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章流传,读苏轼的诗词歌赋,总有一句是对语而坐

苏轼的文学成就,可以这样来形容: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会知道苏东坡,就会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等或雄奇、豪放,或荡气回肠,或潇洒飘逸,或理趣横生的诗、词、歌、赋。末了,东坡先生“呵呵”一声,千年华章添锦绣,万古词阕更绮丽,如一颗明星闪耀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天空中,璀璨、永恒。

想要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并以文字表达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的文学著作品种多、数量多、形式多、载体多、取材多,多头发散的创作意识和信马由缰的表现思想,不易说全、说明白了。因此,借助一些基本线索,采取以点概面的方式,梳理出苏轼文学的脉络,不失为一种捷径。所以,现选取六个侧面来分析苏轼的文学成就及深远意义。

其一是体裁涉猎多。

苏轼尝试喜欢各种文学体裁,学一样、像一样、精一样,每个领域都有传世作品,最终成为名扬天下的大家,这就是他的才情非凡之处。他写诗,古诗、律诗、绝句,五言、七言,无一不会,无一不通。他写词,能婉约、能雄奇、能细腻、能粗放、能抒情、能述理,常见词牌首首会,信手拈来均是好。他写赋,无论吟物,还是游记,无论应邀作赋,还是游玩而赋,多有精品流传于世。他写四六句,也是行云流水,或雄奇浑厚,或情真意切,独具韵味。他还写论、策、序、书义、记、传、墓志铭、行状、迩英进读、碑、颂、赞、表状、奏议、制敕、口宣、国书、启、书、尺牍、青词、祭文、杂著、史评、题跋、杂记,类别广泛,意境千变,有的笔势纵横、雄辩滔滔,有的挥洒自如、绮丽清奇,有的颇为理趣、富有情致,有的因物赋形、汪洋恣肆,有的情义深切、感人肺腑,字里行间,尽显情怀心、坦荡意。苏轼文章名天下,大家风范千古扬,因此占据着“唐宋八大家”中的一席之地。由此可知,苏轼对于文学体裁涉猎较多,是一位全能的创作者。

华章流传,读苏轼的诗词歌赋,总有一句是对语而坐

其二是作品数量多。

苏轼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犹如一颗颗闪亮的星,永恒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中,令人仰望。据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苏东坡全集》中粗略统计,苏轼留存至今的传世之作中,诗1682首,词312首,赋27篇,论74篇,策28篇,序39篇,书义16篇,记61篇,传11篇,墓志铭13篇,行状2篇,迩英进读23篇,碑12篇,铭70篇,颂22篇,赞98篇,表状90篇,奏议167篇,制敕336篇,内制敕书33篇,内制口宣114篇,口宣143篇,内制批答本国书80篇,启100篇,书40篇,尺牍409篇,青词166篇,祭文84篇,杂著41篇,史评89篇,题跋680篇,杂记222篇。苏轼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公文,还是私信;无论是国事,还是家事;无论长篇,还是短文,他都以最大的热情、最好的态度对待它们,无一不珍爱,无一不认真,无一不专心。苏轼的作品数量堪称浩瀚,若再加上那些未曾流传下来的,真不知苏轼到底创作了多少作品!他不是在生活中歌咏,而是生活就是歌咏,每一天、每一刻、每一秒,诗情恣意,美好畅想。

其三是取材很宽泛。

创作如此多的作品,必须有丰富多样的基础资料做素材,还必须随时可选、可摘、可用,他该如何积累这些材料并源源不断地用于创作呢?想来,应与现代人搞创作时收集材料的方法一致。苏轼有一个大容量的“资料库”,他从小喜欢看书,涉猎广泛,除了科考必学的科目外,包括释道、野史、外传、秘闻等令他觉得有趣的典籍,他都照单全收,因而他的资料库不但数量丰富而且饶有野趣。苏轼还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别人看起来稀松平常的语言、动作或者故事,他则归纳、总结、储存起来,日后竟都成为创作的材料。

苏轼还有一手去繁从简的好手艺。厨师在面对一案好食材时,也不是每一味都会用在每一道菜中。苏轼就像一位好厨师,他的意识思维里有一间间小格子,分门别类地存放着各种各样的文学“食材”,会储存,善管理,懂支配,便可随心所欲地创作了。苏轼还有一个包容的“百纳箱”,无论是官场的,还是邻里的,或者家庭的,又或是朋友的,甚至欢场的,所有能表现民众生活、生产、思想、意识、状态的现象,他都能很好地保存在印象中,随时支取用于创作。苏轼之所以能随时、随地、随遇地创作无数的作品,与他的信息和资料的储存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四是个性很突出。

后世人将苏轼定为豪放派的大家,这与其作品风格相关。作为继欧阳修之后扛起文学大旗的新一代领军人物,苏轼不遗余力地革新文学创作,发展新思路、新载体、新方法,他在前辈的经验和技法中汲取养分,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创作思路和创作方法。苏轼跳出词必婉约清丽的窠臼,将达观豪情的意识思维融入词作创新中,取得了突破性的骄人成就,也才有了世人喜爱的雄奇、豪迈、宏阔的宋词。同时,苏轼将“婉约”和“豪放”很好地融为一体,吸纳儒、释、道精神,使作品充满了理趣、禅意、包容意味。

华章流传,读苏轼的诗词歌赋,总有一句是对语而坐

其五是思想旷达。

读苏轼的作品,宛如清风拂来,凉意阵阵。苏轼作品中的手法纵横开阔,而内容却多平实直性,这是一种极矛盾却又极协调的艺术感。读苏轼的史论、政论特激情,能感受到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一种高昂的旷达。读苏轼的诗词歌赋特豪迈,能感受到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的生命姿态,这是一种明朗的旷达。读苏轼的尺牍铭记特意趣,能感受到热烈的情感和朴实的善意,这是一种清澄的旷达。无论是哪一种旷达情怀,都包含怀着一颗慈悲心、悲悯心,苏轼将对社会、对现实、对未来的失望和希望融入作品中,思想饱满,极富情怀。

其六是影响很深远。

苏轼的文学作品的意义,一是功在当时,二是利在后世。苏轼以正直的形象和积极的姿态、强烈的个人魅力,成为宋代继欧阳修后,扛起宋代文学大旗的领路人。他吸引了一大批文学精英一路追随,也提携了一大批文学青年成为大家,他以开拓者的精神不遗余力地创新文学、提携后进、开创新路。因为他的努力和坚持,宋词比肩唐诗,两者成为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瑰宝。苏轼以达观的精神和出世的情怀、不畏艰难的毅力和不惧困难的精神,通过文学作品载道,让世人仰慕叹服。世人读苏轼,读他的情怀,读他的力量,也读他的温暖以及那些令人生痛的多舛人生和不幸遭遇,更读他面对顺境和逆境时坚持做自己的真实与简单。

苏轼作为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大家,可令人学习和追捧的远不止这些。只要有心,慢慢读他,总会在一字一行间,找到他“呵呵”的魅力,那时东坡先生就会走近你,与你促膝而谈——他是老百姓心中的文学大家。

华章流传,读苏轼的诗词歌赋,总有一句是对语而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