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解说「會-会𨭗襘薈-荟澮-浍儈-侩鄶-郐獪-狯膾-脍檜-桧繪」

本系列是汉字字源相关解说汇编(文献集成)。或存在部分字符显示问题,可点击文末扩展链接网址查看完整版(每日更新)。另,解说后的()内容为解说出处,无()的为笔者解说线索(主要为声训)。字族有较大补充的将即时更新。

會-会襘薈-荟澮-浍儈-侩鄶-郐獪-狯膾-脍檜-桧繪-绘噲旝廥【會】会

字源解说「會-会𨭗襘薈-荟澮-浍儈-侩鄶-郐獪-狯膾-脍檜-桧繪」

《字源》


字源解说「會-会𨭗襘薈-荟澮-浍儈-侩鄶-郐獪-狯膾-脍檜-桧繪」

《说文新证》P453


字源解说「會-会𨭗襘薈-荟澮-浍儈-侩鄶-郐獪-狯膾-脍檜-桧繪」

《形義源流通解》477


huì 匣月→匣泰∥黄外切。

kuài 见月→见泰∥古外切。

【1】

。从合,夹置于“合”形中间的声符,还不能说定,疑是“胃”字象形初文,像胃袋内存有米粒之形(参见“胃”字条)。今见最早的“会”字在西周早期(见于员卣)。字形演变主要表现在声符上,西周晚期有省去胃袋形而只存“(米)”形的。本义未明,可能是积聚禾谷,是“廥”之古字。引申为聚合、会合。《尔雅·释诂》:“会,合也。”《广雅·释诂三》:“会,聚也。”《书·禹贡》:“澭、沮会同。” (澭水和沮水会合)由聚合、会合义引申为盟誓、聚会、相遇、符合,还引申出两个名词义:一是器盖儿,二是都(dū)会,即人口集散之所。由相遇义引申为机会和副词义恰、正值。由符合义引申为领悟、理解、能进行、熟悉或擅长,还引申为应当。以上诸义皆读huì。“会”还有一音kuài,主要用于由聚合义引申出的计算、总计义,也用于买卖中间人义,这在后来写作“儈(侩)”。(《字源》P464)

【2】相合。甲金文從「合」從◎,象用蓋子把盛有東西的器物蓋起來(羅振玉、李孝定、朱芳圃、沈培),本義是相合。甲金文從「合」從◎,象用蓋子把盛有東西的器物蓋起來(羅振玉、李孝定、朱芳圃、沈培),本義是相合。「口」象盛物的器皿,「」象器皿之蓋,中間是所盛載的東西。《說文》:「會,合也。从亼从曾省。曾,益也。凡會之屬皆从會。㣛,古文會如此。」金文或加從「彳」,表示在道路上相會之意。甲骨文辭殘,疑為會合之義,《合集》1030正:「會我」。金文表示會合,羌鐘:「入長城,先會于平陰」。又表示記錄所斷獄訟的計簿,訓匜:「乃以告吏兄、吏曶于會」,意即將此案件結果記入會簿之中(李學勤)。戰國竹簡表示會合,《郭店簡.語叢一》簡36:「所以會天道人道也」。《郭店簡.語叢一》簡40:「所以會古含(今)之事也」。《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9:「會才(在)天地之間,而㯱(包)才(在)四海之內」。《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19:「會天地之利」。《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52:「以少(宵)會者(諸)侯之帀(師)於牧之埜(野)」。《上博竹書五.三德》簡17:「智(知)天足以川(順)時,智(知)地足以由(育)材,智(知)人足以會新(親)。」又表示會盟,《清華簡二.繫年》簡39:「秦晉焉始會好,戮力同心。」《清華簡二.繫年》簡61:「楚莊王立十又四年,王會諸侯于厲。」(《形義源流通解》)注意比较前文字族,括也。夬大牙互。全


【3】初文声。(《说文新证》)


【】


字源解说「會-会𨭗襘薈-荟澮-浍儈-侩鄶-郐獪-狯膾-脍檜-桧繪」

《汉语大字典》


【1】此器音义承会合义。

【襘】

字源解说「會-会𨭗襘薈-荟澮-浍儈-侩鄶-郐獪-狯膾-脍檜-桧繪」

《字源》


guì 见月→见泰∥故外切。

【1】本义表示衣带交结之处。《说文》: “襘,带所结也。”(《字源》P732)

【薈】荟

字源解说「會-会𨭗襘薈-荟澮-浍儈-侩鄶-郐獪-狯膾-脍檜-桧繪」

《字源》


huì 影月→影泰∥乌外切。

【1】本义是指草木茂盛貌。《说文》:“薈,艸多皃(貌)。” 《诗·曹风·候人》:“荟兮蔚兮,南山朝隮。”朱熹集传:“荟、蔚,草木盛多之貌。”引申之又可指聚集、会聚。如荟萃、荟集。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荟,引申为凡物荟萃之义。”(《字源》P47)

【澮】浍

字源解说「會-会𨭗襘薈-荟澮-浍儈-侩鄶-郐獪-狯膾-脍檜-桧繪」

《字源》


kuài 见月→见泰∥古外切。

huì 晓月→晓末∥呼括切。

huá 匣黠∥户八切。

【1】田间的水沟,排水道。《尔雅·释水》:“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 《周礼·地官·稻人》:“以浍写(泻)水。”郑玄注:“浍,田尾去水大沟。”读kuài 。又音huì。水名。今称浍河。凡二:1.在山西省。源出山西翼城县东北浍山下,西流至侯马入汾河。《说文》:“澮,水。出靃山,西南入汾。”2.在安徽省北部。下游入洪泽湖。又,地名。又,同“濊”,深广貌。又音huá。《集韵·黠韵》:“浍,雨水合也。”引申为大水冲击义。澮所从声符“會”今简化作“会”,凡所从者依例简化。(《字源》P962)快

【儈】侩

字源解说「會-会𨭗襘薈-荟澮-浍儈-侩鄶-郐獪-狯膾-脍檜-桧繪」

《字源》


kuài 见月→见泰∥古外切。

【1】本义指介绍买卖。《说文》:“儈,合市也。”(《字源》P722)

【鄶】郐

字源解说「會-会𨭗襘薈-荟澮-浍儈-侩鄶-郐獪-狯膾-脍檜-桧繪」

《字源》


kuài 见月→见泰∥古外切。

【1】初文作“會”,后添加了义符“邑”。《郐》是指《诗》中的《桧风》。“郐”故地在今河南省密县东南。(《字源》P594)

【獪】狯

字源解说「會-会𨭗襘薈-荟澮-浍儈-侩鄶-郐獪-狯膾-脍檜-桧繪」

《字源》


kuài 见月→见泰∥古外切。又古卖切。

【1】本义为狡诈、狡猾。《说文》:“獪,狡獪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进一步说明了“狯”字从“犬”得义的理由:“本训当谓犬黠,移以言人。” 《方言》卷十:“凡小儿多诈而狯谓之央亡……或谓之猾,皆通语也。”可见“狯”、“猾”很可能是同一个词在不同方言中的不同表达,音、形有所变异而已。(《字源》P873)快。

【膾】脍

字源解说「會-会𨭗襘薈-荟澮-浍儈-侩鄶-郐獪-狯膾-脍檜-桧繪」

《字源》


kuài 见月→见泰∥古外切。

【1】细切的肉、鱼谓之“脍”。《说文》:“膾,细切肉也。”《礼记·内则》:“肉腥细者为脍。” 《汉书·东方朔传》:“生肉为脍。”(《字源》P368)烩菜,切割

【檜】桧

字源解说「會-会𨭗襘薈-荟澮-浍儈-侩鄶-郐獪-狯膾-脍檜-桧繪」

《字源》


guì 见月→见泰∥古外切。又读 kuài

【1】树木名,一名栝,也叫桧柏、刺柏、圆柏。常绿乔木,叶刺状或鳞形,干似松,木材坚实,有芳香,可供建筑及制作家具之用。《说文》:“檜,柏叶松身。”(《字源》P501)

【繪】绘

字源解说「會-会𨭗襘薈-荟澮-浍儈-侩鄶-郐獪-狯膾-脍檜-桧繪」

《字源》


huì 匣月→匣泰∥黄外切。

【1】《说文》:“绘,会五采绣也”。本义是五彩的刺绣。郑玄注:“绘,画文也。”后引申指绘画。(《字源》P1138)比较撰文。

【噲】

字源解说「會-会𨭗襘薈-荟澮-浍儈-侩鄶-郐獪-狯膾-脍檜-桧繪」

《字源》


kuài 溪月→溪夬∥苦夬切。

【1】形声字。从口 ,會声。其本义为吞咽。《说文》:“噲,咽也。”王筠句读:“此下咽之咽。”一说指动物的嘴。《说文》:“噲,一曰嚵噲也。”又:“嚵,一曰喙也。”文献中字或通“快”,快意、称心义。《淮南子·精神》:“当此之时,哙然而卧,则亲戚兄弟欢然而喜。”(《字源》P75)(《字源》)

【旝】

字源解说「會-会𨭗襘薈-荟澮-浍儈-侩鄶-郐獪-狯膾-脍檜-桧繪」

《字源》


kuài 见月→见泰∥古外切。

【1】抛石机,令旗。《说文》:“旝,建大木,置石其上,发以机,以追敌也。从㫃,會声。 《春秋传》曰:旝动而鼓。 《诗》曰:其旝如林。”徐锴系传:“按:诸书‘旝,旌旗也。’唯许慎言。潘岳《闲居赋》谓之礮(炮)。”依许慎说,“旝”字的本义是指某种抛石机,它是“炮”的前身。而经典多以为“旌旗”之义。《左传·桓公五年》:“旝动而鼓。”杜预注:“旝,旃也。通帛为之,盖今大将之麾也。执以为号令。”此当为“旝”字的本义。又通假为“會(会)”,《诗·大雅·大明》:“殷商之旅,其會(会)如林。”(《字源》P613)比较厥发石,矢栝。駃騠

【廥】

字源解说「會-会𨭗襘薈-荟澮-浍儈-侩鄶-郐獪-狯膾-脍檜-桧繪」

《字源》


kuài 见月→见泰∥古外切。

guì 见月→ 见泰∥古外切。

【1】本义为储藏木柴或草料的地方。《说文》:“廥,刍藳之藏也。” 《韩非子·内储说下》:“故烧刍藳而中山罪,杀老儒而济阳赏也。” 《急就篇》:“墼垒廥厩库东箱。”颜师古注:“廥,刍藳所居也。”引申为仓库,多指粮仓。《晋书·天文志》:“天廪四星,在昴南,一曰天廥,主蓄黍稷以供飨祀。”《晋书·食货志》:“兖豫,漆丝之廥;燕齐,怪石之府。”(《字源》P82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