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了很多書,卻感覺毫無用處?這三個步驟讓知識體系更完整

今天聊聊如何搭建知識體系。

我有個朋友所在的部門比較清閒,平時有大量的空閒時間可以支配。他平時喜歡讀書,也讀了很多書。平時聚會閒聊的時候,總能蹦出來各種典故是故事。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卻感覺毫無用處?這三個步驟讓知識體系更完整

前幾年自媒體行業的出現,讓許多人有了一個向其他人表達自我觀點的渠道。我這個朋友在經過對不同平臺的瞭解之後,決定開始自己的自媒體之路。

過年的時候,我們幾個朋友在群裡聊天。問他自媒體做的怎麼樣了,他的回答是放棄了。在我們的追問下,他說出了放棄的原因。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卻感覺毫無用處?這三個步驟讓知識體系更完整

原因很簡單,儘管他讀了很多書,但是在嘗試分析問題的時候,感覺腦子一片混亂。經常寫完一篇文章之後,發現另一個方法更適合用來解決文章中提到的問題。又或者是平時腦子裡故事、典故一大堆,等到寫的時候卻發現腦子裡一片空白。

我的這個朋友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說白了就是知識沒有框架。平時沒有針對性的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沒有把輸入腦中的知識整理加工。等到需要輸出的時候,自然是腦子一片混亂。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卻感覺毫無用處?這三個步驟讓知識體系更完整

這兩天關注我文章的各位讀者老爺們應該知道,我一直都在強調邏輯對於知識的巨大作用。想要搭建一套完整的、高效的知識體系,邏輯是最根本,也是最基礎的。

邏輯本身不生產知識,邏輯知識提供一套規則和方法,讓我們可以組織和運用知識。當我們在完成知識的輸入過程後,知識在腦中的狀態類似於漫天繁星。只有將點狀的知識,按照一定方式串聯起來,才會形成最原始的“星座”知識,之後再用“星座”知識來知道實踐。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卻感覺毫無用處?這三個步驟讓知識體系更完整

這個過程可以概括成為一個循環:輸入-強化-輸出。

搭建知識體系的前提是輸入

輸入的方式有很多種,比方說讀書、看視頻等等。既然今天討論的是如何通過讀書來搭建知識框架,那麼就來談談如何讀書才是有效果的。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卻感覺毫無用處?這三個步驟讓知識體系更完整

第一階段,通過入門書來找到切入切入口。

讀書也存在鄙視鏈,讀經典小說的看不起讀網絡小說的,讀大師名著的看不起讀暢銷書的。就拿科普書來說,很多人不屑於讀這類書,覺得這類書對於掌握一門知識來說毫無幫助。於是在開始階段,就讀那些高深的著作。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卻感覺毫無用處?這三個步驟讓知識體系更完整

結果可想而知,基本上到後來都放棄了。

所以當我們通過讀書來搭建知識框架的時候,可以先從簡單一點的入門科普書開始。比方說想了解經濟學的知識,可以從《小島經濟學》、《半小時漫畫經濟學》等趣味性較強的書開始,在掌握了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之後,再去讀曼昆的《經濟學原理》。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卻感覺毫無用處?這三個步驟讓知識體系更完整

再比方說想了解明史,但是看不懂文言文和專業文獻。這種情況下,可以先從《明朝那些事兒》或者口碑較高的影視劇、小說之類開始。

先找到讓自己感興趣的一個點,之後把這個點作為切入口,慢慢窺探到知識的全貌。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卻感覺毫無用處?這三個步驟讓知識體系更完整

第二階段,通過閱讀經典來搭建框架。

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閱讀大量的經典著作。目的是完整整個知識的梳理,通過邏輯來對知識進行整理和加工。這時可供我們閱讀的書,包括大學教材以及大部頭的經典。在讀的過程中,要做好讀書筆記。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卻感覺毫無用處?這三個步驟讓知識體系更完整

此外,在讀書的過程中,要對知識展開聯想。充分運用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讓已經掌握的知識之間產生互動。

比方說我們知道唐突戰爭,知道奧斯曼帝國,知道鄭成功擊退荷蘭人保衛臺灣。通過這些可以聯想到,唐突戰爭把突厥人趕往中亞。突厥人打敗拜占庭帝國,歐亞大陸貿易線被截斷。歐洲被迫開闢海上貿易路線,荷蘭人佔領臺灣。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卻感覺毫無用處?這三個步驟讓知識體系更完整

只有將腦海中已經掌握的知識點聯繫起來,才會讓知識的作用最大化。

第三階段,通過閱讀最新信息來更新知識框架。

在完成第二階段之後,一個知識框架可以說是有了一個雛形。但是知識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科技的發展而不斷更新。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卻感覺毫無用處?這三個步驟讓知識體系更完整

這時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不斷閱讀最新的內容和新聞,來完成知識的更新。如果用人來比喻知識框架,那麼閱讀經典書籍就是強化我們的骨骼,快速更新的內容就是完成體內的新陳代謝。

通過重複和應用來強化知識體系

在艾賓浩斯關於記憶的研究中曾提到,記憶的完成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復現。搭建知識體系的過程與記憶的過程相似,在完成輸入(識記)過程後,就要通過對知識的不斷重複和應用來強化自己的知識體系。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卻感覺毫無用處?這三個步驟讓知識體系更完整

簡單來說,就是把知識應用於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我想很多人都存在這樣一個問題,當自己解決一個問題之後,想起來曾經讀過的一本書中存在更好的辦法。還有的人在讀完一本書之後,不知道該如何用於解決現實存在的問題。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們提到了如何將別人的經驗轉化成為自己能力的具體方法。簡單概括這個過程,就是將運用類比、歸納的方法,尋找具體問題與書本知識的共通點。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卻感覺毫無用處?這三個步驟讓知識體系更完整

從這個共通點中,逐漸挖掘知識背後的聯繫,尋求解決辦法。

通過輸出來保證知識框架的完整

在完成知識體系的初步搭建,以及強化自己對知識體系的掌握之後,接下來要做的是更新知識體系。在輸入階段,我們已經通過不斷閱讀大量內容來對知識體系的內容進行更新,但是這樣做還遠遠不夠。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卻感覺毫無用處?這三個步驟讓知識體系更完整

我們要需要通過輸出,來對體系內的知識進行辨別。此外,如果只輸入而不輸出,很容易陷入信息繭。信息繭指的是我們很容易被同類型的信息包圍,接觸不到信息繭外部的信息。

比方說當我們上網看電視劇的時候,網站會根據瀏覽歷史和觀看時長來判斷我們的偏好,之後根據這些數據來推薦我們想看的內容。對於觀眾來說,網站這樣做可以幫助我們省去很多挑選內容的時間。但是這樣做卻也讓我們失去了獲取其他內容的機會。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卻感覺毫無用處?這三個步驟讓知識體系更完整

在現實中,信息繭同樣存在。俗話說人以類聚,我們身邊的朋友都是與我們愛好、興趣相同,三觀一致的人。所以不論在網絡還是現實中,想打破信息繭的途徑,就是多餘不同的人交流。

信息時代,表達自我的渠道和方式有很多。這些渠道極大地拓寬了我們的交流邊界,只要在網上發佈一段信息,就會有成百上千的人看到。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卻感覺毫無用處?這三個步驟讓知識體系更完整

在與他們的交流過程中,我們就可以藉此來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同時調整對自己的知識框架進行調整。

最後,還要強調一下搭建知識框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將知識更好地應用,還是想擴展自己的眼界。不同的目的搭建知識框架的側重點不盡相同。只有明確了前進的方向,才能更有效地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