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时代的阅读方式你会怎么选择?预期效果怎样?

鼓浪屿静竹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老犇长叹一声。首先说一句,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时间碎片化了,人们已经失去了完整的看书时间和心境,再想从书里面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提升自己实际上真的困难。老犇说说自己的观点吧!

第一,选好书。看书,自然是自己喜欢的,或者是有用的。否则不过是解闷的作用而已,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第二,作好读书计划。在一段时间里,得有一定的时间去读书,不能一本书读上一年,那样一点效果也没有,纯粹是装样子,假文化。

第三,注意做书签和笔记,遇到感觉有用的东西,直接插在有感想的地方就可以,这样等回想起来,书时原精华也就为你所有了。

第四,学以致用。学到的东西不用,那就没法做到知行合一,花大把的时间读的书,却用不上,还不如去打电子游戏。

老犇十多年前读过一本《未来消费者》,那里面就描写未来世界的消费者是如何进行网络消费和购物的,作者是一名外国人。老犇当时只是好奇,但十几年后才发现,那本书所讲的内容如今已经在中国实现了。老犇没有用上那本书里的内容,岂不是可惜?!


老犇神聊


碎片化,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说法。时间碎片化,阅读碎片化,思维碎片化是碎片化时代总体趋势。无论是反对碎片化的人,还是沉浸于碎片化中的人,都无法离开的现实环境。

关于阅读,古时候有“三余”的说法,“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就是利于冬天、夜间、雨天来读书。古时,生产生活方式相对简单,时间还没有被各种社会活动完全打碎。也可以说,“三余”是古时候的时间碎片,只是这碎片比现代要大。

我们现代人,生活丰富多彩,工作、社交、聚会、出行、娱乐、休闲正在将时间一点点分割、打碎,而且呈越来越碎片化的趋势,无人能够避免。

既然时间已经碎片化,我们就接受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利用它,进行碎片化阅读。前提是有效阅读。碎片化阅读主要缺点是断断续续,没有连续性,那么就要求我们通过有效阅读将时间碎片接续成某个时间整体。不论阅读媒介是什么,手机、电脑、纸质书、报刊杂志,我们可以从中进行选择性地阅读,就是阅读的图书、信息有利于形成某个知识体系,有利于自己在某专业领域的能力提升,有利于自身潜能开发与拓展。

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有效的阅读,必须有一个阅读计划,一方面要明确阅读的主体内容及必要的周边信息,明确读什么?,另一方面明确怎么读?以什么作主导的阅读工具,什么作为辅助阅读的工具。此外,就是不受太多干扰。现在到处是标题党,鸡汤文,重感官、博眼球的文字充斥网络,对于一个有阅读目标,有阅读定力的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把握阅读的主动权,进行有效阅读。


笨水养鲸鱼


我认为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快了,更加有效率的利用时间了。古人读书就有“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可见即使是生活节奏现对缓慢的时代,人们还要利用各种零碎时间读书,学习,获取信息和知识。而我们这个科技的时代,随时随地就可以有获取各种信息的便捷渠道。我们的“碎片化”只是比古人更能见缝插针的得到信息。不仅是厕上,地铁上枕头上。。还有等人的间隙,排队的时间,无聊的会议期间等等任何可以利用的时间。

但是看似我们的时间被碎片化了,其实我们依然在拥有大量的长段时间。只不过是更充分的利用了两个整段时间之间的空隙。


铁儿古董


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在当今信息飞速传播和知识容量急剧膨胀的时代是一种可以有的阅读方式。碎片化式的阅读,能够较快,较简单的给读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我不排斥现在碎片化式的阅读。

通过碎片化式的阅读,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很多信息。但我们也不能仅仅满足于碎片化式阅读。当我们通过碎片化式的阅读,了解到某一方面的知识,但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了解的时候。那就需要静下心来,查找相关的资料,深入的阅读,深入的了解。否则只能浅尝辄止,停留在表面。这对于提高自身的知识含量或者知识的含金量显然是不够的。尤其是对于自己需要掌握的,或者自己喜欢的专业的知识,是一定要静下心来深入的阅读的。

为了更深入更全面的阅读,我们有必要通过碎片阅读,迅速掌握更多线索或者信息。然后通过这些线索或信息,帮助我们进一步的深入阅读。


建华乱弹


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阅读,很是很好的,总之,多阅读,肯定是比阅读好,当然,这里说的阅读不一定是只是看文字书,也可以是世俗红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