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手握40萬大軍,為何寧死也不推翻康熙?

菩薩我想對你說


鰲拜手握四十萬大軍從何說起?清朝入關之初,不少宗室王公手裡還是掌握著實權的,尤其是八旗的大小旗主們。雖然經過多爾袞和順治帝多年的努力,八旗的軍事指揮權已經被皇帝納入囊中。但是,八旗的大小旗主們對其所領牛錄的影響力還是相當大的,鰲拜一個“異姓奴才”,恐怕還指揮不動八旗的這群“老爺兵”!



至於綠營,那是一支由漢人組成的國防軍,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缺乏深厚的滿洲背景。說白了,他們就是給人打工的!想要站穩腳跟、想要往上爬,就只能全心全意依靠老闆——皇帝,是斷然不會去趟鰲拜這趟渾水的!更何況,綠營的指揮調度權歸兵部,不是輔政大臣私人可以隨意調動的。換言之,康熙帝只要控制了兵部,任鰲拜再有能耐,也只能乾著急!



細水長流、逐步調離鰲拜的親信

康熙帝拿下鰲拜之心不是一日兩日,很早便開始著手準備了。除了製造假象麻痺鰲拜之外,康熙帝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學漢宣帝劉詢“扮豬吃老虎”,通過升官、調任等手段,慢慢將鰲拜的幾個重要親信調離了中樞和軍隊系統,並將他們安置到了對北京鞭長莫及的外地。而這,正是康熙帝敢於擒拿鰲拜的原因所在。因為事起突然,等鰲拜的所謂親信得到消息再作出反應,生米早已做成熟飯!是跟著倒臺的鰲拜去殉葬,還是倒戈抱上皇帝的粗腿?用腳趾頭恐怕都能想明白,不是嗎?



鰲拜為何沒有事先作準備

為什麼鰲拜在被康熙帝擒拿之前一點準備都沒有做?做準備?該做什麼樣的準備呢?

首先,鰲拜根本沒有篡位的野心,他只是在權力上比較霸道,對康熙帝造成了掣肘而已。既然不想謀逆,鰲拜到底應該準備什麼?



其次,在擒拿鰲拜之前很久,康熙帝便開始著手麻痺鰲拜,刻意向鰲拜示弱以解除鰲拜的戒心。康熙帝之所以能夠將鰲拜的親信外調,這個“示弱”幫了大忙!在鰲拜眼中,康熙帝提拔自己的親信,是在“巴結”自己而不是準備拿下自己。否則,鰲拜豈會那麼輕易就答應呢?



其三,康熙帝沒有在軍隊系統中作文章,他並沒有把手伸向軍隊。在久經沙場的鰲拜看來,手裡沒有軍隊,康熙帝憑什麼對自己下手?但康熙帝也不是吃素的,玩起了“小而精”的偷襲方案。不管手裡有沒有軍隊,先拿下鰲拜你這個人再說!有你在手,還怕你那些個所謂親信不就範?因此,鰲拜根本沒有把康熙帝當回事,就更不要說是提前準備了。



其四,鰲拜這個人號稱“滿洲第一巴圖魯”,是刀尖上舔血、死人堆裡爬出來的猛將!幾個摔跤少年在他看來根本不值一提,想要拿下自己,再練十年吧……可鰲拜或許忘了,歲月不饒人、自己已經一把年紀了。更何況,雙拳難敵群毆!任你什麼巴圖魯,一個老頭兒,再厲害也架不住被一群小年輕群毆呀……很顯然,鰲拜過於自信了。而康熙帝也吃準了這一點,並沒有對摔跤少年作任何掩飾,而是將他們完全暴露在了鰲拜眼中。什麼都看見,也就不去胡思亂想了,這反倒是讓鰲拜吃了大虧!



鰲拜的所謂親信為何沒有反應

康熙帝擒拿鰲拜之後,為什麼鰲拜的所謂親信沒有任何反應,更加沒有舉兵去救鰲拜呢?

首先,擒拿鰲拜事出突然,這些人根本來不及反應。等反應過來,鰲拜被擒早已成了事實。且不去說什麼投鼠忌器,一個已經倒臺的鰲拜,難道要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去為他陪葬嗎?



其次,彼時宗室王公們的實力不容小覷。鰲拜弄權期間他們這些人之所以保持沉默,只是因為鰲拜沒有侵害到他們的切身利益。可一旦鰲拜的所謂親信動起了粗、甚至舉起了反旗,這些姓愛新覺羅的宗室王公們還會繼續作壁上觀嗎?恐怕不會!自家人可以鬥得你死我活,外人來打劫,先乾死丫挺的咱再接著鬥!不是嗎?



其三,鰲拜由武轉文、進入中樞多年,當年在軍中的影響力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直處於一個不斷減弱的狀態,這一點在基層表現得尤為明顯。再經過康熙帝的明升暗降及異地安置,所謂鰲拜黨羽在軍中的影響力其實已經非常小了。縱然可以調動部分軍隊,也只是杯水車薪,根本無法逆轉局面。那還不如面對現實,爭取寬大處理!



如果鰲拜事先得到消息會不會反

這個問題就好比是在汪兆銘刺殺攝政王的時候問這個人會不會成為漢奸一樣!人是會變的,時易而事易,誰也不知道沒有發生的事情會朝什麼方向發展!鰲拜也不例外,現而今看來,直到康熙帝拿下鰲拜,鰲拜也沒有謀逆的打算,而這也是康熙帝最終留下鰲拜一命的原因之一。



但是,不要忘了,鰲拜是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被康熙帝拿下的,他根本沒有想到康熙帝會跟自己來這麼一手!可預先得到消息就不同了,一旦自己被拿下,誰也不知道康熙帝會如何處置。鰲拜並不是一個人,他身後還牽連著一大幫子人呢!鰲拜不得不為自身和瓜爾佳氏家族考慮。在全族性命遭到威脅的情況下,誰也無法保證鰲拜肯定不會鋌而走險,不是嗎?更何況,鰲拜是百戰餘生、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猛將,生出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想法恐怕並不奇怪,被逼到牆角後作拼死一搏的勇氣還是有的!因此,個人認為,如果鰲拜事先得到消息,很可能會先下手為強,拿下康熙帝。即便拿不下,很可能也會與康熙帝來個魚死網破。當“忠臣”、引頸就戮,恐怕可能性不大……您覺得呢?


農民工歪說歷史


兩個原因:一是不敢。二是不能。

說不敢,是因為有兩方面的制約。

第一,怕太皇太后大玉兒(死後稱孝莊太后)。


(▲孝莊與康熙)

大玉兒是什麼樣的人?相信大家有所瞭解。他先後歷經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四朝,還曾經下嫁過多爾袞,見多識廣,鬥爭經驗非常之豐富,對朝政的解讀和把握能力非常之強。電視劇《康熙王朝》中,一方面,對鰲拜,又是誇獎,又是獎勵,另外一方面又堅持用索尼來制衡鰲拜。可謂又拉又打,權衡藝術玩兒的爐火純青。

鰲拜只是一個武夫,不是政治家。所以面對這樣一個經驗豐富、老謀深算的政治家,鰲拜多少還是有點怕的。

第二,有索尼等大臣在。

順治皇帝出家或者駕崩之前,已經指明瞭4名輔政大臣,包括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這其中,蘇克薩哈是個文官,嫉惡如仇,非常正直;遏必隆則有能力又有背景。但他們兩個普遍的缺點是不懂軍事。但索尼不一樣,索尼是四朝元老,可謂功高蓋世。鰲拜雖然也很厲害,但是在他面前還是差的很遠。



(▲索尼與索額圖)

所以,題目中提到鰲拜擁有40萬大軍,這個只是名義上的,實際上這40萬大軍有多少人完全會聽鰲拜的,還是一個未知數。最起碼其中有不少人會聽孝莊的,還有一些人會聽索尼的。

說不能,也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名不正言不順。

清朝這個時候才剛剛進關不久,雖然經歷了4任君王,但按皇帝算的話,其實順治是真正的第一任皇帝,康熙是第二任。因為時間不長,加上前三任君王都非常厲害,深得人心,所以很多人很滿足於現狀,並不想廢掉皇帝。更何況康熙剛剛即位,又沒有做出什麼慘絕人寰、不得不廢的事情。

第二,鰲拜自己不想當皇帝。

前面說了鰲拜只是一個軍人,不是成熟的政治家。對他來講啊,當皇帝太累,要平衡的關係太多,自己天天時間耗在這個上面,很煩人。

而當軍人就不一樣了,因為他掌握兵權,所以大權在握,其實相當於實際的執政者。特別是索尼死後,他更是權傾,說什麼是什麼。在這種情況下,不用承擔皇帝的責任,又可以享受皇帝的權力,這對鰲拜來講是多麼好的一件事情。

所以《康熙王朝》中,當鰲拜的黨羽集中在一起,討論如何對待皇帝的時候,其他人都手裡面寫的是殺,鰲拜手裡面寫的是隱。

隱只是一個藉口而已,但他確實也不想殺康熙,這也是真心話。

(▲鰲拜)

總結語:鰲拜只是一個軍人,不是成熟的政治家,他只想享受皇帝的權力,並不想承擔皇帝應有的責任。對他來講,在各方面因素的制約之下,維持現狀,保持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是最好的選擇。但是他想錯了。這個世界上沒有隻享受權利,不承擔義務的好事情。所以最終康熙乾綱獨斷,力挽狂瀾,在乾清宮擒住了鰲拜抓住了鰲拜,剷除了他的黨羽,宣佈了他的過錯,但是並沒有殺他,而是宣佈無期徒刑,關押在監獄裡面。



執著的放牛娃


看過電視劇的應該都有印象——鰲拜很能打,一把大鬍子威猛的不行,年幼的康熙根本不是他的對手。所以他秘密培養了一幫練摔跤的小孩兒,併成功在一次伏擊之中擒住了鰲拜,隨後將其治罪

歷史上,一代權臣鰲拜就是這樣被幹掉的嗎?嗯,你沒看錯——鰲拜的確是被這些少年擒住的,算是被康熙埋伏了一波。畢竟此時的鰲拜黨羽遍佈朝內外,如果貿然下令逮捕鰲拜,很有可能會逼的鰲拜造反,到時候誰贏誰輸就不好說了!


一代權臣鰲拜,是如何從肱骨重臣變成權奸的?

鰲拜是清朝三代元勳,並在順治託孤後成為一代權臣,曾和多爾袞對抗、為清朝立下汗馬功勞的鰲拜,是蘇完部落首領索爾果之孫,後金開國元勳費英東之侄,八門提督衛齊的第三子,可謂是出身名門。

由於出身將門,且年少時期便精通騎射,鰲拜曾跟隨皇太極征戰四方,先後攻克皮島,參加松錦之戰,平定農民起義,可謂是為清朝立下了赫赫戰功。也正是鰲拜的忠誠和善戰,讓他成為皇太極最信任的武將,“滿洲第一勇士”的稱號也給了他,要知道之前的滿洲第一勇士可是皇太極本人。隨後,皇太極暴斃而亡,鰲拜又發揮巨大作用,作為保皇一派,他積極和權勢滔天的多爾袞進行斡旋,最終完不辱使命,擁戴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即位成為新任皇帝。擁戴有功的鰲拜成為議政大臣,可謂是位極人臣,隨著多爾袞的去世,鰲拜的權力進一步得到提升,並在順治帝去世後,接受遺詔成為顧命輔政大臣,此時的鰲拜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了。

或許是在權力的巔峰很享受,鰲拜開始操握權柄、結黨營私,滿清朝廷內外皆是鰲拜的心腹,年少的康熙不甘被鰲拜鉗制,於是密謀扳倒鰲拜。在索額圖、黃錫袞、王弘祚等重臣的支持下,康熙設計逮捕鰲拜並下獄論罪,最後,一代權臣鰲拜死於牢中。

一心忠於大清的鰲拜,為何在晚年之時開始專權跋扈

作為順治欽點的顧命大臣,以鰲拜為首的四位輔政大臣曾經在順治靈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共同輔佐小皇帝玄燁。雖然這一盟誓意義重大,但事實證明四位大臣並不能抱成一團忠心輔主,反而是各懷鬼胎。位居四輔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可謂是德高望重;奈何其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禍的心理,在讓他在很多事情上疏於過問。至於蘇克薩哈,原本是正白旗出身,曾依附多爾袞。但是在多爾袞死後,蘇克薩哈立刻倒戈,因此才受到順治的重用,但也在四輔臣中有很高的地位,名列第二。排名第三的遏必隆雖然出自名門,但為人庸懦遇事無主見,且又屬鑲黃旗,所以跟鰲拜的關係不錯。排名第四的鰲拜,雖然在四輔臣中排行末位,但由於其資格老、軍功高,氣勢奪人不說,經常把其他三輔臣是耍的團團轉。久而久之,擅權自重的鰲拜開始日益驕橫,走上了專權的道路

且不說索尼年老,遏必隆無能,正白旗出身的蘇克薩哈按理說應該和鰲拜穿一條褲子的,可結果卻是鰲拜經常打擊蘇克薩哈,要知道這倆人可是姻親關係,作為兒女親家的兩個人,經常是明爭暗鬥,而鰲拜也時常打擊蘇克薩哈。最終,鰲拜因為想要打擊蘇克薩哈犯下大錯,導致康熙下定決心除掉鰲拜,不過付出的代價,就是蘇克薩哈的生命

年事已高的索尼率先死去,按照順位榮登第一輔臣的蘇克薩哈提出辭職,因為此時的康熙已經十四歲,按照祖制來說他應該親政了,既然親政輔臣自然要功成身退。老大都辭職了,老二老三自然也應該跟著一起辭職,可是此時的鰲拜卻非常不滿,因為他不想就這樣退出政治舞臺。於是鰲拜給蘇克薩哈羅織了心懷奸詐、久蓄異志、欺藐幼主、不願歸政等24款罪名,提出應處凌遲、族誅之刑,可謂是給了康熙一招下馬威

康熙深知蘇克薩哈並不該殺,但此時的自己卻毫無實權,雖然已經親政,但大權仍然在鰲拜手中,只要他不自己辭職,自己仍然無力保全蘇克薩哈一命。而鰲拜的表現也讓康熙覺得害怕,氣勢洶洶的鰲拜,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強奏累日”以此要挾康熙,最終蘇克薩哈被處以絞刑,遭到族誅。蘇克薩哈的被殺,使鰲拜與康熙之間的矛盾迅速激化,康熙決心要除掉這個人了

鰲拜是否想過要造反?他在被捕的前夕是否知情康熙要收拾他?

此時的鰲拜,眼看除掉了蘇克薩哈,康熙再無可依靠之人,便放鬆了警惕。身居宰相之職的鰲拜,黨羽遍佈超內外,在他看來康熙是不會妄動的,一旦有所行動,按照自己現在的權勢,肯定能夠快速解決——實在不行,搞一波宮廷政變玩玩,換個人當皇帝好了!或許鰲拜並沒有這麼想過,但是在他看來,康熙是無法扳倒他的

但是,康熙已經下定決心剷除鰲拜集團。深知鰲拜黨羽已經遍佈朝廷內外,康熙也知道行動稍有不慎,必將打草驚蛇,釀成大變。所以,康熙決定不露聲色,設計將其擒服,玩一招擒賊先擒王!一旦鰲拜被抓,其他人群龍無首,斷然不敢造反逼宮

於是康熙挑選了一批身強力壯的親貴子弟,在宮內整日練習布庫為戲。鰲拜見了,以為是小皇帝沉迷嬉樂,不僅不以為意,心中反暗自高興。康熙八年,行動開始了!康熙先是將鰲拜的親信派往各地,並安排自己的親信接管京師衛戍權。然後他召鰲拜入宮覲見,準備一舉將其擒服。鰲拜此前常常出入宮廷,所以不以為奇,康熙一召,他就毫無提防地來了。鰲拜到來之前,康熙召集身邊練習布庫的少年侍衛說:“你們都是朕的股肱親舊,你們怕朕,還是怕鰲拜?”大家說:“怕皇帝。”眼見少年們賣命,康熙便開始佈置逮捕鰲拜事宜。待到鰲拜入宮,康熙一聲令下,少年們一擁而上,鰲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極力反抗的鰲拜,最終因為少年們的摔跤技巧過硬,且自己雙拳難第四手,只能束手就擒。隨後,鰲拜被下獄治罪,一代權奸就此落馬

從鰲拜掌權至被捕,他始終沒有機會動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四十萬兵馬,且不說這四十萬大軍是否受他控制,單看康熙將其擒服的方式,就能看出來鰲拜當時的勢力是有多強大,朝廷內外皆黨羽的鰲拜,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擒的,所以說,他完全有能力領導一場政變或謀反,只是他沒有這個機會罷了

康熙五十二年,因念鰲拜曾作出的貢獻,康熙下令恢復鰲拜名爵。到了雍正年間,又賜予鰲拜祭葬,追封一等超武公,世襲罔替。由此可見,鰲拜雖然擅權,但也仍然不失為清朝功勳元老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一,實力。奪人江山,自做皇帝,首先是自己的實力。順治皇帝去世,上位的康熙只有八歲,根本無法掌控整個局面,順治在自己沒死之前,為康熙制定了四個顧命大臣來輔佐康熙,四位輔佐大臣中的索尼多病,遏必隆滑頭,只有鰲拜和蘇克薩哈他們倆爭奪比較激烈,但最終蘇克薩哈沒有競爭過鰲拜,這時的鰲拜已經獨攬清朝大權。當時他手中的兵力,就已經佔據當時清朝的半壁江山,但是,鰲拜手握軍政大權是一回事兒,下面的人肯不肯為他所用、成為他的親信又是一回事兒,自立就是叛逆,那時候的人受忠君正統思想控制,軍隊不一定聽命於他。二,制約。從當時的情勢上看,鰲拜要奪取政權,必須要馴服八旗子弟,因為八旗子弟都在重要的工作崗位上,他們心很齊,忠於朝廷,是朝廷依仗的重要力量,鰲拜要想讓這些人都聽從自己的話,幾乎就不可能。所以,鰲拜只是在皇宮當中張揚跋扈,根本不敢奪取康熙的政權。三,矇蔽。康熙雖然只有八歲,但康熙十分的聰明,再加上他的奶奶孝莊皇后一直在他身邊,並且他身後還有高人指點,八歲的康熙給人的假象特別愛玩,這種愛玩,是康熙製造出來的一種煙霧彈,迷惑了鰲拜,在鰲拜的心目當中,康熙只不過是就像三國演義當中的劉禪一樣,是扶不起來的阿斗。君弱臣強,當時的鰲拜擅權專政、煕指氣使、一手遮天,個人權力達到了頂峰,也就懈了搶位登基的心思。四,名聲。鰲拜作為三朝老臣,為大清屢立戰功,作為順治欽定的顧命大臣,這些功勳也時時左右他的思維,讓他在上位篡逆和忠於大清之間猶豫搖擺。所以鰲拜說:寧死也不背叛大清。



我說無名


首先,當時的清朝全國確實有四十萬大軍,但是過半都分佈在廣袤的邊境線,過半在前線圍剿南明朝廷,京城兵力可謂極度空虛,以至於康熙面對準噶爾的進犯,只能集結包衣從軍!

其次,鰲拜是忠於清朝的,這是乾隆為鰲拜翻案並厚待其後人的基礎,沒有鰲拜多爾袞就成了皇帝,沒有鰲拜在多爾袞之後朝堂混亂沒有方向,因此鰲拜對維持皇太極一脈,並滅南明有功!

最後,鰲拜沒有辦法自立為帝,推翻康熙也就失去意義,因為蒙古勢力是與愛新覺羅家族結盟,而不是某個政權,沒有蒙古勢力的支持,別說統治中國,即便想保住北方都不現實!

因此,鰲拜忠心是主因,外部形勢的險峻是輔因,他的輔佐和努力,使得清朝數十年便穩定,有功於清王朝!



多臻貴


鰲拜是怎麼死的。相信應該還是有所瞭解的,雖然眾多的影視劇中都對他進行了一些浮誇的描寫,但是其實還是有一些地方是屬實的。


第一個就是,鰲拜是一個權臣,他作為康熙時期的四大輔臣之一,權力這種東西不可避免會在他的身上積累。但是首輔大臣卻不是他,而是另外一個人,叫做索尼。所以權力這種東西在索尼身上的體現其實要更加的明顯。

其二,孝莊太后真的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想一下,她扶持了兩位皇帝。而且還是在建國初期,國運艱難的時刻,她沒有一些手段的話,大清早就讓位了。


孝莊作為一個一直生活在幕後的女人,她垂簾聽政,但是他及其擅長平衡之術,所以四位輔政大臣實際上沒有差太多,鰲拜勢大,但是始終還有著索尼的牽絆。但是索尼可是一隻老狐狸,與鰲拜鋒芒畢露不同,他可是要低調的多。


再者,索尼狡猾。康熙不好抓住他的小辮子對他動手,而且康熙還娶了索尼的女兒赫舍裡,所以他要親政,只能對鰲拜下手。

再說鰲拜手握大軍這個事情吧。與吳三桂他們不同,鰲拜是滿人,他手握大軍,但是這些是皇室的軍隊。還有他應該還算是一個忠臣。


圍知歷史


啥也先別說了,先來張圖(๑>؂


第一,鰲拜手握40萬大軍的說法並不可靠。

康熙登基以後,全國已基本統一。以八旗和綠營為主的軍事力量已經派往全國各地駐防,留在北京的只有步軍統領衙門的城防、隸屬內務府的侍衛軍和北京周邊的戍衛京師的八旗和綠營,這些部隊加起來人數離40萬也太遠了。


再從八旗和綠營管理來說,八旗由各旗主領轄,旗主有很大的權力和威望。而旗主都是由皇室近親來擔任,鰲拜再專橫也無法控制以皇室為主要力量的八旗各旗主。

綠營呢?則派往全國各督、撫、州、縣駐防,地方影響比兵部更大。鰲拜專權時間最多不會超過八年,康熙初年索尼還在,他根本不敢跳。即使再苦心經營,也沒那麼容易把全國各地綠營兵掌握在自己手裡。

因此,鰲拜手握40萬軍隊的說法並不靠譜。


第二,鰲拜對皇太極一脈的忠心日月可鑑。鰲拜是個耿直的武夫。他對大清的忠心是在追隨皇太極南征北戰中一點一點的建立起來的,在豪格和多爾袞爭帝位時,鰲拜同索尼、譚太等人誓死支持豪格,後來多爾袞掌權時,鰲拜數字被迫害。

而在四輔臣中,他把蘇克沙哈給殺了,雖然這也是他擅權的一面,但也是他忠於皇太極一脈、忠於皇帝的一面。蘇克沙哈是兩白旗人,一直都是支持並追隨多爾袞。順治清算多爾袞時,他賣主求榮,揭發多爾袞,獲得順治欣賞。索尼、鰲拜等都非常鄙視他。


鰲拜的忠心,從皇帝自身對鰲拜的態度也可以看出。康熙抓了鰲拜以後,念著鰲拜的忠心沒有殺他。康熙五十二年又念其功勞,恢復名爵。雍正朝時期還追封一等公,世襲罔替。如果對皇家不忠會屢次追封?

因此,鰲拜的忠心決定了他不會謀反。

第三,鰲拜是在沒有意識到危險的情況下就被康熙不經意堅給抓了。康熙六年,索尼死後,鰲拜擅權程度幾近瘋狂,但是越來越瘋狂就越覺得皇帝可欺,放鬆了對康熙的戒備。

康熙組織青年玩“布庫”遊戲,鰲拜並不是沒有發現,但是被康熙隨便說下是鬧著玩的,就給蒙過去了。直到被抓後才醒悟過來,原來這都是為了抓我。

因此,小丞相認為,鰲拜並沒有達到“寧死”的緊張程度。

喜歡就關注小丞相123吧(๑>؂

小丞相123


鰲拜出身將門,清朝初期三代元勳,是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號稱“滿洲第一勇士”,是影響清初政局的重要人物。因其顯赫戰功封公爵。鰲拜對清朝廷是忠心如一的。正是因為鰲拜忠心於皇上,才寧死不推翻康熙。

一. 鰲拜的忠心體現在戰爭時期

皮島之戰

崇德二年(1637),攻打皮島戰役,鰲拜主動請纓,並立下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鰲拜率部渡海發動進攻,奮勇衝殺,衝向明軍陣地,冒著炮火與敵人展開近身肉搏。清軍遂一舉跟進,登上皮島,鰲拜以首功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

松錦會戰

崇德六年(1641),鰲拜從鄭親王濟爾哈朗進圍錦州。時率領鑲黃旗護衛軍纛dào,路遇明軍騎兵,於是迎頭而上,擊敗對方。鰲拜不待軍令,果斷決定乘勝追擊,打到明軍步兵陣地之前,遂令部下將士下馬步戰,再敗明軍。鰲拜衝鋒陷陣,五戰皆捷,因功晉爵一等梅勒章京。

西充之戰

順治元年(1644)十月,鰲拜進攻已經退守西安的李自成農民軍,率軍由內蒙入陝北,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隨即揮師南下,直逼西安。

順治二年(1645)六月,李自成於湖北九宮山遇害,大順軍瓦解。清軍前後共陷河南、湖廣、江西、南京等地六十三城。

順治三年(1646)正月,鰲拜隨肅親王豪格等率軍進攻張獻忠大西農民軍。鰲拜再次充當先鋒,率領先頭部隊前往狙擊。鰲拜等人又是身先士卒,往前猛衝。大西軍抵擋不住而潰敗,張獻忠也於此役中被殺。

二. 鰲拜的忠心體現在對抗多爾袞

鰲拜不僅是戰場上的一員驍xiāo將,也是皇太極忠心耿耿的心腹。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極逝世,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爭立。

鰲拜與兩黃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譚泰等八人會集於豪格府邸,“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密謀擁立肅親王為帝。

八月十四日,代善於崇政殿召集會議討論繼承人選。鰲拜命兩旗精銳護軍全副武裝環衛崇政殿。當會議之中爭論不休時,鰲拜與效忠於皇太極的一批將領離座按劍而前,齊聲說道:

“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

在這種形勢下,多爾袞不得不作出讓步,提出擁立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繼位,由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一同輔政。改明年為順治元年。

順治親政後,聞知鰲拜、索尼等人曾經盟誓“一心為主,生死與共”,忠心耿耿,遂對鰲拜極為敬重,視為心腹重臣。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順治去世立下遺詔,指定由皇三子玄燁嗣位(即康熙帝),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病死前上書請皇帝遵循先帝順治14歲親政的先例,開始親政。七月,康熙親政,加恩輔臣,仍命佐理政務。

康熙清楚要想超越前輩皇帝,完成他的雄才大略,首先要衝破鰲拜的忠心束縛,一定要破繭而出,衝出來了就不是小孩了,而是頂天立地的皇上了。康熙看中的正是鰲拜對自己的忠心,知寧死也不會造反。

康熙五十二年說“憶乃數事,朕若不言,無敢言之人......鰲拜功勞顯著,應給世職”。

雍正繼位後,“賜鰲拜祭葬,復一等功,世襲罔替”。

雍正九年加封“超武功。”


刪繁就簡347


鰲拜不是董卓,他無法做到廢掉康熙,另立新君,或者像司馬炎一樣逼迫皇帝禪位。

滿清問鼎中原的初期,國家也只是名義上的統一,並非鐵板一塊,另外清廷內部的權利架構,也是屬於聯盟式的,任何人都沒有絕對的權利,包括皇帝,清廷內部真正達到高度的中央集權,是在雍正時期才實現。


鰲拜是依靠軍功發跡的,但真正讓其崛起,則是因為他反對多爾袞稱帝,並堅定不移的支持皇太極的兒子即位為帝,且在順治即位之後,誓死效忠於順治帝,面對多爾袞接連不斷的迫害,其是眉頭都未皺一下,這也使得在多爾袞病逝之後,其鰲拜得以迅速崛起,並進入到滿清帝國的權利核心。

順治十八年,年僅二十四歲的順治皇帝進入了彌留之際,由於新皇帝玄燁年僅八歲,無力處置朝政,所以順治任命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鰲拜四人為輔政大臣,至此鰲拜的權利達到了巔峰,因為索尼年邁、遏必隆權利慾望極低、蘇克薩哈又不得人心。


權利是一把雙刃劍,能成人也能害人,鰲拜手握帝國的生殺予奪大權之後,便有些忘乎所以了,不斷的打擊異己,廣結黨羽,在朝堂之上其儼然成了假皇帝,把小皇帝康熙完全當成了擺設,不管鰲拜的出發點是什麼,但其慢君之罪,在那個時代就足以殺頭了。

逐漸長大的康熙當然容不下鰲拜這樣的權臣,只是鰲拜一直未能重視這個少年天子吧了,結果被康熙用幾個布庫就給生擒了,由於鰲拜並無謀反的跡象,且其對大清帝國畢竟立下過赫赫戰功,所以康熙只是將其終身囚禁了事,也未牽連到其家人。


鰲拜當時確實權利很大,且手握重兵,但這些軍隊不可能會跟著他一起造反,因為八旗軍的心中,只有皇帝一人,另外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勢力也在虎視眈眈,一旦清廷內訌,他們肯定會趁火打劫,那時鰲拜必將死於亂刃之下。

實質上,康熙初年大清政壇真正的主宰者不是以索尼為首的輔政四大臣,而是幕後的太皇太后孝莊,鰲拜是蠻厲害的,但相對於政治大佬孝莊而言,鰲拜還是嫩了點,他根本不可能鬥得過孝莊,就是吳三桂等人,都一直認可孝莊太后的手腕。


清史宴


鰲拜雖然功勳卓著,位極人臣,但以他的性格,註定不會反叛,他只是個粗魯之人,不過是看康熙人小,不把它放在眼裡,缺少必要的尊重,至於爭權奪利、結黨營私,都是朝廷大臣的共有屬性。歷史都是統治者寫的,成王敗寇,後人看到的歷史,其實有的未必是真的。

鰲拜作為三朝元老,在皇太極時期,就出生入死,東征西討。他出生豪門,祖上幾代人都是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自幼練武,長大後武藝高強,力大無窮,號稱“滿洲第一勇士”。



在皇太極打天下時,鰲拜立下了極大的功勞,曾立下軍令狀攻克皮島,在松錦之戰中所向披靡,在剿滅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的戰鬥中發揮重要作用。經歷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鬥,成為皇太極最能打、也最信任的將軍之一,也是皇太極忠心不二的心腹部下。

皇太極死後,在皇位繼承上,長子豪格和皇太極之弟多爾袞雙方競爭,鰲拜先擁立豪格,後來又擁立順治皇帝即位。多爾袞攝政時期,鰲拜受到打擊,一直被壓得抬不起頭來。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重新重用鰲拜,從此位高權重。



幼小的康熙繼位後,四位輔政大臣中,鰲拜是武將,資歷老,功勞多,為人又粗獷有氣勢,慢慢的壓制住了其它三位輔政大臣,逐漸開始奪權自重,欺負康熙年幼,驕橫傲慢,最後終被康熙所除,落了個可悲的下場。

鰲拜是鑲黃旗統領,在八旗軍中實力不是最大的,他沒有能力也不可能去推翻康熙,他對清朝政府還是忠心耿耿的,反叛的事或許他想都沒想。他可能只不過是想享受一下多爾袞攝政時的風光,可惜康熙不是順治,他找錯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