其实这两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是相冲突的。美国一向标榜我是自由主义,而德国人一直在迫害犹太人。所以1933年5月沙赫特的轮船一到纽约,大群记者就在船上把沙赫特围住,不谈借钱的事就稳你们怎么迫害犹太人,沙赫特恼羞成怒,把报纸团成一团扔在甲板上,但是他也不得不解释,因为我们德国人现在穷成这个样子,所以才会出现一些情绪很激烈的人去迫害犹太人,如果我们富有了,你们借给我们钱,仓禀实而知礼节,我们对犹太人就会好。沙赫特就是通过这种摇唇鼓舌,游说之术在美国借到了钱。当然美国和纳粹德国在意识形态上从来也没有和谐过。罗斯福后来甚至为了恶心希特勒,还专门派了一个犹太人去当美国驻德国大使。

但是华尔街可不吃这一套,华尔街一切以经济为考量,我们的资金往哪儿流会有收益?所以沙赫特在美国和德国之间,就打通了这样一次资本的通道。他的做法也很简单,就是从美国华尔街借到钱,然后在美国买很多比如军事装备、军火甚至是技术,结果美国人的就业问题,然后在德国大量兴办军火工厂,办这样的实业解决解决德国的就业问题,打通了这个循环。所以当时美国很多大资本家和纳粹德国亲的跟一家子似的。

当然你凭什么说希特勒在这么烂的基础上用六年时间的准备,就能够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仅从国际金融的角度你似乎能得出一个特别让人泄气的结论,就是1939年德国发动大战的时候,实际上用的是美国人的钱、英法的装备和技术,甚至是在苏联培训的他的军官和坦克部队,海纳百川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回忆还是要忘记


在人类史上,日耳曼民族同斯拉夫民族一样,都是也勇武强悍著称于世,上阵厮杀向来都是男人的事。自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军队的人数更是被限制在了十万之内,因此,德国女性似乎与战争无缘了。

但是这种情况在希特勒执政德国后被改写了,参加过"一战"并且有战争经验的希特勒,深知以德国现有男人的规模,根本不可能完成他称霸欧洲和东扩疆土的梦想。一旦开战,德国即使是倾全国男丁之力,必定会出现在兵源上入不敷出的局面,因此,寻找更多的兵源已是他迫在眉睫的难题。

1935年5月,希特勒颁布了德国"国防法",在重新修订的"国防法"第一条第一款中规定:"每个德国的男人都有义务服兵役。",同时在第二款里又增加了:"每个德国男人和女人在战时均有超越兵役为国服务的义务。"。这就是说,德国的女性从此也有了义不容辞的服兵役义务,凡女性胜任的非作战类军中岗位,应由女性占据,希特勒之所以这样做,目的就是能够从中解放出更多的德军男兵,用于前线作战。

虽是如此,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的女性并不存在于德军的编制之中,女人在军中的身份只是协助者,没有军职和军衔,也不佩带武器,而且基本上只在自愿者中间征召。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德国共计征召了德国妇女达多50万人,而这些应征的德国女性,也有一个非常神气称呼"国防军女助手"。

希特勒为了解决兵源的不足,他一方面是征召女兵,而在另一方面则是鼓励德国人多生孩子,而且是多生多奖。

在当时的德国,生4个孩子的母亲能得到一枚铜牌的奖励,生6个孩子得银牌,生8个就将得到最高荣誉金牌,那将是精神与物质上的双丰收。一位二战时期的德国“国防军女助手”,她曾介绍过她的从军经历,她们家就是二战时期德国最具代表性的一家,他的父亲于1889年生人,1917年应召入伍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伤退伍。

1944年,德军在东线的苏德战场上节节败退,已经55岁的父亲再一次穿上了军装,但是时间不长,他就在守卫但泽(现属波兰)时被苏军俘虏了,后来父亲死在了苏军的战俘营里。一个从苏军战俘营回来的人,对我母亲说“你先生是在战俘营里饿死的,在死之前他已经没有了饥饿的感觉,只是一遍一遍地说他非常非常的想家。”这就是战争,残酷的战争。

1943年2月18日,随着德国宣布进入了全面战争,德国的民众全部被动员了起来,一切人力物力都投向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为了战争!为了填补前线的兵源损失。

德国本土的防空部队,大多都被调去加强前线的步兵师,而这些空出的岗位则由妇女和学生替代,我和弟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上防空阵地的。我弟弟是1929年出生的,参战时还不到15岁,为了使这群中学生在作战期间仍然能够学习,而老师们也随从童子军进入了军队,以便在战斗的间隙为他们上课。

1943年,我被征入国防军的海军助手,任务是海岸放空高炮部队,当时刚18岁。我们的制服是灰色的,而真正的海军制服则是深蓝色,这是海军的陆地支援人员和海上作战部队的区别。我操作过3种防空器材:探照灯、防空监听器和导向仪,主要任务是为高射炮指引敌机目标。操纵这些沉重设备的工作,以前这都是男兵干的活儿,但现在必须由女人来承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苏联都曾大规模地征召女兵加入军队,苏军共征召了80多万名女兵,德国也征召了近50万女性。

但苏军参战的女兵是真正的军人,除了常规的医疗和通讯工作之外,她们中有很多人和男兵一样,当狙击手、侦察员、坦克兵、飞行员甚至面对面的于德军作战。而德国的女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人,直到战争的最后关头,德国也没有派女性去前线厮杀,这应该就是日耳曼人的底线。


王铭苇


当时的德国的确是非常穷,这对于希特勒来说是个大难题,因为首先想上台肯定是要获得德国人支持的,所以他在位的时候首先就不能提高税收,还要给民众承诺尽快带领德国脱离这段艰苦时期,同时希特勒又要准备发动战争,本来德国经济状况就不好,那么希特勒到底是哪来的钱来做这些事的呢?

实际上根据希特勒的个人经历来看,他还没上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发动战争,并且已经开始为战争所需要的经费做准备,希特勒筹钱的方式是很多的。第一种筹钱方式相信大家都曾听闻过,那就是他们夺取犹太人的钱,犹太人有钱那是出了名的,人人都知道每个犹太人都有一个经商的头脑。

希特勒用各种方式霸占了犹太人的钱,犹太人在欧洲一直受排斥,所以他们的财产被强制充公之后没人会说什么,并且希特勒大肆的开发国家资源,并且拒绝赔付一战时期的所有赔款。当然了仅靠这些只能是杯水车薪,还有几个原因很少有人知道。

那就是一开始希特勒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比如苏联政府就在经济上支持过希特勒,英法等国不仅没有让德国赔付一战的赔款,反而还给德国贷款,后来的希特勒更是收到了许多跨国公司的帮助,有趣的是大家所知道的美国通用公司,当时可是帮德国买了不少军工生产原料。

美国联合银行在德国工业投资了不少,有趣的是这家银行的发起人之一还是老布什的父亲,所以说希特勒的钱都是借的,这些人也都非常乐意为其借钱,或者是帮助他,欧洲的很多银行都曾向希特勒借款,据说罗斯柴尔德家族也曾向希特勒借款。

其实这一点都不意外,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对于商人来说给希特勒这种人借款是一种投资,讽刺的是,德国人在战争抢来的金银珠宝,也都是各个银行帮助他们,让这些钱变的合法化。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在回答这个貌似经济学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来回顾下纳粹上台前后德国国内的经济态势,便可大概知晓其中缘由了。


一战失败后的政治经济现状极大促成了希特勒的上台

经历一战失败后的德国经济捉襟见肘,《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不仅让德国身负66亿英镑的赔偿款,而且东部有大片领土被割让给波兰,当政的魏玛共和国对条约的遵守也在德国国内极不受欢迎,1923年,德国拖欠赔偿款,为了惩罚德国,法国派军队占领了莱茵兰的鲁尔工业区,在德国国内引发了极大的抵触情绪。自那以后,德国经济开始崩溃。



高度的通货膨胀让德国马克变得一文不值,在当时有个极端的案例,因为钞票的张数实在是太多了,员工们被迫用洗衣篮来盛装他们的薪水。有个小偷把洗衣篮里的钱全倒出来,然后把洗衣篮偷走。因为洗衣篮本身,至少还有拿来换东西的价值,德国马克在1918年对美国的汇率是4:1,到了1922年夏一美元可兑换400马克,到了1923年初,已可兑换超过7000马克,在1923年至1924年的高通货膨胀率期间,魏玛共和国政府被迫印制令人难以置信的2000万,100亿马克面额的钞票。



大约从1925年开始,一直到1926年华尔街经济崩盘为止,德国的经济有所好转,经济改善有一部分是美国贷款的结果,其效益十分显著。但在不久之后,华尔街在1929年“崩溃”,美国人收回他们给德国的贷款,经济衰退在世界各地如野火燎原般蔓延开来。


面临如此之大的经济崩溃,自然而然的浮出了由希特勒领导的极端运动,并使其茁壮成长,在普通民众看来,情况不能再这样恶化下去了,并且因为民主政治的一事无成,大众极其需要一个强人的想法就越来越盛行,代表威权统治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希特勒的上台也就顺理成章了。


重整军备是战前德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巨大引擎


在纳粹的统治下,德国经济开始戏剧性的起飞,到战争前夕,军备开支已经占据了德国国家财政支出的1/5以上,为了满足军火工业的需求,德国不得不进口大量的原材料,经过几年的高速扩张,到1939年,德国军工产值达到34亿美元,1941年则达到60亿美元之巨。



德国的大型军工企业,一般来说是乐于和新政权走在一起,实际上,早在纳粹上台之前,克虏伯就已经是一家国家社会主义的模范工厂了。因为纳粹粉碎了劳工组织和左翼革命,并恢复了秩序,因此德国的巨型军工企业被指望协助和提供资金给纳粹党以作为回报。包括克虏伯,联合钢铁,法本公司。他们也像希特勒一样,不需要选举,民主政治和裁减军备,他们只需要无穷尽的订单和利润即可。




总体而言,20世纪30年代的纳粹经济是一种混合式经济。从本质上来看,这实际上是一种为战争做准备,但在和平时期运作的经济体系。希特勒将经济视为达到政治目标的手段,实际上并不过度关心经济,只要他们能为他生产武器装备来进行战争,他的野心很简单,要在即将爆发的欧战之初,为自己的军队制造出2.1万架飞机。


纳粹德国应对巨大赤字的虚假套路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夯实了军备


实际上,在纳粹治下的德国经济,从1933年至1939年的公共支出已经达到1015亿马克,而当中的60%用于军备武装,但在同一段时间内,政府收入只有620亿马克,赤字巨大。

希特勒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一方面将国家银行前总裁,同时也是杰出数学家,经济学家的沙赫特博士,纳入纳粹团队,负责主持经济计划。1933年之后,纳粹德国采用通货再膨胀的政策,为信用贷款提供资金,在进行通货再膨胀的同时,失业人口实施强制性的公共劳动计划,通过公共劳动计划的拨款超过10亿马克,例如建设了3300公里的高速公路系统。


有历史学家认为,此项政策在许多方面与罗斯福总统在美国对付经济大萧条时实施的新政极其相似。以上政策在德国的效果显著又直接,街上不再充满无所事事的人,失业率开始下降,失业人数从1932年1月600万的高点一路往下降到1934年夏季的240万人。

另一方面,为了掩盖赤字,甚至允许纳粹以赊账方式,来偿付债务中所需的花费。由于军工生产中无法获得足够的原材料来生产装备,希特勒的冲锋队员在全国各地游荡,拆除公园墓地,甚至私人花园周围的铁围栏,这些铁具被回炉融化后支撑武器和弹药的生产。


战争的爆发实际上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到了1939年初,希特勒不仅拥有全欧最精良的武装部队,同一时间他还保持着低失业率,通胀和薪资水平也很稳定。但不论这个繁荣是否可以延续下去,1939年的德国实际上已处在经济崩溃的边缘,只是因为战争爆发而逃过这一劫。



对此,希特勒心知肚明,1940年3月,希特勒就曾对墨索里尼说道,“要马上行动,即使要因此冒着提早两三年与西方列强开战的风险。”

因此,也可以这么说,不管经济穷到何种程度,希特勒的战争机器都绝对不会停止对外扩张的脚步。


读行的凯撒


希特勒不仅创造了德国的“军事奇迹”,也创造了德国的“经济奇迹”。

1933年希特勒担任德国总理时,德国经济接近崩溃,德国有六百万失业人口,失业率高达33%。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仅为1.3%。另外,国民生产总值从1932年到1937年,翻了一倍,国民收入也增加一倍。

希特勒创造的“经济奇迹”背后是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军工产业,另外还有掠夺犹太人的资产。希特勒的“经济奇迹”最终把德国绑上了战争的战车。

但很多关键性的武器并没有在决定性时刻排上用场,比如虎式坦克在“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之后,V1飞弹在诺曼底登陆之后,隆美尔曾说,如果V1飞弹提早研制成功一个月,那么欧洲的历史将改写。

其实,不管是基础设施还是军工业,都无法为德国带来附加的经济增值。据悉,如果德国不发动战争,到1943年德国经济将停滞,到时候德国连发动战争的资本都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