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盘问的背后:随着共生关系弱化出现的代际冲突

具有饱满厚度、蜂窝透气孔的天然乳胶,

配以舒压海绵,在确保支撑性的同时,还提供者优越的缓冲性,

此刻亲戚们,坐在这组舒适的沙发之上,

热情的言语,掩盖着盘问的倾向,

此刻他应接不暇,

磕绊的话语,无奈的扶额,不安的辗转,

此刻他只想尽快的逃离。


亲戚盘问的背后:随着共生关系弱化出现的代际冲突

亲戚的

盘问

春节,是我们传统文化一年中最重要、最欣喜的一个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张灯结彩、宾朋满座的共同度过这个节日。

而在这种重要节日中,拜年、串门又是一种在关键时刻显现感情的方式,但对于许多年轻人人来说,拜年、串门却是煎熬的一刻。

亲戚笑容满面的询问我们的各种信息,询问的内容确是最为难以回答的,我们只能勉强应对,并祈祷这一切尽快过去。

亲戚盘问的背后:随着共生关系弱化出现的代际冲突


01 交流

交流的真正效果在于在彼此的思维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节日,代表着我们经历一年的忙碌,终于得以喘息,进入假期生活,此时我们通常会呼朋唤友,欢度节日的同时,通过言语的交流,增进我们的感情。

而交流,指的是我们通过语言进行信息上的互换,并使一些信息得以流通,交流是我们在社会中必须要进行、时刻在进行的一种交际方式。

言语中的交流,通常出现在我们双方所处情境中地位平等的情况下,我们不必担忧互相之间的身份、价值差距。

“举例:朋友之间的观点互换是自由的,是平等的交流;与领导之间的观点互换,通常是不平等的,多有指导的意味在内。”

交流的畅通、愉快,需要体现在平等的地位中,是对信息的交换,而不是由上而下的信息单向传递。

当一方不断的询问对方的情况,却不去表露自身的情况,并完全不顾及对方的尴尬与难堪,则可以认为是不平等的盘问倾向。


02 盘问

如果我们仔细的观察那些不愿意、不喜欢与亲戚进行交流的情境,可以发现亲戚与我们并非平等的交流。

诚然,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与亲戚畅快的交流,从而互相之间建立更为深厚的关系,但这种行为的基础是建立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之中。

而在实际的生活中,某一些平常可能并不是经常来往、没有建立亲戚关系之外的友谊的人,在与我们谈话的过程中,往往是具有盘问倾向的。

所谓的盘问,指的是详细、仔细、重复、不断的进行询问,在盘问的过程中,对方不会关注与我们的实际情况,而是单纯的希望探寻事物的本质。

“举例:你一年赚多少钱?赚这么点钱能找到对象吗?再不找对象不准备结婚了吗?”

这种典型的节日中亲戚的盘问,相信许多人都经历过,但我们不能因为自身感到不适,便认为对方是有恶意的攻击行为。

实际上,这种行为出现的原因,具有多种因素,其中既有我们自身的感受误差,又有对方的行为误差。

亲戚盘问的背后:随着共生关系弱化出现的代际冲突


亲戚盘问的背后:随着共生关系弱化出现的代际冲突

这并非恶意

只是代沟

他们都自觉和对方停留在最表面的交流,因为言语之下是深不可测、永不可能逾越的鸿沟——蕾秋·乔伊斯

正如前文所说,春节时我们许多人对亲戚的盘问感到焦虑,而这种焦虑实际上是我们内心与亲戚行为双重影响导致的。

在现如今的舆论环境下,许多人喜欢将亲戚的盘问,定义为一种八卦、攻击行为,但实际上亲戚可能并无恶意。

虽然其语言上并没有恶意,但是我们依然会感受到焦虑、厌烦甚至于恐惧,原因在于在是两代人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带来的沟通分歧。


01 群体共生

在社会经济欠发达的时代,由于物资的不足,使得集体的重要性得到提高,我们不得不从集体中获得抵抗风险的能力。

“举例:耕种可能因为各种因素导致没有收成,而在这时亲戚关系代表着抵抗风险能力的提升,因为对方会为我们提供援助。”

这种援助,实际上是一种互惠利他行为,对方在帮助我们的同时(为我们规避风险),实际上也是相信我们会在日后为他提供帮助(为自己提供保障)。

英国演化理论学者理查德·道金斯在书中提出了群居共生的概念,指的是如果我们在群体生活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而付出更少的代价,那么我自然会选择群体生活。

而群体生活中的风险承担需要建立在互惠利他行为之上,因此为了确保互惠利他为群体成员的准则,亲戚这种具有一定血缘的关系应运而生。

长时间、多代人的共处,在社会资源欠发达的情况下,有利于建立共同准则,并确保群体成员目标的一致性与规则的遵守程度,因此这种关系在以往由于互惠利他行为的增加,亲戚关系具有一定的牢固程度与紧扣程度。

但随着社会资源的配给丰富,个体不再需要为生存风险担忧,这种亲戚关系的风险抵抗本质受到了相应的冲击。

亲戚盘问的背后:随着共生关系弱化出现的代际冲突


02 代际冲突

正如前文所说,随着社会资源的丰富,我们个体越来越不需要为基本的生存需求烦恼,亲戚之间的风险抵抗作用也在不断得到弱化。

而风险抵抗作用不断弱化的同时,社会却在高速发展,日新月薪的科技推陈出新,这种科技所带来的新思想、新话题、新认知,使我们与上一代的代沟不断扩大。

代沟的扩大带来的是由代沟导致的代际冲突,著名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认为,在科技的不断进步过程,人际之间的代沟带来的冲突也会一直存在。

而这种冲突,则洽洽解释了在春节期间亲戚的盘问,为何会使我们无法接受,甚至于产生想要逃离的原因。

  • 学历导致的冲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学历平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学历水平区别带来的是对事物认知的区别,在面临亲戚盘问时,实际上这种认知导致的区别导致的冲突最为常见。

“举例:为什么还不找对象?实际上差异在于亲戚将结婚生子认为是人生头等大事,但实际上我们认为结婚生子的前提,是遇到合适的人,而这种过程中是无法快进、跳过的。”

  • 环境导致的冲突:通常许多人在网络中“吐槽”亲戚盘问的时候,在过年的基础上还携带着回家两个字,这体现出的是习惯于个体生活,与习惯于群体生活两种环境导致的认知区别,所带来的冲突。

“举例:你什么时候找对象呢?用不用我给你介绍一个?盘问式的探寻,实际上是一种希望进行互惠利他行为的讯号,对方希望找到我们的难处,从而对我们进行帮助,最终得以拉近我们的距离。”

  • 人际边界的冲突:亲戚的盘问触及了我们的隐私,因此我们会感到羞涩、不安与焦虑,原因在于以往的群体共生关系下,信息的透明程度更高,我们认为的隐私并不是亲戚所处时代的隐私,这是由于对人际边界的认知不同导致的冲突。

“举例:薪资、情感史对我们来说是毫无疑问的隐私信息,但对亲戚所属年代来说,这些信息是群体间共享的。”

学历、环境、人际边界导致的冲突,构成了我们认为的盘问倾向,从而使我们羞涩、焦虑、不安。

亲戚盘问的背后:随着共生关系弱化出现的代际冲突


亲戚盘问的背后:随着共生关系弱化出现的代际冲突

基于互惠理论的

自我表露

认知的不同,使我们互相之间缺乏共同的语言,亲戚只能通过试图帮助我们的形式,对我们的“弱点”进行询问。

而这种询问由于双方对隐私的界定不同,使我们认为亲戚的询问是带有盘问倾向的,从而使我们开始“吐槽”亲戚。

诚然,这种冲突也说明了亲戚并没有主动的感知与调整自身行为,但实际上使我们产生被攻击感的大部分原因,还是来源于我们自身。

而想要愉快的与亲戚进行沟通,避免因“被攻击感”带来的焦虑与不安,我们需要从自身的认知开始调整。


01 自我表露与互惠理论

正如我们前文所说,亲戚的询问,使我们感受到盘问的倾向,实际上我们想要在这种环境中与亲戚建立联系,则可以通过互惠型的自我表露来进行试探、联系。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在1958年提出了自我表露的概念,指的是我们自愿的对他人展示自身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

自我表露有着多种积极的意义,其既可以增进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还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在与亲戚的互动交流过程中,给予互惠原则的自我表露,实际上可以测试、建立与亲戚之间的联系。

如果亲戚在触犯我们个人隐私的界限时,我们通过自我表露与互惠理论的测试,可以有效的理解亲戚是否存在“攻击性”。

“举例:亲戚在询问我们个人感情生活时,我们完全可以直接真实应答,并贴心的询问对方的感情生活。”

“举例:还不准备和对象结婚吗?还没有这方面打算,毕竟结婚是个大事,正好和您取取经,您结婚后觉得婚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们对自身情感生活的真实表露,传递出了一种我们愿意继续沟通,并且愿意对信息进行互换的意愿,而此时建立在希望获得帮助上的询问,实际上是测试对方是否愿意进行互惠性的信息交换。

亲戚盘问的背后:随着共生关系弱化出现的代际冲突


02 摆脱预构场景

除了这种基于互惠理论的自我表露,我们时常由于网络中的言论,而预设了与亲戚之间谈话的场景。

很多时候,网络中对亲戚询问的定义为亲戚的八卦之心,甚至于有些人认为,亲戚的询问是一种地位控制的手段。

在这种信息的影响下,我们在与亲戚进行接触之前,便已经预构了亲戚的恶意场景,那么对方的所有行为在动机性偏差的影响下,都是充满“恶意”的。

因此,我们想要摆脱与亲戚交流的不安与焦虑,实际上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去预构亲戚的“恶意”场景。

然后使用基于互惠理论的自我表露方式,与亲戚建立信息互换渠道,从而找到我们适合、契合的亲戚。

亲戚盘问的背后:随着共生关系弱化出现的代际冲突


亲戚盘问的背后:随着共生关系弱化出现的代际冲突

他坐在这组沙发上,

充满笑容的与几位亲戚交流,

学业、感情与生活,信息的互换,

让他重新感受到了亲戚的温暖与善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