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杜甫在生前并没有名气,不知道是谁吹了一下就慢慢成诗圣了,是这样的吗?

特斯拉2019


生前他是一个无名小卒!随便拿出一个诗人名气都比他大。

不是因为他写得不好,而是因为当时是盛唐,盛唐对诗歌的审美取向是李白风格的,大气,雄浑,豪迈,是剑,是酒,是千万人吾往矣的杀气冲霄。

可是杜甫的诗呢?严谨,细密,质朴,精工。这不是大唐人眼里美好的诗歌。

所以当时的唐人编写唐诗集的时候,根本没有杜甫的份!

直到杜甫死后,不过小可以前写过一篇,实在懒得旧瓶装新酒了,就无耻复制粘贴罢了。以下是原文:

公元813年的某一天,已经成为当时著名诗人的元稹正在家里读书,忽然下人来报,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年青人求见。

元稹或许是想起了从前,或许是心生好奇。便接见这了陌生的年青人。

这个年青人说他姓杜,叫杜嗣业。他背着祖父的遗骨从耒阳一路乞讨,要回到河南故乡,途经这里,便请求相见。他的祖父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他的来意极为简单,就是请元稹为自己的祖父写一篇墓志铭。然后,把怀里珍藏的杜甫诗稿取出来递了上去。

我想元稹当时一定感到非常好笑,一个几乎从来都没有听说过的人,一个身无分文的人,想让自己为他的祖父写墓志铭?

他是元稹,是当时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找他写墓志铭,且不说需要拿出相当于他数年薪水的银两来,就算是拿得出来,他也未必肯写。

这个姓杜的年青人提出的要求,不是单纯,而是幼稚!

更重要的是,这个杜甫是谁?

或许是出于礼貌,或许是被杜嗣业的真诚或孝心所打动,元稹打开了诗稿,读了起来。

一读潸然!

再读断肠!

三读神伤!

他万万没有想到,手里这一卷发黄的诗稿,竟满拥有这么真诚无尘的情怀,诗里万般精彩的意象,结构,声律,修辞。更有浓到化不开的情怀,亲情,友情,爱情,人事,世事,感怀,羁旅,更有那个年代悲天悯人的胸怀。

这是一卷圣人的诗稿!

元稹一定像后世的许多读杜诗的人一样,读着读着就哭起来。他想起了古人,想起了自己,想起了理想,想起了这纷乱繁杂的人间。

他认为,能够为杜甫写墓志铭是一种荣幸,天大的荣幸!

于是不久之后,《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出世了,元稹在这篇文章中如此评价杜甫“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这个杜甫是什么人?竟然得到元稹如此之高,并且如此排它的评价?

由于元稹在文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随着这篇文章,杜诗也流传了开来。无数文人都不约而同地想看一下被元稹推到诗坛顶峰的那个人,诗到底写得如何?

所有文人都被震撼了。

没有一个人批评,没有一个人质疑,没有一个人否定,在中国文学史上,杜甫和杜诗第一次完整地站在世人面前。

韩愈读着读着哭了,

白居易读着读着哭了,

连唐文宗读着读也着哭了,

无数文人无数诗人读着读着都哭了。

那一年大唐的泪水只为杜甫而流。

那个一生颠沛流离连被子都没有连饭都吃不上连官都不是的杜甫,一步成圣!

从那之后,中唐,晚唐,两宋之交,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清末民初,每到乱世衰世,无数诗人都以杜甫为目标,为偶像,为寄托。

诗德双绝,名垂万古。


亦有所思


事实上,杜甫在生前就非常有名望了,可以说是粉丝遍布天下。

最近几年,网上一直有这种谣言:生前到死,杜甫只有三五十个粉丝,他是死后才成名的。

这不符合真实的历史。事实上,杜甫的名气一直很大,大概在安史之乱后就取得了与李白齐名的地位。

举几个例子。

在《旧唐书·杜甫传》中就明确写道:

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元和中,词人元稹论李、杜优劣曰: 予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总萃焉。

由此可见,杜甫很早就与李白齐名了。

由于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所以杜诗的那种沉郁顿挫之风,更得文人圈子的喜爱。

同期,唐代文学家任华曾分别写有《杂言寄杜拾遗》、《杂言寄李白》,讴歌这两位顶级诗人,并形容杜甫之诗,“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个,诸人见所作无不心胆破”。

杜甫:名气太大,我很苦恼。

由于名气太大,杜甫有时候是非常苦恼的。

杜甫的诗歌在当时广泛流传,同代人郭受《杜员外兄垂示诗因作此寄上》诗称杜甫“新诗海内流传遍”。

对于这种情况,杜甫《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叮嘱:念我能书数字至,将诗不必万人传。

杜甫的想法是,不希望那么多人传播他的诗歌呢。

总而言之,杜甫还活着的时候粉丝就遍布天下了。





HuiNanHistory


大家好,我是小阿蛮。近几年专注于研读古诗词,希望能和大家多交流分享。



一、杜甫活着的时候,不仅生活困难,而且真的名气不大


如楼主所说,杜甫生前真的没有什么名气。我们现在经常说“李杜李杜”,仿佛杜甫和李白是平起平坐的样子。其实并不是。他们两人,李白始终是一个优越者的身份存在的——不仅生活条件优越,李白的名气在当时也非常大,上到皇帝、王公大臣,下到平民百姓,都是李白的粉丝。


例证可以找出很多。试举一例:唐代的时候,有编选当代诗人作品的风气,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当代著名短篇小说选”、“百佳抒情诗选”这样的图书。现在流传下来的唐代人选唐代人诗歌的作品集,叫“唐人选唐诗”,中华书局曾结集出版过,有十种。但是在这些选集里面,杜甫的诗一共选了多少首呢?不多,只有7首!而且,还是只在韦庄编选的《又玄集》中才出现,其他的选本,压根就没有选录杜甫的诗歌。


这种情况的出现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写作风格、题材、甚至是圈子等方面的因素,但也很能说明一点:杜甫在当时是名气不大的。咱们可以现在的著名作家为例,哪怕是一本诗歌选集,都可能选用某位著名小说家的诗歌作品。为什么呢?因为他太出名啦,不能没有他呀!



二、元稹的吹捧


一直到元稹的出现,杜甫其人其诗,才开始在我们的文学史上发生了改观。但是说实话,这件事真的有偶然性


元稹对杜甫的评价(吹捧),出现在他给杜甫写的墓志铭上,叫《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其中重要的几句,引文如下:


至于子美,……兼人人之所独专矣。……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元稹对杜甫的评价非常高,说杜甫集合了前代诸多大诗人的所有优点,是集大成的人,没有人能像杜甫这样的。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第一,元稹写的这篇文章,是

墓志铭。墓志铭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是说好话!恨不得把世间所有的好话用搬过来用上;第二,元稹为什么会给杜甫写墓志铭?事情就是这么凑巧。杜甫的孙子杜嗣业要将先人(包括杜甫及杜甫儿子杜宗武)归葬祖坟,路过江陵的时候,就去找当时被贬在江陵做官的元稹。元稹就是这时候写的这篇墓志铭;第三、当时的元稹还正年轻,锐气正盛,所以有意发表高调的、反常人的言论,在情理之中。


此后,元稹和白居易还发表了关于杜甫的评价,总之都是吹捧杜甫的。当时的文坛大佬韩愈有点看不惯,就说了几句话来反驳。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杜优劣论”。篇幅关系,不便在此讨论。日后有机会可以再说。



三、诗史和诗圣


我们现在评价杜甫的诗,说是“诗史”;评价杜甫这个人,是他是“诗圣”,那都是杜甫去世很长时间之后才出现的事情。但和元稹没有关系,这个需要说明一下。


最早评价杜甫的诗为“诗史”的,是晚唐的孟棨,他在《本事诗》中说:


杜逢禄山之乱,流寓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号为诗史。


而称呼杜甫为“诗圣”,则是宋代以后的事情了。宋代的苏轼、秦观等人,对杜甫和杜诗推崇备至,甚至有人将杜诗和周公制礼相提并论;明确使用“诗圣”来称呼杜甫的,应该是清朝的王嗣爽,他在《梦杜少陵作》这首诗中说:


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


青莲就是青莲居士李白,我翁就是指杜甫


杜甫和杜诗在我国的文学史上的接受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上述这样。当然中间还有很多的变化和演进过程,那就是更专业的学问啦。


我是小阿蛮,希望我这篇简单的梳理能帮助到大家。

感谢大家的阅读支持,记得多多点赞哦。谢谢啦。



小阿蛮


杜甫生前没有名气,不知是谁吹了一下才慢慢成了诗圣,我觉得不是这样的。村甫虽仕途失意,半生贫困潦倒,没有名气,今人难已说的十分清楚,可诗史,诗圣之名,确非靠一人之吹,所能成就。

杜甫的诗圣之名,是有他诸多旷世诗作及高超艺术才思,一颗忧国忧民的情怀所决定的。与生前的名气并无多大关系。

杜甫之诗,众体兼备。长于古体,犹善律诗。五古,七古铺陈展叙,抒怀议论,回环往复,气势宏伟。

五律,七律,韵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蜻练,形象鲜明。可为唐代律诗之楷模。又开唐代乐府诗运动之先河。风格多样,而以沈郁顿挫为主。在中国文学史把现实主义的诗学创作推向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又一高峰。

读读杜甫诗集,三离,三吏,三别…………及诸多诗篇,我想才能知道,诗史诗圣,不是靠吹就能成就的!


净心修道


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虽然两个人,现在是两座中国文学的诗歌高峰。但两人生前,境遇却完全不同。

简单来说,就是李白一生,是真的不缺钱的,起码,不缺少喝酒吃肉钱。而且,就算他有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他自己个儿选的,人家故意选的生活。

但杜甫,却是真正一生潦倒,经常是举债度日,甚至,晚年生活在一条小破船上,连个屋子也没有。

所以,李白的诗豪迈;而杜甫的诗更接近真实生活,更穷苦。

当然,这也跟两人生活的主要时代相关,李白主要生活在盛唐;而杜甫生活在唐朝乱世之时,唐朝已经走向的衰落,国内到处是战乱和乱民了。

李白生存的时候,大唐诗兴啊,普通人,都读诗;可杜甫生活的时候,普通人,就是为了保命,连贵族,都不读诗了。

所以,杜甫生前无名,也正常了。时代不同。


董江波


杜甫生前名气大不如李白,后来诗名大盛,一度超越李白,但不是那个人想吹就能吹起来的。

唐诗之盛,盛在盛唐,安史之乱前以李白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乱后杜甫代表的现实主义双峰对峙,杜甫以积极入神精神,勇敢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以高妙艺术手段表达国家安危.人民哀乐的思想感情,杜诗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都是别人难以企及的,后人称他为"诗圣",将其作品称为"史诗"是有道理的。但在当时,李白声名远扬,杜甫名不如他确是事实。安史之乱后,诗人想浪漫也浪漫不起来了,现实主义风格成主流,诗人们重新审视杜甫,对他评价逐渐高起来。杜甫之后,诗坛呈两派,白居易为代表一派包括元稹.张藉等,韩愈为代表一派包括贾島.孟郊.李贺等,两派都源於杜甫,前者对杜甫的继承重在敢於正视现实,抨击黑暗一面,并力求语言通俗流畅生动,易为读者接受,后者则继承杜甫的刻意求新.富于创造性,开拓新境界,他们的诗往往幽辟,苦涩,冷艳。

杜甫去逝四十年后,杜甫孙子找元稹为其爷爷写一墓志铭,此时元稹与白居易为当时诗坛领袖,元稹在墓志铭中写道:″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讲李白"诚亦差于子美矣″。元稹认为,杜诗在思想性,题材内容的丰富性上显然超过李白。两年后,韩愈在一首诗中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第一次把李.杜相提并论,韩愈身份很高,其言影响很大。到了北宋,王安石.苏轼.欧阳修等文坛名流无不对杜诗交口称赞,出现抑李扬杜的情况,到元朝,诗人方向提出一祖三宗说,将杜甫奉为诗坛鼻祖,杜甫被戴上诗圣光环,影响超过李白,从清代到民国,众多诗学研究者又把杜甫推高一级,出了不少研究杜诗专著,影响极大,截止上世纪七十年代,研究李白诗的学术专着500余本,而研究杜诗专者达2000多本,杜甫在诗学领域全面超李。但李白的性情气质历来被人喜欢称颂,当今学者多是将二人并称,不喜欢分高下。


李白像,

杜甫像。


瀚墨寻梦


杜甫,公元七一二年(唐玄宗先天元年)一一七七O年(元和八年)。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前确实没有名气。他在晚年的一首"南征"诗中写道:"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就可证实这一点。

公元七七O年冬天,在湘江的一条小舟上,贫病交加的杜甫写下了"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后,永远地离开了那个世界。

他死后,家人无力安葬,把他的灵枢厝在岳州。四十三年后,八一三年),他的孙子杜嗣业经过很大的努力,才从岳州把杜甫的遗体搬运到偃师,移葬在首阳山下。在杜预墓的附近,杜审宫墓的旁边。

杜嗣业在搬移他祖父的灵柩时路过荆州,遇见诗人元稹,元稹给杜甫写了一篇墓铭。他说,自有诗人以来,没有杜甫这么伟大的。说杜诗"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

唐末孟棨的本事诗提到杜甫"当时号为诗史。","新唐书"说杜甫"世号诗史。",到了宋代,凡提杜甫,必伴以"诗史。"


木山文



首先我也肯定,杜甫生前不管是这个人,还是他的诗,都没有名气!

为什么这么说?其实盛唐的时候,有名气的只有两种人:当官的人、和当官的人关系好的人。当官的人的代表就是:张九龄(当朝宰相,孟浩然、王维都争着给张九龄写诗)、王维(年少神童、监察御史等官)、王昌龄(结识张九龄、孟浩然、王维、李白,不火都难)、李白(虽然只是个翰林,但毕竟是给皇帝写诗的);和当官人关系好的人:孟浩然(认识张九龄、王维、李白)。这里面没有杜甫啥事。


那么为什么杜甫这个人和他的诗都没名气?

唐朝不像现在啊,现在即使是个草根也可以通过网络爆红,俗称网红,比如“蓝瘦、香菇”“凤姐”“表情哥”等等。那时候唐朝可没有网络,要想火只能靠实力、靠当官。有才学才能当官,能当官别人才能认识你,认识你才能在文人圈火起来。所以其实古代,这些写诗、写小说的或多或少都当过官,老百姓一般大字不认识一个,根本没有草根明星。


而杜甫呢?他这一辈子其实也单过官,但都是小官,影响力可忽略不计的那种。举个例子,当时李白火的时候,杜甫还是一个穷酸书生,只是李白众多粉丝里面的一员而已。所以杜甫给李白写过很多诗,李白就给杜甫写过一两首。


到了四十岁杜甫才得到一个河西尉这样的小官,而且这个官没当一年,安史之乱爆发,就什么也不是了。开始了后半生穷困潦倒,风雨飘摇的后半生。真的是想出名都难啊。



那杜甫为何现在与李白齐名了呢?

杜甫出名都是杜甫去世很久的事情了,他的出名有一位功臣,那就是元稹。

杜甫在离世前曾经告诉自己的儿子,想要魂归故土、落叶归根,希望能够葬在河南老家。结果她儿子也是穷光蛋,无法完成父亲遗愿。在杜甫离世43年,杜甫的孙子杜嗣业虽然经济实力也不是很好,但是他看到祖父的诗歌想到祖父的遗愿,还是二话不说就做了。

杜嗣业在回河南老家的路上,听说了元稹到了这里。杜嗣业心里明白自己祖父的诗歌造诣有多高,他不忍心一个文采斐然的大文豪就这么被掩盖在历史中。于是杜嗣业想尽一切办法,最终他见到了元稹。在元稹看到杜甫生前所写的诗之后,肃然起敬的他二话不说就给杜甫提了墓志铭,并给杜甫一生所做的诗歌写了一个序。

元稹当时已经在文坛和朝堂内有了一定的地位,他评价好的东西一定会有追风者跟着学。元稹看完杜甫的诗歌之后,对杜甫进行了极高的评价,甚至说李白可能都不如杜甫!正是因为这些极高的评价,杜甫的名字瞬间让人们所熟知。而当时的皇帝唐文宗也听说了杜甫这一号人物,于是找来了杜甫的诗歌来品鉴。在看到杜甫诗歌的字里行间都会浓浓的爱国情怀,满满的都是大爱精神,唐文宗也成了杜甫的粉丝,在宴会上也经常诵读。


就这样杜甫火了起来,一直火到现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每天读诗词


是这样的。

杜老师一生,很悲惨。虽有诗才,但似乎不大乐意从事工农商贸、也未正式考取公务员这个光荣神圣的职务,平生正经职业,也只是做过一段时间库管员,还有几天剑南节度府的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捡大的官衔称呼叫杜工部。

他有诗才。可惜缘于自己是穷魂饿骨命,不得仕途,只好以诗为破碗,乞食于权贵之间。也正是由于经历惨淡,感悟了低层人生的辛苦悲酸,写了些为低层人代言的诗句。如安得广厦……如路有冻死骨……等。这些诗句对一个权力集团推翻另一个集团大有宣扬用途,也迎合了低层阶级思维。所以,"后来的上面",把他尊为诗圣。他出名了。

比如把他放在美帝国,杜老师不会成为诗圣。因为他明里暗里讽刺、攻击政府领导不力,使得他怀才不遇、命运不济。这种错误思想会被批倒批臭的。


当代诗词精品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是后世的评价。但是在他活着以及死后的许多年里,却没有引起人重视,理由如下

  1. 晚年生活凄惨,交友是有几个,但是救济他的朋友,只有严武一个,仅严武重视
  2. 他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但他实际的最大官职,只是左拾遗,就这样低了还经常被贬,国家也不重视他
  3. 在世时关于他的资料几乎没有,只有6名诗人共11首诗。而且都没有提及他是诗歌和伦理观点的模范。

正面评价

白居易,他推广了杜甫部分作品伦理观点,尽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这些观点。

韩愈,他撰文以此批驳反对李杜的声音,捍卫了他们的美学地位。同时,这两位诗人的诗文中都有杜诗的影子。

现实主义开创者

公元十世纪初,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找到了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这一个时期,中国刮起了“新乐府运动”的狂潮,杜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启发者备受推崇。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诗圣

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

此后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

“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而杜甫更广泛的影响是,杜甫的作品将律诗从文字上的游戏变成了抒发政治抱负的载体,对后来的诗人政治题材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宋朝理学的发展确保了杜甫作为诗的典范和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苏轼阐释了理由:

“古今诗人众吴,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他思考的能力铸就了他的影响力,出于他对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向往,他深受政治家的推崇,改革家也学习他对穷人的悲悯,文学家学习他在艺术手法上的创新。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 《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

在当代,杜甫对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而他本人因为使用“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

海外影响

杜甫对后人的影响还有道德方面的。

二十世纪,美国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认为杜甫所关心的是人跟人之间的爱,人跟人之间的宽容和同情:

“我的诗歌毫无疑问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响。我认为他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和荷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亲切”。

1481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叫《杜诗谚解》。

他对日本文学影响相对较晚,直到十七世纪他在日本拥有和在中国一样的名声

名人打卡

唐代韩愈:①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题杜工部坟》) ②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唐代白居易:(杜诗)贯穿今古,缕格律,尽工尽善。(《与元九书》)

唐代元稹:①杜诗浩荡津涯,处处臻到。(《叙诗寄乐天书》) ②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酬李甫见赠》)

北宋司马光: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续诗话》)

北宋苏轼: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王定国诗集叙》)

南宋陆游: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

近代鲁迅:①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刘大杰《鲁迅谈古典文学》) ②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名人·杜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