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一把火就可燒光鴉片,為何林則徐要勞神費力用海水浸泡?

傷心在所難免


1839年,林則徐在廣東執行禁菸,至當年五月,共計查獲一萬九千一百八十七箱又二千一百十九袋鴉片,高壓之下,美國及荷蘭煙販子承諾永不販賣鴉片到中國,英國煙販子則被驅逐出境。

面對海量的鴉片,銷燬成為一個大問題。

林則徐本想將鴉片運回京師銷燬,但御史鄧瀛認為路途遙遠,耗費巨大,中途有可能出現變故,不如就地銷燬,林則徐思慮再三,同意了鄧的建議。

但在銷燬方法上,又陷入難題。

林則徐原計劃一把火燒掉,為此還專門想出個“煙土拌桐油焚燬法”,用桐油做引火物,後來發現這個方法並沒有想象那麼完美。

首先焚燬過程十分緩慢,鴉片雖然著火,但並非一點就著,的不停有人在那催火,此過程產生的煙霧影響巨大,上萬箱,整個廣東省都的跟著吸鴉片煙,即便一切順利,恐怕也要焚燒很長時間。

其次,很難一次燒乾淨,未焚化乾淨的煙膏滲入地下,依然被人挖出,影響很壞。

最終,林則徐找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海水浸化法”。

所謂海水淨化法,就是把鴉片膏用生石灰浸泡,待融化後,利用漲潮的時機衝入大海。

為此,林則徐命人在虎門海邊挖出兩個大水池,池底鋪上石頭,防止滲漏,四周用木板加固,再挖出兩條通道,一條用於引入海水,一條用於排洩廢水。一切完成後,先是灌入鹽水,將鴉片膏切碎後倒入其中,待浸泡半日後,再倒入生石灰。

生石灰遇水,立即沸騰,日慕鄉關小時候經常見識這種壯觀場面,有次不小心手沾到生石灰,手皮立即被腐蝕,疼痛難忍。

1839年6月3日,林則徐在虎門正式啟動硝煙,由於正值端午節,當地百姓紛紛到場觀看,許多洋商、傳教士也都來湊熱鬧。

傳教士裨治文在任職的《中國叢報》中記述:
“我們已經反覆檢查銷燬過程的一部分,他們在整個工作進行時的細心和忠實的程度,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料,我不能想象再有任何事情會比執行這項任務更加忠實的了。

硝煙過程一共持續了半個月,到6月20日,除少量鴉片被運往北京做樣品,其他全部銷燬。

當然,此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預料不到的問題。

不少參與硝煙的當地人,在極短時間內想出了一個偷樑換柱的好方法,他們將竹竿子內部掏空,利用攪拌鴉片的時機,將鴉片膏插入竹竿子內部空腔,然後在工作完成後收集塞入竹筒內的鴉片膏。

廣東禁菸以後,鴉片並沒有完全禁絕,反倒價格暴漲,稍稍偷一點,就可以在黑市賣出不少錢,小撈一筆。

只能說:中國人太聰明瞭!



日慕鄉關


用火燒,有沒有搞錯,旁邊的人不得吸嗨了呀?

來,先帶大家看一個案例:

前段時間,印尼雅加達的警方繳獲了大量大麻、冰毒、搖頭丸等毒品。為了向公眾展示政府的緝毒成果和禁毒的決心,印尼警方決定將收繳到的毒品當眾燒燬。這個轟動消息一經傳出,立刻吸引大量群眾和記者圍觀。但令印尼警方沒想到的是,當日由於毒品過多,再加上風不給力,致使整個小鎮都是煙霧瀰漫。近距離的警員和圍觀群眾,沒有有效的防護措施,更是齊刷刷的吸嗨了,紛紛出現各種吸毒者的症狀。此事立刻在網上傳播,被廣大網友認為是史上規模最大、最正大光明的一次吸毒活動。

清朝末年,由於西方國家大量傾銷鴉片到中國,致使每年清朝在對外貿易中兩三百萬兩白銀的貿易順差被逆轉,造成大量白銀流向國外。隨著時間的積累,最終清政府的國庫和貨幣流通都受到擾亂,清朝的經濟面臨崩潰的邊緣。大量鴉片輸入中國,不僅影響到了清朝的經濟,更為嚴重的是鴉片的泛濫還使許多百姓吸食成癮、士兵失去戰鬥能力。如果任由其發展下去,中華民族將面臨滅亡的危險,因此禁菸之事勢在必行。


虎門銷煙為什麼要用海水浸泡?


鴉片收繳後,林則徐本想將鴉片運回京師銷燬,不過御史鄧瀛認為為防鴉片被偷偷換掉,就地銷燬更好,道光帝也同意。林則徐決定於虎門公開銷煙,接下來林則徐就要找出銷燬鴉片的方法。林則徐曾使用傳統銷燬鴉片"煙土拌桐油焚燬法",除了考慮到文頭的原因外,還有一個原因“但膏餘卻會滲入地中,吸毒者掘地取土,仍得十之二三”。


於是林則徐找出第二種方法"海水浸化法"。林則徐銷煙池舊址滲漏,四周釘板,再挖一水溝。將鹽水倒入水溝,流入池中。接著把煙土割成四瓣,倒入鹽水,泡浸半日,再投入石灰,石灰遇水便沸,煙土溶解。各名士兵拿竹竿不停在池中攪拌,務求煙土完全溶入水中。待退潮時,把池水送出大洋,並用清水洗刷池底,不留涓滴。

但是就算這樣還是有人大賺一筆。石灰水沸煙土溶解後,池子邊攪拌鴉片的士兵悄悄把竹竿末端鑽孔,趁著攪拌機會讓溶解的煙土灌入竹竿內,待到結束後取出,在黑市高價拋售,大賺一筆。奇貨可居啊,因為全城鴉片都被繳了啊。


長安城不良人


有一些人認為,林則徐虎門銷煙,採取的是用海水加上生石灰浸泡的手段,非常繁瑣,而且還很勞民傷財,對於周圍的普通百姓也震撼力一般,肯定比不上一把火來的解氣痛快,看來林則徐還是智商不高,白白勞民傷財。真的是這樣嗎?

顯然不是,林則徐虎門銷煙天下皆驚,虎門銷煙這一歷史形象甚至被刻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底座。虎門銷煙這件事也入選了小學課本。

虎門銷煙銷出了一個英國毒販倉皇逃竄、銷出了個大清百姓的歡呼雀躍、銷出了個林則徐的民族英雄形象。

在當時,林則徐上書皇帝:“鴉片這種東西要是在中華大地遍地開花,若干年後幾乎使得中原沒有可以禦敵的士兵,國庫裡也拿不出可以充作軍餉的銀子。”

可以說,林則徐高瞻遠睹,所言非虛,在後世,林則徐入選中學課本,被稱為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果然名副其實。

正是林則徐的不斷張羅,才最終使得皇帝下令委任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禁菸,到了當地,林則徐施展出驚人的才幹,蒐羅廣東大量煙館、處死昧著良心毒害同胞的煙販、沒收洋人手裡的鴉片,最後鴉片達到摺合兩百三十七萬六千二百五十四斤的恐怖數據。

林則徐下令將這些鴉片統一裝箱,最後共有一萬九千一百八十七箱又二千一百十九袋鴉片,裝箱的本意是打算將這些罪證送往京城展示,畢竟他是欽差大臣嘛,這樣也可以證明自己在廣東禁菸很有成效。

但是後來林則徐轉念一想,送往京城的話,沿途地方多、時間長,極易有那些貪官汙吏或者癮君子可以上下其手、鋌而走險,從而使得禁菸功虧一簣,思慮良久之後,林則徐還是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組織吸鴉片和擁護禁菸的百姓共同觀看,當場銷燬。

到了銷煙前幾天,林則徐突然發現許多人都在私下裡準備許多鐵鏟,尤其是那些曾經的菸民,一個個的神采飛揚,每天都在打磨鐵鏟,林則徐派人微服私訪,這才明白了這些菸民的詭計,原來,在鴉片傳入中國之前,民間有著許多普通的菸草,對於普通菸草,朝廷也曾經想過辦法銷燬,而當時銷煙的傳統手段是“煙土拌桐油焚燬法”,這種法子非常傳統和經典,把煙土混著桐油一起燒掉,這樣一來,就算銷煙了。

但是一旦涉及到鴉片,情況就不一樣了,以往也有地方官銷過鴉片,用這種混合桐油燃燒的辦法,看上去沒有問題,實際上問題很大,周圍的癮君子是最高興的,因為鴉片灼燒產生的氣味正是他們所想要的,癮君子們歡呼雀躍,旁邊的本來無辜的百姓也不得不吸入了這種氣體成了癮君子,最要命的是,燒完之後,鴉片煙土會滲入地中,一些刁民和癮君子乘著官府走後就掘地取土,帶回家燒著吸吸,禍害無窮。

搞清楚的林則徐於是放棄了傳統的這種經典做法,而是合理利用環境,充分發動群眾利用虎門的地理環境和人民對於鴉片的仇視心理,命令民眾在海邊開挖池子,在池子地下用石板鋪好,堅決不讓鴉片滲透到地底下,任何在在池子內壁四周全部用木板封死,之後倒入鹽水和石灰以及鴉片,石灰遇到鹽水發生反應,鴉片成為渣渣,為讓鴉片徹底成為渣渣。

繼續發動群眾和士兵不斷攪拌均勻,待反應完全後,等海水漲潮再退潮,將這些殘渣送入大海,真的是清清白白,乾乾淨淨,令中外都讚歎有加。


無筆


用火燒來銷燬鴉片,這個想法其實很多人想過。比如印尼人,幾年前他們放火燒了一大批的,想知道結果嗎。在場的人,包括附近一個村子的人全都嗨了起來,全都被動的吸了一次毒。這件事情後來還被人調侃,說是史上最大規模的吸毒活動。


所以說,銷燬毒品還真不能這樣露天環境下放明火燒。當時的人們吸食鴉片用什麼辦法,不就是放煙槍裡用火燒的嗎。

正確的辦法是什麼呢?那就是放到密封的高溫爐裡,利用高溫讓毒品瞬間氣化,這樣才能做到銷燬的徹底,也不會有什麼汙染。

不過在清朝顯然是不具備這種條件的,當時也曾經小批量的銷燬過鴉片,手段就是澆上油然後放火燒。不過這樣做的弊端很明顯,首先就是上面說的汙染問題。當然了,清代的人們是考慮不到這個問題的。

當時林則徐不用火燒,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樣銷燬的不徹底。因為鴉片被火燒後,其實並不能燒乾淨,會有一部分融化滲入到土裡。

有人會去把那些土挖出來,然後重新把鴉片提煉出來,當時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於是林則徐就想找個徹底點的辦法,能把這些鴉片完全銷燬,不留下一點痕跡的那種。經過多方打聽,就有人給他想了一個新辦法。

那就是挖個大坑,在裡面放上生石灰,然後加水,利用生石灰遇水產生的高溫來銷燬鴉片。

但是浸泡過鴉片的水也是個問題,不能亂排的,這都是有劇毒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排到海里。

當時林則徐查禁的鴉片原本都是在廣州,但是廣州不靠海,只有一個珠江,無數人都要靠這條江水生活的,毒水肯定不能排到珠江裡。

於是他們就找到了離廣州最近的出海口,那就是東莞的虎門。整個銷煙的過程都是在虎門的海邊進行的,所以被稱為虎門銷煙。

所以說,林則徐不管是選擇虎門這個地方,還是用海水浸泡的方法,都是有他的考慮的,是在當時的環境下最優的選擇,並不存在問題中說的勞神費力。


漂浮菌


林則徐給道光皇帝上了一個奏摺,說“此禍不除,十年之後,不惟無可籌之餉,且無可用之兵”。

他所說的“禍”即鴉片肆虐之禍,即國人吸食鴉片成癮之禍,道光皇帝想了想,批准了林則徐銷煙的想法。

於是,便有了林則徐“虎門銷煙”這一幕。

林則徐收繳了鴉片二萬餘箱,用了23天的時間銷燬了近238萬斤的鴉片,這個數據不得不說很讓人瞠目結舌。

英國人狠,林則徐也沒對他們客氣。

可是,對於“銷煙”一事,似乎用一把火便能夠點燃所有的鴉片,將鴉片統統燒燬,林則徐為什麼偏偏舍易求難、舍簡求繁地採用所謂的“海水浸化法”呢?

林則徐之所以如此,實際上也很無奈。

他原想將收繳到的鴉片統統運回京城,讓道光皇帝好好看看自己的勞動成果,然後再在京城銷燬鴉片,但是有人認為運回京城再銷燬的話,不僅得多花很多錢,中途還容易被人掉包,反不如就地銷燬。

道光也沒興趣看什麼銷燬鴉片的戲碼,所以讓林則徐就地銷煙。

所以林則徐為了讓洋人看到清政府銷煙的決心,也算是警醒沉迷於吸食鴉片的國人們,選擇在虎門海灘公開銷煙。

他一開始也嘗試過用火燒燬鴉片,也即所謂的“煙土拌桐油焚燬法”,可是他很快發現這個辦法的效果很不好,為什麼呢?

因為這樣不能完全地燒燬鴉片,仍然會有很多殘留物,也就是所謂的“膏餘”會滲入土中,吸食鴉片已經成癮卻又買不到或者買不起鴉片的人會去將這些殘留物挖出來,10斤的鴉片這麼一燒,至少有兩三斤的殘留物。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這兩百多萬斤的鴉片全部採用火燒的話,最後至少會殘留有四五十萬斤的鴉片。

除此之外,鴉片雖然被洋人包裝成了能夠延年益壽的“福壽膏”,可是它的吸食方法仍然是點燃了吸食。

林則徐“虎門銷煙”並不是秘密進行的,而是在虎門海灘當眾銷燬,這意味著什麼?對於當時沒什麼娛樂生活的百姓而言,即便是官府處決死犯這樣鮮血淋漓的事也能引來一群圍觀的吃瓜群眾,銷煙這樣的新鮮事又哪能少得了吃瓜群眾?

說不定圍觀的吃瓜群眾們還會捶著自己的胸口痛呼可惜呢!沒辦法呀,這鴉片實在是太值錢了,想抽兩口還不一定買得起,即便自己不抽,也能拿去賣錢呀!

所以用火燒燬鴉片的話,不但燒不乾淨,還可能造成瘋搶燒過鴉片的地方的泥土這樣又悲哀又好笑的事。

更何況,鴉片燒起來了的話,鴉片中的有毒物質也會被釋放出來,這麼一來不等於是所有人在“聚眾吸毒”了?

那群圍觀的吃瓜群眾即便沒有毒癮,弄不好也會因此染上毒癮,這可不是林則徐想要的結果,林則徐自己或許也不能倖免。

所以,林則徐為了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也為了安全起見,便想出了“海水浸化法”。

只不過,林則徐最後還是栽在了這場虎門銷煙之上,道光皇帝和清政府也栽了,虎門銷煙成了英國人發動鴉片戰爭的導火索。

林則徐銷煙之後,英國人的利益受損,又丟了面子,所以一邊想要從清政府手裡訛點錢一邊也想試探試探清政府的實力,於是便打著維護英國利益的旗號發動鴉片戰爭。

對於鴉片戰爭,道光皇帝一開始因為不知道英國人竟然這麼強,所以還敢說些“不怕你們打洋人,就怕你們不敢打”之類的豪氣話。可是陸陸續續打了快兩年之後,道光慫了,洋人怎麼這麼能打呀?不能再打了,他說“朕因億萬生靈所繫”,所以得“以民命為重”,讓洋人打到京城傷及了朕的生命安全可怎麼辦?

所以,清政府便和英國人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又賠錢又割地,還讓別人看到了清政府外強中乾的模樣。

這戰爭不打了,總得有個人背鍋罷?

沒錯,虎門銷煙是林則徐搞出來的,所以這個鍋得讓林則徐背,於是林則徐被革職,被髮配。

雖然林則徐虎門銷煙不但沒能夠挽救清朝的衰落,沒能夠讓清朝站起來,反倒讓清朝更快地成為了列強口中之物。

可是,林則徐虎門銷煙一事仍當得上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壯舉,林則徐也可謂是中國近代史上站起來反抗列強的第一人。


寧糊塗


很多人都認為林則徐不太聰明,因為他銷燬鴉片的方式是用水加生石灰浸泡。這樣做不但費時費力,而且遠沒有火燒來得震撼。既然如此,林則徐為何要這麼做呢?


如果這麼做的人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官,他可能真的是隨意決定。但做出這個決定的是民族英雄林則徐。他的能力和智慧是得到肯定的,他所做的每個行為背後肯定有其深意。

很多人都糾結林則徐為何用水泡鴉片。其實當時林則徐面對的情況遠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複雜,他需要做的就是在諸多銷燬方法當中尋找一個危害最輕的。

最直觀的方法肯定是把這些鴉片運送回京城,這樣能顯示出自己禁言是卓有成效的。這個想法的確很不錯,但是在運作的時候非常有可能出問題。要知道,當時已經有很多人受到鴉片的荼毒了,其中不乏地方的那些高官。林則徐運送鴉片肯定是會經過很多城市的,如果遇到沉迷鴉片不可自拔的官員,這些鴉片有可能會被扣下不少。而鴉片本身價值很高,哪怕是不吸食鴉片的官員,可能都會珠寶私囊,留下幾箱偷著買。這是林則徐不想看到的,所以這個方案被他否決。


第二個方法,是大家比較推崇的用火將其燒燬。這個方法用來處理少量鴉片的時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處理如此巨量的鴉片,或許會造成局面的混亂。要知道,鴉片被火燒之後並不能做到全部焚燬,有相當一部分會滲入地下。經常會出現人們在鴉片銷燬完之後,把底下的那些土挖走的情況。因為那些土只要經過提煉,就會變成新的鴉片。如果林則徐選擇用火燒的辦法,根本沒有辦法將其徹底銷燬。

而且在燒燬鴉片的過程當中,逸散的氣體相當於是讓周圍的人在吸食鴉片。對於那些吸食鴉片上癮的人來說,林則徐相當於是幫助他們開了一場派對。而要是那些不吸食鴉片的群眾,在接觸到這些氣體之後,有可能會變成癮君子。如果這樣的話,那麼林則徐這個欽差大臣可以說是很失敗了。


所以在綜合的考量之下,林則徐還是決定用水混合石灰來浸泡鴉片,這樣可以徹底焚燬鴉片。而且林則徐是深謀遠慮的,他知道浸泡鴉片的那些水也是需要處理的,所以他才選擇在虎門這個位置進行硝煙。因為這是入海口,對當地的民眾不會有危害。

至於這個方法勞民傷財,其實也是相對的。當時林則徐在提出這個方案之後,他沒有強行徵調士兵,有很多人其實是主動過來幫助他銷燬鴉片。

當時有人吸食鴉片,但不少有志之士內心是痛恨鴉片的,因為鴉片殘害了其親人朋友,他們在這個過程當中感受到的不是勞累,而是開心和幸福。能將鴉片徹底銷燬,他們是無怨無悔的。


夏目歷史君


鴉片用火燒,煙膏油會浸入地下,如果被挖出來,仍可以提煉出膏油。

林則徐主持銷燬鴉片的方法是科學的。他命人在海灘上挖2個池子,長寬各50米,池底鋪石,防止滲漏,前設涵洞,後設水溝。先引海水入池,然後將鴉片切開投入池中浸泡半日,再放入石灰,石灰遇水便沸,煙土溶解。讓人持木耙不停地在池中攪拌。遇潮時,打開涵洞,經處理過的鴉片就隨潮水流入大海了。


跪射俑


鴉片不是罌粟殼,不是隨隨便便一把大火就能銷燬的。

鴉片是從罌粟中提取加工的物品,《醫林集要》中提到,當罌粟花凋謝之後,人們用大針刺破罌粟殼上的青皮,等罌粟殼上的汁液流出,然後收集上面的汁液進行加工。加工之後才能變成讓人上癮的鴉片膏,如下圖;



最初的鴉片主要是作為藥用,即便是現代也有一些藥品中含有這種成分。公元17世紀時,荷蘭人把鴉片的吸食方法帶到了中國,此後一二百年的時間,西方國家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開始瘋狂的向中國傾銷鴉片。

鴉片貿易導致越來越多的白銀外流,這讓清政府意識到了危機。很多朝廷大臣也開始圍繞著是否禁絕鴉片貿易展開激烈了的討論。

公元1837年,林則徐被清廷任命為了湖廣總督。到任之後,林則徐發現武漢地區鴉片走私貿易猖獗,因為吸食鴉片而傾家蕩產、男盜女娼人比比皆是。於是為了穩定當地秩序,林則徐開始收繳鴉片、查封煙館、緝拿煙販。



對於收繳來的鴉片和煙具,林則徐最開始想到的也是火燒,採取的是“煙土拌桐油焚燬法”。也就是在鴉片內摻入桐油,然後付之一炬。《紙園筆記》中記載;

武昌漢陽所繳出煙土及搜獲煙槍鬥之具堆聚如山,付之一炬。

但這種方法有很大弊端。大火之後,周邊的土地都成為了毒地,鴉片膏的殘餘會滲入地下。前腳剛燒完,很快就有一群大煙鬼掘地三尺,帶著這些渣滓回家繼續抽了起來。為此,林則徐後來直接把這些渣滓扔進了江心。



林則徐在武漢禁菸取得了成功後,道光帝終於下定決心禁菸,林則徐被派往廣州。

剛到廣州時,由於英商和廣州官員之間利益關係複雜,所以林則徐劍走偏鋒,召集了很多學子入貢院考試。題目的內容就是鴉片的集散地、鴉片商人、鴉片弊端以及禁絕、銷燬之法。

經過廣大學子的檢舉揭發,林則徐很快就掌握了鴉片的情況並且開始收繳。僅僅一個多月的時期,林則徐便收繳了19187箱和2119袋,重量達到了2376254斤,價值超過了1100萬銀元。



如此大量的鴉片,林則徐本來打算運往北京銷燬,增加影響力,但道光考慮到運輸費用以及中途可能有人掉包,所以下令就地銷燬。

這時林則徐採取了海水浸化法。具體方法是在海邊挖兩個大池子,池子底下鋪上石頭,防止鴉片滲入土壤,然後在池子一旁挖一條水溝,另一旁設置一個涵洞。

水溝是讓鹽水流入水池,等鹽水流入水池後,將鴉片倒入其中浸泡半天,之後倒入石灰,石灰遇水沸騰,鴉片便會溶解。退潮時打開涵洞,讓一池鴉片廢渣全部流入大海。



當然了,儘管方法非常有效,也難免會有一些偷雞摸狗之人。比如《禁鴉片遺事三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負責攪拌池子中鴉片的人,會把竹竿裡的竹節去掉,只要竹竿插進去,半溶化的鴉片就會流進竹筒之中,一根滿了換一根。就這樣,一些攪拌鴉片的人竟然靠著銷煙之後鴉片短缺發了大財。


我是越關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


第一,為何不用火燒?

因為鴉片用火焚燒過後,會殘留大量鴉片膏油,這些膏油會滲入泥土,等官兵離開過後,癮君子們就會前往焚燒鴉片的場地,即使費大力氣掘出凝固膏油的泥土,也在所不惜,拿到泥土以後,就會通過特殊方法將膏油提取出來,所以用火燒,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還會殘留大量膏油吸引更多的癮君子。

另外還有主要一點,鴉片燃燒過後的劇毒殘留物,也會嚴重汙染環境。

林則徐最開始其實用火燒過鴉片,但他事後發現了上述情況,才改用石灰。

《洋事雜錄》:焚過之後,必有殘膏餘瀝滲入地中,積慣熬煎之人,竟能掘地取土,十得二、三,是流毒仍難盡絕。

第二,為何要用海水?

其實用的不只是海水,還有大量石灰和鹽。

林則徐在硝煙之前,曾對鴉片做過大量調研,最終得出結論:

鴉片最忌二物,一曰鹽滷,一曰石灰。凡以煙土煎膏者,投以灰、鹽,即成渣沫,必不能收合成膏。——《洋事雜錄》

所以大家應該看出來了,先挖出水坑,再往水裡撒鹽,時間一長,這鹽水就變成了“滷”,接著把鴉片扔進滷水中,鴉片“即成渣沫”,就無法再凝結成膏。

等泡上半天以後,再把大塊的石灰投進浸泡鴉片的滷水中,因石灰能與水產生類似燃燒的化學反應,因此林則徐派人用力攪拌,最終鴉片就會在這滿坑滷水與石灰中化成粉末,成功達到完全銷燬的目的。

所以,不是要大費周章,反而是因為鴉片的特殊性,必須得用特殊辦法才能進行銷燬,否則形成二次殘留,無異於銷燬失敗。

而且在公開銷燬過程中,吸引大量百姓聚集圍觀,也讓眾人通過近距離觀看的方式,瞭解到鴉片的危害,便能起到警示作用,可謂是從現實與心理雙層面銷燬鴉片的壯舉。

——————


錢品聚


1839年,林則徐奉旨在虎門集中銷燬收繳的鴉片。從6月3日至6月25日,總共23天的時間內,銷燬鴉片19,187箱和2119袋,總重量2,3767881134689,254斤。

林則徐銷燬鴉片的辦法是所謂的“海水浸泡法”,他本人在奏摺上寫道:

茲再四酌商,莫若於海灘高處,挑挖兩池,輪流浸化……其浸化之法,先由溝道車水入池,撒鹽成滷。所有箱內煙土,遂個切成四辮,投入滷中,泡浸半日,再將整塊燒透石灰紛紛拋下,頃刻便如湯沸,不爨自燃……俟至退潮時侯,啟放涵洞,隨浪送出大洋,並用清水刷滌池底,不任涓滴留餘。

意思就是在海邊人工挑挖一個縱橫各15丈(46米)大池,並在底部鋪上石板,同時在池子的四周釘上木板,防止鴉片液滲漏進池壁。池子完工後,再開挖一條通向池子的水溝。

銷燬鴉片前後一共三步:

第一步:將鹽水倒入池中,接著,用刀把煙土割成四瓣,投入鹽水,泡浸半日。

第二步:再投入石灰,因為石灰遇水便沸,煙土溶解。兵丁民夫用木耙一刻不停在池中搞拌,確保煙土完全溶入水中。

第三步:大海退潮時,把池水送出,並用清水洗刷池底,不留涓滴。

虎門銷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大事件,不少人在回放這段歷史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產生一個疑問:海水銷煙這麼麻煩,為何不用一把大火燒燬?

古人真的不如今人聰明?

查閱史料,可以發現,林則徐此前在別的地方禁菸,曾經多次用過傳統的火燒之法,即所謂的“桐油燒化”法。

據《林則徐全集》中記載,1837年至1839年林則徐任職湖廣總督期間,曾經在奏摺和日記中,四次具體記錄了銷燬鴉片的方法,綜合起來看,基本上都是“桐油燒化”法,即:

“其繳到之煙土煙膏,眼同在城文武,加用桐油立時燒化,投灰江河”。

那麼,是什麼原因促成了林則徐轉變了從火燒到水煮的銷煙思路呢?

我們知道,鴉片是從罌粟的蒴果裡所提取的汁液加工而成:每年6至8月份,當美麗的罌粟花瓣凋落後,如雞蛋般的橢圓形蒴果挺立在枝頭,便是製造鴉片的材料。

當果皮仍為綠色或稍現黃色時,雖尚未成熟,但乳汁中嗎啡含量最高。此時用利刃淺割果皮,使得白色乳汁滲出,不久在空氣中變化成棕色,並逐漸凝固成粘稠狀物,即為生鴉片。

明代甘肅總督王璽在《醫林集要》裡提到了罌粟提取鴉片的技術:“罌粟花花謝後三五日,午後於殼上用大針刺開外面青皮十餘處,次日早津出,以竹刀刮在瓷器中,陰乾,每用小豆大一粒……”

名醫李挺在《醫學入門》裡也提到:“鴉片一名阿芙蓉,即罌粟花未開時,用針刺十數孔,其津自出……”。

生鴉片呈褐色或黑色,有刺激性氣味——陳舊的尿味,味很苦。

17世紀初,蘇門答臘人發明了吸食熟鴉片的方法,即:將提取的鴉片漿汁煮熟,再濾掉殘渣,製成丸子或者與菸草混和成丸,放在竹管裡就火吸食。

熟鴉片就是生鴉片經過燒煮和發酵後,製成條狀、板片狀或塊狀;其表面光滑柔軟,有油膩感,呈棕色或金黃色,通常包裝在薄布或塑料紙中。

關於鴉片的吸食方法:將熟鴉片在火上烤炊軟後,塞進煙槍的煙鍋裡,翻轉煙鍋對準火苗,吸食燃燒產生的煙。

吸毒者吸食時,熟鴉片可發出強烈的香甜氣味。

這種吸食鴉片的辦法在明朝末年傳入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到了乾隆年間,竹管吸食鴉片即煙槍吸食鴉片,在中國已經流行開了。

知道這個原理後,我們就會明白林則徐之所以不用火燒,而改用海水浸泡,主要是出於兩個原因考慮:

一、鴉片的吸食方式就是火燒,因此林則徐如果用火燒鴉片,那就和萬民同吸沒什麼區別了。即便如此,用海水銷煙仍然會發出極其難聞的氣味:“腥臭上騰,不可向邇,各員繞池巡視,無不掩鼻攢眉,大小文武先後患病者十有餘員”。

二、“煙土拌桐油焚燬法”看上去轟轟烈烈,但熟鴉片本身就不懼火,焚燒之後的膏餘卻會滲入地中,吸毒者掘地取土,仍得十之二三。

關於這個擔憂,林則徐在奏摺〈銷化煙土已將及半折〉 中說道 :

“至銷燬之方,亦復熟籌屢試。向來用火燒化,伴以桐油,其法未嘗不善。第訪聞焚過之後,必有殘膏餘瀝,糝入地中,積慣熬煎之人,竟能掘地取之,十得二三,是流毒仍難盡絕。臣等廣諮博採,知鴉最忌者二物,一曰鹽滷,二曰石灰”。

也就是說,焚燒鴉片之後會有“十得二三”的“殘膏餘瀝”,會給不法之徒用來重新銷售食用。

所以,林則徐多方訪查並且試驗後,決心採用“海水浸化法”。原理就是海水含有大量NaCl,煙土被鹽水浸泡後是降低了穩定性,生石灰遇水產生大量熱,使煙土快速溶解,最後排到海中徹底銷燬。

當時,在廣東的外國人很多不信中國人可以把鴉片全部銷燬。林則徐於是讓外國人進入銷煙現場,實地觀看銷煙方法。

事後,傳教士裨治文在任職的《中國叢報》中記述:

我們已經反覆檢查銷化過程的一部分,他們在整個工作進行時的細心和忠實的程度,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料,我不能想象再有任何事情會比執行這項任務更加忠實的了。

然而,無論多麼細緻的銷煙辦法,無論外國人多麼誇讚,並不能阻止英國人武力威脅下帶來的鴉片貿易合法化。

所以,鴉片問題的癥結所在,還在於大清朝腐敗落後的體制和貧困凋零的綜合國力。

這才是百年中國積貧積弱的悲哀之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