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告诉我们,未来应该优先选择住哪里


疫情告诉我们,未来应该优先选择住哪里

湖北有个公安县,地属荆州,没错,就是关二爷不小心丢掉的那个荆州。

关二爷胆大不贪色,跟老司机恰好相反。

公安县地处长江边上,那地方挺有名,不是因为名字起得好,而是因为这里是著名的泄洪区。

可能有同学不了解什么是泄洪区。长江经常发大水,水患严重的时候,为了保住下游的大城市,就会在上游炸开堤坝,让洪水分流到旁边的农村去,这种分流的地方就叫泄洪区。

据说以前公安县的老百姓都不买家电,因为每隔几年就要被淹一次。

下游要保的大城市,就是武汉。

疫情告诉我们,未来应该优先选择住哪里

三峡大坝建好后,湖北江段的防洪水平提高到了百年一遇,兄弟市县为武汉做牺牲的苦日子总算熬出了头。未曾想,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正面袭击了武汉,这次再也没有兄弟市县可以为武汉分忧。

关于此次疫情的争论,到目前仍未停息,但大家更多的还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到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上去了。或许只有等到疫情过后,我们才有机会反思这其中的得失。

当然,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中国经济最近五年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迅速的大城市化。以前我们听过一个提法,叫做城镇化,即把农民往城镇转移,重点是县城、四五线城市,以及比较大的镇。

按照专家的设想,大城市的毛病太多,交通拥堵,资源紧缺,不适合再扩大了,应该重点发展小城市。

但事与愿违,我们后来看到的情况是,大城市在迅速膨胀,小城市却在空心化。

人类社会的进化史,就是一部资源聚集的历史。城市和人一样,贫富的差距越来越悬殊。

富人越来越有钱,大城市也越来越大。

这其中发展得最为迅猛的,就是武汉、郑州、成都这样的大型省会城市。

疫情告诉我们,未来应该优先选择住哪里

武汉由三座城市合并而成,横跨长江,九省通衢,市区人口超过1100万,是国家中心城市。

武汉也是湖北唯一的大城市,这点和四川很像。四川唯一的大城市就是成都,两个省会城市在国内都排得上号。

在省内更是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随着城市的膨胀,武汉的面貌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卖珠宝的周大福在武汉要建一座648米高的摩天大楼,比已有的绿地中心还高210米。

这显然是国际一流大都市的高度,也是武汉人的骄傲。

与国内其他城市一样,武汉的硬件走到了软件的前面,此次疫情暴发,让我们看到了武汉迅速发展背后,还存在着不少短板。

首先是治理的理念和能力。在浙江、广东等地纷纷将防控等级调为最高级之后,湖北仍然悠然的保持着二级防控。

其次,我们也看到,武汉的医疗资源,物资储备,管控调度,媒体公关等,也都不尽如人意。虽然疫情来得突然(其实离发现疫情也过了一个多月了),武汉不可能提前做好万全的准备,但媒体报道出来的慌乱和无续,仍然让人觉得意外。

毕竟,十八年前的非典大家记忆犹新,那时候的物资和医护条件比现在差得多,但那时北京的组织也没有像今天的武汉这样让人没底。

城市的软实力看不见摸不着,但一遇到危机就会显露无疑。

疫情告诉我们,未来应该优先选择住哪里

中国发展到今天,不仅城市在分野,城市群也在分野。此次疫情爆发后,驰援武汉最有力的两个地区,一个是长三角城市群,一个是珠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

杭州还接纳了不少回国的湖北人。

不是这两个地区的人们有多高尚,而是就医护水平来说,这两个地区的资源是国内最好的。

长三角和珠三角也是国内城市化水平最高,治理水平最高,软实力最强的区域。

我们看到,除湖北外,浙江和广东的确诊病例最多,这一方面说明这两个省与湖北在人员交流上最密集,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两个省在检测、诊疗方面的工作是最到位的。

有理由相信,这两个省在确诊病例上会率先出现拐点。

医疗只是一个方面,在新经济的其他方面,我们看到长三角和珠三角同样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并且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在拉大。比如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科技、5G等。

中国的人口峰值或许已经出现,未来,人口的转移聚集才是重点。总体来说,南方比北方有优势,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比其他地区有优势。

美日等发达经济体也是如此。美国经济仍然是东海岸的金融+西海岸的科技创新,特朗普喊得震天响的制造业回归,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日本经济仍然依靠以东京为核心的城市群,其他地区只是点缀般的存在。

以目前的经济体量来说,中国能够支撑2-3个世界级城市群,未来估计也不会超过5个,相对中国近40个大城市来说,注定做不到雨露均沾。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背靠有优势的城市群,国内一部分大城市未来会走向平庸。从长期价值看,优先应该考虑的是城市群,然后才是选择城市。

当然,有优势的城市群,房价也不便宜,也不可能会有多便宜。

优势资源历来都是价高者得。

远古时代,人们逐水草而居,未来,我们恐怕要逐城市群而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