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在歷史上為什麼這麼出名?

冉之酉色


縱觀中國古代史,如果說漢唐是最好的盛世,那麼三國,便是最好的亂世。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歷史便是一個盛世和亂世交替的過程,這在《三國演義》的開篇便已經看得透徹。


▲三國疆域圖



一、盛世比亂世更容易出名


一段歷史是否出名,主要取決於文物文獻的數量和質量。

相比於亂世,盛世更容易出名。


▲中國歷史紀年表


一是因為持續的時間長,可以容納足夠多的精彩;二是因為盛世經濟發達,文人史官數量增加,相應流傳於今天的資料更多,更容易出名。

比如唐宋元明清,我們多多少少都能說出大概的歷史脈落,愛好者還能彼此切磋。

但南北朝、五代十國這些,難度陡然間增大,連高考歷史都不作為重點。出名的土壤貧瘠。


▲無錫三國水滸城


本來,三國是不應該這麼出名的,因為它的文物文獻數量遠不及明清,歷史影響更不及元朝。但出名,並不僅僅是在學界出名,更重要的是在百姓鄉野間,茶餘飯後時。

真正能在百姓中長盛不衰的歷史資料,分為兩種:


▲二十五史


一種是一手歷史資料,基本上是文學作品:唐詩宋詞和明清小說(漢賦元曲傳唱度都不夠高);

另一種是二手資料及衍生品。就是各種文物和史書文獻,經過史學家的翻譯整理,變成現代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現在大眾面前。比如教材,博物館展覽,乃至電影電視劇。


▲呂布



二、三國的bug


三國特別牛,這兩種資料都做得特別好,因為一個逆天的大bug存在:《三國演義》。

按照前面的理論,它歸類於一手歷史資料中的明清小說。

試想,如果三國只有《三國志》,估計它也只是沒那麼亂的五代十國而已,但它有了施耐庵和羅貫中,有了《三國演義》,一切不同了。


▲電影《赤壁》


四大名著的傳唱度,遠高於正史:

《紅樓夢》讓我們記住了林黛玉愛哭,愛葬花;

《水滸傳》讓我們記住了武松喝多了能打虎,魯智深拔樹都倒著來;

《西遊記》更牛,讓我們記住了一個日常生活中不存在的仙神世界;

那麼《三國演義》讓我們記住三國,不是水到渠成麼。

不但好多人推薦看《三國》,甚至有人叮囑你,老了不能讀《三國》!

三國的周邊做得更是極致,拍電視劇,拍電影,開發遊戲,出卡牌,出穿越小說。

這個大IP圈粉圈資本,實在愛不釋手。


▲貂蟬



三、《三國演義》裡面到底有什麼?


不就是一本演義麼,到底裡面有什麼,能讓它火成這個樣子?

它有桃園三結義的兄弟情意;

它有寧讓我負天下人的腹黑;

它有馬中赤兔,人中呂布;

它有過五關斬六將。


▲司馬懿


愛謀略的,看司馬一家吞三國,成為最後的贏家;

愛軍事的,看赤壁一戰火燒連營,敗走華容道;

愛武功的,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

甚至愛美女的,看貂蟬苦施美人計,看甄姬錯失大才子。

它讓冷冰冰的歷史變成了有色的生命,一個個鮮明的展現在眼前。才子佳人、神兵利器、烽火連營、家國情懷,它幾乎有你想要的一切。


▲三國演義衍生品《三國殺》紙牌遊戲


而且,三國這段歷史,不但在中國火,在日本同樣火。多少人從《三國志》1一直玩到14,這可是日本光榮株式會社開發的遊戲,它曾是多少男生成為鐵瓷的紐帶。

三國的歷史成就了《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又成就了三國曆史。


▲《三國演義》開篇詞《臨江仙》


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看得進演義的人仍然喜歡曹操,看得進歷史的人仍然喜歡劉備。

這樣的三國,出名得精彩絕倫,蕩氣迴腸。


翰林冷知識


一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作為歷史小說具有很大的轟動效應,鮮活地塑造了三國曆史人物。作為四部優秀古典文學之一的《三國演義》,又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才子書,有很強的可讀性。問世以來,中外人士都被吸引,讀者範圍很廣,影響力就大,因此,三國故事和人物家喻戶曉,傳頌久遠。二是亂世出英雄。三國人物在戰亂中脫穎而出也可在史書中、詩詞中、民間流傳中得到印證。象曹操、諸葛亮、關羽、張飛等都有著傳奇色彩。如:"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三國那段特殊的歷史造就了那一幫特殊的人物,給後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


天山月3


近年來,三國時期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和提及,究其原因,《三國演義》及其衍生作品的強勢推動作用功不可沒。

羅版《三國演義》精彩紛呈,影響深遠。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本身具有極強的文學功底和豐富的閱歷,並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時曾到起義軍張士誠屬下當幕僚,親身經歷了元末群雄的起落沉浮、天下的紛爭統一,所以對三國時期眾家勢力群雄逐鹿,三國鼎立歸於一統畫面的描寫十分恰當到位。加上他曾隨張士誠參加過平定叛亂、抗擊元軍的戰爭,親眼見識過宏大激烈的戰爭場景,因此對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的全景描寫波瀾起伏、跌宕曲折,讓讀者感到生動細緻,令人歎為觀止。

三國時期能人輩出,特點鮮明

《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個個堪稱藝術典型。一代奸雄曹阿瞞、逃跑專家劉玄德、生子當如孫仲謀、一代賢相諸葛亮、武聖人關雲長、一身是膽趙子龍……但凡是中國人,家裡的柴米油鹽剩多少不知道,但對這些人的事蹟都如數家珍。近年來由此衍生出許多新的影視作品,如關於趙雲的《三國之見龍卸甲》、關於周瑜等人的《赤壁》、關於司馬懿的《軍師聯盟》等,時刻都在加深這三國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周邊地區爭相推崇,翻譯改編

若論中國文學作品對世界的影響,《三國演義》可謂是最大的,迄今已被翻譯成15種語言,多達243個版本。最初僅僅在東南亞的華人和華裔群體中流行,但很快就在包括歐美等許多國家流行。2010年拍攝的的新版《三國》,獲得首爾國際電視劇大獎等多項國際大獎,多個國家購買版權進行播放。在傳播過程中,各類三國相關的遊戲應運而生,影響較大的是:日本的《真三國無雙》、《三國志》等,讓廣大青少年群體對三國時期的興趣大增。

 







讀萬卷書破萬里浪


江山代有才人出,譬如春秋戰國之際人才鼎盛,末了在民間的影響力卻不能與三國比肩,好歹有個孔聖人,還被關帝信仰給壓倒了。

由此可見,三國題材故事能廣泛流傳,人才輩出僅僅是原因之一。

或有人歸結於《三國演義》的流行。然而,三國人物自兩晉以降,已被廣泛傳頌,至宋元之際,三國題材已成為勾欄酒肆話本創作的重鎮。《三國演義》的總體故事構架,如虎牢關三英戰呂布、三氣周瑜、關雲長單刀赴會、六出祁山等均已出現,易言之,演義的工作更多在於編纂修訂。從這點看,三國與水滸非常相像,都是流行文化的產兒,成於眾手的作品,而非個別文人的創作。




對比《三國演義》各版本,不難發現,其間經歷了一個由簡到繁,由粗到精的過程,最終由毛宗崗父子完成定型。因此,並非《三國演義》的出現造成了三國故事的流行,而是三國故事的流行催生出了《三國演義》。有需求便有供給,即便沒有羅貫中,也會有李貫中、王貫中完成這一使命。當然,演義的傑出成就也反過來推動了三國故事的進一步傳播,這便是文化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了。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談到:因為三國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樣紛亂;又不像楚漢那樣簡單;恰是不簡不繁,適於作小說。而且三國時底英雄,智術武勇,非常動人,所以人都喜歡取來做小說底材料。再有裴松之注《三國志》,甚為詳細,也足以引起人之注意三國的事情。

不繁不簡,矛盾複雜而又集中,正可以引人入勝。譬如戰國的矛盾更復雜,人物也很動人,末了分成七份,又平鋪到三百來年,不免於拖沓。《東周列國志》便展示了這一弊端。

此外首先三國時期的英雄們都互相認識,不是僅僅你知道我我知道你,這樣的人物關係就很有意思了。

曹操跟袁紹是發小跟袁術也應當自小認識,跟劉備青梅煮酒談笑風生,劉備跟公孫瓚是校友,喊呂布叫大哥,叫過袁紹劉表主公,呂布一幫乾爹親如父子。孫權又是劉備大舅哥,兩人也是喝過大酒的。

可以說這些後來在戰場廝殺過的人物大都是互相熟知的。


劉備跟曹操在漢中對決時候,會不會想起青梅煮酒時兩人的惺惺相惜。

呂布難逃一死時會不會想著早知道就殺了劉備這個賢弟了。很多時代的英雄人物,雙方除了沙場,並無私交,甚至恐怕死了都沒見過面,聊過天。或者是過於混亂讓人不著頭緒。

而三國時代又足夠穩固,派系分明。曹操,劉備,孫權,都能征戰沙場數十年而不倒。即便是呂布從失勢逃出洛陽到最後兵敗身亡也有六年多時間。項羽跟劉邦總共才打了幾年!隋唐時期,群雄並起結果李世民一戰就定乾坤。然後重頭戲就是宮鬥了。勢均力敵的比賽才是最吸引人的。

而且英雄個人魅力也不是後代很多英雄能比的。劉備的百折不撓人格魅力或者你可以說歷史上有很多。但是曹氏父子的詩歌文章,即便不算帝王也足矣流傳千古。即便是呂布,這種奇葩。也是為人津津樂道。



個人以為,除去以上原因,三國曆史之所以動人,更因其處於東漢、兩晉之間。東漢高開低走,一團沉悶,兩晉更是雞飛狗跳,一塌糊塗,即便有英雄人物,處於汙泥濁水之間也便黯然無光了。前後映照,自然顯得三國時代慷慨悲歌,英雄豪傑光彩照人,於是格外引人注目。

總之,客觀環境、自身素質捎帶同行襯托,遂使三國題材故事的流行成為歷史的必然。


兵卒在江湖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三國時期之所以這樣在歷史上有存在感都主要是源於陳壽的《三國志》和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在民間的流傳。


陳壽本是蜀漢的臣子,三家歸晉後作為晉的史官著《三國志》,記述了三國期間跌宕起的歷史和期間的英雄人物。唐代時杜牧在《赤壁》寫到“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五代十國時後晉皇帝,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對後世帶來的影響也極為深遠,直接導致以後黃河以北、以東地區的北方土地幾乎無險可守,袒露於外族的威脅之下,為後來四百餘年間契丹、女真、蒙古族南下入侵中原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這個計劃隨著宋太祖的歷史被擱淺。由於北宋軍事實力的薄弱,始終也沒有收回燕雲十六州。這也成為歷史上對宋朝詬病的最重要因素。而宋朝的愛國人士卻從沒有放棄過燕雲十六州的志向。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就做兩次《赤壁賦》,懷念周郎的英雄事蹟,期待能夠英雄輩出收復祖國河山的志向。在《赤壁懷古》中曾經寫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把周瑜風流倜儻的英雄狀態描寫的淋漓盡致。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戰亂時期,整個社會都希望有一個英雄的人物能夠結束戰爭帶來和平。《三國演義》的誕生正符合了人們的這種需求,也就就能夠更好的深入人心。

元朝時期雜劇逐漸繁榮起來,很多喜聞樂見的歷史故事都被改編成雜劇展現在廣大人民群眾的視野中。這樣的形式不僅喜聞樂見,即使是不識字的人也能夠從視覺和聽覺中瞭解故事的細節,讓這些歷史人物從書本中走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中。


《三國演義》在成書後被廣為流傳,很多故事都被改編成雜劇在老百姓廣為流傳,並得到了老百姓深深的喜愛。其中對關公的喜愛更是讓他到了神位,關帝爺已經是比較重要的神仙了。

三國時期在歷史上這樣有名,當然離不開這兩部作品的貢獻,還有這些人物本身自的風采魅力。而到了現代連環畫、電視劇、電影、網絡遊戲等等都以有三國為題材,讓三國時期更加深入人心。

更多見解,敬請留言,期待您的關注和轉發。


葉子寫實


《三國演義》在依據正史,博採傳說的基礎上加以創造,虛實結合,巧妙構思,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清人章學誠說《三國演義》“七實三虛”,並對此加以指責;

但如果不作機械的數量的理解,那麼,或許正說明其全書主幹、框架是史實,而具體的情節與人物性格是虛構:這倒正是《三國演義》的成功之處。

例如三顧茅廬,正史上確有“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記載,這是史實,但“三顧”的具體情節,則完全是根據史料和傳說虛構而成。

《三國演義》創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別是一些主要人物,無不個性突出,形象鮮明,有血有肉。曹操、關羽、諸葛亮,之所以被稱之為“三絕”,從藝術上來說,也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個性特徵是非常突出的。


擴展資料:

東漢末年,朝綱混亂。內有董卓鉅奸權傾朝野,專橫跋扈;外有黃巾軍起義,撼動社稷。時有曹操韜光養晦,欲為國除害。

逃出京城後,曹操與各地諸侯袁紹、劉備、孫堅等二十路豪傑會盟,共同討伐董卓。

幾番征戰,董卓最終死於義子呂布之手。此時大漢氣數將近,英雄豪傑皆覬覦天下,因此上演了群雄逐鹿的爭霸大戲。

關羽、張飛、諸葛亮、周瑜、夏侯淵、陸遜、姜維、司馬懿等風雲人物相繼入世,魏、蜀、吳三分天下,千古傳奇流傳至今。


水墨鄂州


我認為大家應該感謝一名小說家,是他寫出了《三國演義》,被列為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讓那段精彩的歷史,能夠以文本的方式為大家所傳頌!其中的各種事件計策,都廣為人知!

《三國演義》根據正史《三國志》改編,人物塑造性格飽滿,歷史名跡有跡可循,讓大家特別喜歡和熱愛三國的那一段歷史!

東漢末年,皇室衰弱,宦官專權,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開始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種封建主義的社會,到最後,最苦的還是廣大百姓,在這種壓迫下,黃巾起義來了,一次非常著名的農名起義!雖然他失敗了,但是他也成功了,加速了漢朝的衰退!這就是三國的開始!

有了引子,告訴了大家,亂世開始了!在東漢末年和三國鼎立到最後三國歸於晉朝!這裡面的很多故事,但現在都朗朗上口!“三英戰呂布,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劉備關羽張飛桃園結義,曹操刺殺董卓,王允和貂蟬的連環計,呂布之勇無可匹敵,諸葛亮之智狀如妖怪等等等”雖然有很多都是編的,但是羅貫中先生寫的真的是太精彩了!就是這樣的精彩,才會讓人心馳神往!讓人沉浸其中!太多的英雄豪傑,太多的悲歡離合,太多的古代計策!都在其中!

我愛三國,因為那是一段讓人神馳的歷史!

純手打,感謝支持,感謝大家關注!


口水三國


亂世英雄起四方!是根本的原因。 中國歷史上處於亂世的朝代較多。很多事件容易被人們忘記,象東漢二百多年,大多平穩渡過,至於中間經歷的事很少被人提起,遺忘的更多。


中國的歷史


處於亂世較長,如亂悠悠的春秋戰國、相互攻訐長達幾百年的南北朝、改朝換代象走馬燈似的五代十國、再就是本題提到的三國。

三國以史志來看,僅五十八年而已,從東漢末至三國歸晉。但給人的感覺幾百年似的。

這首先是《三國志》的撰寫者陳壽文筆精妙,三國時期的人物、典故早已在民間傳播。

從唐宋時期的文人騷客的詩文中: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銷二喬;及;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達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便可知,三國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

而元末明初的作家羅貫中更是一位奇人,他寫成的《三國演義》長期來被後人當做史來讀,皆是他妙筆生華的再創作更引人入勝而已。

筆下的人物,有史可考和杜撰的個個豐滿,簡直天然混成。

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帷幄之中的智謀算計、跌巖起伏的故事發展,正如《三國演義》片尾曲唱的: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眼前飛揚著一個個熟悉的面孔……



董卓進京、吉平下毒、三顧茅廬、赤壁之戰、東吳聯姻、定四洲、取西川,乃至政歸司馬氏等,每一個章節可自成一體又相互連結,可謂恰到好處。

乃至後來,三國的故事被說書、曲藝界不斷改編,也屢次搬上舞臺,連國粹京劇也是重要題才之一。失空斬、收姜維是傳統的節目。

更令人驚奇的是,關羽在民間的地位已上升為關帝,是帝王級的待遇,扮演者必七天前齋戒沐浴。這是歷史上的唯一例。



其實從東漢末至三國歸晉僅58年而已。應清醒地看到,東漢末年人口六千萬,至晉初僅剩一千六百萬,四千多萬的人口在短短58年喪命,是值得人們深思的!


晚亭與落霞同暉


首先這裡的三國時期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狹義的三國時期應該是220到280年,及從曹丕篡漢稱帝到司馬炎建立晉朝,而所說的三國時期有名應該是從十常侍之亂開始到晉朝建立,相比之下,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時期名氣要比真正的三國時期還要有名氣的多。

就原因來說,第一,《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無論是從文學角度還是文化角度都佔據了重要的歷史地位。更重要的是通過其改編的評書、京劇甚至鼠來寶等藝術形式將這段歷史展現到了幾乎將各階層都變成了受眾,奠定了這段歷史的“人氣”。

第二,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閥割據、少數民族並起,正是英雄並起,好漢得用武之地的時期,期間出現了無數的英雄人物,這些人物用自己不同的性格和方式演繹著波瀾壯闊的歷史。

第三,三國時期出現了太多的經典戰例,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定軍山、街亭之戰,每一場蕩氣迴腸的戰役都可成為經典,對後世的軍事方面也提供了經驗,有人說毛主席就是靠著《三國演義》和《孫子兵法》打仗的,雖是玩笑,但也是軍事經驗的體現。

第四,文學經典的傳承。三國時期能人倍出,湧現了大批的政治家、文學家,同時留下了大批的文學作品,曹操的短歌行、諸葛的《出師表》、曹植的七步詩,都成為了傳世的經典,同時也提高了三國時期的歷史地位和名氣。

第五,由於以上原因,後代都願意以三國為題材改編各種藝術形式,就拿現在來說,影視、娛樂乃至遊戲等,到處是三國的身影,相信即便再過幾千年,三國時代仍然會是歷史上的“明星”。


勇敢的心1483261


有人說三國廣為流傳是因為《三國演義》,我覺得有些言過其實,《三國演義》一書的出現確確實實產生了轟動。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羅貫中除了《三國演義》還有其他的小說,為什麼偏偏就《三國演義》能產生如此效果呢?


其實,早在羅貫中之前的唐宋時期,三國的故事就很是流傳,就連五六歲的小孩子的嘴裡都能說出幾個三國時期的著名人物,比如:張飛、曹操、劉備。再說北宋大詩人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初中課本上就有,你能說完全是因為《三國演義》嗎?很明顯是不能的。


我認為三國演義之所以能廣為流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三國本身。

三國時期處於東漢和兩晉的中間,那一時期是啥環境?可以用一團渾水來形容,而就是這種環境催生了一個個英雄人物。這些人物的故事蕩氣迴腸,有悲涼,有勇猛,有狡猾,有各種各樣的品質。恰好,這些品質又都是人們所喜愛的。

另一方面,三國時期的小說寫的人多,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料》中有談到:因為三國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樣紛亂;又不像楚漢那樣簡單;恰是不簡不繁,適於作小說。而且三國時底英雄,智術武勇,非常動人,所以人都喜歡取來做小說底材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