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獨處,不交朋友不聯繫別人,是有病嗎?

鄧衍強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獨處,不交朋友聯繫別人,不為什麼,也肯定沒有病。

在很多人的意識當中,習慣把人際交往以及好人緣當做一種能力,卻忽視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

習慣獨處的人能在獨處中直視自己的不足之處,在獨處的時光中修煉自己,在獨處中思考自己未來的能力,會獨處就會成事。

有書君覺得獨處的人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過渡社交之後的自然迴歸

一個正常的成年人,有想法的人要做成自己喜歡的事,就必須要學會獨處。

在獨處的時光中修煉自己。

讓自己在獨處中修身養性,讓內心更加充實。因為他們確切地知道,獨處才能深刻地剖析自己的思想,瞭解自己內心世界的需求,激發自己的靈感,強化自己的大腦思維。

一個習慣獨處的人不懼怕獨孤,他會在獨處的時光中修煉自己,由內自省,因此才會減少自身缺點所帶給自己的麻煩。

他會在獨處的過程中學習從行為上約束自己,存在這種思維模式的人,將來必然會成就一番事業。

獨處往往是自我充電的最佳時機。懂得獨處的人,會讓自己提高得更快。

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寂寞是一個人的狂歡。

狂歡之後會更寂寞。中年人不交朋友、喜歡獨處,這是他們經歷太多之後的理性迴歸。""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什麼都明白了,什麼都看透了,開始做減法社交。

有幾個知心老友足矣。不想再多交朋友,不喜歡熱鬧,不喜歡喝酒狂歡。應付得累了,不如簡簡單單、安安靜靜來得舒服。

獨處不僅是一種求靜心理,更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獨處可以避免無效社交,""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看書學習、思考、旅行都會有所收穫。

所以,社會越浮躁,人越需要獨處。不交朋友,喜歡獨處,不是逃避,也不是自我封閉,而是自我保護,自我調理。

2、怕被他人影響而選擇獨處

獨處的人能過自律的生活。有主見的人不喜歡交朋友,願意一個人安靜地做自己的事。

牛羊總愛成群,猛獸才喜愛獨行。

學識境界已經高出周圍人一籌,鶴立雞群的思想高遠者,喜歡思考,在自己的世界裡對話,不願意與一群不理解他的人交流。獨處,就是最好最舒服的方式。

從“二八定律”來看,人群之中大部分人都差不多,但也總有極少數人會感覺到高處不勝寒,與人群格格不入。

""君子之交淡如水 ,小人之交甘若醴""。真正的朋友不常見面也是心氣相通,用不著隨時湊在一起增進感情。

不想交朋友並不等於沒有社會交往,不等於沒有朋友。

能獨處的人精神獨立,有自己的處世態度,不需要交換信息、交換服務,更不需要小人常慼慼。

朋友多想法多,事情也多,太顧及朋友的感受容易干擾到個人的想法和生活。獨處的人遠離了紛雜和繁蕪,內心只有寧靜。

有些人和事不值得去交往和在意,喜歡獨處時的安然,能享受獨處的時光。

所以不願意浪費時間去打擾別人,也不願意別人影響自己,不用抱團取暖,有自己寧靜的生活不需要聯繫他人。

3、自己的生活不需要別人參與

工作壓力很大,下班回到家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不需要別人的參與。

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性格偏內向,常常不自信。他們害怕自己不夠好,害怕被別人提及和談論,害怕被他人拒絕,害怕說錯話,害怕出醜,害怕出現尬聊的冷場局面。

他們怕受傷害,怕被騙,怕自己真摯的情感付出卻被他人無情踐踏,所以,在思想意識中 ,對於交友之事他們有一定程度的牴觸心理,常態下,他們更喜歡獨處。

這樣的人最好的生活方式自然是獨處。沒有他人影響和干擾。把時間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是非常好的選擇。

人在獨處的時光中,會真正的看清自己的需要,然後逐漸修煉出強大的內心。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人要獨處是為了內在的自我整合,經過一定程度的整合,內心也會趨於強大,在心性方面會更獨立。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凱利麥克戈尼格爾認為,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可以讓人冷靜,清醒, 這樣更容易受到積極情緒的影響,那些煩惱、焦慮,抑鬱情緒更容易得到釋放與化解。

所以,獨處求的是內心的清靜和安寧,有利身心健康。為減緩各種焦慮不交朋友而獨處,不願意被他人打擾,做自己喜歡的事也能增強自信心。

喜歡獨處,不交朋友不聯繫別人不是病。

有的人認為愛獨處的人天性比較孤單,人緣差,是一種能力差的特徵。其實不然,習慣獨處並非是一種寂寞,而是一種能力。

害怕獨處的感覺,是對兒童早期匱乏的反應。

害怕堅持立場或害怕依自己內心深處的需求和慾望來行事,其實就是沒辦法做自己,最後可能會對獨處感到恐懼。

年齡小不交朋友、喜歡獨處,需要引導。成年了,自己有內控力,不交朋友,說明不愛無效社交,不想擴大朋友圈。

現在許多人的心性都比較成熟、獨立。會給自己充足的獨處時間,讓自己清醒地認識自己,而後更加努力地生活。

獨處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自我選擇。獨處的人自信、充實、快樂。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忍受孤獨,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寂寞,能在喧囂中保持一顆沉靜的心,這是一種修養、一種智慧。

有些情緒會讓人害怕獨處。比如認為“沒有人想跟我在一起”。“我覺得自己不如那些有能力過快樂人生的人”。“我沒辦法做什麼事來改變它”。

會獨處的人則覺得有些交往純屬浪費時間,這種交往,不僅不能讓自己身心愉悅,反而感覺是一種負擔、累贅。

只要不厭世消極,不逃避現實,不自卑,獨處會讓你成為一個清醒和睿智的人。

不想交朋友,只是不想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社交上,這是一種成熟的生活態度,不代表與社會的脫節。喜歡獨處是放空自己、調整自己的方式,有時間思考,做自己喜歡的事。

一個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會利用閒暇的時間,去思考自己的未來,給自己的未來設立目標。我們要感謝獨處讓自己成熟、獨立起來。

有書君認為只要在生活中不懼與他人相處,也不怕自己獨處,有正常的交往能力,也能自己獨處,是自控能力強的人,完全沒毛病。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跟大家分享一個事情,我的一個小學同學,他在我們的群裡面一直都是潛伏狀態。而且他就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小城鎮裡也沒有離開,也不和我們這些同學聯繫。甚至是有的時候邀請他,他都不會去跟我們相聚。所以說我們這些老同學都把他遺忘了一樣。因為他不交朋友,不和同學聯繫,確實顯得很孤僻。


前些年我這個同學還自己開了一個火鍋店。他開的火鍋店我們都不知道,所以有一次我們幾個要好的同學去那裡吃飯,看著她就站在吧檯裡,我好奇地問他這裡有股份呀。他跟我說他是這家店的老闆。於是我們幾個同學邀請他,一會兒不忙的時候去我們房間喝一點。他也滿口答應,可是當我們喝的酒足飯飽的時候,服務員跟我們說老闆已經回家了。就是我同學這種冷冰冰的態度和不願搭理人的這種表情,讓我們從那以後再也不理他了。

我覺得不與同學們聯繫,還不願意跟大家交往,這種人不是有病,而是一種高傲,而是一種瞧不起人的表情。這種表現讓人無法接受,所以說對於這樣的人乾脆就別去與人家聯繫了。


伊春美食美客


我是79歲的老太婆,一生喜歡獨處,我沒有病。我喜歡看書寫字畫畫彈琴,也喜歡編織鉤織刺繡小手工,修改衣服。我有朋友,我交朋友的原則是性格坦率真誠,也和我一樣有某方面和我有同樣的愛好和興趣。我不會打麻將玩撲克牌,對於這些一竅不通,上場必輸。我喜歡一個人逛超市趕集,一個人遊玩,清淨省時間。若有情趣愛好相投的朋友我很喜歡與人交往同行。


用戶69007540349


人與人之間,少了太多的真誠相待,再純潔的感情,分開久了,也都會多少有些變質。

曾經有人告訴我,人的一輩子,最真誠的朋友不用多,只要一個就好。人重要的是交心。

環顧左右,可以一起吃飯嗨歌的人,有很多。可又有幾個能讓你,毫無保留的傾訴衷腸呢。

時間久了,索然無味了,便不再聯繫了。

畢業後,我幾乎從未參加過同學會。唯一的一次,是滿懷激動的心情,去見曾經最好的同寢室室友,結果人家冷冷的一句:你聯繫我見我,有事嗎?什麼目地?

那一刻,我無言以對。索性漸漸遠離那個圈子了。

生活在當下這個物慾橫流的年代,各種壓力接踵而至。人們在休閒時刻,更想一個人安靜的玩著手機電腦。

人們也越來越依賴電子產品,幾乎每一個人都在抱著手機刷屏。 我個人覺得這是種病,是社會的通病。


青鞋布襪的生活說


拿我自己來說,最好的朋友原來有3個,一個外地的2個本地的,本地的其中一個有很多朋友,以前出去喝酒聚會也會叫我,我跟他那些朋友也不熟,再加上我也不會喝酒,也不是那種愛鬧的,慢慢就不叫我了,也就不聯繫了,另一個本地的,以前我經常給他微信電話問問感情和工作的事,要麼不回不接,要麼就是好幾天才回個信,每次都說忙,他也是有很多朋友,一般不主動聯繫我,每次打電話了肯定是有事,要麼幫忙,要麼借錢,搞得我也慢慢不主動聯繫了。外地那個太遠了,偶爾微信電話聊兩句,也不怎麼聯繫😏


難得的糊塗


朋友你好。這裡是心理諮詢師老友手札,很高興回答朋友你的問題。


從我現在的日常生活來說,即便是週末休息、放假在家,也鮮少踏出家門,平時的社交活動也是能省則省。

與題目不同的是,我並不是喜歡獨處,而是確實有不少事情需要自己去做,也不是不喜歡交朋友、聯繫朋友,平時雖然會忙,但還會和朋友聊聊天。

我覺得生活中應該也有一部分朋友跟我一樣,雖然內心並不是想要一直過獨處的生活,但卻因為種種原因在過著像獨處的生活。


這些被迫過“像獨處”生活的朋友,他們其實是活在非常大的消耗裡,因為眼前的生活並不是他們想要的,只是迫於無奈,內心裡還是期待被人簇擁、自由自在的日子。

那這裡就又導向了另外一個問題:

我們是為什麼選擇獨處的。

而這個問題我覺得才是朋友你這個問題的本來面目。


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獨處、都想要獨處,可也確實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獨處。這是一個有趣的社會現象。

活在什麼樣的生活狀態裡,這是每個人的權利,不能單純的以“選擇獨處”來評判是否有病。

因為在這裡還有這兩個不同:

1、我選擇獨處,是因為我有能力獨處;

2、我選擇獨處,是因為我有能力享受獨處。

在這兩個條件的基礎上,“選擇獨處”與病就沒有什麼關係了。因為獨處與我們是互相配合、互相促進的協作關係。


但同時很多朋友是被迫選擇。比如基於原因:

1、我太忙了,忙的沒時間去做這些事情;

2、我太害怕社交了,所以我只能獨處;

3、我被人傷害過,我有創傷,所以我選擇獨處等。

如果是原因1的話,我覺得這也沒什麼,頂多帶來的影響是,獨處沒有給他提供促進作用,也在消耗他。

但後兩者,就有可能與社交障礙、社交恐懼、焦慮症等相關了。


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在於“選擇獨處”、“獨處”,而在於“為什麼選擇”。

相得益彰的選擇值得提倡,因為獨處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迫於無奈的選擇,要儘量減少,因為無奈終究帶來的是排斥;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可能就與一些深層次原因相關了,而這些深層次原因,說實話,還是早些解決的好。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希望我的回答能協助朋友你看到世界真實的樣子。祝好。


老友手札


飛花《作娟悟語》,隨著時代的進步;隨著互聯網的高度發展;隨著手機的普及;隨著網絡購物和快遞的便捷;給獨處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赿來越多人喜歡獨處,足不出戶就可以在家過活。

一,我是一個性格開朗樂觀,喜歡熱鬧和爰開玩笑的人。同事們說我一天不來上班就象好幾個人不來似的,大家沒意思。我喜歡唱歌,跳舞,打乒乓球滑冰等體育運動,而且我也是科裡活動的組織者。

二,一次疾病就全變了。由於長期在射線下工作,又加之進修學習和專家門診同步,免疫力下降,疾病找上我,只得住院治療。出院後不能在射線下工作了,在家養病只能獨處。期間讀書,聽廣播,錄製磁帶。現在我還保留著當年錄製的磁帶哪。

三,喜歡獨處肯定不是有病,是有病不得不喜歡獨處!這時我不交朋友也不聯繫別人,連閨蜜要來看我,我也拒絕。一開始獨處也不舒服,由於熱鬧忙碌慣了,還真倍感寂寞和孤獨。久了也覺得不錯。我讀了菜根譚,卡耐基,琥珀,項鍊,紅與黑,紅字,血字的硏究,廢都……等中外名著。

四,獨處促進思考;獨處感悟人生;獨處悟透紅塵;獨處啟迪智慧;獨處昇華潛在;獨處思維活躍。獨處是一種能力;獨處是高級的快樂;獨處是別樣的修行。獨處遠離塵世的喧囂和繁雜,能靜心安神,修身養性。

五,我嚐到了獨處的好處,便拒絕無用外交。魯迅說,浪費別人時間等於謀財害命。我認為浪費自己時間等於浪費生命。我也赿來赿喜歡獨處,我有更多的時間讀書,偶爾也寫讀書筆記和詩歌,全力投入爰好。獨處在自由的天地裡暢遊,真是不亦樂呼。回答題主,獨處絕對不是病!





文化領域創作者飛花娟


互聯網的高度發達,催生了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獨處,年輕人佔了很大的比例,在網上聊天,在網上交友,在網上看書,寫作,玩各種遊戲。只要不是太痴迷,應該精神上沒啥毛病。害怕的是上網己上癮了。不想學習,不想工作,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現實生活中不想與任何人交流,也沒朋友,天天迷戀於網絡遊戲,這樣的人基本上精神多少有點問題了。


我認識一位跟我年齡差不多的中年人,71年出生的,比我大三歲,玩遊戲十幾年了,幾乎天天都在玩,二十多歲也喜歡交友,有上進心,工作很積極,婚姻中的一點小不幸,讓這位當時有點志向的他徹定沉倫,他的母親己去世多年,父親和藹可親,平易盡人。也想管管他,這人沒壞毛病,就是不想幹活,他的父親很苦惱,慈父多敗兒。媳婦收入一般,有一個十多歲的兒子。他一天的事情幾乎就是玩遊戲,不太喜歡自己的媳婦,媳婦沒主見,拿他也沒辦法。他唯一的好處就是不打罵自己的媳婦。人基本上都廢了。除了玩遊戲,什麼也不幹,你們說氣不氣人。假如父親去世了,這個家該怎麼辦,孩子上高中,大學沒錢怎麼辦,你不考慮父親,媳婦,總要考慮孩子的未來前途。我只能說,這人極有可能精神有點毛病了。


父母的從小嬌慣,沒能讓孩子樹立獨立,自強,經濟上的獨立。這樣的人在中國少說也有幾百萬之多。跟任何人不聯繫,卻全然不自知,個人的悲哀事小,後代該怎麼辦呢?


所以,如果深陷網絡不能自撥的人,還是到精神科看看,因為,你的這種行為己跟正常人不一樣。跟正常人不一樣。就是精神上有毛病。這樣的人我相信精神上己經很嚴重了。在中國,這樣的人不多。但對社會家庭很消極。


7682849907825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獨處,不交朋友,不聯繫別人,是有病嗎?回答:這個問題不是病而是專心專注每一個人或者每一件事,記的我在青年的時侯,深深的愛上過一個人,七十年代是一個農村革命青年戰鬥在整治大寨田,修紅旗渠,工地紅旗招展,歌聲嘹亮,人人奮進的年代,我們當時的口號是“再苦再累不怕累,大幹快上戰山河”那時候我結識了一位戰地工友,我們真的是在一個戰壕裡,整治大寨田,也就是整平土地,三個人一組,我和兩個男同志,其中一個英俊而又帥氣的,而且有力氣的是我最愛慕的那位,按村稱,我叫他二叔,不是一個姓,,我們一輛獨輪車,載著兩個長方形糞婁,開闊一道土壕溝約三米寬,一米高,然後用鐵鍁,一鍁鍁裝上糞婁推向低方,推出土壕來,然後平壕,整平,寒冷的冬天,早上五點到工地,上午在那裡吃自家煎餅,鹹菜,工地提供糊糊,早上去了用鎬頭刨地,咚咚咚,一下一下的刨不動,地凍的硬的只能濺起一點土渣渣,這也活生生的把地刨開一條土縫把它一塊塊硬土搬掉,然後用鍁就好挖土了,這些累活二叔不讓我幹,自已首當其衝,當時工地的口號是,“冰凍三尺照樣幹,我們的工地無冬天,我們三個爭先恐後,裝車拉車推車,我只負責拉車,他的兩個一會推,一會裝,一會刨,從不攀比我幹多少,我們乾的熱火朝天,汗流夾背,但內心是快樂的,每當休息二叔總是遞來手巾讓我擦汗,吃飯的時候幫我盛飯,他家條件好,拿點好鹹菜她媽媽專冂煮的一個雞蛋拿給我吃,我幸福而又快樂,可好景不長,當時二叔大爺在城裡幹活讓他去幫忙,我一下子變了個人,不願說話,不願幹活,不願和人接觸,只願靜靜的一個人思念著二叔,,這個人的一行一動時刻浮現在眼前,回憶著過往的事,一幕幕一件件象電影布一樣展現著,幸福而快樂回憶著,什麼人在旁邊說話也聽不進,看起整個人象傻了,呆了,病了,只有這樣才能打發著無聊的時光,有人說,是有病嗎,怎麼孤獨任性,實際上不是病,應該是單相思,要是現在的青年人,可能體味不到那種純潔而真摯的愛,沒有表達,沒有肢體接觸,只是多看幾眼,心中都讀懂愛的幸福快樂,這種愛是深深的,而且銘刻一輩子,。


原桃香情真


當我發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一點都不純粹的時候;當我發現和別人聊天、談論事情,對方和自己格格不入的觀念時;當我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為了生活和家庭在奔波時;當我聽最好的老同學說同學會就是互相炫耀時……我慢慢地不再主動約見面,默默的不再把瑣事發到朋友圈裡…我穿上了穿山甲的外套,低下了鴕鳥的頭埋在溫熱的沙裡,我在家裡度過三餐和四季,卻找不到以前單純的友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