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走邊吃:集美自制臘腸記


邊走邊吃:集美自制臘腸記


邊走邊吃:集美自制臘腸記


邊走邊吃:集美自制臘腸記

我們漫步在石板路上,“品鑑美麗專家團”這次走進集美街道潯江社區,一路走,一路看,社區書記不時地向我們聊起有關僑村、漁村和學村三村交集的人文點滴。看了大社幾家利用破敗的老屋改建的藝術工作室,讓人不禁想起曾厝垵崛起的前奏……

我們走進一座叫“建業樓”的老建築,紅磚綠欄,風格和廈大嘉庚建築——國光樓十分相似,雖然衰敗破舊,依然可見當年的風采和氣韻。眼下該樓租借給了外來人口,在樓中的天井,我們看見幾位中年婦女正在自制臘腸:有的在切肉,有的在洗腸衣,有的在灌製,有的在截扎,有的在晾曬,儼然就是一條自制臘腸的流水線!肉切片之後,據說進行了配料,抹了鹽,加了料酒,還有一些類似沙茶、五香的調味粉。整個流水線絕對是徹頭徹尾的傳統手工,連腸衣都是用刷子進行原始清理,一刷一刷不含糊。她們的老家有的在四川,有的在湖北和江西,還有的在閩西龍巖,更加有意思的是,她們這些在集美自制的臘腸大都是準備帶回老家過年的。

有人說,中國的臘腸最初是長江沿岸的產物,且各省各口岸的風味有所不同,例如川味的臘腸有麻辣味,鄂味的臘腸有煙燻味,我對此略有所嘗,但眼前這“集美臘腸”很可能是集多省風味於一身。我不由聯想起蜚聲大江南北的川菜“水煮活魚”,它實際上是起源於四川民工在廈門湖裡的一個美食首創,可謂民工烹飪文化的一盆經典之作,而眼前落戶於集美的臘腸,或許是又一款外來人口的美食奇葩。

在集美街道潯江社區,在嘉庚先生故里,我們一路考察著漁村文化、僑鄉文化和學村文化的林林總總,不經意間,卻一頭撞上了民工文化,實際上它已經成為新集美乃至新廈門不可或缺的構成,陽光下,那晾曬的臘腸呈之字型延伸,其形狀還真有幾分地圖上那長江蜿蜒的曲線…… 

2014/12/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