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姜维自杀殉国后,仍然被人剖腹取胆?

姒莞萱


首先要纠正一个错误,姜维并不是自杀的,而是被他杀,和姜维一起慨然赴死的还有他的妻儿老小。

关于姜维被杀死之后,被敌人把他的胆囊取了出来,发现他胆大如斗,这更是无视医学常识。人的胆量真心和胆囊没有关系,这不现在还有所谓的无胆英雄嘛,人家做手术去除了胆囊,这不照样胆子很大吗?

姜维被剖腹取胆的故事,出自于魏晋春秋,这本书是晋朝人郭颁写的。这本书总体内容呈现出哗众取宠的风格,对于史实的记载很不严谨,就像现在的一些无良自媒体一样,靠一些奇异的事情博取眼球,很多民间的传说都被作者不经审核的引用,这对后人造成了极大的误导。

不过有一点倒是肯定的,那就是魏国的将士们对姜维这个人是充满仇恨的。要知道姜维在蜀汉帝国后期作为军事负责人,多次和魏国军队开战,多少魏国人士就死在了姜维的手下。在现在的这支魏军中,肯定有不少人和这些死亡的魏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对于姜维,他们本来就有旧恨。

而蜀汉灭亡的时候,姜维和曹魏军队的主帅钟会,在剑阁天险作战,钟会没有占到半点便宜。相反是作为偏师的邓艾,出其不意的偷袭阴平之后,夺取了成都,成就了灭国大功。

这让钟会心里很不爽,一方面他是主帅,却徒劳无功,另一方面作为世族的代表,他根本看不起邓艾这个泥腿子。

姜维利用钟会的这种心理让他上表除掉了邓艾,但是也成功引起了司马昭的关注,使得钟会自身难保,于是他决定铤而走险。他打算从四川出兵攻打洛阳,让他最相信的姜维做先锋领兵。

不过此时先要解决一些忠诚于司马昭的将领,姜维就建议把他们先杀掉。但是由于走漏了风声,这些将领非但没有被杀掉,他们决定起来反抗。

正是因为姜维的这个建议,使得他和这些灭蜀大军的将领又结了新的仇恨。所以在这个时候旧恨新仇一起拉清单的时候。

姜维等人遭到了反杀,那些忠于司马昭的将领率兵反抗,钟会到很晚才意识到情况不妙,这才让姜维等人武装起来,进行武力镇压。

姜维手杀五六人之后,寡不敌众,最终蜀汉的大将军姜维被乱兵杀死,甚至连讨伐蜀国的主帅钟会也被一锅端了。最终这场事情成了这些乱兵们的盛宴,他们洗劫了千古名城成都,直到卫瓘前来方才平息的事态。

所以说姜维并不是自杀,那些杀死他的人也没有时间去玩什么剖腹取胆,去成都花花世界抢劫不香吗,谁还去关心一个死人姜维呢?


历史评说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姜维在死前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之后魏国兵将争先抢后报仇,共剖维腹,其胆大如鸡卵,之后众将将姜维家属屠杀殆尽。是什么样的仇恨让魏国众将对他如此仇恨呢?人都死了,还要挖心取胆,看姜维的胆大如鸡卵都很吃惊。

姜维的计谋让魏国人对其恨之入骨

姜维在刘禅投降邓艾后,远在剑阁的姜维与众将表示很愤慨,众将都表示“臣等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姜维与众人说道有一计,可复汉室。众将与姜维一起向钟会投降去了。正是这一胆大计谋,让魏国人对之恨之入骨。



从姜维投降钟会到钟会、姜维被杀,这个计谋一直在实行。姜维是假意投降钟会的,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到达涪城,随后下江油,战绵竹,到达成都城下迫降刘禅。姜维一直以邓艾为心腹大患,借着钟会与邓艾不和,先与钟会诬陷邓艾欲谋反,模仿邓艾笔迹写信给司马昭,语言不公大逆不道,引起司马昭的疑心,并让监军卫灌去成都收押邓艾,如果邓艾反抗杀卫灌坐实谋反之名,钟会再出兵讨伐邓艾,则邓艾可除。结果卫灌轻易收押了邓艾,成都已在钟会与姜维手中。


拿下邓艾后,姜维看出钟会的野心,以功高震主受到司马昭的猜忌,劝钟会反叛司马昭,若不成功则可以学刘备在蜀中自立。

但恐魏将不配合,姜维劝说在元宵佳节请魏国众将赴宴,宴中以郭太后遗照趁机讨伐司马昭,如果不听从号令尽皆杀之。姜维看见众将不愿从,钟会表示全部坑杀。


看下记载

会拔剑出鞘曰:“违令者斩!”众皆恐惧,只得相从。画字已毕,会乃困诸将于宫中,严兵禁守。维曰:“我见诸将不服,请坑之。”会曰:“吾已令宫中掘一坑,置大棒数千;如不从者,打死坑之。”见《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九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可以说姜维为了复国,计谋也是很狠毒,引诱钟会坑杀魏国众将,把魏国的士兵带入到万劫不复的地步,要不跟着钟会谋反讨伐司马昭,要不就是死路一条,其实两条路都不是魏国兵将最好的选择,所以士兵们得知姜维和钟会的计划后,奋起反抗,杀死了钟会与姜维。


魏国众将对姜维忍无可忍 挖心取胆是极其愤怒的做法

魏国将士对姜维的计策非常愤怒,姜维死后又剖开姜维的尸体,发现姜维的胆如斗大。对姜维来说不管付出怎样的代价,只要能复国都是值得的,引诱和劝说钟会先除邓艾,再带着众将谋反,众将不同意再坑杀。但对魏国众人来说,这是非常残忍的,魏国众将士灭了蜀国,是大功之臣,加上妻儿老小都远在魏国境内,谁都不愿意再去反叛魏国。所以在得知这一切都是姜维的计谋后,对姜维的恨意无以复加,表示很愤怒,于是就有了姜维死后挖心取胆的事情,结果发现姜维的胆如鸡卵般大,让人感到很吃惊。


结语:姜维是蜀汉最后的忠臣良将,他对蜀汉可谓是尽忠到最后,至死都不忘复国,是一条铁骨铮铮的豪杰。但对魏国众将士而言,姜维就是个噩梦,这个家伙的计谋是非常狠毒的,为了复国不惜牺牲魏国将士的生命,这是魏国将士所不能忍受的。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 喜欢三国历史的朋友如果关注我的话想必是极好的 期待您的点赞与关注哦!!!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姜维是蜀国后期唯一的大将,也是唯一能够带领蜀军与魏军抗衡的蜀国将领,可是他命运不济,虽然竭尽全力,但也无法挽回颓败的蜀国,在蜀国灭亡后企图诈降钟会,引起魏国内乱,并乘乱恢复蜀国,无奈计谋败露,最终自杀身亡。

姜维的死,主要是因为他的计谋没能成功。

蜀国的灭亡

蜀国是在公元263年灭亡的,在这一年的时候,蜀国由于姜维连年北伐不能成功,再加上后期姜维遇到了自己的克星邓艾,每次遇到邓艾姜维都会失败,尤其是在公元262年的最后一次北伐中再次被邓艾大败,蜀国国力损耗严重。


此时蜀国的首都成都流言四起,皆是对姜维不利的言论,姜维知道如果回到成都恐怕会性命不保,便上书刘禅请求屯兵沓中,实际上一是为了远离蜀国政治中心以自保,二是为了抵御魏国的进攻。刘禅同意了姜维的请求。

姜维在屯兵沓中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魏国动向的侦查,姜维应该有个情报网,随时获悉魏国的情报。姜维曾上书刘禅,要他对几处险要地段派兵把守,刘禅没注意。

▲魏国灭蜀示意图

到了263年,魏国大举进攻蜀国,总兵力为16万人,此时蜀国的动员能力应该在10万人以下。魏军兵分三路,第一路由邓艾统领,从临洮出发,负责牵制沓中的姜维;第二路由诸葛绪统领,从临渭出发,进攻阴平,同时从背后包抄姜维;第三路为主力人马,由钟会领兵,从长安出发,进攻汉中。

魏军很快便攻占了汉中,姜维不得不从沓中退守阴平,在遭遇诸葛绪的堵截后,迅速率军撤往了剑阁,带领蜀军主力5万人左右与魏军主力钟会对峙。

▲邓艾是姜维克星

此时魏军与蜀军在剑阁僵持不下,邓艾便率领一支偏师翻山越岭,越过了蜀军的剑阁防线直接出现在了成都平原。此时的刘禅才拿出姜维的上书,发现姜维建议刘禅布防的地点正好就是邓艾偷袭路线(如果在那里布防,邓艾必死无疑)。无奈的刘禅只得组织一支人马,由诸葛瞻领军在绵阳与邓艾带领的魏军决战,结果蜀军战败,大势已去的刘禅投降了魏国,蜀国就此灭亡。

姜维的计谋

此时在剑阁的姜维得到蜀国投降的消息愤懑无比,但他并不想放弃对蜀国的救赎。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想出了一招险计,那就是诈降钟会,然后鼓动钟会自立,引起魏国内乱,再乘乱恢复蜀国。

问题就在于,钟会会谋反呢?实际上是会谋反的。此时已经59岁的姜维看人非常准,他看中了钟会不甘人下,有自立的野心。于是便投降了钟会,钟会得到了姜维这样的大将和他手下5万蜀军的军力自然十分高兴,便继续让姜维统领他的人马。

姜维很快就与钟会打得火热,并成功鼓动钟会谋反。那么钟会为什么要谋反呢?原因就在于,在钟会看来他的机会太好了。

▲姜维是三国后期蜀国唯一的大将

钟会是阀蜀魏军的统帅,这支魏军有16万人,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说他可以控制这16万人马,再加上姜维的5万人马,总共能达到21万人!这在当时的三国来说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魏国人口450万人左右,动员极限在45万人左右,去掉钟会的16万人马,最多只有30万人马,这30万人当中大约有20万人要防守东吴,还有至少数万兵马要防御整个北方广袤的领土,能够在长安集结对抗他的,最多5万人,21万对5万,当然胜算很大了。

▲钟会野心很大,这点被姜维利用了

而且对于钟会来说,这也是他一生当中可能唯一的一次统帅大兵团的机会,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在加上蜀中势力(姜维)的支持,这么好的机会他岂会错过?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了谋反计划。

功亏一篑

要谋反的话首先就要除掉邓艾这根眼中钉肉中刺。对此,在姜维的建议下,钟会篡改了邓艾给朝廷的上书,在邓艾的上书中,对司马昭极尽讽刺,言语中充满了谩骂和藐视。司马昭大怒,要把邓艾捉拿问罪,于是钟会和姜维就顺利地拿下了邓艾,并在他送往长安的路上将其截杀。


接下来钟会就要把军中的将领都换成自己的亲信,只要时间充足,自然就可以起兵反叛。但此时司马昭应该是察觉出了端倪,表示要到成都视察工作。

得到这个消息的钟会和姜维知道司马昭一旦来成都就一切都完了,于是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在成都起兵,当然由于准备仓促,人员没有安排到位,很多将领不愿参与反叛,由此导致了兵变,在兵变中钟会和姜维双双丧生。

在兵变中,最后计谋败露的姜维自杀身亡。关于剖腹取胆的说法是出自于《三国演义》,实际上我认为应该没有这回事,只是为了突出姜维的忠肝义胆。其中记载说姜维的胆取出后还是热的,就有了“斗胆姜维”的说法。


老威观史


为什么要说诸葛亮是伟大的千古名相呢?大家可以检点一下,有人背叛过曹操,有人背叛过刘备,在孙权遭遇危境之时,许多大臣也欲弃吴降曹,但却没有人背叛过诸葛亮。

骄狂如魏延,在诸葛亮的麾下即使如何不满,仍然不折不扣地完成诸葛亮交付的每项任务;自负如马谡,失街亭后明知回来就是死路一条,仍然回到军中伏法,引颈就戮;而姜维,做为诸葛亮北伐事业的实际继承者,统帅三军,为先师未竞之志,呕心沥血,屡败屡战,不屈不挠。

姜维,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敬重的英雄。人生在世,难道必须要以成败论英雄吗?

在漫漫的岁月中,每个人都曾有过美好的追求,努力追寻着自己的梦想,许许多多的人都因为困难和挫折而选择了放弃,而有些人始终都在坚持和奋斗。什么是成功?成功并不是一定要创造出一番令人赞叹的伟大事业,而是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只要你为了信念和理想不懈地努力过,奋力地拼搏过,热情地付出过,永远向着目标迈进,即使最终倒在了征途中,你就是成功的,无悔的,值得自己和他人永远敬重的英雄。

姜维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姜维实际上从来都没有得到蜀汉集团的直正支持。自从诸葛亮星落五丈原之后,蜀汉的对外战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往的主动进取而改为被动防御,北进中原的希望泡沫就此全面破碎。

姜维其实没有沾上诸葛亮多大的光,诸葛亮生前对姜维更多的是品行方面以身做则的教诲,能力上悉心的培养,但诸葛亮并没有对姜维进行着意的提拔,姜维从中级军官逐步进阶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充分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被赋予了更高的期望和责任。

蒋琬当政,蜀汉的战略全面进入防御时代,后来的费祎也仍然继承这种防御战略。期间屡次遭到曹魏方面的进攻,而蜀汉上下一心,将士用命,数次化险为夷。直到姜维掌握军权时,蜀汉才重新构建攻势战略。

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和姜维北伐中原是错误的战略,应该谨守防御,休养生息。但要考虑到,人家曹魏有什么理由让你舒服百年?东吴谨守,后来司马家放过东吴了吗?真正动起手来,东吴长年不战的后果就是一战即溃,毫无挣扎之力。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蜀汉要想以益川一州之地,与体量庞大的曹魏进行持久相抗,那纯粹是作梦。姜维完全可以选择一种舒适的生活方式,过一段富足安逸的日子,但姜维却选择另外一种道路――为信念而战:

“据上将之重,处羣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

总得有人去战斗。任何时候,优裕的背后是因为有人在负重前行,安乐的背后是因为有人挡住了风雨。

姜维并非能力不行,实在是国力太弱,在内又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掣肘,能够以手中这点实力精妙计算,打得风生水起,屡屡让魏军是焦头烂额,苦不堪言。如果双方实力对等,邓艾和钟会根本不是姜维的对手。

钟会牵制,邓艾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后主刘禅不战而降,在汉中前线的姜维本部就陷入了困境。其实以姜维的才能和他手中所掌握的力量,他可以有多种选择:投降,以姜维之才,受封至少可为上将,保全富贵权位,而且没有谁可以责怪他,君主和群臣已经全部投降了,姜维已经尽到了自己的全部责任;战斗,姜维可以率兵继续战斗,以全自己的节义,名垂史册,后人万世景仰。

但姜维放弃了名,放弃了节,放弃了利益,选择了最委屈自己的方式——阴谋。对于姜维这样一个注重名节品格的人来说,我们可以想象,当他做出这样的选择时,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当年叛魏投汉,如今再叛蜀投魏,大事若成,又叛魏归蜀,姜维在史书上将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姜维的设计非常诡谲,借钟会之手除掉邓艾父子和其武装力量,再借钟会的不臣之心杀掉所有的魏将,再封住要道,将魏军一网打尽,重新复辟蜀汉。

他几乎就成功了,但人算不如天算,在最后关头,历史选择了统一,姜维梦破,自刎而死。魏军将士恨之入骨,将他剖腹取胆。

为什么魏军将士如此恨姜维呢?姜维的计策实在是太毒了。魏军将士们拼死作战,本来都立下了灭国之功,都能得到嘉奖和封赏,但姜维利用钟会和邓艾的矛盾,首先造成了魏军的内讧,自相残杀;其次,姜维再怂恿钟会拘禁众将,差点来个集体屠杀;姜维虽然计划没有得逞,但魏军将士们由于都被迫卷入到这场纷争中,被蒙上了作乱和背叛的污名,前面所有的功劳都将被一笔抹煞。

这就是姜维最狠毒之处:如果他成功了,魏军将士们全部要倒大霉;即使他失败了,魏军将士们仍然全部都要倒大霉。

在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时代,涌现出许多雄才大略的主君,智谋深长的谋士,勇冠三军的猛将,也涌现出像姜维这样勇于拼搏和战斗,勇于付出忠臣的名节和军人的荣誉,只为了心中那分永远不息的信念和抱负。

姜维,确实是位英雄!


馋嘴肥猫铲史官


姜维是三国后期蜀国名将,也是一个在民间颇具盛名的英雄。只可惜,此人死的颇为惨烈,甚至传说曾被剖尸取胆。在一些影视剧中,甚至演绎了姜维自尽殉国的情节,令人观后颇为悲恸。不过,正史中的姜维并非自杀,其被剖腹取胆之事,也是具有争议的

如以陈寿所著《三国志》为据,则姜维系死于魏将之手。诸葛瞻兵败绵竹后,刘禅投降于邓艾,而姜维等人接到投降命令后,虽有不甘,还是前往钟会处投降。然而,钟会宠信姜维,有拥兵自立的野心,不料引发魏国将士不满,招来了杀人之祸:

“会厚待维等,皆权还其印号节盖。会与维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谓长史杜预曰:'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会既构邓艾,艾槛车徵,因将维等诣成都,自称益州牧以叛。欲授维兵五万人,使为前驱。魏将士愤怒,杀会及维,维妻子皆伏诛。”——《三国志》卷四十四

按陈寿之说,当时钟会颇为看重姜维,甚至到了“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的地步。在钟会看来,中土名仕诸葛诞(字公休)与夏侯玄(字太初)都不如姜维。此后,钟会污蔑邓艾,率姜维等人赴成都,自称益州牧背叛曹魏,并打算拨给姜维五万人马作为前驱。但令钟会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这番做法却引发了部将的不满,反被手下残忍杀死。在这场兵乱中,姜维及妻儿均被诛杀。

而姜维死后被剖尸取胆一事,并非陈寿所述,本系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引据《魏晋世语》之说:

“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升】大。”——《魏晋世语》

此书系记述魏晋间名人轶事的典籍,曾被裴松之多次引注,虽有一定史料价值,但已是真假难辨。尤其是文中曾姜维“胆如斗【升】大”之说,显然是有些夸大的。

不少人觉得,姜维死后被剖,乃是因为他穷兵黩武,不自量力,在任期间连续十一次北伐,引发了将士的愤怒。但须知《魏晋世语》还称:“时蜀官属皆禾下英俊,无出维右”。显然,此书有盛赞姜维的感情倾向。但在陈寿看来,姜维之死却有些自作自受的意味:

“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至陨毙。”——《三国志》卷四十四

因而,历史上的姜维并非自杀殉国,而是投靠钟会后,试图煽动钟会某乱后再佣兵复蜀,结果弄巧成拙,被魏国兵将诛杀。至于他死后被剖尸取胆之事,或当是《魏晋世语》的溢美之辞。当然,或许魏军出于激愤,把姜维剖尸,亦在情理之中。只是,人胆焉能大如升斗?

另外还需指出的是,很多人觉得他是诸葛亮钦点的接班人。这主要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其实,诸葛亮死后,接连两任蜀相都不是姜维,分别是蒋琬和费炜。姜维在蜀国的地位,远不如罗贯中在历史小说中描述的那般重要。


史海烂柯人


孔明命丧五丈原,临死前,把兵书战策、排兵布阵的方法都交给了姜维。说姜维继承了孔明的衣钵这话没毛病。


事实也是如此,姜维继承了孔明的遗志,就是克复中原。

孔明一生鞠躬尽瘁,为了恢复汉室,六出祁山,但天不遂愿,六伐中原无尺寸之功。

姜维是孔明的接班人,接过孔明的接力棒,姜维九伐中原,可以说超过了孔明的次数。同样耗尽了财力物力,毫有建树。

不但如此,还被邓艾从阴平小路,偷袭成都得手,刘禅被迫自缚而降。当然,责任不应该全部由姜维承担。主要还是刘禅听信宦官黄皓之言。

刘禅被俘后,命令姜维放下武器,姜维被钟会收编。

姜维利用邓艾和钟会之间的矛盾,让钟会诬陷邓艾意图谋反,并说邓艾意欲自立为王。这样,司马昭对邓艾起了疑心。

钟会诬陷邓艾自作主张,擅自对蜀国官员封官许愿,制造邓艾和司马昭之间的矛盾。

司马昭果然上当,于是命监军卫瓘押解邓艾回魏国。邓艾走到半路时,就被卫瓘杀害了。



姜维假借敌人之手,杀了邓艾。反过头来,他又鼓动钟会谋反,说让钟会学刘备那样,自立蜀国为王。

钟会不知道这是姜维的阴谋,姜维目的就是:让钟会造反,成功后杀钟会,尔后迎接刘禅继续做他的皇帝。

姜维去信对刘禅说:“望陛下忍数日之辱,维将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必不使汉室终灭也。”

姜维说动了钟会谋反,眼看计谋成功。但钟会对手下将士如何解释呢?总不能啥也不说,将士们就跟着他一起造司马昭的反吧。



钟会没想那么多,对众将官说,谁不随我一起造反,我已挖好了坑,我就活埋谁。

次日,姜维和钟会正在计议,突然听到外面一阵噪杂,原来钟会手下兵士杀了进来,原来这些魏兵听说钟会要杀将军,这些士兵只想回家,不想造反。

〖宫外四面火起,外兵砍开殿门杀入。会自掣剑立杀数人,却被乱箭射倒。众将枭其首。(引自三国演义)〗钟会死于乱军之中。

姜维力杀数敌,忽然一阵心绞痛,心知不妙,大声说:“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时年五十九岁。

此时宫中死者数百人。监军卫瓘曰:

〖“众军各归营所,以待王命。”魏兵争欲报仇,共剖维腹,其胆大如鸡卵。(引自三国演义)〗

以上这些就是姜维为何被刨腹取胆的原因和过程。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点评加关注)


秉烛读春秋


公元263年,司马昭任命钟会为三军统帅,指挥三路大军进攻蜀汉。钟会自领东路军十几万人。进攻汉中。

诸葛绪领中路军,进攻阴平桥头。切断姜维后路。邓艾领西路军,同在沓中的姜维展开正面决战。

东路军很快占领汉中。姜维率军巧妙跳出诸葛绪的包围圈,赶到剑阁,将钟会大军阻挡在剑阁。一时间,钟会是进也进不去,就这么退回去,他也不甘心啊。

就在此时,素有谋略的邓艾想了一个奇招,他准备撞撞运气,偷渡阴平小道,直插蜀汉心脏。如果蜀汉有兵把守在那儿。他们的小命儿可就交待这儿了。

但没想到的是,蜀汉没有派兵把手,他们到达摩天岭之后,知道田章已经把江油的三千士兵击溃。于是邓艾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取涪城,占绵竹,诸葛瞻父子皆阵亡。

随后直插成都。后主刘禅率百官,举城而降。刘禅投降的详细传到了剑阁,姜维等人听说后,纷纷拔剑砍石,十分不甘心。悲愤交加。

没办法,蜀汉的皇帝都投降了。姜维也只能投降于钟会。但他没有死心。投降钟会以后,钟会对待姜维也是礼遇有加。

姜维为钟会建言献策。两人关系迅速升温,其实姜维心中还有一个复国的心愿,他要撺掇钟会谋反自立。然后自己再杀掉钟会,光复蜀汉。不知道怎样的信念,来支持他完成复国大业。

他修密书一封给刘禅: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这是何等的执着!在命运的夹缝中,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依然选择逆天改命,光复蜀汉。这是后三国时期的唯一一个。

他也是在后三国时期充满尔虞我诈、背叛与反背叛层出不穷的环境中一股清流。

姜维和钟会开始密谋,第一步,必须先夺了邓艾的兵权,正好邓艾率先攻破蜀汉,立下不世之功。开始忘乎所以。

自己擅自以天子的名义与刘禅签订协议,并大肆分封自己的将领担任蜀汉的地方官。可谓是愚蠢之极。此举正好给了钟会等人的借口。

于是钟会向司马昭打了电报说邓艾在蜀汉这边代天子行事等等。各种添油加醋。司马昭听了必然是大怒。让钟会进军成都,接管兵权。把邓艾放进囚车,押到洛阳。监军卫瓘先钟会一步抵达成都,缴了邓艾的械。

邓艾倒也没反抗。乖乖的进了囚车。钟会随后赶到,接管兵权。此时的钟会掌管了三路大军,加上蜀汉的降兵。共20多万大军。一时间风头无两。威震蜀汉。

姜维加紧说服钟会自立,不然司马昭也不会饶他。后来钟会脑袋一拍,想出来一个假借魏太后遗诏,奉命讨伐司马昭的理由。

但是这个理由毫无说服力和让大伙儿信服。首先大伙儿怀疑这诏书的来历。其次魏军出征,家眷都在国内。

所以,没什么人同意。反倒让大伙儿觉得你钟会是在造反而不是什么护驾。钟会见魏军将领不愿意造反,于是把他们都抓起来。

姜维建议,钟会把这些军官都杀了,换成自己的亲信。但是钟会心中也有小九九。

一旦杀了这些将领。自己或许就不是姜维的对手了。但是眼下,他又拿这些将领无可奈何。

最终,还是听从了姜维的建议。挖了坑,准备让这些魏军将领填坑。

但这个事儿让人走漏了风声。一时间,这些牙门将都知道自己的小命不保了。为求自保,只能前去把钟会他们杀掉。

于是争先恐后,杀向钟会和姜维。双拳难敌四手。

钟会和廖化、张翼这些蜀汉旧将被魏军杀死,姜维眼见大势已去,心想:“刚伺候完一个弱智的刘禅,又碰上优柔寡断的钟会,这个计谋不能成功,乃天意如此”。功亏一篑。于是拔剑自刎。可怜姜维的妻子家眷全部惨死。

为什么剖腹取胆

姜维自刎以后,魏军发现姜维的尸体,也知道这一切都是姜维鼓捣钟会谋反,并且想要坑杀他们。这个姜维,太坏,这么死了就太便宜他了。

血海深仇不可不报。所以气就不打一处来。拿刀剖开姜维的尸体,取出他的胆,发现有鸡蛋那么大。而后又为了泄愤,把他的尸体砍成几段,暴尸荒野,并且不许下葬。

姜维的亲信在月黑风高的晚上,偷偷的把姜维的四肢捡了回去。埋葬在成都。自此,一带名将就此陨灭。

姜维死,蜀汉亡。


觉得小编叨叨的不错的,可以加波关注,关于这个问题,你们怎么看?


小王看三国


没办法,姜维估计破罐破摔了,蛊惑了钟会这个中二中年。

钟会小的时候就比较聪明,战战兢兢的成语就出于他,长大后帮着司马昭出了不少主意,为司马家篡位起到一定作用。但他就是个谋士级别的人,实操能力估计和马谡差不多。

姜维对钟会没安什么好心演义里也都说了,你看他出的主意,钟会稍微有些脑子也都明白有多馊。把魏将召集起来开会,开宗明义说我要叛乱,听话的人也没听说有啥好处,不听话的人关起来,让他们自己挖坑,计划派士兵把他们乱棒打死,直接填坑。

首先你不说这些人到底姓曹还是姓司马,有没有家里人被司马当做人质,但起码不姓钟。其次你让他们挖坑,谁不知道你想干嘛!简简单单的几个亲信刀斧手的事情居然被钟会这个中二搞得这么复杂,不败露才怪。

魏军乱后第一狠的是钟会,其次就是姜维。而蜀军降兵肯定不会在姜维身边,事后被杀是肯定的,好像是56岁终。恨极姜维的魏兵刨腹取胆,发现姜维胆大如斗。由此看来姜维晚年时常被胆囊炎困扰,也想通过这次事变彻底解脱自己。可惜邓艾和姜维这一代人杰了。


Ray徐徐


姜维这个人,对魏国来说,真的是千刀万剐都不过分。

我们知道,对军人来说,忠诚是最重要的。当自己国家面临灭亡的时候,军人挺身而出保卫祖国是没问题的。

但是如果自己的主子已经被团灭了呢?或者主子已经投降了。这时候一般军人有两个选择:

1. 投降。

比较典型的是官渡之战,袁绍被曹操打败之后,张郃、高览一看,得了,老大不行了,良禽择木而栖,投降。

2.死战。

这里举个谋士的例子,陈宫。吕布投降以后,作为吕布的重要谋士,陈宫“伸颈就刑,众皆下泪”!伸着脖子就让曹操给砍了。

但姜维都不是。

对姜维来说,刘禅投降以后,他可以选择投降,反正原本是魏国的降将,再叛变一下,其实在三国里也不是没有先例。

比如有一个将领叫孟达,就先是蜀将,随后降魏、再叛变回蜀国。后来被司马懿杀了。

姜维也可以选择不投降,死战到底。那魏蜀吴三国估计都得敬姜维是一条汉子。

结果姜维偏偏是诈降。

这在逻辑上就说不过去了。毕竟姜维先叛变魏国去了蜀国,然后蜀国都投降了,魏国也没给姜维甩脸子,结果姜维还是诈降。

所以对魏国来说,姜维这个人就完全没有立场可言。

这种人不弄死,弄死谁?


酒骑风


263年8月,曹魏发兵18万进攻蜀汉,蜀汉大将军姜维在沓中被邓艾击溃后,和前来救援的廖化、董厥、张翼等人退守剑阁关。钟会的十多万人马进攻一个多月毫无结果,意欲退兵。不料邓艾偷渡阴平,在绵竹击败了诸葛瞻,刘禅投降。

不久刘禅的诏书传来,要求姜维投降曹魏。姜维和众将士感到悲愤不已,纷纷拔出宝剑劈砍石头,发泄怒火。在经过一番思考后,姜维向钟会投降。264年元宵节刚过,钟会和姜维在成都密谋叛乱,但被卫瓘识破,曹魏士兵发生火拼,钟会、姜维死于乱军之中。而姜维则被愤怒的曹魏士兵剖腹取胆,碎尸万段,可见曹魏士兵对姜维恨之入骨。为何曹魏士兵如此痛恨姜维呢?

一、姜维是“曹魏”叛徒,并多次北伐曹魏,造成大量曹魏士兵死伤。

姜维本是天水郡冀县人,姜氏是当地望族,228年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俘。之后,姜维受到诸葛亮和刘禅的重用,从俘虏一路做到了蜀汉大将军,成为蜀汉后期的栋梁之才。诸葛亮死后,姜维秉承丞相遗志,多次北伐,给曹魏造成了极大困扰。特别是狄道一战,姜维大破雍州刺史王经,曹魏士兵死伤数万人之多。

姜维的叛国行为为曹魏士兵不齿,而且姜维多次北伐,造成曹魏军民死伤无数,所以曹魏士兵对姜维早已恨之入骨,人人得而诛之。

二、姜维是谋害邓艾的主谋之一。

蜀汉灭亡,邓艾是头功,但邓艾的下场却是被下狱收监,邓艾所部许多士兵因此受到牵连。他们认为,是姜维和钟会两人合谋陷害了邓艾,所以借此机会为邓艾伸冤报仇。虽然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姜维是否参与谋害邓艾,但钟会应该和姜维商议过此事,而且得到了姜维的支持。

三、姜维挑拨钟会叛乱,借刀杀人,意欲光复蜀汉。

投降后的姜维得到了钟会的厚待,两人“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而且称姜维的才能与夏侯玄和诸葛诞不分伯仲。姜维看出钟会的野心不小,于是便想利用钟会的野心来光复蜀汉。姜维的计划是借钟会之手诛杀曹魏骨干将领,然后伺机杀掉钟会,坑杀曹魏士兵。所以他给刘禅写了一封密书“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263年冬,姜维随钟会一同进入成都,将邓艾收监。此时钟会已经得意忘形,自以为扳倒了邓艾,就没有人能够制衡他了。264年正月,司马昭写信给钟会,说贾充将带兵数万下汉中,自己将屯兵十万于长安。钟会一看,司马昭要来收拾他了,于是计划立即谋反。姜维建议钟会择日召集军中牙门骑都以上军官、护军、郡守和蜀汉旧官,将他们牢牢控制,并用亲信接替他们的位置,再将不配合的士兵予以坑杀。

正月十六,钟会按照姜维的计划将上述官员牢牢控制,但许多士兵则归乡心切,不想为钟会卖命,钟会便挖好了大坑,做好了坑杀准备。但消息走漏,引起了巨大骚动,姜维建议钟会尽快杀掉牙门骑都以上的军官,以绝后患,但钟会迟疑不决。十八日,士兵发生变乱,矛头直指钟会姜维。钟会死于乱军之中。姜维在徒手杀掉5、6名敌兵后被乱刀砍翻在地,愤怒的曹魏士兵想看看姜维到底有多大的胆子,于是剖开了姜维的腹部,其“胆如升大”。随后,将姜维的家属一并虐杀。姜维的计划就此破灭。

这场变乱持续了数日,成都遭到洗劫,张翼、关彝(关羽之孙)、刘璿(刘禅太子)等人死于乱军之中,刘禅的后宫、宫女被曹魏军官玷污。而邓艾也在绵竹被卫瓘灭口。这个故事被罗贯中演绎成“一计害三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