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陵之战:庞涓重蹈覆辙的背后,是孙膑料敌计险之精妙

桂陵之战,庞涓始败于孙膑;马陵之战,其战法与桂陵之战相同,亦采用了“围魏救赵”的战法,但一代名将庞涓为何再次败于孙膑,导致身死?在这背后,孙膑到底采用了什么方法,让庞涓重蹈覆辙?接下来,让我为您揭晓。

马陵之战:庞涓重蹈覆辙的背后,是孙膑料敌计险之精妙

公元前342年,魏惠王发起逢泽会盟,率先称王,但遭到了韩国、齐国等大国的不满。因此,魏惠王于一年之后发起了针对韩国的战争。双方发生激战,韩国不敌魏国,求救于齐国。

相同局势与雷同战法

魏惠王彭泽之会,轻信商鞅尊魏为王的计策,将魏国的战略重点从秦国转向齐楚。因此,齐魏在中原大地展开了激烈的博弈。而彭泽之会时,齐韩均未参与,可以说是站在了同一阵营里。一旦韩国被魏国占领或者投降魏国,则齐国不仅丢失了重要的盟友,还会在齐魏争霸中处于下风。基于这种情况,齐国必然要选择救援韩国;同时基于齐魏争霸的尖锐矛盾,齐军必然要寻找机会,最大程度的消灭魏军的有生力量,以保障自身以及盟友的安全。

马陵之战:庞涓重蹈覆辙的背后,是孙膑料敌计险之精妙

魏转变战略进攻方向

在上述情况下,齐国所面临的局势与桂陵之战时几乎如出一辙。一是魏军军力强大,远超齐国之上。齐攻魏,是以弱击强,兼之齐国远道而去,形势于齐国不利;二是救援的对象都远离齐国本土,更为甚者,韩与齐国相隔魏国而并不接壤,相比于赵国,距齐更远;三是魏军主力尽在异国,国内守备空虚,这给了齐国趁虚而入的可乘之机;但魏军一旦回援,齐军不仅将直接面临魏军锋芒,更有身处敌国腹地而四面受敌的危险。

总体而言,形势于齐国不利。齐国若想成功救援韩国,并最大可能达到消灭魏军有生力量,一方面必须最大可能的消耗魏军的战斗力,以降低魏齐两军战力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基于齐韩两国距离较远,齐国只能采取采取声东击西的战略,“攻其必救”,诱使魏军回师;同时,基于魏强齐弱的大势,齐军必须采取出奇制胜,借助有利地形达到才能达到歼灭魏军的目标。因此,齐国君臣采取的策略可谓陈旧:

救援时机上,为实现“疲魏弱韩”的目标,齐国采取了挽救韩国的方针,以最大程度借助韩国消耗魏军战力,与桂陵之战时救援赵国,选择“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 的时机如出一辙,其领军将领也依然选择了田忌与孙膑。

在救援方式上,韩国远离齐国,齐国若直接救援韩国,则需要穿越魏国的国土,孤军深入敌境,则情况不明,后勤不济,于战不利。因此,孙膑依然采取了“围魏救赵”的战法,做出攻取魏国国都大梁的态势。大梁为魏国经济政治中心,不容有失,魏军随之回师救援。

在歼灭魏军的战法上,齐军面对战力强大的回援魏军,正面交锋取胜较为困难,只能“以奇胜”,制造假象,诱敌深入,聚而歼之。如此战法亦与桂陵之战时相同。

马陵之战:庞涓重蹈覆辙的背后,是孙膑料敌计险之精妙

地理位置

除却战法之雷同外,更为关键的是,一方面,桂陵之战时,魏军从赵国邯郸回师大梁,匆忙救援,车马疲惫,全无意料,齐国中途设伏,占据先机;而马陵之战,韩国居于大梁之后,魏军回师途中齐国无法设伏。魏军回师大梁后,方出兵追击齐国,再想伏击,颇为不利;另一方面,魏军领军的将领为太子申与庞涓。庞涓作为战国名将,又为桂陵之战的亲历者,面对相同的局势与雷同的战法,已然占据先机。一旦庞涓汲取教训,稳扎稳打,魏军将立于不败之地。

料敌之精与诱敌之法

魏军回师大梁后,旋即气势汹汹展开对齐军的追击;但基于桂陵之战的教训,魏军步骑相合,稳步前进,完全不给齐军可乘之机。表面上看齐军已因战法之雷同,失却先机;但魏军也并非没有破绽。

一是魏军轻视齐军的心态并未改变。说到这里,大家不要意外,桂陵之战虽然齐国取胜,但并没有真正打疼魏国,魏强齐弱的局势并没有改变,再加上魏武卒悍勇,战力彪悍,而齐军素有怯弱之名,更让魏军拥有了轻视齐军的理由。

二是庞涓此人,向来量小而自负。桂陵之败后,必然复仇心切,急于洗刷耻辱,已然与魏军必胜策略之求稳相悖;况且齐军战法如此陈旧,无形中反而增加了庞涓“料敌于先”的自负心理。

三是基于桂陵之战的教训,魏军必然齐军诱敌之术充满戒备,反而会更加重视情报的收集工作,以从各种迹象明确齐军的真实意图,确保稳妥。一旦情报给出齐军怯弱的证据,以魏军之心态、庞涓之性格,必然不会放过追击齐军的机会。

马陵之战:庞涓重蹈覆辙的背后,是孙膑料敌计险之精妙

孙膑减灶

基于以上认识,孙膑很快给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完美的掐住了魏军的以上三点破绽: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从孙膑的这一席话,足见其料敌之准。大家仔细想想,怯懦者面对凶悍者的追击,其第一反应必然是逃跑。而基于魏军轻视齐军的心态,以魏军之强追击齐军之弱,必然会让魏军产生齐军怯弱逃跑的认识。而孙膑要做的,便是最大程度的制造假象,加强魏军的这种认识。而庞涓对齐军诱敌的战术已然熟悉,如果齐军采取如桂陵之战时“主动迎战佯装失败”的策略,必然会引起魏军的警觉;如故意丢盔弃甲于沿途,以田忌、孙膑治兵之法,必不至于此,反而显得做作痕迹太过明显。此刻,任何明显的行动都会引起魏军的戒备,而破解之法就要从魏军应对诱敌之术的方式—进行情报收集来入手了。对于魏军来说,情报既是掌握齐军情况的一手资料,且收集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中,颇为可靠;对于齐军而言,通过制造假情报能无形之中干扰魏军的判断,可谓隐蔽至极。而减灶诱敌法则可不动声色的制造齐军因怯弱而逃跑的假象。因为鉴于灶火为军队饮食补给之必须,一方面能直观的反映出齐军的数量,另一方面如此细微处,造假的可能性较低,必然是魏军情报的重要来源处。而秉着做戏就要做全套的精神,灶火逐日降低,反映出齐军人数在逐渐减少,更一步步加强了魏军关于齐军怯弱逃跑的认识。

按理说,即便如此,若魏军一心求稳,则齐军也只能是“演戏给自己看”,但别忘了桂陵之战可谓是庞涓之耻,以其自负与狭隘,若齐军大张旗鼓佯装失败,庞涓心中有疑,必然不敢贸然行动;但如今齐军并无任何明显行动,完全是一心逃亡的迹象,反而刺激了庞涓的复仇欲望,助长了其自负心理。

马陵之战:庞涓重蹈覆辙的背后,是孙膑料敌计险之精妙

马陵之战示意图

在孙膑的细致谋划下,庞涓果然相信了齐军怯而逃亡的判断,舍弃稳步追击的战略,做出了“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的决定。

计险之秒与巧设伏击

魏军虽做出了脱离步军追击齐军的决定,但如想让魏军真正进入伏击圈,亦存在一定难度。伏击地点如选在大家都知道的险峻之地或位于偏离齐国的方向,则必然会引起庞涓的警觉。一是庞涓必定具备险地设伏的军事常识,险峻之地一旦众所周知,会让庞涓提前感知到齐军的谋划;二是齐军逃亡,必然焦急,渴望早回齐地,其方向必然直指齐国,如齐军逃亡路线迂回或者偏离齐国,则令人生疑。

但孙膑选择的伏击地马陵完美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一方面,马陵位于齐国境内,且一般情况下,引诱敌军万不会将战火引导自家国土上。但齐军反其道而行之,偏将魏军往齐国国土上引诱,愈发加强了“齐军怯逃回齐的假象;另一方面,马陵亦非人尽皆知的“险地”,从而降低了魏军的戒备心理,且因其为齐地,魏军必然陌生。此外,孙膑严格计算魏军的追击时间,使其于“天黑”之时到达马陵。此时“天黑”,于魏军则察敌不明,于齐军则料敌于先,占尽先机。

正是在这样的计策下,魏军最终进入到齐军设计好的埋伏圈中。但基于魏军战力之强大,一旦有效组织起防御,导致齐军无法速胜,局势陷入僵持,等到魏国步军赶到,伏击难免功亏一篑。而在如此困境中,魏军唯一的希望便是名将庞涓。

同时,庞涓毕竟为名将,一旦逃生,对齐军威胁太大;即便被擒,杀之亦为忌讳,此外,两人恩怨也须了结。基于此,孙膑必须于战场上置庞涓于死地。

马陵之战:庞涓重蹈覆辙的背后,是孙膑料敌计险之精妙

庞涓之死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孙膑如此行为,看似简单,却极有深意。一方面,魏军举火看之,则给了齐军集火的目标,万箭齐发,生存概率太低;另一方面,即便庞涓侥幸不死,但向来高傲量小,一败于桂陵,二败于马陵,堪称之奇耻大辱。孙膑此举,是对庞涓的赤裸裸的嘲笑与讥讽,战国士子多重名节,何况头顶名将荣誉的庞涓?如此行为足可成为压垮庞涓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彻底断了庞涓之生路。果然,庞涓最终因羞愧而自杀,庞涓一死,魏军亡也!

孙膑兵法有云:料敌计险,不察远近,……将之道也。所谓料敌,即清楚敌人的形势;所谓计险,为清楚地形的险要,这与孙子兵法强调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是相通的。马陵之战,孙膑凭此兵法,终使庞涓重蹈覆辙,魏国元气大伤,齐国则迎来了争霸的大好局面,之后得以“徐州相王”。而主角孙膑,从此功成名就,留下千古美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