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贾平凹的新作《山本》?

华文雨


贾平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领军人物,出生于陕西省棣花镇,其创作特色是在进行长篇叙事中融入大量的本土特色,并以商洛为核心塑造出了众多与山地相关的文化意象,其小说被人称为地域小说,其人被称为"商州贾平凹"。《山本》作为贾平凹的第16部长篇小说,是他为秦岭所做的传,其中不仅包含了商洛文化特性,还包括了整个秦岭的发展脉络;既是对经典的一个继承,又是源自本真的性情书写。

《山本》主要讲述了在20世纪20、30年代的秦岭大山中涡镇发生的一场动乱,女主人公陆菊人带着一块被"赶龙脉"的风水先生相为"能出官人"的风水宝地做嫁妆嫁到涡镇,指望它带给自己好运,但阴差阳错这块地却被公公送给了家庭遭遇横祸的井宗秀用作安葬父亲的坟地。陆菊人绝望之余发现井宗秀竟是个既知恩图报又聪慧俊逸的青年,便把初始的美好期望都寄托在了井宗秀身上。井宗秀竟也不负所望真的成了涡镇保护神一样的统领,涡镇一时繁荣昌盛令八方羡慕。但是涡镇终究逃不过历史的轨迹,在一场炮火中沦为灰烬。

贾平凹的《山本》,在我看来是一部向传统小说致敬的的长篇小说。在叙事特色上借鉴了明清小说的写作手法,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深刻的反思。

1、 《红楼梦》式的人情观察书写琐碎的叙事结构

与《红楼梦》的琐碎叙事结构相似的是《山本》在叙述故事中也通过琐碎地记叙了在井宗秀的带领下涡镇不断发展直到最后变成了一堆尘土。

《山本》中井宗秀送给陆菊人的那面古镜也照应了《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这面镜子见证了井宗秀从一个画家逐步走向预备旅长,也见证了他从平凡变得卓越,从雄心壮志变得野心勃勃,从不断的扩张变得膨胀,最后丧命。陆菊人作为"人镜"不仅仅见证了井宗秀的蜕变过程,同时也反映出了井宗秀发迹变泰过程中的异化。

二、《水浒传》式的暴力书写写暴力又有反思与批判

《山本》采用复调式结构叙述了民国时期西北地方武装在国军与红军之间的周旋以及两军既有武装冲突又有联合的故事。沿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探究,会发现血腥与暴力贯穿全书。这与《水浒传》中所崇尚的暴力美学一脉相承。《水浒传》中写了108将,这些英雄好汉具有嗜杀成性的一面,在除暴安良过程中,他们不仅对坏人施以酷刑,同时也滥杀无辜,让无辜者也死于非命。贾平凹在《山本》中所构建的是一个"残酷暴虐"的世界,真正实施暴行的武装力量却洽洽是来自农民和下层市民。例如:井宗秀得知是阮天宝设计害死自己的兄长以后,就杀死阮天宝要拨皮做鼓。小说在叙述这些残酷的细节时,仿佛是不经意的,没有过于渲染和耸人听闻,却达到了令人战栗的效果。在《山本》中作家则是利用一种别样的反讽方式来对一个杀人如麻的"英雄人物"进行描写。作者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冷酷的批判和强烈的反讽,这一点与《水浒传》相比就有了一个高度的提升。

· 陈思和在《试论贾平凹的民间性、传统性和现代性》说到"《山本》是一部向传统经典致敬的书。所谓致敬,不是传统经典顶礼膜拜,而是处处体现了对传统经典的会心理解,对于传统经典的缺陷,则毫无留恋地跨越过去,以时代所能达到的理解力来实现超越。"(一往文学作者:午阳)


一往文学


我最近正在拜读贾平凹的大作《山本》,大约读了一半,我谈一下我此刻的阅读感受。

《山本》全书50万字左右,是以上世纪20年代秦岭中发生的故事展开叙述的。之所以给这个长篇起这个名字, 是因为贾平凹觉得他生于秦岭,又长于秦岭,他要给秦岭树立一座历史的丰碑,通过这个丰碑,让读者窥探到那个时代的背景和历史的真相。

用贾平凹的话来说,山本,即山的本色。山是什么?在许多人眼里,山不过是一个没有生命的自然物象,但实际上,山也是有生命和性格的,它春夏秋冬表现出来的景象和状态完全不同,有时温暖,有时冷酷,有时是万物的屏障和家园,有时却是万物的天险和坟墓。多少生命在它的怀抱里生老病死,却又繁衍生息。

是大秦岭以海纳百川的方式,哺育了万物,从某种意义上说,大秦岭如同一个伟大的母亲。

大秦岭东西延绵1000多公里,里边孕育了无数个生命,贾平凹不但要描写这里的人,还要描写这里的的植物、动物,通过人与物相互依存关系,组合成一幅广博的生命画卷。

在贾平凹的最初构想里,他实际上还没有想的这么多,原本打算参照《山海经》,或者《昆虫记》那样的叙述风格,为大秦岭整理出一部草木记或动物记之类的书,并在这些动植物身上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悟和生命体验,启发人们重新认识大秦岭的意义。

就像那句古话: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山在历史长河中其实一直没变,只不过是人的思想、心境、情感和境界变了,所以就感悟到了不一样的山之精神。

当贾平凹在大秦岭中走访和采风时,却听到了许许多多关于上世纪战乱年代的故事,于是,他就产生了把人物故事和动植物特性共同糅合进这本书里的想法。是以历史的角度来糅合?还是以专题报道的方式来糅合?在刚写作时贾平凹心里并没有第。

但他还是按照他的本心尝试着来写了,所以,我们就看到了《山本》。

在写作手法上,《山本》跟之前的《高兴》、《秦腔》、《古炉》、《老生》等长篇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通过秦岭中一个村镇的变化,来透视20世纪整个社会的历史进程,只不过,《山本》加入了战乱的描述,让全书带上了一些历史的厚度。

书中对鸡零狗碎的细节描写,一如既往的细腻,甚至细腻的有些拖沓,让读者不得不佩服他细致周到的观察能力。

《山本》有两点让我非常赞同,一是文本中运用了大量陕西方言和古语,让读者既惊奇又新鲜。这些方言和古语现在人们的谈话中,基本上已经听不到,贾平凹把它们用到文本中,很好地起到了保护作用。许多方言古语因为说的人,懂的人越来越少,逐渐被遗忘,距离消失越来越近。把它们放进文学作品里,若作品能代代传下去,就是抢救了它们。

二是文中常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把语言写得新奇生动,让我印象深刻。

比如,在叙述一个煤矿发生事故压死人后,矿主为了毁灭证据,手段相当残忍。就样写到:死了就拉出来扔在旁边那坡上,埋到野狗肚里了。

又如,写一个名叫“花生”的少女害羞的神态时,这样写道:花生一下子羞得脸红,却像剥了皮的鸡蛋在胭脂盒里滚过一样,更显得好看。


鸿鹄迎罡


2018年4月15日收到网购《山本》(4月1日预定),贾平凹先生的最新长篇,作家出版社这本(另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老贾会玩,居然同时授权两家出版社)。

2018年4月27日中午读完50万字最后一行,合上书页。由于平常上班,时间不多,中午吃饭带休息的一个半小时,和晚上下班吃完饭洗漱睡前的俩小时,这12天时间,我全部用来读《山本》。甚至有次出去吃饭,等朋友就位之前也抱着看。女朋友都说,着魔啦!

从学校出来以后,我承认自己放慢了学习的脚步,尤其在读书写字上。一方面受大环境影响,另一方面自己意志力日渐萎靡。总之就是生活的琐碎吧,沧桑麻木了很多。

上班几年时间,都没有在大学一年里读的书多。想想真是羞愧。

只有对贾平凹,始终心心念念,热情不减。从高二第一次接触《秦腔》,这么多年,一直没停下对他追逐的脚步。每一本书,每一条他的信息,都能激起我这个小书迷的巨大兴奋。

叫“小书迷”是因为我和老贾比起来相差好几个年代,他都能算我爷爷辈。有时候我也在想: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和他年龄相差那么大的我,产生如此强烈的向往与追逐?

曾经简单归因“乡土”。说起喜欢的作家,大部分都是写乡土,陈忠实、阎连科、莫言、刘震云……可能和我同样出身农村有关系吧。

《山本》后记里说:生在哪,就决定了你。所以我的模样便这样,我的脾性便这样,今生也必然要写《山本》这样的书。所以,我今生也必然要看《山本》这样的书。

和同期作家比起来,老贾无疑是最有语言魅力的一位。最直白,却也最智慧。有人说他絮絮叨叨,可我看来,那是生活的真实。对于我们每个普通人而言,兴趣不是王侯将相才子佳人,更多的只是身边的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看那流传下来的史书浩浩荡荡,没有一本和小人物有关。

想起同样姓贾的导演贾樟柯说过:不能因为整个国家在跑步前进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倒的人。

当然,如果老贾只是家长里短,那难免会落入故事会的窠臼,一点不会比你们村头长舌大妈高明。他的厉害在于,用绵密细节作为推动,像他自己说的巴塞罗那足球队不断地传球倒脚,不知不觉中,球就进了,而且球老是进。盖一座大房子,得有墙和屋顶,框架结构,但更重要的,是打开窗,让风吹,让光照,草木砖瓦,风生水起。

与《白鹿原》、《百年孤独》、《红楼梦》等史诗作品动辄时间跨度百年时长比起来,老贾的琐碎叙事总是让人忽略时间概念。这也得益于他的细节实在太生动,太令人沉浸。史诗有它宏大和荡气回肠的好处,给人的感觉更多是肃然起敬,却敬而不达。但生活化、细节化,是让人走近和走进,它就是前面屋里里发生的事,你抬一腿就能进去。从这一点看,老贾是真他娘的伟大!

历史从来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人们在混沌的大地上争争抢抢,动荡着、算计着,却往往烟尘过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人是多么喜欢折腾,因着血热,因着气盛,一劲往前奔跑,却不知前路何方。

《山本》写的是秦岭19世纪20年代的事情,最混乱的年代,共产党、国民党、土匪、军阀……回过头我们想,啊,乱世出英雄嘛,我要是生在那时候,肯定干番大事业!人人身上有力量,人人感觉要向上,就像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每天都能看到有人高喊改变世界,这个风口,那个趋势,蜂拥着,鱼贯着。

可你再去看看他所处的境况,妻不贤子不孝,胡子拉碴被子都叠不好。人类可能是这个星球上最自恋的物种,因为每个人都能接到上帝的感召,你可是要改变世界的呀,不做点什么吗?

最难以安放的,恐怕还是我们时刻躁动的心。

老贾在后记里写:作为历史的后人,我承认我的身上有着历史的荣光也有着历史的龌龊……我对于他人他事的认可或失望,也都是对自己的认可和失望……我写的不管是非功过,只是我知道了我骨子里的胆怯、慌张、恐惧、无奈和一颗脆弱的心。

致我们慌张的时代,致每一个慌张的你。

注:更多内容见公众号“张龙杰啦啦叨”

另:老贾今年66岁,在同时期作家集体噤声的大环境下,只有他笔耕不辍,频繁大作。楷模。并祝身体康健!


张龙杰啦啦叨


先不说小说写得怎么样。贾平凹的这本书现在有两个版本,一个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个在作家出版社,几乎同时上市。可能是我孤陋寡闻,第一次见这种出版策略。我们都知道,一本书的版权是有限制的,比如在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三五年之后,作者可以收回版权,重新找其他出版社出版。但是一本新书分别找两家出版社,同时出版上市,这种出版策略就算不是投机,也是不符合常规吧。

我在微博上追问人文社的编辑,同一本小说还有其他版本上市,请问两者有什么不同?编辑回答很巧妙,说我们出的是精装本,作家社的是平装本。真是高明。可是,你见过一本书的版权把精装版和平装版分为两家出版社出版的吗?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次我算领略了。

估计很多读者会觉得奇怪,这样出版社方面没有异议吗?他们不会觉得侵权吗?我估计罪魁祸首就是出版社,作家当然愿意乐享其成。你想啊,肯定是两家出版社抢贾平凹新书的版权,最后僵持不下,老贾眉头一皱,计上心头,说倒不如你们两家都出,一个精装,一个平装,互不干涉。他老贾倒是可以多拿两本书的稿酬。倒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当然,这段子是我瞎想的,因为外面盛传贾平凹生财有道,现在不但是知名画家,还是知名书法家,上门求字的人络绎不绝,他也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倒是一个深谙市场经济的好作家。据说,现在老贾单靠卖字已经收入不菲,每幅字要三四万。羡煞不知道多少非著名养不活自己的中国作家。老贾会创收,写小说也是笔耕不辍,至今不知道这本书的印数是多少,估计没个二三十万的书目拿不下来。这就是著名作家的市场号召力,可以让两家出版社下了血本来分割版权。这种奇葩的事情估计国际图书市场上也没有先例吧。

好,说了很多题外话。说既然这么多出版社都在抢夺版权,说明这本书写得好吧。我也是抱着这种心态去读的书,但是总体来说,阅读的感受是很失望的。我知道贾平凹很勤快,中国很多作家都隐遁到了学院教书为生,已经没有创作能力了,但是他还能坚持写,隔三差五都能出新作,让我辈后生很是敬畏。但是话说回来,笔耕不辍只能是勤勉,勤勉无法代替天赋。或者用钱钟书的话说,很多作家都喜欢把写作冲动当作写作才华。读过贾平凹的《山本》之后,更加觉得,他的才华其实在很多年前已经用尽了,现在写的小说其实都不是《废都》《浮躁》的影子。这个比喻的巧妙之处在于,影子一般都比人本身要长很多,虚无缥缈,看起来很是吓人。其实就是个普通的影子而已,囊内空空如也。

《山本》写了个什么故事呢?还是秦岭的故事。要想知道贾平凹的小说,其实很容易概括,二十多年前有部电视剧叫篱笆·女人·狗。其实贾平凹的小说也离不了三要素:风水、女人和土匪。《山本》的故事中有个女人陆菊人有天偶尔听风水师说自己家的几分地有龙脉之象,会出官人。于是她连自己的父母都没说,把这片地当成自己的嫁妆,嫁给了涡镇上开棺材铺的杨家。但事出偶然,她也没想到,杨掌柜的阴差阳错又把这片地送给了井家。井家有二兄弟,井宗丞和井宗秀。这两兄弟的故事,再加上陆菊人的故事构成了这篇小说的基调。井宗丞参加了革命,成为了红军,井宗秀留在涡镇,机缘巧合之下成立了预备团,手握重兵,守护一方治安,成为一代枭雄。

如果说《山本》这本小说有什么突破,大概就是贾平凹很自得的打破了意识形态的限制。历史中的风云人物,并没有局限于主流的历史观,塑造了一个既不是左派,又不是右派的地方枭雄。他们不参与历史争斗,不参与党派之争,看着像中立的第三方,其实更像土匪和维护地方治安的黑社会势力。小说的结尾最讽刺的地方是,井宗丞参加了红军,结果死于了内斗和内部大清洗;而井宗秀维护涡镇几十年的安宁,最终却被红军的大炮摧毁得瓦砾无存。

但是这篇小说确有个很大的缺点。贾平凹写散文的时候最喜欢用闲笔,他的小说中充斥着大量的野史和笔记的笔法,这种写法写散文尚可,写长篇小说就毁于零碎。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成百上千,几乎没有任何上帝视角的书写,大部分都是通过对话来推进故事,丰富人物的性格。这就造成了全部小说中全部都是对话,很多对话没有任何意义,很多人物的设置也没有意义。这样的闲笔偶尔出尚可,当充斥在全篇的时候,就造成了整部小说的缺乏一个整体的情感力度。按照我的印象,如果能把整部小说删除一般左右的篇幅,可能会更好一些。恰当的闲笔和人物角色是可以反烘托小说的整体风格的,但是如果这样的闲笔和闲散的人物过多,对话过多,会让我们觉得小说家根本没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把小说写成了流水账。

说白了,这本小说最大的缺点就是啰嗦,就是废话太多,没用的人物角色和描写太多。但是我们不要把这种各种人物的啰嗦看成一种风格。繁复才是一种精心打造的小说风格,而贾平凹的小说不是繁复,就是啰嗦,是作家缺乏节制的写作能力导致的自我能力的膨胀。说白了就是对自我认识的定位不清晰,总觉得我写什么都是牛逼的。其实写着写着就变成了废话教科书。


说书人思郁


我个人认为是大家过分的误读了贾平凹的《山本》。

据贾平凹《山本》的后记上可以看到这本书为什么取名“山本”。

这本书原来准备起名为《秦岭》,后来觉得太像《秦腔》了。

就准备改为《秦岭志》,后来又觉得三个字不好,想要两个字。

于是最后就定为了《山本》。

贾平凹认为“山本”这个词非常的好读,朗朗上口。

而且确实体现了这本书的内涵,讲的就是山里本来的故事,也就是山的故事,秦岭的故事。

所以就定为了《山本》。

至于大家都想到了日本,想到了那个山本五十六,那确实是没必要了。

毕竟贾平凹也是我们文坛的大家,不会想到那里去的。

但是我还是认为贾平凹这次有些考虑不足,但是大家的热烈议论,其实也是好的。

一本纯文学的小说能成为热点,让大家能够重新燃起对小说的兴趣,也是大好事一件。

在这里,我预祝贾大师的《山本》大卖!

也愿大家按照我们中国人的理解来理解“山本”。


宇哥带你读原著


恕我不恭,思路、风格明显想模仿陈忠实《白鹿原》,但江郎才尽,况且原来就没有陈老的厚重。因此只剩下生硬的拙劣和明显的比葫芦画瓢……想到有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年后仍不甘示弱,想重展雄风,结果弄巧成拙……写的玩意儿令人不忍卒读!难免让人无语,甚至叹息。但细想谁都有才思枯竭之日,这很正常,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自然法则嘛!任谁也无法逃避,何苦呢,老老实实承认并面对也没什么不好,写写字,卖些钱,稍许延续一下往日之“辉煌”。尽管未必尽识汉字书法之繁简,一不留神把“傅作義将軍故里” 写成“傅作義將軍故裏”,也没人太过苛求……人们宁愿相信文人,即使作家如贾氏,也老了嘛!会意懂情的人并未会揪住不放,大惊小怪。不过,大众可以看在以往名气的份儿上宽以待之,但作家本人千万要知趣,不要痼守体制惯出的坏毛病,一味仰赖皇恩浩荡,以为才情和待遇一样铁定终身。即使写得的玩意儿再不是东西,倚仗已成体制专业作家,名列中国作家协会,就不必理会优胜劣汰的法则和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规律,所写已烂也一路忘情出版不休,那就有点不知味了……但愿贾公会有自知之明。


经霜红叶Cbq


当翻开贾平凹先生的《山本》就没办法不继续读下去。故事发生地,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的南北分割线,是战争的重要屏障,所以这里战争频发。用作者的话说“一条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着黄河长江,统领者南方北方”。 

本书讲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战乱中秦岭的一个小镇,描写红军、保安队及土匪之间的斗争,以及深陷其中的老百姓。主要以两兄弟的选择的人生轨迹为线索,一个为了抵御外侵逐渐成为镇里的英雄,一个为了革命参加共产党,但一番叱咤风云之后,苦心经营的小镇也毁于一旦,最终逃不过“化整为零”的悲剧。  

革命的路是鲜血铺成的,这里看到战乱时代民不聊生,战争的篇幅就经常跳出《血战钢锯岭》的画面,还有报复惩戒的酷刑,例如剥皮挖眼剁手都是血淋淋的画面感,生命就像草芥,作者更乐于描述细节,人物仪态环境风景相呼应,越是残酷的情形就会要“拍”成全景,“镜头”逐渐拉远又忽然靠近,此时无声胜有声。

书中讲究道教文化,天地人鬼万事万物都有了灵性,故事中也充斥着“一语道破天机”的灵异感,动物圣灵对吉凶祸福的先知和警示,让每个字符也都好像在鲜活跳动着。一颗皂荚树见证了生命的起起伏伏,更像是有着洞见万事万物的能力。

《山本》是一部弥漫着战火、硝烟和死亡的作品,但表现出了作者深切的人文主义,正如小说中的智者陈先生感叹:“假如哪一天没有英雄就好了”。



小白杨树


取名《山本》可能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有争议才会吸引人,才会激发大家的好奇心。书才会大卖呀。


如果你一开始就想到山本五十六或者想到日本,第二个念头应该就是你误会了这才对。为什么我们要避开日本和日本人名字啊?“日本”这名字本来就是中国人给取的呀?中国是日本的文化养母啊,他们取的名字也是来自中国文化才对。

《山本》这名字能够很好的反应贾平凹作品的内涵,比他起初要用的“秦岭”之类好太多了。山是指秦岭,也就是贾平凹的故乡,本字就体现着深刻,体现着有内涵,体现着忠实于秦岭这片土地。也体现着作家贾平凹对故乡的热爱。应该为这书名叫好才对。


著名批评家王春林说:“作为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贾平凹《山本》不仅有对秦岭的“百科全书”式书写,而且也有对近代中国的深度反思。一方面,对涡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充满烟火气的世俗日常生活进行着毛茸茸的鲜活表现,另一方面,却也有着哲学与宗教两种维度的形而上思考。《山本》,是一部生命之书,一部苦难之书,更是一部悲悯之书。”

以贾平凹的功力,凭着他对秦岭的热爱,一定能打动读者。贾平凹是在准备写秦岭草木动物记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候,发现一些传奇才改写《山本》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的。这应该是一种机缘巧合。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头脑。没有好的素材,写不出这部长篇小说,有了好的素材,没有深刻的思想和生花的妙笔也写不出好的作品。优秀的作家,得到传奇的故事,是一种天作之合。是作家的福气,也是读者的福气。


还是让我们读原作来品尝原汁原味的好酒吧!


静湖A


取名《秦岭》有什么不好?我们本是秦人,是秦岭滚落下来的一粒石子,是秦岭汨出的一滴山水。有秦岭,才有秦人;有秦人,才有秦腔。你写了《秦腔》,那只是秦岭的皮;你想写的更深入,那就叫《秦岭》,未尝不可。叫序列也行,可以促使你继续写下去。而你竟把它叫《山本》,便有了与人们记忆中的国外的国内的乱七八糟的同音被勾起的沉渣。于是,便少了这读你的冲动。还是叫《秦岭》好,以后还可以有秦川,秦水,秦直道,秦将军…


红旗101



说句心里话,这本书的名字还是让我有些别扭,怎么就叫这么个名字?

《秦岭志》不是挺好的吗?不懂大师的想法,因为我只是一个半文盲的读者。

贾平凹,路遥,陈忠实是我非常敬仰的陕西作家领袖,路遥,陈忠实就先不说了。贾平凹的《浮躁》,《废都》,《秦腔》……都是我心里的文学经典(虽然我对《废都》始终没有彻底理解),据说他已经出了16部长篇小说,这也是一个令人敬仰的数字了。

这部《山本》(我怎么就突然想起来了一个日本人的名字——山本五十六?)我还没有读到,据说是对于秦岭山脉的历史回望,有机会自然会好好拜读一下的。

《山本》?

有没有人看成《本山》呢?

玩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