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名将朱可夫,百战百胜,但为何每次战死的士兵比敌人还多?

黄应秋


第一名将朱可夫,百战百胜,但为何每次战死的士兵比敌人还多?


每当提起二战,就不得不提起苏德战争,说起苏德战争,就不得不提起“苏联军神”朱可夫,他是苏联著名军事家、战略家、苏联元帅,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是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可以说,朱可夫一生从无败绩。但就是这样一个百战百胜的名将,为什么每次战斗中牺牲的士兵比敌人还多呢?

小编认为,不管是什么原因,战争只要取得胜利,就是最终目的。

1、从士兵到元帅的朱可夫。

朱可夫,1896年12月1日出生在卡卢加省特列尔科夫卡村的一个贫苦家庭里。父亲是鞋匠,母亲在农场干活。他有一个姐姐,全家四口只有一间房屋,家中的房子小得几乎无法容纳一家四口同时居住。朱可夫曾自嘲说:“挤死总比冻死强。”自幼生活十分艰苦。但就是这样的生活锻炼了朱可夫的意志,后来完成了从士兵到元帅的嬗变。

他在漫长军旅生涯中立下了举世公认的赫赫战功。荣获列宁勋章6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胜利”最高军功勋章2枚,图瓦共和国“共和国”勋章1枚,蒙古人民共和国英雄(1969年),荣誉武器1件,奖章及外国勋章多枚。四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是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防空军事指挥学院以其名字命名。他不但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其指挥艺术也为苏联军事学术的发展起到巨大推进作用。他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功卓著的“传奇元帅”。朱可夫是苏卫国战争中苏联红军的“三驾马车”之一,他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杰出贡献,使他成为俄罗斯民族英雄,永载史册。正如他的挚友艾森豪威尔上将所赞颂的那样“牺牲的军人们到达天堂时,一定会得到另一枚荣誉勋章,那就是朱可夫勋章,这种勋章将被每一位赞赏军人的勇敢、眼光、坚毅和决心的人所珍视。”

2、名将朱可夫指挥的战斗,为什么每次牺牲的士兵比敌人还多?

朱可夫先后指挥过莫斯科战役、保卫列宁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白俄罗斯战役、柏林战役,可谓是战功卓著。但在朱可夫指挥的战斗中,为什么每次牺牲的士兵比敌人还多?

一是苏联军队传统的战术是波浪式进攻。沙俄数百年的传统战术是不能丢的,苏军进攻方式被称为波浪式进攻。在苏联将领眼中士兵是消耗品,苏联人进攻时,一波接着一波,最前面的两股波浪是荷枪实弹的,而后面两股波浪通常是赤手空拳。这样的强攻结果就是一波波的苏联人倒下,当前面的两波人被打倒后,后面的队伍就跨过他们同志的尸体,并捡起死者的武器继续进攻。感觉苏联人步兵进攻战术似乎还在沿袭冷兵器时代的模式,靠人海战术往前平推,不惜牺牲任何士兵的生命以谋求胜利,有时候战死的苏联士兵堆积成山,令德军惨不忍睹。

二是执行斯大林“不惜一切代价”的命令。我们知道,当时斯大林在苏联人心中,那是神一样的存在,人人崇拜斯大林,再加上苏军的整体指挥官素质比较低,缺乏良好的战斗风格和战术素养。由于最高统帅斯大林的命令中最经常见到的一句话“不惜一切代价”,所以自上而下,整个苏军指挥官们不管战士的死活,而且只知往前冲,他们也不怕死亡。所以每次都以伤亡惨重的代价取得胜利。战后再源源不断的用生力军弥补战斗损失,这样苏军又能持续保证兵力优势。

三是朱可夫的作战艺术依赖人海战术。苏联著名的叶廖缅科元帅曾经点评过常胜元帅朱可夫的军事艺术特点,朱可夫的作战艺术就是:必须比敌人兵力多至少2-3倍,否则他就不会着手进行战斗。由于朱可夫深知苏联军队在整体战术素养方面仍与德国军队有差距,朱可夫还深知自己的基层指挥官一旦遭遇不测和伤亡后,往往会失去理智,选择疯狂而徒劳的冲击坚固防线,因为这种现象已经多次出现过。在逆境中的苏联基层指挥官往往丧失逻辑思维能力,决策完全靠本能。所以,在每次战斗中,朱可夫都以多于德军几倍的力量展开,根本就不在乎牺牲。

四是俄罗斯是战斗民族,他们根本就不怕死亡。并且面对德军的入侵,满腔的仇恨,所以,即便死亡也要进攻,因此每次都伤亡惨重的代价取得胜利。

五是当时苏联的武器没有德军先进,武器不行,就用人海战术,因为当时苏联国大人多,不在乎牺牲,用人海战术消耗德军的战斗力量,所以,每次战斗都是惨胜。

虽然按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强调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让人感觉到朱可夫指挥的战斗不可思议。但小编认为,自古成王败寇,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每次战斗都是因地制宜,不能一个标准丈量,但不管怎样,战争以胜利为目的,这样考虑,就理解朱可夫的作战思维了。


葛大小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朱可夫并没有百战百胜,只能说他的胜仗比较多,但败仗也是不少。

朱可夫为什么胜利伤亡反而比敌人大,主要是他的作战思维问题。

其实,整个苏德战争期间,苏军损失是远大于德军的。

苏德战场双方伤亡人数:德军损失1180万,死亡及失踪380万、伤病约700万 。

而苏联红军损失2960万,死亡及失踪915万、伤病1832万。

为什么苏军明明赢了,损失还是德军一倍以上?

主要是两点:

第一,苏军的战斗力相对较差。

这是一个大话题,但一般认为同等数量对抗,苏军绝对不是德军对手。

甚至数量保有一二倍的优势,往往德军也是胜利一方。

这不仅仅是武器装备问题,还有战术和训练的问题。

第二,苏军战略如此。

苏军的战争战略就是以绝对的数量优势(包括兵员和武器),在持久战中压垮敌人。

所以苏军很多时候并非不能很精锐,而是不需要这么精锐。

打个比方,苏军战争中始终没有制造装甲运输车,这当然不是它没这个技术。

能够制造这么多坦克,造装甲车有什么难度?

其实,这主要还是不重视,不在乎士兵的运输伤亡,反正有大量人员可以补充,将生产装甲车的资源都用来造坦克,消灭敌人。

朱可夫的作战也是一样。

他在具体指挥时,攻击比如德军1个团,往往是用二三个团的苏军夹击猛攻,务必要求全歼德军,至于自己伤亡是其次的。

反正苏军伤亡再大,也可以迅速补充。大家看看苏军2960万的损失数字,就知道了。

1939年,英国人口才4700万,法国人口4100万。

等于苏军的伤亡数字,差不多相当于英国或者法国的总人口了。

太吓人了。


萨沙



朱可夫苏联元帅,被认为二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虽然朱可夫被称为战神,但有一个情况就是,朱可夫指挥的战役虽然最后都能取胜,但己方的损失远远大于敌人。比如朱可夫的成名战,与日军的诺门罕战役,朱可夫的伤亡是日军的两倍。白俄罗斯战役,朱可夫伤亡77万,德军伤亡40万。


朱可夫并不是百战百胜,也遭遇过失败。那就是1942年的"火星"行动,当时苏军为了拔掉刺入莫斯科咽喉的勒热夫突出部这根刺,消灭德军第九集团军,动员了190万军队,意图通过绝对的优势,消灭德军。德军第九集团军司令莫德尔的指挥下,依托地形构筑防御纵深,组建交叉火力网。在苏军进攻下,德军防线不断向后弯曲却并不破裂。莫德尔设计的弹性防御很有效,在德军进攻乏力后,德军进行反攻,反包围了突入的苏军。这一战以苏军惨败而告终,苏军死亡和被俘约26万,伤约50万,而德军只伤亡4万人。这一战也成了朱可夫的军事生涯的唯一败绩。

从第九集团军战后的战报中,我们也许可以得出朱可夫指挥的部队每次伤亡都比敌人大。

"敌军虽然开局雄心勃勃,进展顺利,一旦遭遇不测和伤亡以后,立刻失去理智,疯狂而徒劳地冲击坚固防线。这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现象多次出现。在逆境中俄国人往往丧失逻辑思维能力,决策完全靠本能。俄国人本质上迷信蛮力,崇尚压路机式的战术,盲目遵循战前部署,不会随机应变。”

战后苏联为了提升朱可夫的英雄形象,刻意抹去了这一场战斗,在资料中也以别的地名代替。
在中国人的眼里,百战百胜的战神,往往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不战而屈人之兵。但也许在战斗民族眼里朱可夫这种作风就应该是战神。


好奇而已716


首先朱可夫并不是百战百胜,而且其指挥打赢战争的前提,都是条件明显优于对手;其一生最大的败笔莫过于面对防守大师莫德尔的“勒热夫战役”,此战朱可夫以百万苏联军队对战莫德尔的二十万德军,而此时苏联凭借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而士气旺盛,但战争结果最终是德军伤亡不到4万人,而苏军伤亡人数超过32.5万人,双方伤亡对比竟然达到了1:8;可以说此战也是朱可夫面对德军名将时,在战略指挥上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而朱可夫指挥的战斗伤亡率过大,也与德军的装备以及“人海战术”有关;分析如下:

二战德军装备水平明显高于苏联,因此苏联阵亡率都相对较高;

在二战的前期,德国通过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兰,获得了大量的重武器(坦克、火炮)制造基地,而这些都为后期德军的战斗机器做了充足的准备,当时德国凭借侵吞消化以后的实力,工业实力大涨,生产出了让后期盟军惧怕的“虎”式坦克,当时苏联面对“虎”式坦克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只能通过人肉炸弹或者不断消耗坦克的弹药,在其打光以后突入消灭,而且德军的武器水平都在苏联之上,由于苏德前期的大量军事工业基地都被德国摧毁,导致苏联军工产能不足,后期大量参战人员都是在缺粮少弹的情况下加入了前线战斗(可以参考《兵临城下》电影,我觉得很多细节都值得参考);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苏联的指挥官来指挥与德军的战斗,机会都会造成军队大量的伤亡,只不过当时苏军的最高统帅恰好是朱可夫而已;

二战中苏联凭借地大人多的优势,大量采用“人海战术”去弥补与德军装备技术上的代差;

二战德国名将辈出,可以说在军事能力上,德国的指挥官都表现优异,面对这样的对手,很少有国家有与之能匹敌的将领,而苏联的朱可夫恰好是为数不多的能与德国将领相媲美的指挥官,在指挥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两场重大战役当中,朱可夫的表现都可圈可点,直接摧毁了当时德军占领莫斯科以及斯大林格勒的战略目标,为后来将德军拖入俄罗斯的冬天,苏军进入战略反攻赢得了时间,所以朱可夫的战场指挥能力在苏军当中属于万种挑一的好手,但就是这样一位苏军的优秀指挥官,其与当时大多数苏联将领一样,在斯大林最高统帅打赢战争的指导前提下,对于取胜过程中本国军队的损失率,几乎都不在考虑的第一要素,由于当时双方装备、实力的对比上,苏联方面认为需要“人海战术”来消除与德国的军事代差,所以一场战争下来,苏军即使打赢了,伤亡人数也会远超德军;

因此战后统计,苏军二战当中的损失人数竟然超过了2000万人,而这其中大多数都属于年轻男子,很少有妇女、儿童出现,所以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就是二战以后遗留下来的问题;


尖刀出鞘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战争的第一目的是获胜,其次才是伤亡,即便是伤亡比对方多,但是赢下来了,就是最大的胜利。当然,造成伤亡的主要原因与军队的训练、装备以及士兵的作战素质有关,通常来说,装备训练以及士兵作战素质越高的军队,在各种情况下的伤亡都会比这些方面不占优的部队伤亡要小。

在这里也要纠正一个情况,朱可夫并不是百战百胜,他一生当中也有败仗存在,但是他赢下来的都是关键性的大战役,所以能够成为苏军第一名将。

造成朱可夫伤亡比德国人大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苏联与德国在士兵装备、训练以及作战素质上所体现的军队质量上的差距,这点来说并不是一个统帅可以弥补的。

德军士兵在装备、训练以及作战素质上来说远远强于苏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拿二战时期双方的伤亡情况的对比,就足以能够说明这个情况。

在苏德战争期间,苏联总共损失2960万人,死亡及失踪915万人,伤病1832万人;德国方面损失1180万人,死亡及失踪380万人,伤病约700万人。在二战时期的整个损失比来说,苏联:德国几乎为3:1,可见双方在由装备、训练及士兵作战素质上所体现的军队质量上的差距,实际上是非常大的。

在苏德战争前期来说,第一年实际上进攻苏联的德国及其同盟国家进攻苏联的军队在550万人左右,而苏联在第一年就损失了大约500万的军队,其中被俘就达300多万人。在苏德战场上,一般来说当德军数量和苏军数量同等的情况下,苏军一般是抵抗不住德军的,一般都是战败的结果。而苏联赢下来的战役实际上都是在兵力远远占优的情况下获胜的,极少有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拿下战役的。

反观德军,很多时候在即便人数不占优的情况下依然能对苏军发动攻势,并且取得优势。如库尔斯克战役,德军只有90万人,苏军实际上是德军数量的两倍,但是也只能处于防守态势,也只能打防守反击,攻出去基本是吃亏的,甚至会输掉。每次苏军的冒进都容易让德军抓住机会反击,典型的就是哈尔科夫反击战,就是因为苏军前进过多被德军的曼施坦因抓住了空档的结果。

尤其是在后期,曼施坦因手上只有2个集团军队的情况下,竟然可以和数百万苏军周旋一年多,这也说明了在士兵的基本作战素质上,苏德之间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从朱可夫指挥的主要有决定性的战役当中,我们也能看出苏军的作战素质普遍不如德军

我们下面盘点一下朱可夫指挥的主要战役情况:

1、莫斯科战役,苏军参战人数为125万人,伤亡约85万人,德军参战人数约100万人,伤亡约50万人。

2、库尔斯克战役,苏军参战人数为190万人,伤亡约80万人,德军参战人数91万人,伤亡约50万人。

3、柏林战役,苏军参战人数262万人,伤亡约35万人,德军参战人数80万人,伤亡40多万人。

当然,这些都是朱可夫指挥的大型战役,作为苏联的方面军司令,他还指挥了很多系列的战役,只不过他主要负责战区方面的战局,对于具体局部地区的战局还是由一线指挥官负责。从这些大型战役我们就可以看出,情况就是都是苏军兵力明显占优,虽然都获胜,但是一般来说伤亡都远大于德军,即便是在最后的柏林战役中,苏军262万人对阵德军80万人的明显优势,也是伤亡比德军少不了多少。

对于战争来说,获胜就是最大的意义

当然,战争的第一意义在于获胜,只要赢下来了,就能够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削弱对方的战斗力,这点来说才是最为至关重要的。两大国之间军队的素质上的差距,这不是一个统帅能改变的,他能做到的就是能赢下来的赢下来,能守住的时候守得住,不出现大的失误。从这点来说,朱可夫是做到了,他在整个战争期间没有什么大的失误,做到了一位优秀统帅该做到的。

这就好比一个足球队的教练,本身只有这样素质的球员,不能说遇到实力远远超过自己的强队要赢下来,能打平就是胜利。而对于苏联来说,因为苏联的战争动员能力远远高于德国,所以他只要能做到“打平”这样的效果就足够优秀了。

所以,即便朱可夫指挥的战役基本伤亡都比德军大,但他仍然是一员非常优秀的统帅,也是苏联第一名将。


老威观史


第一名将≠百战百胜

尽管朱可夫有着“第一名将”的美誉,但是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也曾经历过惨痛的失败。“火星行动”是朱可夫一生中最大的败笔,甚至连朱可夫本人都不愿意过多谈起。当年他亲率两个方面军共计190余万人从三个方向杀奔勒热夫突出部,妄图一举歼灭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单从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朱可夫拿下勒热夫丝毫不成问题,然而最终的结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苏军苦战二十余日,付出了近百万人的伤亡却依旧未能撕破德军的防线,最终只得铩羽而归。



“火星行动”的失败再一次暴露了朱可夫乃至整个俄国人的痼疾,过分迷信蛮力,非常崇尚压路机式的战术。他们一旦陷入逆境,就如同丧失理智一般只知疯狂地冲击德军防线,而不懂得随机应变。尽管朱可夫是苏军将领中的佼佼者,但他的身上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第41集团军被围困后,朱可夫孤注一掷将所有的预备队投入到战场,让两万多人在宽仅四公里的正面“玩命”猛攻德军防线,最终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蛮力=胜利?

与德国军官灵活多变的指挥相比,苏军的指挥则要呆板得多,这一点在战争爆发初期表现的最为明显。在苏联军官的字典里似乎从未有“谋略”二字,有的只是“不惜一切代价”,这种“不计代价”的进攻最终也就演变成了巨大的伤亡。上至最高统帅斯大林下至普通士兵对蛮力的信奉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有时会作出一些毫无意义的“举动”。或许能从下面的战斗中感受到苏军的这种疯狂!



1941年11月17日清晨,克林西南方的穆西诺附近发生了一场短暂的战斗。蒙古骑兵第44师两个团的士兵挥舞着马刀义无反顾地冲向了德军某炮兵连阵地,尽管苏联骑兵表现得非常勇敢,但在德军的炮火下,这战斗演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苏军前仆后继,两个团近两千人全部葬身在炮火下,却未能伤及德军一丝一毫。这种突击从军事角度而言毫无意义,可类似场景却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这种情况直到莫斯科战役结束后才有所改观。

前期军队素质低下,后期攻防角色转换

受大清洗的影响,苏军的整体军事素质要比德军差上一大截。苏军的指挥官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军官都缺少足够的经验,这对士兵而言就成了一种灾难。另外,由于战争爆发过于突然,苏军士兵大多是紧急征召入伍的农民,他们缺少足够的训练,也没有相应的战场经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苏军的战斗力。为此,苏军也只能依靠数量上的优势来弥补“质量上”的不足。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朱可夫也别无选择,而这种“以数量拼质量”的战斗往往意味着巨大的伤亡。

随着战争的历练,苏军的作战经验逐渐累积,苏德双方的实力差距开始缩小,但苏军的伤亡情况却并没有太大的改观。在苏军反攻阶段,其伤亡依旧高于德军,比如在切尔卡瑟突围战中,苏军虽然重创了德军,但他的伤亡人数依旧是德军的两倍。这除了是因为其兵员素质依旧与德军存在差距外,还由于双方攻防角色的转变。此时,苏军成了进攻的一方,而进攻方的损失向来要比防御方大,所以才会出现上述状况。



总的来讲,朱可夫作为一名苏军将领,他的身上也存在着迷信蛮力的一面,同时他也不得不面对苏军素质低下的现实。为了取得胜利,朱可夫只能不断地增兵,进而以数量优势打败德军的质量优势,而这必然会让苏军付出更多的代价!


了解更多军事资讯,请关注战情解码!

战情解码


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第一,朱可夫并不是超人,他不是百战百胜。第二,苏德战场上,苏军的损失超过德军是事实,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一个情况我们就不说了,朱可夫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他指挥的几次进攻战役都没有成功。虽然说起到了吸引德军注意,分散德军力量的作用,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达到应有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我认为,造成苏军伤亡大于德军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德军的整体作战素质高于盟军。

德国本身就是一个军国 ,它的前身普鲁士就是个以军队为基础的国家。因此,这个国家在军事理论和军事组织上走在当时世界前列。

在其他国家还沉浸在和平的氛围里时,德国已经取得了总体战和闪击战理论成果,并组建了相应的军队结构。

凭借着先进的军事理论和军队组织,德国轻易的横扫了欧洲。

相比德国,苏联在军事上,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战前的大清洗中,绝大部分中高级指挥员都被清洗掉了。这使得苏军的军事水平一落千丈。


当然,即便苏军不因为大清洗,论整体素质,也不是德军的对手。当时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是德国的对手,和德国交战的国家死伤人数都超过了德军。

2、开战初期,苏军损失过大。大批基干官兵的损失更削弱了苏军的素质。

在苏德战争初期,德国对苏联进行了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苏军在德军的打击下损失惨重。

在开战初期,苏军被俘人员就超过了六百万。这些兵员大部分都是苏军的常备兵员。这使得苏军的兵员素质雪上加霜,更加不是德军的对手。

苏军为了应付紧急形势,被迫征召大批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员入伍,并经过短暂训练就投入战场。

战争初期,朱可夫还在参谋总部工作。等他到前线指挥作战的时候,接管的就是这样一支乌合之众。

3、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苏军交了昂贵的学费。

苏联在顶住德军的进攻后,慢慢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但是这种学习交的学费就是苏军的生命。



德军自己承认,在战争初期,苏军的军事指挥是笨拙的,可以轻易打败他们。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苏军的指挥越来越自信,越高明。从刚开始打开突破口后不知所措,徘徊不定。到后来直插纵深,一泻千里。苏军用官兵的生命和献血使自己得到了涅槃。


4、苏联和德国的攻守异势。

在战争前期,是德国进攻,苏联防守。等到后期,则是苏联进攻,德国防守。

防守的优势是众所周知的。为了进攻,苏军当然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即便是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在兵力占优势的情况下,依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更不要说兵员素质低于德军的苏联军队了。

5、战争只需要胜利,只有胜利才是减少伤亡的最佳手段。

失败是伤亡最大的原因,因为伤亡得没有价值。所以,在战争中,为了胜利,指挥员会想尽办法。

苏联相对于德军的优势就是兵员众多。只有这一点才能压垮德军。这也是苏军采取相应战术的原因。

到了战争后期,德军的老兵被消耗殆尽,这时德军的伤亡超过了苏军的伤亡。这就是苏军消耗作战的成果。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朱可夫指挥的战役,伤亡大的原因主要是发挥自己兵员众多的优势,采取相应的消耗战术。而德军的军队素质优良也是造成苏军伤亡大的原因。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提起二战中的苏联名将,朱可夫应该是大部分人想到的第一个名字。作为苏联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朱可夫一生指挥了数百场大小战役,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公认的最优秀的将领之一,曾经四次荣膺苏联英雄的荣誉称号,他也被称作苏联“战神”。

(朱可夫旧照)

除了“战神”之外,朱可夫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头,叫做“百战百胜将军”。

但事实上,朱可夫也并不是每战必胜。比如在莫斯科保卫战结束后的“火星行动”中,朱可夫为了歼灭勒热夫突出部的德国第9集团军,曾先后调用了总数超过190万人的苏联7个集团军来进行作战。

不过,在德军莫德尔元帅的指挥下,尽管德军的防线惨遭压迫,但却始终没有被苏军突破。后来莫德尔元帅还成功反包围了苏军的装甲部队,造成苏军70多万人的伤亡。

像这样的战役还有一些,所谓朱可夫的“百战百胜”,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夸赞他善于指挥大战的形容词。

朱可夫被诟病最多的,就是他每次作战的死亡人数。有学者曾经统计过,但凡朱可夫指挥的战役,苏军的伤亡数字都非常大。甚至明明是一些大胜的战役,苏军的伤亡人数还会高于德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在大部分的作战中,苏联军队都是有着人数优势的。虽说德军在1941年东进时,号称动用了550万军队,并且后期又陆续追加投入了几百万人。但苏军在斯大林的号召下,军队人数一直都是超过德军的,甚至总数始终是有增无减。

(基辅战役)

德国军队打仗,靠的是他们冠绝全欧的装甲部队,其核心战术思想是闪电战理论。在二战前期,德军在不到一年多的时间里,横扫了半个欧洲。号称“世界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在短短几十天里就失去了招架之力。若不是有英吉利海峡这道天堑存在,德军无法发挥陆军的强大优势,恐怕连英国也难逃毒手。

转头东进后,德军在苏德战争一开始同样势不可挡。比如较为典型的基辅战役,苏军参战人数高达85万人,而德军仅仅投入了50万兵力。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苏军被俘60多万人。

双方这样的参战人数比,是苏德战争中的一种常态。但德军却总能够轻而易举地击垮苏军,甚至还一路打到了莫斯科。要不是德军遭遇了三十年不遇的一场寒冬,再加上斯大林孤注一掷地坚守,恐怕苏联的命运就要发生改变了。

并且,哪怕苏军在莫斯科击退了德军,但整个战场的局势,也依然在德国人的掌控中。苏联军队面临的问题,始终还是老问题:怎样才能击败德军?

与德军相比,苏军在武器装备、士兵素质和军队纪律上都存在一些差距。唯一的优势,就是人数。怎么能把人数优势转化为胜势,就成为苏军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而这时候,善于“以多欺少”的朱可夫,就发挥了他重要的作用。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早在1939年与日军的诺门罕战役中,朱可夫所指挥的苏军,就在死亡率和死亡人数都超过日本的情况下,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也是典型的朱可夫风格。

在莫斯科战役胜利之后,朱可夫同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一起策动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后来的天王星行动,终于让苏德战争的局势发生了变化。而白俄罗斯战役及之后的大反攻,则成为了朱可夫充分发挥实力的舞台。

由于苏联军队总是以多打少,而且死亡率还一直居高不下。近代有一些学者便把朱可夫这种战术评价为,没有技术含量的“人海战术”,最终的胜利全是靠士兵的血肉堆出来的。

但战争始终是唯结果论。朱可夫在苏联军队全面弱势的情况下,能够指挥军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成功击退侵略者,保卫国土,这实在是功不可没的。

也因为他每逢大战从不掉链子,并且最终还带领苏联红军攻下了柏林,朱可夫在苏联军中的声望曾一度超过了斯大林。比起后来勃列日涅夫自我授予的四次“苏联英雄”称号,朱可夫的四次“苏联英雄”更加深入人心。苏联民众爱戴他,将他称为“战神”和“百战百胜将军”,也显得并不为过了。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是历史伶俜者,你来问我来答。

二战时,苏联常用的就是人海战术,以比德军多几倍的部队去进攻,因为苏军战斗素养不如德军,所以在这种战术下,成排的苏军士兵像被割稻子一样倒下,战斗的结果往往就是苏军要付出比德军多几倍的伤亡。



朱可夫作为苏联的战神,有着无往而不胜的战绩,特别是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等等,拯救了岌岌可危的苏联,但是其实他也有败绩。唯一的败绩就是火星行动,苏军伤亡32.5万人,德军只伤亡了四万人,德军阵地依然很坚固,只不过当时的苏联政府需要一个百战百胜的战神来鼓舞士气。



朱可夫在安排对德战术时,也是采用人海战术,往往会准备至少2倍以上的兵力优势,这也是他充分考虑了苏军跟德军战斗力对比的情况下。



苏德战争前期,有200多万的苏联红军主力被德军歼灭,苏联为了快速补充兵力,大量征召适龄青年加入军队,甚至还有女性士兵,这样子虽然苏军总兵力看上去还是很多,但其实很多都是直接从农民转变为士兵,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培训,战斗力当然不如训练有素的德军。



为了弥补战斗力的差距,不光朱可夫,苏联的各级指战员都喜欢用多于德军几倍的兵力去作战。但是这种靠士兵密集冲锋的方式也带来了大量的伤亡。


历史伶俜者


首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其实以多打少其实难度是高于以少打多的,之后再解释。

朱可夫出身贫寒,早在一战时便参军入伍,因此实战经验丰富,十月革命后参加红军,1919年3月1日加入布尔什维克。同白军作战,至战争结束,升至骑兵连连长。因此战术、实战经验都不是其他将领尤其是纸上谈兵的将领可以比的。

图为1916年的朱可夫

朱可夫于1924年7月考入列宁格勒高等骑兵学院学习。1924到1930年朱可夫又进入著名的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进修班深造。理论与知识开始相结合,朱可夫开始了从士兵到将军的蜕变。(其实可以类比亮剑里的李云龙)。图为朱可夫1923年


朱可夫真正出名是在对日作战后(1939年9月,日军在哈拉哈河地区进行武装挑衅,远东形势紧张。朱可夫被任命为驻蒙苏军第1集团军司令员,指挥对日作战。他在短时间内成功地组织和实施了哈勒哈河战役,以阵亡失踪9000人的较小代价,取得号称歼敌5万余人(日本阵亡失踪8717人),日本在领土上让步的胜利。在这一仗中,朱可夫初露锋芒,表现出他高超的指挥才能和组织能力。他善于协调步兵、炮兵、坦克兵和航空兵的行动,大胆实施迂回包围,出敌不意地歼灭敌军主力。他的集中使用坦克的理论也在实战中受到印证。朱可夫凯旋莫斯科,受到举国赞扬,荣膺“苏联英雄”称号)此战中,朱可夫开始意识到机械化的力量,为日后苏德战场上的表现先行预演。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动550万军队入侵苏联。德军分三路进攻,北进列宁格勒,中进莫斯科,南进基辅。苏军仓促应战,损失惨重,未能挡住德军,丢城失地。德军3周内推进300—600公里。由于先前大清洗和大扩军,苏联的兵员素质以可见的速度下降,正是基层的不足以及高层的愚蠢指挥导致开战初期苏联的狼狈表现(其实苏芬战争就已经暴露了红军的战斗力下降,也是德国敢于侵略苏联的底气之一)



基辅战役中,由于与史达林意见相左,朱可夫被从总参谋长撸到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但代价是基辅60万人全军覆灭,史达林由此只好任命朱可夫去列宁格勒组织,朱可夫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救火队员”,即使是德军三大名将之一的曼斯坦因也在决定苏德战争走向的库尔斯克中败下阵来,并最终将红旗插在国会大厦上。



回顾完朱可夫的一生,他绝大多数都是以多打少,这成了军迷口中的无能。但分析人物,要从所处时代分析。战前,德国经过十年的卧薪尝胆,在平民中普及军事训练,兵员素质可以说领先世界(本人不是德吹),反观朱可夫,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烂摊子:极低的兵员素质、老兵基本没有、蛋疼的官僚、战前准备不充分带来的军事物资与装备严重落后与不足、国内分裂势力对敌人的帮助。更不用说德国拥有的是全欧洲的工业和人口(所以拿所谓德国以一国打全世界就是德吹的耍流氓。)战争有许多的决定因素:运气、兵员素质、兵员数量、后勤、武器装备、士气、指挥、通信设备的普及、经验.........可以说朱可夫有的优势就只有人了。(无脑德吹不要拿冬季说事,你家冬天有雷达只冻德军吗?而且开战初期德军加上仆从军人数还多了一百多万,苏联不是从一开始就动员全国的。德军在东线表现还不如意呆利。)朱可夫是利用有限的资源打败德军的,某种意义上其实是一种以少胜多了。

回到开头,以多打少真的比以少打多简单吗?并不是,举中国的例子吧:抗战时期国军有全国百分九十(或许太多了,望指正)TG就只有小米加步枪。但抗战前一天国军还在丢县城,tg都解放到南京旁了。这还不形象。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对比为3:1(或许还要悬殊,因为KMD还有美援和日本武器、苏援,没错,当初内战时苏联并不看好TG)结果大家都知道,常凯申顺利转进台湾(笑)

可以看出,仗怎么打,因素很多,总不能让德军拳头打苏军坦克吧,同理,人家朱可夫凭本事爆的兵你们有什么资格瞧不起,更何况兵也不是机器人瞎听指挥,看完前面朱可夫的不易,你还说他无能,抱歉,你让德军放到同等境地看看,大约就是1945的状态。至于美援占苏军的比重和作用,作用有,但不大。

回到问题,你还觉得朱可夫无能,德军只是输在人上吗?人家苏军除人以外几乎全方面落后德军(波波沙和T-34除外),德军还能被反杀,这可不是冬天、队友、人口可以解释的(实际上与大家想的相反,冬天对苏联影响更大,数次反攻因为冬天而延期或取消,不然德国败得更快。东线战场上德军才是猪队友。人口数量上,初期德军加上仆从军比苏军多一百多万人。资源上一整个欧洲发展百年的工业打半壁江山上十数年的工业基础,西伯利亚,你说那个几乎没用的地方?)



所以朱可夫不仅苏联第一,世界上也是可以排的上号的。

有自己独到见解的欢迎在评论区讨论(德吹、苏吹除外,叫嚣“无美援苏联亡国论的也别来)如有不足还望指正,求多多关注点赞转发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