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年轻人鄙视进体制的人?

点关注,不迷路!专注发布体制内职场、时政动态,公文写作

年轻的时候很容易有一种错觉,那就是,自己有无限的可能。

但实际上,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我倒觉得体制内是更好的一种出路或者归宿。

啥叫普通人呢,就是非名校毕业,非高技术门槛热门专业,能力普通的普通家庭毕业生。

鉴于很多年前对于体制内外没什么概念,所以我还是解释一下。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鄙视进体制的人?

一般来说,体制内是非营利性组织,包括国家机构、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当然,也包括部分国企央企岗位。

从整个社会组织系统来看,体制外的企业都是生产经营单位,负责“做更多的蛋糕”,体制内的单位则是负责为“做更多的蛋糕创造更好的条件”,以及“指导协调蛋糕的分配”。

从这个整体的社会格局出发,我们来分析下:

  • 各行各业的体制外企业,无一例外,追求利润最大化;
  • 政府部门维护市场经济环境与秩序,指导协调利益分配,包括税收、工资制度、养老,等等;
  • 学校,培养大批劳动力,研发技术,促进生产,提供劳动力;
  • 医疗卫生单位,维护人的健康,免受疾病伤害;
  • 图书馆、地震局等,提升人口素质,应对处理大型自然灾害,等。
  • 其他,不再一一细数。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体制内的组织,几乎都是不以盈利为导向的,或者至少承担了很多非盈利的职责和义务,政府、学校、医院就不用说了,国企央企也是如此。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鄙视进体制的人?

比如,最近电子烟就被禁止网络销售,为啥呢?

烟草很赚钱呀,而且,是国家税收一大重要来源,2018年烟草业税收那可是过万亿

为了更好的理解,我打个比喻:

你假设有这么一个抽象的“人”,他就叫“国家(政府)”,统领着中国这么一大片地和一大群人,为了让这个生态更好地繁荣和延续。所以,画一个圈子,大家(各种非国营企业)都进圈子里头生产劳作,那么,他既需要维护圈内人和组织的各种关系和利益,有需要维护自己圈子和别人圈子的利益,同时还要应付整个外部环境的威胁,一个人搞不定呀,得找帮手。这些帮手就是,体制内的各种

事业单位。但有时候发现,咦,这个圈子里头有些活很能赚钱,也有些活特别不赚钱但又必须做,所以,我要组织一帮自己的兄弟伙进去直接开干,所以,烟草那得自己干,但是一些没啥利润或者盈利期特别长的活,也还是得干,这就是央企和国企

所以,总得来说,排序是政府>事业单位>国企央企>非国营企业

当然,因为组织太复杂了,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每一个阵营里头都有排头兵和垫脚石,任何一个阵营的排头兵都大于另一个阵营的垫脚石。譬如,你去阿里腾讯自然要强于公务员基层单位。(从收入和发展角度看,不涉及价值导向)

另外,还需要考虑你去的岗位,到底在组织中是什么样的位置。举个例子,同样是HR,你在一般的小公司就是支持辅助业务的,很难创造大的价值或者直接盈利,你去咨询公司,那么就是“业务岗位”了,直接给客户提供服务,创造价值。

体制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

稳定

体制内的收入,同样取决于所在的位置(正当收入),以及,所掌控的资源以及所受的监管。(灰色收入)。但无论如何,稳定性是绝对强于体制外组织的。

反正你们圈内人竞争,谁做得好谁赚钱多,吃香的喝辣的;但你要做不好,就只有喝西北风了。我在圈外静静看着你,谁赚得多谁上缴多,然后,再来一个“蛋糕分配”,同时在这个过程获得相应的收入与报酬。

但是,这个优点,在很多年轻人看来,则完全算不上优点。

因为这同时也意味着各种“梦想和自由”受到束缚,你不太可能“当上CEO,走向人生巅峰”。

不过,那些上了年纪的人,经过了多年拼搏,他们深深地知道,外面的世界也许没有你想像的精彩,但远比你想象的残酷。

你以为只有体制内有争斗?

岂不知体制外同样也有,甚至不遑多让?看最近华为HR胡玲事件。

你以为只有体制内有贪腐渎职?

岂不知,百度阿里腾讯,优酷、土豆、搜狐……哪一家不也爆出来诸多反贪的料,有些高管还锒铛入狱。

你在这些单位,指不定什么时候“你年老色衰”,就可能成为老板眼中不惜一切代价的“代价”了。而你在体制内,没犯错哪个领导敢随便开你?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鄙视进体制的人?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怀揣梦想、心在远方,渴望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社会价值。但其实,这个世界,聚光灯下的总是那么少数几个人,功成名就的人在媒体风生水起,颓废落寞的人独自在角落悄悄抹泪滴。

有句话说的话,体制内是衙门、体制外是江湖。

衙门听雨落,照章办事、相对稳定而有序;江湖风雨路,刀剑无眼,各凭本事。

很多人都说选择比努力重要,但其实,明智的选择本就是努力的结果。

  • 有多少人在毕业之前,花几个月时间进行资料的搜集和筛选,考虑了社会大环境、行业发展、职业前景以及个人能力专长……
  • 有多少人真正去拜访意向行业岗位的前辈,诚心向他们请教和咨询
  • 又有多少人,去认真分析组织的招聘逻辑,甚至往小了说,怎样真正做好一份自己的简历;
  • 其实吧,体制内还真不是你想进就能进,事实上,比较难进!

扯远了,我想说的是,不要“标签化”,要尽可能自己努力做一番分析和思考,把握背后的逻辑与规律,而不是动辄“鄙视”或神话。

其实,就两条:

  • 一是人岗匹配性,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存在说体制内就一定好或者不好;
  • 二是还原思维和系统思维,把“体制”这个抽象的东西,和具体的社会经济体制、行业、组织和岗位结合起来一起进行系统分析,而不是一个“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就浅尝辄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