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学者“试金石”,看戴建业教授如何讲出新意

老子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为神秘的人物,目前最早也是最可靠的资料就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的数百字的记载,内容少得可怜。

老子也是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唯有孔子堪与之比肩。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老子思想的影响不仅包括哲学、宗教、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文艺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性、修辞学诸学科,而且涉及医药、养生、气功、军事、管理、建筑、园艺等众多领域。

《老子》是先秦最为抽象的哲学名著。全书的字数仅“五千余言”,篇幅还不及今天一篇短篇小说,但它所阐述的道理,却涵盖宇宙、天地、社会、人生,包罗万象,构成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基石,和《论语》一样跻身塑造中华民族灵魂的“圣经”之列。历朝历代都有一流学者为其注释注解。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的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

可见,注释注解《老子》是需要勇气的。如果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出点新意,就等于造了一个学术垃圾,自毁招牌。

但是,经典需要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不同时代的特点加以阐释。如果能够很好地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我们也不用担心经典阐释会没有新意。

戴建业教授从十几年前就加入了当代众多注解《老子》的学者队伍中,那么他的注解会有什么用的精彩呢?

纷纷纭纭说老孔

据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讲,老子出生在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就是今天河南省的鹿邑县),姓李,名耳,字聃。孔子曾经当面向老子请教。回到鲁国后,孔子对他的弟子们评价老子: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戴建业教授的翻译:“我知道鸟会飞,我知道兽会跑,我知道鱼会游。会跑的可以挖陷阱去捕获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杀它,会游的可以用丝线去钓取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飞上天的,我见到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孔子向老子问学这一点,《庄子》《礼记·曾子问》《吕氏春秋·当染》等史籍中有多处记载,可以说是比较可靠的。但因为后世儒学成了独尊的显学,两千多年来基本上一直是各朝各代的主流意识形态,所以许多儒门弟子矢口否认“至圣先师”曾受教于道家创始人老子这一事实。

对此,戴建业教授指出,当年孔子坦然谦逊地向老子问“礼”,想不到孔子的弟子竟然如此小气狭隘,全忘了先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诲,把孔子的谦虚好学看成一种羞耻!他们总想把老子的生年往后推延,甚至有的还想否定老子都存在,就是为了抹杀孔子问学于老子的历史事实,真是荒唐而又可笑。

《老子》是学者“试金石”,看戴建业教授如何讲出新意

成都上清宫有一个“李实孔师”牌匾,强调了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的历史事实

李耳为什么被称为“老子”呢?史无明文交代。据《神仙传》说,他在妈妈怀里整整七十二年才出世,一落下地就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头了,他母亲便把这个老头儿子叫“老子”。戴建业教授说,这作为笑话来谈谈当然开心,但要把它当作生平介绍那就真要闹“笑话”了。

学者们猜测,人们之所以尊称他为“老子”,或者是由于他享年高,或者是由于他德行高,总之,“老子”之“老”与姓老之“老”毫无关系,“老子”也许就是“老先生”的意思。

《老子》著作权究竟是谁的?

与老子本人一样高深莫测的,就是《老子》这本书。《老子》也是先秦唯一用韵语写成的诸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议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同样是为了抹杀孔子问学于老子的历史事实,历史上有很多学者否认《老子》一书是老子本人所著,认为《老子》是更晚时代的后学编纂而成。

但考古发掘用实物打了这些人的脸。郭店楚墓竹简《老子》抄本的发现,使各种争论可以休矣,也使我们可以公正地把《老子》的著作权判给老子:“《老子》一书从总体上来看当遵从《史记》的传统看法,为老子的著作,是老子思想的集中反映。”

戴建业教授认为,今传本《老子》不会像《史记》所说的那样,是老子饭后在关令尹喜强求下一时的“即兴创作”,它无疑有一个发展、定型的过程,老子的弟子或道家思想的信奉者,可能在局部对它进行过修改、补充和润饰,但它的主导思想仍属于老子是无可争辩的,而《老子》一书的大体规模在战国早期就已成形,今天大家读到的《老子》与司马迁当年读到的《老子》,文本基本没有什么差别。

《老子》是学者“试金石”,看戴建业教授如何讲出新意

《老子》是一流学者的“试金石”,戴建业教授如何讲出新意?

当代西方哲学有一个流派叫解释学,说做哲学的本质上都是在解释前人的著作。甚至有人说,西方哲学两千年,都是柏拉图的注脚。

其实中国古代的学术本质上就是解释学。历史上重要学者的重要著作,往往就是注释经典,如朱熹最重要的著作是注释《四书》,晚年王船山隐居著述,无非也是在精读经典,结合时代阐发新意。哲学史,就是在这样不断“回到经典”的过程中前进的。

反过来,为经典做注释的水平,也体现了一个学者的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讲,《老子》也是学者的“试金石”,戴建业教授从十几年前就潜心研究《老子》。那么,戴建业教授讲解《老子》,在历朝历代学者的基础上,会有什么样的突破?能讲出什么样的新意?

传统的经典解释通常采用原文注释的方式写成,如当代台湾学者陈鼓应的老子注释——这是当今比较流行的版本——就是采取传统形式写的。戴建业教授在写这本书时,采取的是学术随笔体裁。他认为,

(《老子》一书)思辨是那样经虚涉旷,其文笔又是这般灵动飘逸,无论哪个民族都会为有这样伟大的哲人而骄傲和自豪。可以想象,老子当年写作《老子》的时候,肯定不是为了得学位,也肯定不是为了评教授,所以他没有将这部民族的经典写成四平八稳的“专著”。为了大致对得起老子,我选择用文学随笔的形式来阐释它,力争将每一节都写成一篇既有深度也有文采的学术随笔,尽可能将语言写得生动、优美、机智。

戴建业教授认为,《老子》一书“每一章的义理非常抽象,文字又十分凝练,思绪更极其飘忽,不少章甚至具有诗的跳跃性,要将每一章写成一篇优美机智的学术随笔谈何容易!”因此他写这本书,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丝毫不敢随意,比过去写任何一本学术专著都更加认真。

他研究《老子》的成果,最早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在海峡两岸五家出版社出版了九版,印刷了几十次,还荣获过全国的图书奖。书名前后也换了六个——《老子现代版》《老子智慧的现代转换》《老子心解》《老子的智慧》《民族的大智》《老子开讲》。

戴教授在抖音成为网红教授之后,出版社借势出书,再次出版修订他的文集。此次修订,将解读老子的书名改为《戴建业精读老子》。比起过去的所有书名来,它更加准确和朴实,也更容易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老子》是学者“试金石”,看戴建业教授如何讲出新意


一位当代西方哲人曾半是俏皮半是无奈地说:“所谓经典就是人人重视而又人人不读的名著。”不过,他说的这种情况并不适合今天中国人对待传统经典的态度,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等经典,都是人们既重视也爱看的家常读物。

如果你对《老子》感兴趣,打算认真研读的话,建议把戴建业教授的这本解读作为一个参考、一个辅助读物,一定会让你更好地撷取老子的大智慧,助力人生的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