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和黃帝相較之下,哪位對中華的貢獻大,為什麼?

公義律師


夏朝是否存在,至今尚沒有一絲實證,還神話傳說中的黃帝炎帝了,"其實那時候根本沒有一個大的政體或文化體,各區域先民各是各的,那時也根本沒有形成中華民族認同,按照當代人的思維來考慮當時的歷史"。甚至是去解讀神話傳說中的故事,該有多麼的不靠譜(引號中是國家社科院研究員,許宏教授之語)


中56657804


炎帝,名石年,姜姓,羊圖騰。其著名後裔有烈(厲、連)山氏、共工氏、四岳氏、蚩尤氏。 據《禮記·祭法》記載:“烈山氏(臨魁)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植百穀”;《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一般認為“烈山”是燒山墾田之意,因此,烈山氏即為炎帝神農氏。約公元前3076年,烈山氏東遷與伏羲女媧部族聯姻聯盟,生少典氏,建立並發展起有熊氏部落,根據通婚習俗,少典娶了當地有蟜氏的兩個女兒,姐姐生下了炎帝,妹妹生了黃帝。也即少典氏第二代中誕生了神農氏的第一代。以上即黃帝軒轅氏和炎帝神農氏之間的關係。其間,少典氏(有熊國)政權和神農氏政權 在時間上是有所重疊的。總之,炎黃同祖並無異議。

黃帝一脈至公孫軒轅出道之前,炎帝一脈:承、臨、明、直、氂、衰、榆罔,總共歷經九世,傳位五百三十年;順帶一提,據此考證的話,那“炎帝”就指的是九個人。從第一位嘗百草的神農氏開始,到與黃帝公孫軒轅爭天下的炎帝姜克榆罔其實都是炎帝。但平日我們並稱的“炎黃”中,“炎”通指與黃帝齊名但相差五百年的那位神農氏,而“黃”卻通指黃帝一脈中的姬姓公孫軒轅。

時至公元前2752年,炎帝八世孫姜榆罔稱帝,在位第55年,“ 蚩尤 作亂,不用帝命。”《五帝本紀》、《路史》記載:蚩尤既有外國(沿海),稔知諸夏九黎終不能並存於世。又莫觀神農世衰,知事機不可失,乃潛鑄金類,以為利器,遂即率眾北向,以方抗中國。未幾,逐帝榆罔而自立,號炎帝,亦曰阪泉氏。也就是說,蚩尤驅逐了前一任“帝榆罔”,曾一度取得了聯盟的主導地位。“冀州之戰”,黃帝收繳了蚩尤部落的武器;之後,蚩尤攻打炎帝部落,炎帝求救於黃帝,引發了涿鹿之戰。最終黃帝“涿鹿奮戰,區宇以寧”。

炎帝(蚩尤)、黃帝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主要貢獻:

1、炎帝

制耒耜,種五穀,奠定了農工基礎。耒耜的使用和種五穀,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人類由原始遊牧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炎帝還是我國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種五穀,教民醫藥,教民製陶、繪畫,教民弓箭、獵獸、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樂、舞蹈,還教民智德。

2、蚩尤

蚩尤(鄒屠氏)部落及其“九黎”族,在當時是一個生產技術較高的部落聯盟,據有關史料記載,是蚩尤首先發現了自然銅,並且發明了金屬冶煉和金屬兵器的製造,並把它應用在軍事和農業生產中,為物質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蚩尤還是法規的最早創制者和施行者。

3、黃帝

發明歷數、天文、陰陽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紀年、文字、圖畫、著書、音律、樂器、醫藥、祭祀、婚喪、棺槨、墳墓、祭鼎、祭壇、祠廟、占卜等。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在使用人才上,訪賢、選賢、任能,因才使用。實行以法治國,設“禮文法度”、“治法而不變”,命力墨擔任法官、后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對比“三祖文化”不難發現,當時蚩尤統率的九黎部落,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一帶,大多是是一些臨進海河而壯大起來的部落,是當時三大部落聯盟中最強大的部落聯盟,其物質文明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他們藉助當地的地理、氣候、水源等優越條件,發明了穀物種植,已經開始由採集、漁牧、遊牧向農業、製造業發展,這是歷史和文明的一大進步,是對古代文明突出的重大貢獻。


來取笑


這個問題現在真不好回答。雖然《史記》等文獻,把炎帝與黃帝列為三皇五帝。也是一家之言。

炎帝和黃帝是兩個部落。炎帝,或許就是一個集合名詞。

如果就已有資料分析,炎帝部落主要貢獻在原始農業,黃帝部落則在原始手工業與原始商業。弓箭也是出自黃帝部落。倉頡造字,也是出自皇帝部落,他本人是黃帝史官。

不好過於細分,因為炎黃兩個部落結成聯盟後,就分不太清了。

隨著新石器研究的深入,這個問題會不斷得到越來越符合實際的回答。







文物樑子


炎帝


玩藝涵涵


這兩位都是神話中的人物,要是比貢獻,那得看誰的後人能發揮想象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