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刘禅下令清查其家产,得知了什么真相,使他大怒当场摔杯子?

汉史趣闻


历史上最和睦的君臣关系莫过于刘备与诸葛亮,两人不仅是君臣,更是心心相惜的朋友,刘备对诸葛亮也是十分的信任。白帝托孤之时: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要是您觉得刘禅当得了皇帝就劳烦您好好辅佐,如果你觉得刘禅当不好这个皇帝,你就自己当吧,不仅如此,刘备还嘱托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试问中国历史君臣关系能到这种程度的还有谁?

但是诸葛亮也是一个君子,就算刘禅做的再不好他也是尽心竭力的辅佐,而刘禅也秉承了自己父亲的遗志,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请教过诸葛亮之后才会实行。所以刘禅这个皇帝当的并不是很舒服,虽然他信任诸葛亮,但是成天有一个人压自己一头搁谁身上都会不舒服。在接下来的十一年时光里,国家大事都由诸葛亮负责,而刘禅做着的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皇帝。而在这十一年的时间里,诸葛亮耗尽了自己所有的精力,病死在了北伐的途中。

而当时诸葛亮的官职是丞相领益州牧,也就是蜀国所有官员的顶头上司,他才是真正的君,于是在诸葛亮死后立刻有人向刘禅进谗言,说诸葛亮依靠自己的权力敛财。事实上虽然诸葛亮威高权重,但是一直过着平凡的生活。

甚至诸葛亮还光明正大的向刘禅公布了自己的所有财产: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

最值钱的东西估计也就是那八百株桑树了,再也没有多余的钱财。而最后刘禅派人去清查诸葛亮的财产,和诸葛亮所禀报的完全一样,刘禅羞愧难当,一来听信了奸人的谗言,二来怀疑自己的相父。所以才气的摔了被子。


七七谈历史


诸葛亮死后,刘禅下令清查其家产,得知了什么真相使他当场摔杯子?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小编必须向大家澄清一个事实,那就是历史上真正的刘禅是怎样的?网友们,千万别被电视骗了,刘禅在位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开始独立掌握蜀汉的军政大权,在刘禅统治时期,蜀汉没有出现过一个权臣,没有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叛乱,是三国时期最稳定的国家,后来刘禅投降也是十分正确的选择。所以历史上的刘禅不是演义、评书里的那个刘禅,不过是文人集团为了标榜自己,而吹嘘诸葛亮,而刻意忽视、丑化的刘禅。诸葛亮自己评价刘禅是: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翻译过来就是: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 当然刘禅再能,也得听卧龙诸葛亮的。话说诸葛亮在位时,根本没有刘禅什么事,刘禅想干点啥都不行,孔明没事就把刘备搬出来压刘禅,没事就说先帝怎么样,先帝怎么样,一篇短短的出师表,先帝出现了14次,可见刘禅作为皇帝是多么的憋屈。

刘禅好不容易把诸葛亮熬死,可是在蜀国,诸葛亮的影响力非常大,诸葛亮本人也是一个非常清廉的人。《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去世前留给刘禅的信中写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这话的意思是,我家里有八百棵桑树,十五顷土地,子孙衣食无忧。作为一个丞相,诸葛亮就这么点家产,刘禅心想:丞相,不对吧,你肯定吃了我刘禅不少回扣吧,所以刘禅派人去清查清查诸葛亮的家产,想借贪污之名把诸葛亮搞臭。

野史传闻,刘禅当时抄诸葛家,是因为官宦黄皓怂恿,但是这种说法不太可靠,因为黄皓在诸葛亮去世十多年后,他才掌握了权力。

根据史料记载,小编认为刘婵查诸葛亮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诸葛亮是有些瞧不起刘禅的,认为刘禅就是一个典型的花花公子,刘备去世时,刘婵才17岁,好玩是年轻人的天性,刘禅当然不以为然,二是诸葛亮与刘禅政见不同,刘禅不好打仗,认为诸葛亮穷兵黩武,而诸葛亮为了实现自己抱负,非得举全国之力多次北伐,搞得民不聊生,而且蜀汉都听了丞相的,刘禅心里有气。三是诸葛亮死后的风头依然胜过了皇帝。刘禅查诸葛亮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要树立自己的威信,诸葛亮死后,很多人给他立了祠堂,后来还有人建议给他弄宗庙。宗庙那时可是皇家独有的,刘禅憋了一肚子火。

那么刘禅在诸葛亮家中发现了什么,让他龙颜大怒,摔了杯子?

刘禅想搜诸葛亮的家,其实是想压一压诸葛亮的风头,如果能在诸葛亮家中搜出些财宝和悖逆蜀汉政权的事情,那么诸葛亮的就会被骂,他刘禅就能坐稳头把交易,可是派下去的人什么都没查到,事实证明诸葛亮是个能臣、忠臣、廉臣。刘禅的目的没有达到,十分窝火,所以一气之下,摔了杯子。

刘禅气归气,也没有给诸葛亮网罗罪名。在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治体制。

刘禅聪慧过人、能隐忍,懂得权谋之术,审时度势,爱民不惜自损,其奈不得天时、人合,空有地利尔。刘禅头像后,"乐不思蜀"成为笑柄,其实这印证了刘禅的聪慧,《三国志集解》引于慎行的话说:"刘禅之对司马昭,未为失策也,……教之,浅也。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闻也……左右虽笑,不知禅之免死,正以是矣。"大意是正因为刘禅的没心没肺乐不思蜀,才让司马昭放了刘禅一马,没有杀他。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终刘禅寿终正寝,完成了他的使命。


葛大小姐


如果要说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君臣关系,肯定就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与君主的关系了,这个臣就是诸葛亮,而君可以是刘备,也可以是刘禅。

诸葛亮的丞相之职是谁封的?是刘备封的。刘备不仅封诸葛亮为丞相,而且身受辅政大权,完了之后还有: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这个创业近四十年的蜀汉开国之君,什么风险没遇到过,什么人没见过,但对于诸葛亮,他看得很明白,这是一个标准的正人君子,所以刘备还对刘禅说了: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何时看错过人?况且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托付的,不仅仅是蜀汉江山,刘氏后裔,还有未完成的理想和事业,他坚信诸葛亮可以更好的帮他及他的子孙后代完成。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刘禅给的,刘禅不仅让诸葛亮开府,任命他为益州牧,而且还: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那一年刘禅17岁,以后世开上帝视角来看刘禅,他最多也就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却一不小心放在皇帝的位置,并非刘禅愚蠢昏庸,也不是刘禅聪明伶俐,而是他是一个没有皇帝能力的普通人,德不配位,造就了刘禅的悲剧,也许不是悲剧,至少刘禅是善终。



17岁,一个并不算小的年龄,与此可以参考的是:17岁的孙策已经护送父亲的遗体回到家乡,同时继承父亲的事业开始打拼。17岁绝对是一个可以自已做主的年龄,对于刘禅同样是如此。

但刘禅的选择是:

政则葛氏,祭由寡人。

刘禅是被逼的吗?没有。这是刘备的遗命,同时也是刘禅的选择,一个17岁少年天子的选择。刘禅选择了由诸葛亮总理大权,而自已只负责祭祀祖先,这就是明显的做个名义上皇帝的,仅此而已。



诸葛亮自此开始了独揽大权的11年执政时光,这期间,诸葛亮除了要治国,还要平乱、北伐,以实现刘备遗命和蜀汉的长治久安,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费尽心思的以“相父”身份管着少年天子刘禅,让刘禅亲贤臣,远小人,以郭攸之、费祎、董允教导刘禅,刘禅就像一个叛逆期的少年一样,总会有些不爽,但不爽归不爽,但这是国家大事,容不得一丝马虎。

诸葛亮终于累死在北伐的路上,诸葛亮去世前,刘禅派人问接班人问题,诸葛亮回答了蒋琬、费祎,刘禅照办了,仅仅出于对维护蜀汉政治秩序而禁止给诸葛亮奔丧的行为,也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理解刘禅对诸葛亮的恨意,实在是无知之举。



诸葛亮的官职是丞相领益州牧,基本上是所有大大小小的蜀地官员的上司,对于蜀地的官员来说,诸葛亮等于是君,蜀地的官员是臣,这是东汉时期的二元君臣关系所决定的,所以谯周这样的与诸葛亮政见完不同的人,也会去奔丧,不是谯周认同诸葛亮,而是这就是礼仪,刘禅要是不禁止,那么蜀地的官员都得给诸葛亮奔丧,那政治秩序不就乱了。

诸葛亮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申报个人财产的政府官员。在诸葛亮给刘禅的上书中清楚的说到了自已的个人财产: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



臣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孙们的日常衣食费用已有宽余。至于臣在外任职,没有额外的花费安排,随身衣服饮食全由国家供应,无需再置其他产业,来增添家财。待臣离开人世时,不让家有多余衣物,外有多余钱财,使自己辜负陛下的恩宠和信任。

诸葛亮的这点财产,无非就是小地主水平的财产,与蜀汉丞相的身份完全不相符,而刘禅所谓的清查诸葛亮的家产,只不过更加证明了诸葛亮所言非虚,在得知真相后,刘禅只有羞愧之心,只得摔杯以气愤让他轻信谗言的人。



说诸葛亮贪权,他却没有把权力世袭,传给自已的亲信和儿子;说诸葛亮纂位,他却没有任何造反之意,尽心尽力辅佐刘禅。

诸葛亮有纂位的能力,有纂位的实力,但就是没有纂位的行动,这是他与曹操、司马懿之类的本质区别。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所谓的“在诸亮死后,刘禅下令清查其家产,得知了什么真相后,使刘禅当场摔杯子”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那么,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到底有没有想着清算诸葛亮,或者说收拾诸葛亮的家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历史的蛛丝马迹来探究一二。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诸葛亮生前曾上表说自己没有多余的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也都是朝廷赐封,即使这些也够自己的儿子自给自足了,没有多余的财产。这算是诸葛亮主动上报个人财产,刘禅信不信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诸葛亮至死也是如此,更是在临终前留下遗言,将自己葬在定军山,只需要挖一个洞,够自己的棺材放进去就可以了,并且就穿自己平常的衣服入葬即可,不要放任何随葬品。

然而,一些好事者编出了刘禅因不满诸葛亮生前对他的严加管教,在诸葛亮死后,派人清查了诸葛亮的家产,企图对诸葛亮进行清算。然而,清查的结果是跟诸葛亮生前上报的一模一样,这让刘禅大吃一惊,并且极为羞愧,当场摔杯子。然而,这一切纯属谣言。那么,在诸葛亮死后,刘禅是怎样对待诸葛亮的家人,有没有想着要清算诸葛亮呢?



在诸葛亮死后,刘禅让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承袭了武乡侯的爵位,并且在诸葛瞻17岁的时候,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诸葛瞻。后来,诸葛瞻进入朝堂,由于诸葛亮的原因,诸葛瞻一路升迁。后来,更是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再后来,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领兵出征,最后诸葛瞻与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沙场,刘禅开门投降。诸葛亮三代人都为他老刘家尽忠了,真可谓满门忠烈。

总之,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并没有像其他的皇帝们对于像诸葛亮这样的顾命大臣进行政治清算,但是刘禅也并非对自己的“相父”诸葛亮毫无怨言。实际上,在诸葛亮死后,蜀国的百姓们纷纷要求给诸葛亮立庙,但是刘禅以此违背礼制而不允许,百姓们只好每年在道路上私祭诸葛亮。后来,直到263年,蜀国马上就要灭亡的时候,在朝中大臣的请求下,刘禅这才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可见,刘禅对诸葛亮这位相父还是有所不满的。只是阿斗不傻,他知道朝中大臣都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外面更有手握重兵的姜维,他作为一个光杆司令,不敢造次,只能继续装傻充愣,维持现状,伺机而动。因此,他不仅没有对诸葛亮进行政治清算,相反还拉拢收买诸葛瞻等一帮旧臣,同时还扶植宦官黄皓,与姜维基本在朝堂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相互制约,而他自己居中调节,从而逐步掌握国家大权。所以说阿斗不傻,我们长期以来都小看他了。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从题目来讲,“诸葛亮死后,刘禅下令清查其家产”,这一句已经是曲解史料了,“得知了什么真相使他当场摔杯子”,这一句更是说明不是气的摔杯,说明当时刘禅内心的震惊而不是愤怒,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刘禅和诸葛亮的恩怨情仇了。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兢兢业业,严于律己待人,唯一不太好的就是太照顾刘禅了,这一照顾就大麻烦了。作为一位君王,哪怕他年少,哪怕他真的智商有点问题,你一位大臣整天在耳边叨叨叨,能不烦你吗?能想象你十几岁的时候自己发表点意见就被老爸老妈念叨的感觉嘛,虽然爸妈可能是对的,毕竟人生经验在那里,但是就是烦。

此时的刘禅就是这种感觉,关键他还没办法说,毕竟诸葛亮在整个蜀国那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在路上要是有人说他一句不好可能唾沫就把你淹死了。那刘禅如果说了诸葛亮的决策不对,那也差不多被淹了,而且大臣们上下一心都是听诸葛亮的,一个皇帝想要有点想法,立个妃子皇后,都要听爸的,何况还不是亲爸你说当的窝囊不,简直是对诸葛亮又爱又恨啊。

后来刘禅就想给诸葛亮点赏赐,完美无缺的人总是遭嫉妒的,诸葛亮偏不要,而且总到处说自己家里就八百颗桑树,还有十五亩农田,够活就行了。多高风亮节,这都是功高盖主了,但是想找个由头杀了都不行,更气了。

最后诸葛亮死了,刘禅就去瞧了一下诸葛亮家,发现真的如他所讲清贫得很,一时间感觉索然无味,这就跟一直和爸爸斗的小伙子突然发现爸爸把最好的都给你了,最后去世了一样的心情,感怀无限,一时激动杯子就掉了。

而且史料也记载刘禅对诸葛亮后人是非常好的,诸葛亮的后人也是为老刘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所以这摔杯只是刘禅感怀诸葛亮的一个表现罢了,有好事者总是将此写的面目全非。


陈少游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去世前留给刘禅的信中写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诸葛亮这话的意思是,我家里有八百棵桑树,十五顷土地,子孙衣食无忧。作为一个丞相,诸葛亮就这么点家产,让人有些难以相信。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派人抄了诸葛亮的家,知道真相后,刘禅大怒,摔了杯子。难道说诸葛亮不是清官,家里藏了东西,还是由于其他原因惹怒了刘禅呢?


刘禅既然叫诸葛亮相父,为什么还要抄了诸葛亮的家?

刘禅是个无能的主,但是他并不昏,道理还是懂的。野史传闻,刘禅当时抄诸葛家,是因为官宦黄皓怂恿,但是这种说法不太可靠,因为黄皓在诸葛亮去世十多年后,他才掌握了权力。

其实刘禅抄诸葛家,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诸葛亮眼中有刘备,但刘禅在他眼中还是那个只会斗蛐蛐的阿斗。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多次提到刘备,说刘备给刘禅攒下了家业,留下了大臣,最后刘禅却让“益州疲弊”,没能经营好家业。用现在的话说,诸葛亮是有些瞧不起刘禅的,认为刘禅就是一个典型的“啃老族”,不思进取。


第二,当诸葛亮与刘禅政见不同时,蜀汉竟然听了丞相的,悖逆了皇帝。

诸葛亮先后六次北伐,其实这并不是刘禅的意思。刘禅曾经就问诸葛亮:“既然曹魏不来攻打我们,我们为什么还要不断北伐?”由此可见,刘禅是不愿意北伐的。按理来说朝廷里皇帝和丞相意见不同时,往往是皇帝占了上风,可是刘禅并没有什么人支持。

就是刘禅立皇后,娶小妾,也要听诸葛亮的,时间久了,刘禅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第三,诸葛亮死前清廉的陈述,让诸葛亮的风头胜过了皇帝。

诸葛亮在蜀汉十分得人心,在他死前,他又告诉刘禅自己没钱,但是也不要管自己的子孙。这更是让诸葛亮收获了不少粉丝,诸葛亮死后,很多人给他立了祠堂,后来还有人建议给他弄宗庙。宗庙那时可是皇家独有的,刘禅能不生气吗?

那么刘禅在诸葛亮家中发现了什么,让他龙颜大怒,摔了杯子?


刘禅在诸葛亮家中看到了清廉,但是正是这清廉惹怒了他。

刘禅想搜诸葛亮的家,其实是想压一压诸葛亮的风头。如果刘禅能在诸葛亮家中搜出些什么,那么诸葛亮的名声就臭了。

可是令刘禅吃惊的时,真的就像诸葛亮说的,诸葛家除了八百棵桑树和十五顷土地,再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这下刘禅可要背负骂名了,他能不生气吗?能不摔杯子吗?

诸葛亮是为能臣、忠臣,但是他忘记了臣子总要给皇帝一些出风头的机会。


斯幽说历史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北伐途中去世。在他去世前,曾给刘禅报告说自己家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良田十五顷,子孙后代的衣食皆能自给自足。这点家产对于当时的普通人来说,或许非常丰厚,但对于贵为丞相的诸葛亮来说,是不是太“薄”了一点呢?

在诸葛亮死后,朝中有人进谗言说诸葛亮中饱私囊、家藏万金。刘禅一开始还对此嗤之以鼻,但久而久之,流言听多了也不禁怀疑起了诸葛亮。



他派人彻查诸葛亮留下的遗产,结果发现除了诸葛亮生前所说的“桑八百株、良田十五顷”以外并无其他的收入,就连诸葛亮的家人也穿着粗布衣裳。刘禅为此勃然大怒,气得连摔了好几个杯子,重重地惩罚了那些造谣的人,此后再也没有人向刘禅进诸葛亮的谗言了。为了怀念诸葛亮,刘禅还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刘禅气得摔杯子,主要是因为自己怀疑了诸葛亮的清白。诸葛亮是刘备的托孤之臣,亲手辅佐刘禅登基,并为蜀国南征北战,最后死在北伐途中,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史书记载,公元223年刘备讨伐东吴大败,败退回永安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后不久就病逝了。在他临终前,亲手嘱咐诸葛亮匡扶幼主,甚至还说出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其子不才,君可自立”这样的话。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原文记载为:“章武三年春(公元223年),先主(刘备)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後事,谓亮曰: ‘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诸葛亮便辅佐幼主刘禅登基,稳定朝政,继续奉行“东和孙权、北拒曹魏”的策略,使得蜀汉王朝得以稳定,刘禅得以顺利登基。刘禅是诸葛亮亲自拥立的,如果没有诸葛亮的一片忠心,也就没有刘禅后来的地位,所以刘禅十分敬重和感激诸葛亮。因此,刘禅在调查诸葛亮的遗产后感动大怒,是因为有人诬陷了诸葛亮的清白。


历史的荒野


引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奈何阿蛮荒无度,仙逝已去仍遭怨。

至于事实真如何?还请看官细细看。

一代忠臣诸葛亮,相信大家对他生前的事迹那是再熟悉不过了,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等等事迹,相信这些三国演义小说中的大家也都耳熟能详。那么,诸葛亮在死后,被刘禅下令清算家产,是否确有其事?而且还大怒当场摔杯子?

民间传说的版本是这样的:

由于诸葛亮死后,刘禅整日荒淫无度,导致国库亏空。但却无可奈何,正所谓树倒猢狲散,国库亏空,对宫中人利益都不好。甚至是小小一个太监。刘禅身边侍从众多,太监黄皓深得他的信任。黄皓深知刘禅荒淫无度,国库迟早亏空,于是在刘禅身边嚼舌根子,说皇叔诸葛亮必然遗产丰厚,鼓动他去清点皇叔的家产。诸葛亮生前曾多次对刘禅说自己家产很少,只有几亩良田,几株桑树。

但刘禅自己也是不信,他自己其实还是一个典型的“软耳根”,乐不思蜀的时候他就是这样。于是刘禅开始派人去清查皇叔家里,最后却发现皇叔家中果然清贫,于是不由悲从中来,深感懊悔,又气又恼,一方面是自我反省,另一方面也被诸葛皇叔操劳一生,竟清廉至此所震惊。

在恼怒与愧疚的情绪下,刘禅摔杯掷地。

有证可查的事实:

刘禅从来没有清查过诸葛亮的家产,太监黄皓更是从来没有受过宠,背后原因,且听我给您细细道来。大家都曾听闻白帝城托孤,也都知道刘禅一直把诸葛孔明称为皇叔。两人在某种程度上亲如父子,往来密切。又怎么会不对对方知根知底呢?诸葛亮的忠名人尽皆知,有证可循。刘禅向来极其信任他的皇叔,又怎么会在死后清查他家产呢?

那么再提一下那位在刘禅旁煽风点火的黄皓,其实黄皓基本没有接触过刘禅。大家都知道出书表中诸葛亮推举过贤臣,郭攸之,费祎,董允相信大家也都听过。正是这个董允一直监看着黄皓,没让他误导刘禅。不得不说,诸葛亮当真慧眼识珠,选臣得当。


朵朵看历史


刘禅的确对诸葛亮心怀不满,有两点可以佐证:

其一,诸葛亮死后,刘禅禁止奔丧。

古人有礼,死者为大,奔丧是完全合乎情礼的行为,然而诸葛亮刚刚驾鹤西去,三军便接到了刘禅的密令:“禁止奔丧”。

《三国志谯周传》有载:“亮卒於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诸葛亮死于交战之中,谯周得知消息后,即刻出发前去奔丧,然而等他抵达后,刘禅却下了诏书,禁止奔丧,全军上下,唯独谯周提前赶到,完成奔丧之举。

从“诏书禁断”四个字可以看出,这是刘禅亲自下达的命令,而“禁断奔丧”,虽然也是诸葛亮生前的意思,为的是防止他的死讯传出,容易被魏军利用,以此扰乱蜀国军心,但抛开这一点,即使单独为诸葛亮举行秘密葬礼,于情于理也没有丝毫不妥,且不需要告知天下,只是简单举行一番仪式,表达对于他一生所做贡献的敬仰与恭送即可。

然而刘禅却下令禁止奔丧,这也就意味着除去唯一前去奔丧的谯周,几乎无人为诸葛亮送行。

从这个角度来说,刘禅对诸葛亮是心怀不满的,毕竟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刘禅在整个蜀国朝野的话语权并不重,甚至达到事必征求诸葛亮意见的程度。

我想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君王,能心甘情愿让谋臣把持朝政,即使这位谋臣是先王刘备万分信任的诸葛孔明,但归根结底他也只是“”,刘禅则是“”。

其二,诸葛亮西去后,全军乃至民间均呼吁为其立庙,以表彰其生前卓越功绩,然而刘禅再次予以拒绝,甚至不听取相关意见。

以研究古代人文著称的文献《襄阳记》中,曾有如下记载:“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

仅看最后四个字“后主不从”,便可了解刘禅大概的旨意,“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说的正是诸葛亮刚刚离世,各地官吏与百姓便请求为其立庙,然而刘禅却对此不予理睬。

他给出的理由其实也很正确,汉朝时便规定只有皇帝驾崩才能立庙,其余人等,一律无此待遇。

然而之后由于民间舆论太过猛烈,各地百姓不断请求为诸葛亮立庙,刘禅眼看民意难违,最终只得为其立庙,以平民息。

综上所述,刘禅对于诸葛亮的确心怀不满,毕竟刘禅在位早期,诸葛亮始终大权在握,虽然他并无谋反之意,但对于刘禅来说,整个蜀国朝野并非自己一人说了算,之前刘禅年纪尚幼,对治理国家等同无知,自然大事小事皆言听计从于诸葛亮,然而随着刘禅年纪渐长,欲望与权力不断扩大,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在某些关键问题上难免就会对诸葛亮心生异见。

而之后刘禅带人抄了诸葛亮的家,更能直接说明问题,如果刘禅当真对诸葛亮深信不疑,自然也不会轻易听信宦官黄皓的谗言,从而做出抄家之举。

为泄心头之恨,刘禅思索半天,最终决定给诸葛亮扣一顶贪赃枉法的帽子,但既然要定罪,就必须得拿证据说话,于是下令清查诸葛亮的全部家产。

然而找遍诸葛亮全家上下,却并未找到贪污物证,与此同时,刘禅看到了诸葛亮亲自给他写的一封书信,名为《自表后主》,信中提到:

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这句话可以总结为,诸葛亮声称自己并无多少财产,只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田地十五顷,子子孙孙完全可以凭借这些家产自供自足。

刘禅起初对此表示不信,结果下属在清查过后,如实禀报称,诸葛亮确实只有八百株桑树与田地十五顷。

得知这一结论后,刘禅发现与诸葛亮的家产与他信中提及的分毫不差,刘禅因而对自己恼羞成怒,认为完全找不到能抹黑诸葛亮的把柄,由此勃然大怒,一气之下摔了杯子。

总体而言,刘禅对于诸葛亮是又爱又恨,爱的是蜀国没有诸葛亮,就如同马失前蹄,恨的是诸葛亮在世时对朝野操控太深,一度威胁到刘禅的地位。

所以不管怎么看,刘禅对于诸葛亮的感情都是极其复杂的,你说他恨诸葛亮,的确恨过,说他爱诸葛亮,他也爱之深切,不惜在诸葛亮死后,重用他的儿子诸葛瞻。

诚然我们后人看待古人的角度,也只是通过流于后世的史料去推测,具体当时如何,正如那句名言所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钱品聚


诸葛亮死后,刘禅下令清查其家产?还有真相……作为四川人,怎么也要说两句,因为诸葛亮在当地百姓心中是无比崇拜的,如果乱说,会被口水淹死的!刘禅下令清查诸葛亮家产得知的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清廉!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这一忙就忙了两代人

1、

刘备白手起家,光靠关羽、张飞打天下,没有诸葛亮分析形势,定计三分天下,刘备还是那个到处投奔别人的名号新鲜的“刘皇叔”,更别提什么霸业什么的,能在夹缝里生存就算不错了。

刘备去世曾托孤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泪流满面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诸葛亮也的确做到了,以“相父”的身份,国家大小之事一力为之,军事要定谋划策,政事要颁布执行,法、礼并用,“训章明法”、“劝善黜恶”的“法治革新”,最终使吏治清明,国富民强。与其说诸葛亮病死,还不如说是累死的,他用生命完成了对刘备的承诺。

有几个数字比较有意思,这也是个很巧合的事情。

诸葛亮27岁出山,为蜀汉安宁奋斗了27年去世,也就是说诸葛亮54岁的前半生在潜龙在野;后半生一飞冲天,打造了巴蜀的安定繁华。

2、

刘备去世,刘禅年仅17岁,诸葛亮责无旁贷,事无巨细,一边履行着臣子的责任,一边打造蜀国的繁华,虽然大权在握,却没有任何的取而代之的想法,而是兢兢业业的去完成和维系刘备的霸业,虽不知将来会怎样,但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份为国之心是公心,而没有私心,即使刘禅年少,也是明白的,自己这个皇帝能做成富贵皇帝,全是诸葛亮之功。

血气方刚的刘禅或许有怨言,只是少年的反叛心性,对诸葛亮没有丝毫不敬之心,而是全面支持和信任诸葛亮一切举措。刘禅所说的“政则葛氏,祭由寡人”更明显向是赌气之话,其实也说出了一个现实,没有诸葛亮的劳心劳力,根本就没有巴蜀政权的奇迹:一州力抗九州!

“政则葛氏,祭由寡人”出自《魏略》,这书只恭维魏人,对其他国人都是含钉带刺,没一个人上的台面,裴松之还曾专门批判过这一点,所以这话明显是用刘禅来抹黑诸葛亮。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禁止朝臣和国民奔丧拜祭,葬礼就只有谯周一人到场,出自陈寿《三国志》,这记载估计陈粉都很熟悉,拿来证明刘禅与诸葛亮两人关系不好。

亮卒于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

再加上在裴松之批注《三国志》时又说了一句话。

“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仪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之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

这怎么看来都是刘禅对诸葛亮不满,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1、大臣奔丧,在没有得到皇帝同意下,擅离职守便是死罪,比如魏国钟繇依律斩杀为赵温奔丧的黄姓官员。这是朝廷沿用的惯例,虽然陈寿说的是事实,但没有点出这个制度,让人以为刘禅真对诸葛亮怀恨在心,不许大臣奔丧。

2、为臣子立庙,不符合礼制。刘备在成都以君主之位立庙,诸葛亮的功臣身份便不能立庙,君臣有别,这在礼制有严格规定,只有君主和君主的先祖可以享受庙祭,但刘禅还是破例同意为诸葛亮在沔阳立庙,可见刘禅对诸葛亮敬重。

《通典》载:“汉制,祭功臣于庭。生时侍宴于堂,死则降在庭位,与士庶为列。”

诸葛亮死后,刘禅下令清查其家产,不是抄家,而是一种对诸葛亮家产的盘点,这在祭祀文、人物传记都需要用到。刘禅在盘查完诸葛亮的家产之后,除了诸葛亮在《出师表》写的八百棵桑树和十五顷土地外,真真正正的是再无外财,这种清廉也让刘禅明白了诸葛亮为了蜀国的肝脑涂地之心,所以有羞愧和感动,大怒当场摔杯子怒的是自己和中伤诸葛亮的小人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