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水浒是什么意思?

都言不语


“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每次听到刘欢唱这首歌,就觉得豪气冲天。

这首歌出自《水浒传》,而“水浒”二字,在书中却很少出现,这是为什么呢?水浒是什么意思?作者施耐庵为什么要给这本书取这样一个名字呢?

请听有书君慢慢道来。

1.《水浒传》这一书名,是作者希望“梁山好汉”们都有安身之地,都有了一个家,可谓意味深长。

中国人写文章,善于“用典”,即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直白或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水浒”就是用典,其最早的出处,来自《诗经·大雅·緜》,“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说的是,商朝鼎盛的时代,周部族生存在黄土高原和西北边陲,那里土地贫瘠,周边彪悍的戎狄民族和各部落又经常骚扰,周部族经常食不果腹和面临各种危险。

到了商朝武丁时期,周部族的领袖,周王古公亶父做了一个英明决定,寻找新的生存之地。在他的带领下,部族历经艰险,迁徙到了岐山下的周原,即今陕西省宝鸡市。

这里土地相对肥沃,而且他们还摆脱了戎狄侵扰,从此开始发展壮大,最终建立了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周王朝。

周人用诗歌,来纪念和歌颂亶父对周部族发展贡献。诗中的“水浒”一词,指的就是后来供周部族居住发展的周原。因此,后世将“水浒”一词引申为“出路”、“安身之地”的意思。

知道了这个典故,我们再来看《水浒传》,是不是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梁山众好汉,由于没了活路,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八百里水泊中的“梁山”,便成了他们的安身之地,他们终于有了一个家。可见作者意味深长,用心良苦。

作者施耐庵一开始给自己的小说,取的名本来叫《江湖豪客传》,可是他很不满意这个书名。有人提点了他,他才把书改了名。

2.用《水浒传》做书名,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

我们都知道,书名囊括全书。一般来说,读者一看书名,就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而《水浒传》这一书名,让我们读来感觉云遮雾罩。

当初施耐庵辞官回家后,一面教书,一面写《江湖豪客传》。书脱稿后,他对书中的情节都很满意,只是觉得书名欠佳。

施耐庵的学生罗贯中,便建议书名为《水浒传》,施耐庵一听,连声称赞。

“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且合《诗经》里的典故。于是,施耐庵将《江湖豪客传》改名为《水浒传》。

施耐庵钟情于“水浒”,分析起来,是因为这比之前的书名洋气上档次。文人写书都讲究引经据典,可以显得自己有文化高逼格,施耐庵也不例外。

最开始管这本书叫《江湖豪客传》时,连他自己都不满意,认为太俗没新意。改为《水浒传》后,显得清新脱俗,比之前的书名洋气,也显得高大上了。

3.《水浒传》的书名,其实也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希望国泰民安,生活安稳。

《水浒传》这一书名,寄托了作者对安居乐业生活的向往。

梁山众好汉,一个个都有“说走咱就走,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暴脾气。算上晁盖,是一百零九位。水浒就是宋江带着一百零八位英雄玩。

《水浒传》更像一部心经,小说里描绘的一百零八将,与其说一百零八将各有性格特征,还不如说他们就是一百多种最具代表性的人性的体现。

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社会秩序乱成了一锅粥。施耐庵虽寄情于《水浒》,骨子里,他还是希望国家治理能够走上正轨。

施耐庵希望这些生活没有着落的好汉们,在兵荒马乱的环境中,能够找到自己生存的乐园。他们是被逼着上的梁山,落草为寇也是无奈之举,他们应该有个容身之所。

施耐庵虽然写得是小说,但水浒承载着他的期盼,也是他忧国忧民的一腔热忱。我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那群梁山好汉,唱着歌走来:

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说走咱就走哇,你有我有全都有哇。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题外话:多年前,我在山东荷泽曾生活过一段时间,因隔梁山近,有幸得以走上一遭。在我的印象中,梁山有山有水,是个世外桃源。当我亲临梁山时,却发现眼前的粱山仅就是座石头山而已,根本没有水泊,顿时大失所望)。


也许有人跟我一样,在读《水浒传》这部书时,会对全书没有“水浒”二字感到不解。“水浒"到底是怎么来的?这两字又是什么意思?这疑惑直到好久之后,我才从书中得以释怀。原来,作者施耐庵根据民间流传的故事完成书作时,书名取的是《江湖豪客传》,但是他觉得这书名怪怪的有些别扭,却又想不到一个好的解决办法。他的学生罗贯中见这部撰写108将梁山聚义,替天行道的小说,感觉到实为古今罕见的一部奇书,便提议师傅改书名为《水浒传》。施耐庵采纳了罗贯中的建议,于是,《水浒传》这部小说就这样传世了。


那“水浒"二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在郭璞的批注中是这样写的“皆大水溢出,别为小米之名",水浒的原意就是,王化之外,化外之地,意思就是王法管辖不到的原始落后的地方。联系小说故事,才恍然大悟:《水浒传》中人物由于不能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生活,走投无路之下才逼上梁山,落草为寇,八百里水泊梁山就成了这些人的安身之所。水浒二字的意思也就随之显露出来了。作者师徒二人所处的时代为元末明初,当时的统治阶级骄奢淫逸,贪官污吏横征暴敛,民间匪患四起,盗贼猖獗,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施耐庵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的同时,也对社会底层人士人性的迷失感到痛心。

基于这样一种状况,一个王化之外的化外之地,即

居住之地和出路就成了施耐庵的梦想,同时也成为了他对小说中梁山好汉的一种美好愿望,这也成为了他接受罗贯中的建议,把小说改名为《水浒传》的主要原因。


寂寞如水LFK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元末明初有个文人叫施耐庵,考进士屡考不中,不是因为他没有才华,而是当时社会腐败,科举制度已经毫无公平可言。所以施耐庵一直郁郁不得志,但是他还是非常渴望能够走上仕途之路。

施耐庵的才华无处安放,他就开始着手搜集整理北宋年间宋江起义的各种民间传说,写成了一本书——《江湖豪客传》。这本书,讲了北宋末年的宋江带领手下的一百零八个弟兄揭竿而起,反抗朝廷,走上梁山,最终又接受招安,被朝廷各个击破的故事。

《宋史·张叔夜传》有记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

宋江等人,在山东,河北一带造反,攻打城池十余座,官兵都不敢和他们对抗。北宋名将张叔夜奉命讨伐宋江等人,宋江等人逃窜到海边,张叔夜派人烧了他们的战船,宋江等人走投无路,选择投降。不久,宋江就被张叔夜所杀。

当地百姓感念宋江等人的恩义,将宋江等人揭竿而起抵抗包拯的事迹改编成戏曲和评书,广为传唱。到了元末明初,朝廷腐败,社会混乱,宋江等人揭竿而起的故事在底层民众中更加受到欢迎,于是衍生出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如武松打虎,杨志卖刀,林冲上梁山等。

施耐庵的学生罗贯中读到了老师写的这本书,拍案叫绝,为其中的内容所倾倒。但是罗贯中觉得,“江湖豪客传”这五个字,太过于平淡无奇,配不上这本书的内容。

于是罗贯中对自己的老师建议,不如将书名改成“水浒传”。“水浒”二字是什么意思呢?

“水浒”二字的出处和深意

《诗经·尔雅·释丘》有关于“浒”的记载:岸上平地,去水稍远者名浒。也就是说,“水浒”指的是水岸边平坦的高地。

《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在北宋末年,是黄河决口改道冲刷而成的一片沼泽地,与古巨野泽连成一片,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水泊。书中形容:“港汊纵横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

梁山水泊,正是《诗经》中记载的“水中高地”。

《诗经》还有一个记录:“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翻译成今天的话,上古的时候,有一个叫檀父的部落首领,深受族人爱戴。但是檀父常常受到北方夷狄的骚扰,檀父为了族人的幸福安定,率领他们一路往西走,到了岐下一个水草肥美,土地肥沃的地方,定居下来。檀父,就是周王朝的先祖,所以西周兴于岐山。

“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中的“水浒”指的是安身立命的地方。北宋末年,奸臣当道,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宋江等一干好汉,走投无路,逼上梁山。

宋江等人占据梁山水泊,打家劫舍,对抗朝廷,其实也就是和古公檀父一样,是为了给自己一条活路。



END.


博书


在众所周知,《水浒传》与《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作者是元末明初人氏施耐庵与罗贯中。当然,对于《水浒传》的作者学界仍有争议,限于篇幅,在此不再展开。

《水浒传》描写了北宋末年宋江等人起义的故事,故事背景地在今山东梁山一带,即《水浒传》中所说的“水泊梁山”。那么,《水浒传》中的“水浒”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浒”有两个含义,一是水边的意思,念“hu”音;二是地名用字,比如浒墅关等,读“xu”音。《古汉语常用字典》则这样解释:“水边。《诗经 王风 葛藟》:‘緜緜葛藟,在河之浒。’柳宗元《送薛存义序》:‘追而送之江之浒。’”

从以上解释可以看出,“浒”是水边的意思,比如河浒就是河边;江浒就是江边。由此结合《水浒传》中水泊梁山的背景,那么“水浒”就是水泊边的意思,这里也是梁山好汉的安身立命之所。

据说,东平湖就是当年水泊梁山的一部分

我们通过阅读《水浒传》知道,当时在梁山一带有着八百里水泊,官军围剿梁山时动用了巨大的战舰,由此可见水之深,水之广。近千年逝去,当年的浩渺水泊如今已荡然无存,只见梁山,不见水泊。不过,也有当地文史学者考证,今天的东平湖就是当年梁山水泊的一部分。这个观点是否正确,还需学界继续探讨、考证。


民国年间那些事


《水浒传》中的“水浒”是啥意思?涨姿势了!


《水浒传》中的“水浒”是啥意思?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可谓妇孺皆知,但是,“水浒”到底是啥意思呢?却很少人知道。正因为不知道其真正的含义,所以在翻译成外国文学时,常词不达意,不能真正表达《水浒传》的含义。

比如,西方第一个翻译《水浒传》的赛珍珠就将书名译为“All Men are Brothers:Blood of the Leopard(四海之内而兄弟:猎豹的血)”。这算什么鬼翻译?所以连鲁迅先生都看不下去,狠狠批评了赛珍珠。

但是,到底怎样翻译才好呢?应该说至今都有很大的争议。现在主流的翻译是“Outlaws of the Marsh(水泊中的不法之徒)”或者“Water Margin(水边)”。可以说,“水浒”在字面上的意思的确为“水边”,或“水的彼岸”。但这样这只是字面的翻译,仍旧不能很好表现水浒的特殊意义。而至于像“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在山上的故事”、“先做强盗,后做士兵”之类的译名,更是令人哭笑不得。

那么,“水浒”到底啥意思呢?这还要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去溯源。

“水浒”最早出于《诗经·大雅·緜》中的“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说的是啥意思呢?是周的先祖亶父的故事。那个时候,正是中国的商朝鼎盛时期,在黄土高原的西北边陲上生活着一个名为“周”的华夏部族。由于周边的戎狄民族经常前来侵扰,周部族每日都在恐惧与危险之中煎熬。

大约到了商朝武丁盛世的时候,周部族出现了一位杰出的领袖——周太王古公亶父。在亶父的率领下,周部族历经艰险,迁徙到了周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周部族在这里基本摆脱了戎狄的侵扰,开始发展壮大,最终建立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周王朝。

《诗经·大雅·緜》就是周人用来纪念和歌颂亶父对周部族发展贡献的诗歌,诗中的“水浒”一词指的就是后来供周部族居住发展的周原。因此“水浒”一词的含义就是“出路”、“安身之地”的意思。

知道了这个意思,再来理解《水浒传》,是不是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宋江武松林冲鲁智深等一众豪杰好汉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在正常的社会中生活,人生的出路被生生截断,“八百里水泊”中的“梁山”便成了这些好汉唯一的出路与安身之地。而当“一百零八将”成功聚首梁山之后,接下来如何发展又成为新问题,遂又在宋江的带领下寻找新的出路……

一句话,《水浒传》整个主题就是讲那些无法在正常社会中安身的“英雄好汉”寻找出路的故事,“八百里梁山泊”就是他们的安身之地,也就是“水浒”。

而《水浒传》的悲剧就是:这些“英雄好汉”最后发现在这个黑暗世道中,纵有了“梁山”这个可一时的安身立命之地,但却不长久,最终还是无路可走——继续聚首梁山,它是那么地逼仄,容不下大量人口,不可能长期在这里安家落户,娶妻生子;

造反吧,实际兵马并不多,只能据险而守——朝廷之所以并未像剿杀方腊那样出动主力剿灭梁山,正因为梁山不构成对皇权的威胁,属于疥癣之疾——实际上,梁山最多也只能打打祝家庄这样的地方武装,成功掠财后还要立马退回山寨才行;

进一步说,纵然可以走出梁山,拼命夺取天下,最终结果还不是梁山一众兄弟死亡大半后,这个世界上再多一位新皇帝!比如说,宋江成为了皇帝,哪还能像在梁山上那般称兄道弟?

没办法,只有迫使朝廷招安了,可一旦重回“正常社会”,纵然身份上高了几个等级,进入了“权力阶层”,但真正的主宰者还不依旧是原先那些昏君奸臣?!

梁山,注定没有出路。水浒,注定是一出悲剧。


邱楚机国学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可以说是家与户晓,人人皆知,阅读受众量非常广泛。但是很少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水浒传》中的“水浒”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说法不一,一个说法是“水浒”二字源于《诗经》,《诗经·大雅·緜》中有如下记载:“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这段话讲述的是商朝时期,有一个“周”部族,这个部族生活于黄土高原和西北边陲。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还经常受到少数民族的侵略,生活很穷苦。于是“周”部族的领袖,也就是周王亶父带领部族西迁,他们来到岐山脚下的周原,在这里安定下来,发展壮大,最后成为了周王朝。

《诗经》中的“水浒”就是指他们当初的定居地点周原。由于周王朝在周原发展壮大,后来“水浒”就被引申为“出路”、“安身之地”的意思!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是这个说法,也有的人认为“水浒”二字与寨名有关,因为水泊梁山的寨名就叫水浒,比如“这行者景阳冈曾打虎,水浒寨最英雄”。而元杂剧中就有词:“......某聚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半垓来小倭,威镇梁山,寨名水浒,泊号梁山”,意思是梁山的寨名为水浒。这也是一种说法!

这只是个人的观点,如有不妥,请赐教!


稳稳的幸福251547663


《水浒传》乃四大名著之一,其名"水浒",常有少识之人读成"水许”,不解"水浒"乃水边之意。

有好奇者未免要问,书名含蓄无名之地,为什么不叫"梁山传",或者"梁山英雄传”呢,比如《隋唐英雄传》就"瓦岗英雄传"大气。

这个先得说《水浒传》写的是强盗的故事,不可正大光明称之为英雄写传的,108位好汉的故事,有反面的版本如《荡寇志》等。

据说书名取自《诗经》典故:"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山下"周人兴起之地,岐山下姬水边。又兼有在野之意,对于打家劫舍的绿林强盗,替天行道仗义之举,以示褒义也。

对于外国人,要理解"水浒"之意就难多了,所以极少保留其音译的。

德文本版的有《强盗和士兵》,英文版的《梁山泊的强盗》,法文版的《中国的勇士们》,意大利的《匪徒》,印尼的《梁山泊一百零八英雄》等。

其译本中最好的,要算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传遍了欧洲。她自幼来中,精汉语,熟悉中国社会,其译文生动准确,得到了鲁迅的称赞。


元元的天下


浒(浒)

I

  hŭ

   亦作“ 汻 ”。

  1.水边。

    ▶ 三国 魏 曹植 《应诏》诗: “遵彼 河 浒, 黄坂是阶。”

    ▶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嘉陵江巨木》: “ 阆州 城临 嘉陵江 , 江之浒有乌阳巨木。”

  2.见“ 浒浒 ”。

II

  xŭ

  地名用字。

    ▶ 江苏 有 浒墅关 、 浒浦 ; 江西 有 浒湾 。

水浒(水浒)

水边。

   ▶ 唐 王勃 《九成宫颂》序: “获 秦 余于故兆, 地拟 林光 ;访 周 旧于遗风, 山连水浒。”

   ▶ 宋 杨万里 《浯溪赋》: “乃蹟故步, 还至水浒。”

   ▶ 明 何景明 《津市打鱼歌》: “野人无船住水浒, 织竹为梁数如罟。”

《水浒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又名《忠义水浒传》,描写了北宋末年奸臣当道,各阶层人士被逼上梁山起义的故事,塑造了一大批经典人物形象,如林冲、鲁智深、李逵、武松、宋江等,是中国英雄传奇小说的经典之作。


美丽平谷官微


《水浒传》虽然讲的「江湖糙汉子造反」的故事,却是四大名著中书名用得最典雅的一个。

「水浒」一词典出《诗经·大雅·绵》

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另《诗经·王风·葛藟》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

《诗经毛传》注解是「浒,水厓」,就是「水岸」的意思:

「厓」为初文,「崖、涯」是为精确表意造的后起字,水边用「涯」,「山边」用「崖」

引自:《王力古汉语字典》,第95页

所以,经典《尔雅•释丘》云:岸上平地,去水稍远者名浒。

传世文献中「浒」就是表示「水岸、水涯」等几种很相近的意义,「浒、岸、厓(涯)」互训:

引:《故训汇纂》,页1314

「浒」这个字始见于汉代,但在小篆中「浒」写作「汻」。

所以,「汻、浒」是古今字,声符不一样的异构字,后来,「浒」行而「汻」废:

引自:李学勤(2012)《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页987

唐宋诗词中「水浒、江浒」也很常见:

  • 唐李白《丁都护歌》: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
  • 唐王勃《九成宫颂》序:「获秦余于故兆,地拟林光;访周旧于遗风,山连水浒。」
  • 宋杨万里《浯溪赋》:「乃迹故步,还至水浒。」
  • 明何景明《津市打鱼歌》:「野人无船住水浒,织竹为梁数如罟。」

《水浒传》之所以用「水浒」二字作为书名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一百零八好汉集结聚义于「水浒」之地:梁山泊,以其有利地形以据官兵。

小说中的梁山泊是一个方圆几百里、横跨数县的大淡水湖,易守难攻,湖面开阔、芦苇丛生,水产丰富,湖中间有几个几个岛,是好汉聚义之大本营。

《水浒传》中对梁山泊的描写和真实史料的记载:

其实,宋元之际,梁山泊一直就有盗寇盘踞,很多史料都有记载:

靖康之变以后,曾有汉人抗金武装在此盘踞:

林宪亮. (2012). 《水浒传》何以选择梁山泊. 水浒争鸣.

南宋、金时代的梁山泊:

引自:谭其骧,中国历史地理图集,册6,54-55

《水浒传》字面意思就是发生在「梁山泊水岸的传奇故事」,与历史地理背景是无比切和的。

第二,「水浒」典出诗经《诗经·大雅·绵》,此段就是讲叙周人「逼上岐山」,与水浒传的「逼上梁山」是异曲同工。

先秦商代晚期,周人活动在渭河流域一带,这一带当时是戎夏交融的化外之地,周族被戎狄频频侵扰。

周人的祖先古公亶父,为了避开戎狄,就带领族人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到岐山周原:这个「水浒」应该就是指的渭河及其支流千河、漆水河一带,在此地的周原,是一块水土丰美之地。

商代晚期被蛮族环绕的周人,活动迁徙范围在渭河流域:


引自:谭其骧,中国历史地理图集,册1,13-14

-------------------------------

综上所述:

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水浒传》之「水浒」一词,典出《诗经·大雅·绵》,非常古雅的一个名字。「水浒」为「水岸、水滨、水涯」之意。

「水浒」一词表示梁山泊地形的典型特征,「水浒传」也即梁山好汉在梁山泊水岸发生的传奇故事。

《诗经·大雅·绵》是周人逼上岐山,迁徙周原的故事,原典中的「水浒」,指岐山渭水及支流交汇的水土丰美之地。跟宋代好汉「逼上梁山」有些许相通之处。

我想,这就是《水浒》书名的含义之所在!


小汉字见大历史


“水浒”在字面上的意思的确为“水边”,或“水的彼岸”。《水浒传》整个主题就是讲那些无法在正常社会中安身的“英雄好汉”寻找出路的故事,“八百里梁山泊”就是他们的安身之地,也就是“水浒”。

《水浒传》传到国外,名字翻译成《四海之内皆兄弟》或者叫《强盗与士兵》,暗笑的中国人明白老外真的不明白《水浒传》的水浒两字含义。这是中国的江湖和英雄,暗藏着天机。

“水浒”两字并不是施耐庵耐庵的独创,出自远古的《诗经》: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领族人,沿着漆水越过梁山来到了岐山下。由诗经这段话,他发现了周朝的起源,而水浒两字闪亮登场,昭示着一个传大王朝的兴盛背景。所以“水浒”这两字表达的就是转机和出路,兴盛安身之所。由此,一些落难英雄上了梁山落草寻到安身立命之所,才会重新强大起来绝地反击命运的折磨。这就是《水浒传》的书眼,精气神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