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会排斥癌症早筛?

孙医生养生课堂


我是中华非药物疗法创始人,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好,从基本理论和基本的常识来说,早发现早治疗都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排斥癌症早筛呢?

原因很简单,早发现早治疗没有错,但前提是,这个治疗的方向是对的。

很多早期的癌症都可以自然的痊愈,可以我们确给予过度的医疗与药物干预,甚至手术,那么很多本可以痊愈的癌症病人就马上丧失了痊愈的机会。

最关键的是,由于大部分老百姓完全没有健康素养,这种人一旦知道自己得癌,会种下严重的心魔,很多人不知道,这种心魔的副作用,可能比癌症本身对于身体的伤害更严重。

我个人觉得,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推广健康生活方式,远比癌症筛查更好。

癌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方向错了!


非药物疗法创始人


中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为何很多人还是排斥癌症早筛?

关于癌症,有人将之比喻为一件沉重的铅衣,披到谁的身上,谁的人生就会骤然出现一个休止符;也有人将之等同于一次次与死神的交手,为了活下去,每一个危险关口都得奋力挣扎;还有人将之描述成对生命的绝望呐喊,当病痛来临,他们不得不像蝼蚁一般放下姿态拼命喊叫以寻求生的方向。

这样的画面,对于多数健康人而言,实在难以体会。然而,谁又能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呢?

当癌症患者生命如同一团乱麻,裹挟在各种漩涡里,越挣扎越沉没。谁能帮助他们走出其中?

01可怕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

《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我国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列全球首位,在1810万新增癌症病例中,我国占380.4万例;在960万癌症死亡病例中,我国占229.6万例。全球每新增100个癌症患者中,中国人便占21个。

其中,发病率最高的前四位分别是肺癌、乳腺癌、胃癌、宫颈癌。而随着我国癌症患者人数逐年增长,每年相关医疗费用超过2200亿元。这也导致无数家庭在治疗癌症的道路上一夜间由小康走向贫穷。

十年前,医院最年轻的宫颈癌患者年龄为51岁,此后变成45岁,再后来变成37岁,每年都有突破,一直到2016年,最年轻的宫颈癌患者是22岁。2018年,最年轻的癌患者仅15岁,且已经有两例。

2003年,梅艳芳因宫颈癌并发肺功能衰竭去世,年仅40岁

面对这一现象,吴丹很着急。“很多人不知道宫颈癌是通过性传染的。其实,宫颈癌并不可怕,它有一个癌前病变阶段,我们有很长的时间和机会发现这个疾病,重要的是有提前筛查的意识。”吴丹表示。

02癌症筛查,迟到的好消息

诺贝尔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在其著作《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一书中提到:问题并不在于人们为健康花了多少钱,而是他们的钱究竟花到哪儿去了。他们常常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

如此,为了降低治疗费用,不少国家已经开始渐渐正视癌症筛查,希望以此帮助人们享受免费的医疗服务。并且也有不少人开始加入其中,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举办各种筛查项目,以帮助更多人实现癌症早期筛查。

不同年龄群的宫颈癌筛查方法

说起来容易,在基层实现筛查仍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首先需要攻克的就是医师诊疗水准。

以宫颈癌筛查为例,由于妇科检查是宫颈癌筛查的第一步,由医生取样,然后进行宫颈液细胞学检查,如有异常则需要进行HPV检查及阴道镜检查。所以,采样和检验是筛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着最终结果的准确性。

而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实现准确诊断,在进行培训时,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吴学磊称:“在取标本的时候,我们会把培训医生带在身边,就地取给他看,怎么取,几例以后再让他做,我们在旁边看着。”

有了医生之后,接下来,就是需要设备。先进的设备可以提升其智能影像诊断水平及智能癌症早筛能力,促进多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

03早筛普及不容易

然而,一切并非想象中那么美好。

哪怕在医生、设备都不缺的情况下,在每一个筛查案例背后,也透露出了一个个亟需解决的辛酸历程。

在张颖看来,有了医生和设备远远不够。“筛查最难的其实是观念,基层老百姓不太喜欢早筛,他们认为,我没病没灾的,你却告诉我要做癌症筛查,太晦气,而且在穷困地区,即便是筛查出癌症,家中也没钱可以做后续治疗,他们宁可发现得晚一点。”


0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老百姓不去筛查总有各式各样的理由,一名负责的村医,却可以改变癌症患者家庭的命运。在负责任的村医助力下,在所有项目组成员的努力下,也有不少人成为了癌症筛查的受益者。

2017年8月,到医院复诊的张小莲听说附近的习水县妇幼保健中心正在做免费两癌筛查,医生建议她进行转诊。最终经过病理分析后,张小莲被确诊为宫颈癌。拿到确诊通知后,她及时进行了手术治疗,避免了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我们第一次见到张大姐是在她家库房,她穿着一件粉色短袖上衣,脸上很少有笑容,全程坐在椅子上和我们聊天。那时的张大姐正在术后康复期,每天到了傍晚身体还是会非常不舒服,状态看起来很让人揪心。”张颖介绍。

而在2017年,让张颖印象比较深的是村民郑大姐。“郑大姐很能干,起早贪黑干活,养了2头牛和20多头猪。由于当时忙于造新房子,她一直以此为由不愿意抽身去参加筛查,好在村医来动员了十来次才松口。”比较幸运的是,郑大姐被检查出来宫颈癌早期,治疗效果好,虽然治疗后时不时会腰痛,比较容易累,但因为家里有三个孩子,她想早点康复,多赚点钱,很配合治疗。

同样是项目受益者,小巧也是在2017年被筛查出患有宫颈癌,并在当年做完手术,目前,小巧还在持续吃药康复阶段。由于生病抵抗力不太好,天气变化整个人就很难受。张颖发现,2019年再次与小巧见面最大的变化是,小巧之前因治疗而剪掉的一头长发,又蓄起来了。小巧生病后也很感慨,但也感恩及早发现和治疗。

中国与德国、美国、日本健康体检渗透率对比,“我现在只想开心地好好活!”还没走近陈英家,张颖老远就能听到小朋友们欢乐的玩闹声,间或飘来一


孙医生养生课堂


为什么有的人会排斥癌症早筛?

……原因主要是经济缺乏,世上穷多富少,有钱的富人不怕癌症早筛,就怕没有治愈的医生和疗效好的药物,治好治不好也要花钱进个责任。可穷人就不一样了,筛查要掏钱,既是筛查出来结果,癌症一般筛查出来基本上都是晚期,也没钱治疗。不知道倒好,知道了除了没钱看病外,首先心里恐慌也许吓死了。另一个方面就算贷款看病,谁是能治愈癌症的医生?哪个医院的医生能治愈晚期癌症呢?贷款看病如果再看不好,命保不住倒给家人拉了一匹股的账。所以大多数穷人都不会选择癌症早筛,该吃的吃,该喝的喝能活多少算多少了。



户外医甲


这一问题的关健点在于三个原因,一是怕受罪,二是担心查出病,三是信天由命,认为活多大就是活多大,命里早己定了。用正确的,辩证维物主义的观点来评论,持有信天由命观点的人,思想还停留在医学落后的早年时代。正确的做法是,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积极参与癌症筛查,为早发现早治疗创造条件。(个人观点,有误批评)|


用户山涧小溪113A


要度绝癌症,先要练好内视功能,因为人每天都有耗损,如果不内视缺点,恢复正常功能,打扫内部垃圾,天天有一个新的生命体,病就会慢慢的堆积起来,一旦疲劳身累时,病就压垮了人,生癌的风险就会加大。


蜂艺


每个人都有恐惧心理,越担心的事情越怕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