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没练过楷书直接练行书,练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书法惠老师


可以肯定的说,没练过楷书直接练行书是完全可以的!行书练不好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深入临帖,且不得要领,功夫不到家;再有就是悟性不够;还有就是天赋之因素。试问:练好楷书就可以把行书练好吗?回答是:不能!因为楷书和行书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学书法,有人硬是把楷书和行书联系起来,还搞了个“学书三步曲”,即:学楷书,就像一个人一样,先学会“站立”,楷书学好后再学行书,就像人站立后才“会走路”,学草书必先学行书,还说是行书是草书的基础,只有把行书学好后才可以学草书,这叫人学会走之后才能学会跑。这样的话似乎符合学习书法的逻辑,看起来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说这些话的人是对汉字演变和过程不了解,或者是全然不知的。根据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楷书早已行书,但行书创造者刘德升(东汉时期人)未必就先学过楷书。汉隶,才是草书、楷书和行书的基础。从用笔和结体来说,楷书与行书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说,学书法,完全可以从行书入手,不必先练楷书之后再练行书。

记得当代行书大家张旭光说过,学书法,完全可以从行书入门。当然,他的话是针对有汉字书写基础的成年人的,而不是针对小学生们说的。我的观点是,未成年人学书法,应先学汉隶,再学晋楷、魏碑和唐楷。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没练过楷书直接写行书,行不行呢?我的意见是,如果只是业余爱好,写着玩,那无所谓你先练什么。如果是想正正规规练书法,那么只要是负责任的老师,都是先建议你练楷书,然后再写行书。如果直接跳过楷书练行书,很容易练不好,原因有下面两点:

行书对控笔要求更高

写过楷书的我们都知道,楷书写的时候是一笔一画,比较慢速地在写。刚开始练书法的时候更是这样,特别是临帖的时候,我们都是看一眼写一笔。楷书本身就是一笔一画地,所以初学这样写问题不大。

而行书写的时候,会有很多的牵丝萦带,很多笔画是连在一起的,书写的时候速度也是比较快的,或者说是有节奏变化的。但是对于初学书法者来说,一开始慢慢写都是问题,一上来就要完成难度更高的运笔,这对初学者要求实在有点太高了。

练到后来很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气,例如用笔不流畅,写出来的字缺乏连贯的气势,没有节奏的变化等等。

点画形质不过关

学习书法最基本的用笔就是提按,行书就要求在快速运笔过程中完成一些提按动作,但是如果没有楷书基础的话,提按功夫往往不过关,写出来的字就不沉稳、流于浮滑。不论是楷书还是行书,点画的形质是很重要的。


没练过楷书的人,直接写行书,往往点画质量不过关,缺少基本的提按笔法,线条缺少变化,比较单一。启功先生曾经说过:楷书要当行书写,行书要当楷书写。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没有楷书的基础,直接练行书,一个字你可能要写二、三十遍才能练好,而且会感觉很吃力,不得法很容易走歪了。可是如果有楷书的基础,你临帖的时候一个字可能不到十遍就写好了,而且能读懂字帖的精妙所在。

因此,如果有楷书的基础,再把行书练好,算下来要花的时间反而比直接练行书少。所以有很多人上来就练行书,练着练着又开始回头练楷书了。

一个书家最基本的也要掌握楷书和行书两种书体,楷书其实是学习书法者一门逃不掉的功课,现在不学,早晚要学,还不如一开始就按照书法的基本规律来,从楷书入手学习。


翰墨今香


一、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从书法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虽然书体不一样,但是他们内在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书法的传承一直到现在,但是越近的,我们越容易掌握,越越容易上手,唐楷发展到鼎盛,所以学习书法的顺序却是倒过来,先学习楷书更容易上手。

二、苏东坡在《书说》里说:“真(即楷书)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者也。”的确如此,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自然之理。楷书是书法的基础,这个基础体现在用笔,掌握自己的结构,运笔方法等等。就打牢了这些基础在练其他的书体更能掌控。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

三、从社会价值看,楷更具实用性,更容易书写和识别;从中国书法的发展史来看,楷和行草一脉相承;从书法角度来讲,楷的法度更严谨,更完善。

综上所述,所以个人建议学书法还是从楷书入门打牢基础,再学行草书,才有更高的水平。



落地雄鹰666


可能问题不在于练没练过楷书。

行书在临帖模仿古人的过程中,因为其笔画连续从而构成一个整体性更强的结构体,反而较之楷书更容易模仿和上手。换句话说,更容易学得像并记得住,同时符合实用书写习惯,更加容易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而有明显改变和提高。

至于说楷书对行书的影响,并不是直接见效。也就是说,楷书写好了并不能自然地带来行书的提高。有很多人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写楷书已经相当不错了,可要写行书就完全不那么回事。所以说楷书到行书之间还需要个转化过程。



楷书学习对整个书法学习的作用其实是更加基础性。笔画规范能力、结体构成能力等静态汉字的造型能力会是更加动态的行草书法的基础,但由于这个一静一动,一个笔画独立一个笔画连续的差异也必然地决定了楷书与行草书的巨大差异。最简单的比方就是站立、行走和奔跑。

所以,练不好行书主要原因还是模仿不到位,结构理解不到位。行书有行书的结体和笔画体系,而楷书的静态平衡和行书的动态平衡是不同的两个体系,楷书功底的影响是基础性和间接性的。



老陈聊书法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道德经》里也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说先要打基础,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积累,才能成功。

学习书法也是一样,苏东坡说“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是说真书(楷书)如站立,行书如走路,草书如奔跑,又说“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意思是说不能站立就能跑步,这是不可能的事。

学习书法要从楷书学起,先要掌握基本的笔画,从而体味用笔的奥秘,这个步骤十分关键,要多写多练,至少要有数年之功,基础越厚,所得才越多,沉浸浓郁,才能含英咀华。

这个道理很容易懂,但很多人学习书法直接写行书或草书。他们觉得行书和草书容易学,照着模子画就可以了。实际上这种只是低级的写字,点画没有内涵,最多只是花拳绣腿,徒有其表。学书法要深扎根,打好基础,根越深,劲才越大,不要像浮萍,萍踪无定,一阵风就吹散了。




冯勇书法


孔圣人说过:十五而志于学至七十而随心所欲而不踰矩,如真心想把写字✍当成书法,自愉的同时还能分享大家,使人知道你渊源有自,还是要学习法度毕备的楷书,打好基础后,完全可以楷行並学,就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佛祖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然还是应知何为法,才懂得如何舍。




队长74545485


什么是书法?如果让一百个人来回答,可能会得出一百答案。我这话的意思就是,学习书法,先练那一种书体也是没有一定,就邀请者所言,各家各体楷书不下数十种,哪种楷书是最适合自己的呢?在沒练习之前谁也不知道,比如我当初学书法,最先练柳体,一练二三年,一天写一大堆纸,可就是出不了帖,后来听说柳体出自颜真卿,又转而学颜体,可我本人不喜欢颜体肥嘟嘟的字,虽然强迫自己练,但还是出不了帖,后来发现钟体,结果一下就上手,可别人不喜欢,写出来的字都说不好着,没人叫好,还是不练了。楷书练不下去就行书吧,还是有人说走都没学会,就去跑,注定练出来。就折回去练赵体,就这样兜兜转转过了很多年。


一天偶听体育老师说到田径,他说练田径,不是说你能跑,力气大就会出成绩,短跑靠速度,长靠耐力,铅球靠臂力,各有侧重不同。这让我想到练书法的事,书法不一样吗?篆隶真行草这么多字体,虽然都是字,但各有各的侧重点,先练什么书体并不冲突。


记得几年前有个朋友给我讲过一个练书法的故事,说有个到深圳打工的年轻人,由于文化不高,又没有一技之长,在用完所代的钱之后仍沒有找到工作,最后只能乞丐,一次饿昏在街上被一老头所救,人虽救活可他的心都死了,以为自已这一辈子都没希望。老头觉得他虽然文化不高,但脑瓜子不笨,于是对那年轻人说,我教你一个技能,条件就是给我养老送终,年轻人答应了老头。

老头所谓的技能就找来一本王羲之的《十七帖》,让年轻人就在桥洞下自己练,每天从天亮开始直到黑为止,除了练字甚么也不做,连饭都是老头送到手里。你们猜一猜他用了多长时出帖?告诉你们吧,一年,仅仅一年他就把《十七帖》吃透了。接下来,老汉就天天代着年轻人地铁站卖字,人们见到那一手漂亮的王羲之小草,还以他是一个大书法家嘞。


通过上的事例,说明一个道理,不管练什么书体,只要是用心去作了,都会有收获,都会有回报。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里的“易”,其实是变化的意思,赵孟頫所传达的信息就是,书法用笔从未有过变化。


最后,我借用《卖油翁》中的一句话赠给广大书法同好:无他,但手熟尔。


四宝斋


书法篆隶楷行草五体,学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任何一种书体都是可行的。不见得学行书非要从楷起始。当然先学楷再而行,也是完全可以的。至于学行而不佳,主要是没有認真的读帖和临摹。读帖在学书中非常重要。读帖主要是要体悟每个字的点画间架结构,以及字法,笔法,章法,墨法,气势,和整幅书作的神韵。多看多读,领会的多了,临就会一笔一画的,慢慢地临好。比较熟练了,再由慢而快。即可取得自已想要的结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叶小舟82704


练不好行书和练不练过楷书没有直接关系。

练的非常好的楷书,再练行书,练不好,是因为受楷书端庄,方正的影响,缺少灵动。

最后能够跳出楷书的影响,都成了大师了。

楷书每一字笔顺,笔型都是固定的,空间分布固定。

行书灵动,笔顺因人因特定的人,笔顺可不同,变化很大,结体,空间分布,差别很大。

练不好,最主要问题是控笔没有自如。

读贴不到位,临贴不细。

反思不够。

控笔不到位→笔型临不到位→怎么也不能重现原贴的形,意→走样的字。

读贴不细表现字型,笔划形态,角度,方向,空间分布,远近,粗细,轻重等不够,产生的结果形与意不够。

刚学写字心无旁骛,去努力体会笔与字,没有过多参杂自已的意识,此为初心。

一两年之后初有小成,字也没有练成体系,自已会不自觉的加入自己的意识活动,本就没有多高的书写技能,就乱了,字也就随兴而写了,就看自己的悟性吧。

如果能再沉下心,从头开始,会有不一样的天地。



凌峯山颠


学行书要学楷书主要是求知平正,不必一定要练楷书到什么境界,更不能被楷书框死了自己的笔法…认为一定要练习楷书到出神入化才可进入行书草书,这是清朝犬儒的诈人术…

明朝大家王铎对楷书就不感冒,所以他的行书草书就没有被框死,纵横捭阖,雄强恣肆,古今难匹…最明显还是明朝大书家张瑞图,他的运笔起、止、转、折几乎不作任何回锋、顿挫的处理,可见书法古笔法并无清朝犬儒的智障式的描字法,张瑞图的行草峭拔尖厉,激荡怪戾,若崖断石崩,一泻千里,远甩董米…也足以说明清朝犬儒的楷书写法的描字法不但不是古法,而且这种死手描字法的笔法是极不利于行书草书的…

冥冥于书法者只要深入明朝以前大书家的字里行间,就不难发现清朝的所谓书法多有奴性,与犬儒的智障描字法脱不了干系…铲除清帝制后,时入民国才出几位颇有书法趣味的人物…可时下,一方面奴性又复而加,一方面妄性仍存而狂…书之法失落久矣…

学书法靠的是悟性,是法但并无定法,我佛云,“所谓善法者即非善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书法并没有死板的教条,可谓所悟一通百通…若言必工楷然后才可入行草书之法者是为未得法者…

孙过庭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应在“求”、“知”、“追”、“归”中把握好这辩证过程,若不“知”亦不曾“追”就谈不上“归”,若解不了即使其楷如何正准谈行书草书亦为空谈,真得法者欹亦正,不得法者正亦斜,全出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