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怎麼少見北方遊牧民族南下中原?

用戶52102947780


怎麼沒有呢?

東漢困於民族政策的錯誤,內附的南匈奴表面恭順,實際經常進行騷擾。

我們知道的一個著名例子就是蔡琰。

蔡琰是大儒蔡邕之女。190年,蔡琰嫁河東衛仲道,不足一年衛仲道死。蔡琰為婆家怨,又沒有子女,所以硬氣回去老家陳留郡。

父親蔡邕死後家族衰落,大約在193年至195年間,蔡琰被南下的匈奴人掠去奉獻給左賢王做妾。207年,曹操平定北方殘袁勢力,聽說故人蔡邕之女流落匈奴,派使者贈禮物索要,左賢王恐懼曹操兵威才送蔡琰迴歸中原。

如是,匈奴騎兵自草原深入一千多公里到中原腹地的河南陳留掠奪漢民人口,可見類似行為必不少見,只是沒有表面的大規模越境,地方官故意視同不見而已。


四川達州


即使面對孫劉兩家的強大威脅,曹操在對外打擊外族入侵上面絲毫沒有“慫”過

三國時期的魏國佔據了北方中原地區,在那個年代,中國的經濟中心一直都在北方,一直到了唐朝,中國的經濟重心才逐漸轉移到了南方地區。當時的曹操是劉備口中的“國賊”。但即使面對孫劉兩家結盟的情況,曹操依然沒有被擊垮,反而越戰越勇。由於魏國佔據了漢朝的北方領土,也就不可避免地依靠一家之力來對抗北方遊牧民族了。

當時的烏桓在袁氏殘餘勢力的許諾下大舉向漢朝發起了進攻,但不幸地是他遇到了曹操。可能有人會問這個烏桓怎麼跟袁氏勢力勾結起來了。其實袁紹在敗於曹操之後,袁氏殘餘子孫為了重奪領土,只好勾結與北方遊牧民族烏桓,並許下了豐厚的條件,烏桓才答應出兵。此戰烏桓派出了精銳兵力氣勢洶洶的來到了漢朝邊境。

當時的曹操手下有著三大精銳部隊,它們分別是青州軍、虎豹騎和虎士。他們是曹魏的立國之本。面對來勢洶洶的外敵,曹操率領萬餘精銳騎兵採用“閃電突襲,大迂迴”的戰術奇襲烏桓大本營,一戰打的烏桓丟盔棄甲使得曹操在北方威震天下,至此在曹操掌權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再也沒有南下過。

雖然曹操和孫權、劉備一直窩裡鬥,但是他們都是大漢的臣子,在面對外族入侵上面絲毫沒有手軟,三國真的是一個令人憧憬的時代啊。


湯姆貓談歷史


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大草原上會不斷經歷各種的民族興衰和變化,而且這些民族的開化水平比較低,一般都不會留下文字記錄,所以這些遊牧民族的記載大多數是出現在我們的史書中。

如果這些民族和當時的我們交流碰撞頻繁,就會留下比較詳細的記載,如果比較弱小,裡中原內地比較遠,就會自己興起和消亡而很難在歷史上留下記錄。


漢代的時候,北方草原最強大的民族是匈奴,但是從漢武帝開始一直到東漢都在持續不斷的打擊匈奴,到了三國時期,北方草原的霸主已經從匈奴變成了剛崛起的鮮卑族。

只可惜的是,在三國時期,鮮卑族自己的雄主檀石槐病死了,鮮卑族再一次從統一的部落聯盟變成了各自為戰的分裂狀態。換句話說,就是在三國時期,北方最強大的鮮卑族也正好處於分裂狀態,鮮卑族內部也是各自攻佔不休,根本沒有能力南下中原。


而且在三國時期,佔據北方的曹操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盛的,這使得曹操可以底氣面對來自北方的騷擾。在曹魏時期,曹操打敗了北方的烏丸,向西進軍打敗了西部困擾東漢百年的羌人,並以強盛的軍事力量震懾北方的鮮卑族不敢南下。

綜上,三國時期北方的少數民族不敢南下,是因為草原最強大的民族鮮卑本身也是處於分裂狀態,而佔據北方的曹操亦是軍事力量強悍,可以震懾住他周邊的少數民族。三國雖然是亂世,卻也是中國軍事力量極度強盛的時期,不單是北方的曹魏可以震懾遊牧民族,就連較弱的蜀國都可以鎮壓西南的少數民族叛亂,“七擒孟獲”就是代表。


西山講歷史


從時間上看,三國時期在220年-280年之間,介於東漢與西晉之間。當時北方遊牧民族主要有百濟、烏孫、敕勒、丁零、呼揭、匈奴、鮮卑及烏桓等族。那個時期中原也是戰亂紛爭,各種勢力紛紛崛起建立自己的政權。所以他們和外族的互動較多,將有實力的部落籠絡到自己的帳下,以壯大勢力。而小的部落眾多,也很分散,沒有像鐵木真一樣的領袖將各部落一壯大。就算有小的進犯,也會被很快壓制。


溪水西流


並非中原亂,北方草原就有了南下的機會。

其實,相比於三國時期,更早的春秋戰國無論是持續時間和戰亂程度上,都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因為當時北方有趙國、秦國、燕國,遊牧民族也沒能趁亂南下。著名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出自這個時期。

而三國時期,北方是曹操。而曹魏政權所統轄的面積、軍事實力都要強於戰國時期的北方三國。甚至,曹操也曾大敗烏桓,陣斬烏桓首領蹋頓。

另一方面,在中原戰亂的時期,北方的草原部落內部也不消停。早年的匈奴被漢朝肢解後,草原各個部落爭鬥不止。

況且,三國時期,魏蜀吳在中原內部發展空間有限,都不約而同的向外部開疆擴土。現在的寶島臺灣就是在吳國孫權的治下真正納入中原王朝的。而吳國在海外各國的影響力,也不亞於魏國在北方草原的威名。更著名的,是諸葛亮的七擒孟獲。由此,雲貴高原也臣服於蜀國。

可以說,中原在三國爭鬥之際,衍生出的權謀、戰爭經驗、軍事實力,在保護邊疆甚至拓展疆土時,起到很大作用。甚至在三國早期,東漢末期,一些二流三流軍閥,都能很好的做到保衛邊疆。比如董卓、韓遂等的西北軍,當年就是以此起家。東北的公孫瓚。河北的袁紹、袁尚父子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對遊牧民族南下起到緩衝作用。只不過有時是震懾,有時是合作。

不過,單純說到有沒有遊牧民族南下。那當然是有的,只是都被撲滅了。


參習處


北方遊牧民族主要有三支:匈奴、鮮卑、烏桓。

關係如下為:漢朝時期,匈奴以東的遊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頓單于擊敗後,退居烏桓山和鮮卑山,成為烏桓和鮮卑二族。

1.匈奴:三國時期的匈奴已被漢朝打殘了。

公元前119年,將軍霍去病在漢軍及投降的匈奴人簇擁下“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今貝加爾湖)"。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率眾投降西漢。公元48年,南匈奴醢落屍逐鞮單于率眾投降光武帝劉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區。北匈奴的叛服不定,讓東漢下決心摧毀北匈奴。漢和帝劉肇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將軍竇憲大破北匈奴,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麓勒石,銘刻《封燕然山銘》紀功。

2.烏桓:被曹操猛將張遼斬了首領踏頓。

建安十二年(207年),烏桓的最後一任單于蹋頓在白狼山之戰中被張遼斬殺。烏桓自此散落,分別被漢、鮮卑、鐵勒等同化。

3.鮮卑:看到烏桓首領被猛人曹操部將斬首,自然被嚇了一大跳,而後軻比能也被刺殺,陷入內亂。

軻比能重新統一東部和中部鮮卑,但軻比能死後,各部落又開始獨立發展,就主要以小打小鬧為主了。


(讀三國,以史為鑑,不同年齡、職業都能有所感悟。歡迎關注【讀三國感悟理想人生】,共築理想人生)


讀三國感悟人生


三國時期,匈奴人勢力已經衰落,還參與了中原地區的軍閥混戰。稱雄草原的主要是鮮卑人。鮮卑人沒有南下中原主要是中原地區的軍閥們長年混戰,打造了一支支鐵血軍隊,對北方草原民族有攆壓性優勢。另一方面,中原的軍閥們對北方遊牧民族防範之心比較強,不管內地怎麼鬧騰,關起們來是兄弟之爭,遊牧民族內寇屬於異族入侵,嚴加防範。


冀州太守公孫瓚是一個典型的大漢族主義者,他主張用鐵血手段打擊鮮卑和烏桓人的侵撓。公孫瓚組建一支特種部隊叫白馬義從專門對負遊牧民族。三國時期,南匈奴內附。曹操把匈奴人分為五部,酋長子孫到洛陽學習,實質上做人質,還派專門的官員管理匈奴人內部事物。

曹操親自率軍遠征過烏桓,張遼陣斬其首領踏頓,使烏桓人提前走向歷史。北方草原上勢力最大的是鮮卑人,東西萬餘里。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曾和軻比能約定南北夾擊魏國。魏國派出刺客刺殺了軻比能,鮮卑部落走向解體,陷入內部分爭。鮮卑人對中原王朝的危脅解除。事實上,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只要中原王朝內部團結穩定,就可以打敗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


關東俠客


三國時北方民族為何沒有趁亂侵犯?要感謝一場戰役和兩員虎將。

漢朝時期,國力強盛,劉邦尚且有過“白登之圍”,與匈奴的戰爭一直沒有停止。而到了三國時期,中原大地一片混戰,但奇怪的是,北方遊牧民族為何沒有趁著戰亂而入侵中原呢?

其實遊牧民族不是沒有這個想法,而是不敢;不是沒有付諸行動,而是行動未果便被幹掉了。在這裡要感謝一場戰役和兩員虎將,這場戰役是白狼山之戰,兩員虎將便是曹操手下的張遼和夏侯淵。

由於漢朝時期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對匈奴的毀滅性打擊,到三國時期,匈奴對於中原的威脅已然減少。但是另外兩個民族鮮卑和烏桓卻趁勢崛起,“寇暴城邑,殺略人民”,致使北部邊疆深受其困。此外,袁熙、袁尚又逃亡漠北,使得北方遊牧民族的力量更為壯大,威脅魏國的統治。

為了徹底消除後患,曹操親自帶領精銳之師遠征烏桓。我們要感謝的這場戰役便是在遠征烏桓途中發生的白狼山一戰。在白狼山,曹操帶領先頭部隊佔據白狼山有利地形。此地已是烏桓腹地,曹操軍隊突然被烏桓主力團團圍住,更糟糕的是曹操的部隊經過連續行軍,已經疲憊不堪。

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形下,曹操的大將張遼主張力戰。與三國演義的形象不同,真實的曹操其實一向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看到張遼的勇猛,曹操下定決心與烏桓主力進行決戰。就這樣,張遼率領曹軍精銳與烏桓展開了一場大廝殺,混戰之中,烏桓首領被斬於馬下,在曹軍大部隊趕來之前便收拾了烏桓。

烏桓一滅,鮮卑早就被嚇破了膽,於是主動向魏國俯首稱臣。然而事情並未結束,馬超等西北悍將又聯合羌族等少數民族重燃邊疆戰火。這個時候,曹魏集團另一員猛將出場了,他便是夏侯淵。遊牧民族本身戰鬥力就很彪悍,況且人數又數倍於自己。然而夏侯淵絲毫沒有畏懼,反倒是採取大膽奔襲的戰術,徹底消滅西北叛軍,頗有漢朝衛青、霍去病的風采。

一場白狼山之戰,兩員虎將張遼和夏侯淵,一個明主曹操,奠定了北方邊疆安定的局面。可惜的是,繼任的晉朝在對外戰爭中實在是沒有出彩的地方,反倒是造成了五胡亂華的混亂局面,中華民族也差點遭遇滅頂之災,實在令人唏噓。


冰哥聊史論古今


三國是一場敗家的戰爭,七十多年的鏖戰將大漢的輝煌家底徹底給敗光了。

想當初,大漢鐵騎馳騁草原,匈奴遁逃歐羅巴。

最狠的角色都不如漢家軍狠,可想而知,那句雖遠必誅並不虛言。

三國開局,亂天下的是誰,董卓,西涼鐵騎啊。

這些玩意,屬於鎮守中亞的軍事武裝,奈何大將軍何進瞎折騰,對外的軍事力量呼啦啦兵戈相內。

除了董卓,還有馬騰、韓遂之輩,這些也都是大漢鐵騎軍的序列,可見當時的漢家勢力如何鼎盛,周邊勢力如何敢動彈。

再不濟,公孫家族,他的管轄區在哪裡?

長白山啊!襄平啊!

都快擁有朝鮮的三千里江山哦。

烏恆、羌族、匈奴等遊牧勢力怎麼能夠在雄霸北地的軍事武裝尚未衰微的時刻崛起。

打打下手,當僱傭兵是有可能。

折騰,三國的折騰。

鐵騎軍消耗是最大的,打到最終三國各家的騎兵都無法單獨成軍,這樣的消耗使得草原騎兵有了可乘之機。

遊牧勢力不再管控於中原,漸漸成體,慢慢成氣候,時機一到就恢復到過去的老樣子。


鴻哥iouyh福小鋪


北方遊牧民族南下中原之心從來沒有死過,只是在漢武帝時期被打的一蹶不振。

到了漢末,雖然中原大地一片紛亂,但地方豪強勢力還是很強悍的。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打擊,使他們無力南下。

大家一定記得曹操的名作《觀滄海》吧。他就是曹操大破烏桓,統一了北方以後,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即興而作的。

烏桓,就是中國北方遊牧民族最強盛的一枝,經常南下騷擾,總是被地方豪強曹操所阻擋。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烏桓的最後一任單于蹋頓,就是在白狼山之戰中被曹操手下大將張遼所斬殺,從此以後,烏桓族分裂為若干個小的遊牧部落,再也沒有一個不落有南下的能力了。

所以,在三國時期,基本看不到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記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