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上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叫“刍狗”?

子夏故坛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要深刻理解这句圣人之言,有必要先深刻理解“刍”的本义和“刍狗”的意义。



“刍”的甲骨文字形是草和手的组合,象草在手指间。《说文》释曰:“刍,刈草也。象包束草之形。”传统上把“刍”简单地释为草或拔草,实际并未真正领悟到“刍”字的深义。事实上,草在手指间是说草还未长高,不能遮覆手指,会意指青草,即幼嫩的小草,引申而泛指幼嫩的、未成熟的东西。如刍议(言),即指浅陋而不成熟的言论。



“刍”作为一个字根,在汉字造字中有广泛应用。凡带有“刍”的汉字,都有幼小、柔软和未成熟的含义。如刍+隹=雏,隹是短尾鸟的总称,雏就是指幼小未成熟的鸟类。如刍+纟=绉,绉就是指柔软而容易团皱的丝织品。如刍+阜=邹,阜指土堆,邹就有土地狭小的意思。《释名》:“邹,狭小之言也。”再如刍+心=急,急是一种思虑未成熟,不知该怎么办的一种心情。如果考虑好不,胸有成竹,那一定是从容自如,又怎么会急呢?



“刍狗”是“刍灵”的一种。所谓“刍灵”,就是指用柔草扎束而成的人或动物,为古人送葬之物,类似于今天的纸扎。《礼记·檀弓下》:“涂车芻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郑玄 注之曰:“芻灵,束茅为人马,谓之灵者,神之类。” 孙希旦 集解:“涂车芻灵,皆送葬之物也。”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用于扎束“刍灵”的材料,必须是柔嫩的青草,而不能用枯败的衰草。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古人认为幼嫩的东西才更接近于自然的状态,接近于自然状态,故几于道,几于道才能通神,能通神故谓之灵。老子论道常提到婴儿,就是这个道理。人之初最接近于先天的自然状态,这种状态由于还没有受后天世俗风尘的熏染,是纯净无邪的,故古人迷信婴儿的心灵和神灵是相通的,婴儿纯净的眼睛可以看到超自然的东西。是故古人祭祀祖宗,常以受祭者的孙子为“尸”,以沟通鬼神,与逝者对话。用柔嫩的青草扎成的人与动物的形象具有沟通神灵的灵性,故谓之“刍灵”。送葬时,“刍灵”可以引导并护送死者去该去的地方,所以很神圣。送葬完毕,“刍灵”也就完成了使命,变得无用了,于是被堆弃于一边,最后一把火烧成灰烬,伴一缕青烟随死者而去了。



狗是人类的朋友,为主人看家护院,随主人围田打猎,很受人类青睐,所以人死后,儿孙们都要用“刍狗”来为逝者送葬,希望“刍狗”在阴间继续为主人服务。“刍狗”从制到弃再到灰烬,象征事物从生到灭的一个自然的过程。《道德经》上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思就是万物与百姓都有其从生到死的自然演变过程,天地不干预、偏私万物的自然演变,任由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不干预、偏私百姓的自然生活,任由人类社会自然发展。




子夏故坛


含义有三层:

01

刍,本义是草;刍狗,是指用草扎成的狗,春秋战国时一般用作祭祀之物,使用后会焚烧掉。

02

老子认为,万物对于天地来说,如同刍狗一般;百姓在圣人眼中,也如同刍狗一般。

一般的解释,认为天地没有偏私,对于万物没有偏爱,万物自生自灭,完全按照道的法则运行;

圣人也没有偏私,任凭百姓自然的生活,而不加干预。

这是一种主流的解释,它强调了道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时从统治者到普通百姓,都竞逐私利,党同伐异,社会失序,老子这么说正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抨击。

03

但是,这还不是全部。因为老子要表明这一点,论证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没必要借用刍狗,草木、沙石等等,都可以用,而且这些东西更通俗,更容易被接受。

所以,老子用刍狗,还有更深层含义。

刍狗,虽然是用草扎成的,但并不是无用之物,在祭祀时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而祭祀在当时非常重要,是很严肃的事情。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在祭祀中,刍狗有着独特的地位,即使被焚烧了,也是祭祀的一部分,有着独特意义。所以,刍狗,不是无用之物。

那么,天地不仁,把万物作为刍狗,圣人把百姓作为刍狗,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老子在《道德经》中已经回答了,第五十一章讲“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这正是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的态度,就像人们对刍狗一样,无论是用草扎成刍狗,还是焚烧它,都是在成就它,帮助它完成自己的使命。

所以,天地、圣人,都是在促成事物的发展,而不是限制他们,即使对刍狗也不例外。


孟章先生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其实这句话几乎所有的人都理解错误,要害是‘仁’字!

那么,何为‘仁’?提起仁字,很多人就联想到仁慈,仁爱,仁者爱人等等,然而‘仁’却是一个令老子非常讨厌,非常糟糕的字。

孔老二毕生所追求的,就是‘克己复礼为仁!’,用现代的语言阐述就是: 恢复奴隶社会制度的‘周礼’(顶层为周天子,第二层为诸侯,最底层为‘黎’: 供殉葬用的战俘或奴隶,考古发掘触目惊心!),所有的低社会等级的奴才必须首先向周天子效忠,然后周天子再向奴才们施仁。这就是孔老二的腐朽透顶的,以‘(周)礼’和‘仁’为核心的,危害中国2000多年的儒术!

所以,‘仁’是社会等级制的产物,只能出现在社会等级制(如周礼)中,这正是老子讨厌‘仁’的理由。‘道’视万物平等,绝不会要万物效忠与祂,再自上而下去‘施仁’于万物,而是让万物在平衡的环境下,任其自生自灭,这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本意,同样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思是一样的,圣人不要百姓向他效忠,也不施仁于百姓,而是保持一个平衡的社会环境,让百姓生生不息。

这就是老子的本意!

那么,忘掉孔老二的,伪善的‘仁’吧!


外星文明新时代


刍的本意是一个人在拔草,既然是拔草,一定是新鲜嫩的,拔草只能用来喂养家畜。所谓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圣人没有所谓普通人的偏私倾向,在他眼里,万民就像新鲜的青草扎结而成的刍狗那样,无恩无怨,神圣也好,无用也好,顺其自然就好,不作干预。

这里的“仁”,除了通常所说的“仁慈”“仁爱”,还有一层意思,即仁与“人”同意。孟子说;仁者,人也。《中庸》持此说:仁者,人也。东汉训诂学家刘熙说:人,仁也;仁,生物也。

因此,所谓“不仁”就是说不是通常的人,跟常人不同。古代祭天,把天人格化,看作是和人一样有意志、有知识,有情感的万物主宰,因此有“天人同类”“天人感应”之说。老子的“天地不仁”之说,就有天地自然,不与人同性。老子的观念,冲破古代天人同类的藩篱谬说,这正是老子自然哲学的基础。


问道黄老


《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两句话联起来说,就成了譬喻关系。首先,老子以相反观点提出,也就是以“不仁“,提出。那么,还有一个"仁“的观点。相反之,也就是"仁"。仁是一个放大关系,具各种表现形式,很难说完全,故,老子以"不仁"用"万物"与"百姓“为依据辨析。单从"刍"字讲,为草,这是字的本释,如果我们用“草"本字讲就无意义,况且草与狗合成词,那么"草狗"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草狗"能表达出意义吗?又,有人说,草狗是古代扎的草靶狗,用来祭祀的,历史上只有用牲畜祭祀的,不仅没有草靶狗祭祀,用狗祭祀也没有,用的是猪,牛,羊,活宰祭祀,也没有形成草靶的。应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解为“天地不仁,把万物不当物"才正确。“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应解为“圣人不仁,把百姓不当人"才正确,才说得通,才合情理。因此,"刍狗"一词,不能用“草狗"和"草靶狗“理解并解释。


古今336


“刍狗”就是用草结扎而成的祭品。我们祭拜天地,祭拜过世的圣人,祭拜自己的祖先,一定要准备些祭品,表示我们的诚意。

而这个“刍狗”非常有意思,在没有祭拜以前非常重要,不能乱动,不能搞脏,可是祭拜完了以后,根本不把它当一回事,随便就丢掉了。这是什么意思?四个字,叫作“自生自灭”。

天地让万物自生自灭,这看起来好像不仁。但是正因为天地不主宰万物,任万物自化,所以万物才得以生生不息,这正是大仁的体现。




庄梓001


刍,chú,一只手正在拔(用来饲养牲畜的)草,割草、拔草;也指喂养牲畜的草。象形兼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又(手)从草,表示以手取草。

刍狗,就是用喂牲畜的草编织成狗的形状。

相对于其他祭品,草狗是没有什么价值,用完付之一炬或丢弃。

那么这句话“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意思是不是:圣人不仁义,对待老百姓像草狗一样?

把老百姓当做草狗是没错,关键是“圣人不仁”,并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意思。

这话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我们知道老子的中心思想是“无为”,他的宇宙观中最本源的是什么?“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世间万物都是遵从“道”来自生自灭,不用“有为”来横加干涉。你的“有为”只会违背“道”的本意。在老子眼中,并没有好坏善恶忠奸,只有遵“道”无为和逆“道”有为。

那么在老子的思想里,人和刍狗有没有区别?并没有。天和地又有什么区别,也没有,不过都是遵循自然之道运转的机器而已,自然也不会有任何倾向,任何感情。道生息万物,并不自以为道。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无情,生万物而平等视之,任你自生自灭。“圣人”,是老子思想中接近道的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管理百姓,也没有偏颇轻重,一视同仁,任百姓休养生息。

所以,作刍狗没什么问题,只要圣人不折腾,天下就安生。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喜欢请点关注,谢谢。

梧桐树边羽


“刍”的本意是草,“刍狗”即用草扎的狗,用以祭祀。

  •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意思是,圣人不对百姓表露出自己的爱憎,在圣人眼中,百姓的存在应该与刍狗一样,生于有,归于无,近于道。

  • 刍狗的存在相对于万物来说是短暂的,相对于百姓来说是卑贱的,可有可无的。和水一样,利他无我,甘于卑贱。从道的角度来看,刍狗的存在状态是虚静守中,更接近于道。

  • 下文“橐籥(风箱)”与“刍狗”存在的状态对应。天地的存在就像一个风箱,风箱是有,风箱内的空间是无,天地这个风箱的鼓动是自然的,不为证明风箱的存在,也不为证明空间的不存在,

    无我无欲,所以天长地久。人的存在也像一个风箱,不同的是,人这个风箱的鼓动是为了证明自己存在,鼓动出的风是各种情绪和欲望,所以人不能长久。


木正战国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仁=爱,不仁≠不爱,不仁=不能施私爱。

刍狗=草扎的狗=普通的动物=不看作特别高贵的动物=不搞特殊化=人人平等

天地不仁=天地不能施私爱=天下为公=天下大同

因此,老子的本意是:天地不能对万物施私爱,要一视同仁,要天下为公,大公无私。

圣人也得这样,对待百姓,也要人人平等,象对待最普通的草狗一样,要一碗水端平!公平,公正!不要搞特殊化!不搞贵族阶层!


老许生活之体验


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定论,怎么理解的都有。个人试着解释一下,抛砖引玉吧。

理解这两句话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老子的主张,二是刍狗到底是什么意思。先理解第一点就容易理解第二点,合在一起就会靠谱一些。

老子是主张无为而治的,主张道法自然,人和万物一样也没什么了不起,也要道法自然,就是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连天都要法道,何况人乎?所以老子主张不要人为的去搞什么仁义礼智信。为什么呢,因为那会把人搞复杂把社会搞复杂,也不符合自然之道。因为你搞出来仁义礼智信,虚伪奸诈也就随之产生了,不信你看非洲大草原上的万千草木动物,没人给他们定规则,他们该生该死都各得其所,一样生机盎然。反而是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正所谓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到最后怎么办呢?今天的社会发展和世界形势好像也证明了老子的观点有道理。

由于老子是在天地之道的层面上,孔子是在人的层面上,这中间差距很大,即使后来儒家也讲究天人合一,但儒家是由人而天,老子是由天而人,甚至都没有把人单列出来考虑,所以老子看不起儒家那套学说,认为没用还制造了很多问题和一大堆麻烦,这也是孔子拜见老子回来后很长时间不说话的原因。

刍狗,是由柔软的嫩草编成的狗,是摆在祭司台上做祭品的,祭司完了就没人管了。

不仁二字在这个语境中是没有,没必要,用不着的意思。

这两句话中的圣人在老子的口中是指通天地之道的人。

由此来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两句话,大概意思就是:天地用不着或没有什么仁不仁爱,万物都顺其自然,真正的圣人也不讲究什么仁不仁爱,只是让百姓随其本性自生自灭。

个人理解,班门弄斧,欢迎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