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中國大學教育都是粗加工,清北留美學生都要“回爐重造”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高端科研實力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從50年代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共同為空氣動力學專家錢學森從美國歸國付出努力,到如今六十多年間,國家對尖端人才的培養和爭取投入了巨大的資源。可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依然沒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為什麼說中國大學教育都是粗加工,清北留美學生都要“回爐重造”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探望錢學森時被錢老問到:“為什麼我們的國家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和民國的那些大師相比,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其實錢學森所說的民國的那些大師,大多也都有海外留學的經歷,著名的比如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等。

如今我們國家的最高學府清華北大的優秀畢業生,想要追求更高的學術成就,想要攀登更高的科研之峰,大多還是要選擇去美國留學。

有網友戲稱:中國的高等資源相當於粗加工,想要有更高的發展,還需要到歐美國家去回爐。

那麼我們的高等教育於美國大學相比究竟差在哪裡呢?

為什麼說中國大學教育都是粗加工,清北留美學生都要“回爐重造”

01 中國大學嚴進寬出

我國大學的畢業率普遍在90%以上,即使是top的名校也在85%以上。這雨歐美一些國家不到一半的畢業率相比,著實是寬鬆太多。再加上這幾年國內大學的普遍擴招,造成的現象就是如今的本科生含金量越來越低,研究生也就相當於以前的本科。

再拿本科生的在校狀態對比,大多數國內高校的學生實際上過著一種懶散的養老生活,許多連正常的出勤率都保證不了,上課隨便聽聽,課下作業更是流於形式,考試考前一週的臨時抱佛腳,重點一背,想要過關還是挺輕鬆的,“六十分正好,六十一分浪費”成了許多大學生的口頭禪。

而對比美國大學,不用說考試月,即使平時的課下作業也足夠讓人“頭禿”,教授每週佈置的成本成本的閱讀材料也很少有學生敢偷懶,因為下一節課的內容就跟這些作業相關,你不用心準備,課堂上就聽不懂,也無法參與討論,而課堂的表現也計入學分,跟期末成績掛鉤。更不要想抄作業作弊的歪招,美國大學對這些行為的懲罰力度特別大,同學之間抄作業也可能被留學查看或記過,更甚至者拿不到畢業證也屬常見。

為什麼說中國大學教育都是粗加工,清北留美學生都要“回爐重造”

02 專業選擇

國內大學生在進校門之前就確定好了自己的專業,即使後來發現自己壓根不喜歡也不適合這一專業的學習,中途想換專業也是一件特別難的事,如果不是有一定的關係影響,換專業幾乎不可能,這就讓不少學生白白耽誤了幾年的時間。而美國大學一般會留給學生兩年的時間去嘗試和探索自己的專業方向。沒錯,學生在報考大學的時候可以選擇專業待定,名校也鼓勵學生這樣做,在大一大二期間,學校鼓勵學生多嘗試不同的領域,最後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發展。即使後期想轉專業也比國內要方便的多。完全由個人意志為主導,這樣也更容易激發學生在學科探索上的慾望和動力。

為什麼說中國大學教育都是粗加工,清北留美學生都要“回爐重造”


03 標新立異和整齊劃一

美國是一個崇尚個性與自由的國家,這在教育上的體現也很明顯。美國教授在教育學生時特別重視學生要提出自己的想法,注意一定要是自己的想法,不能借鑑,不能copy,而是自己經過獨立思考產生的。美國討論式的課堂許多問題其實都不存在所謂的標準答案,每個學生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跟教授或者書本上已有的觀念相左,你也可以據理力爭,只要能給出佐證自己觀念的論據,那教授認輸也是非常常見的現象。而在國內,我們的大學生大多都缺乏這樣質疑權威的精神。在回答問題或者做作業時也是生怕自己說得和大家不一樣,如此下來創新精神自然會被消磨。

當然還有科研氛圍和學術考核方式等等很多方面的差異,這些都成為美國被大家當作留學首選國的原因。用任重而道遠來形容國內的高等教育也是非常貼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