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祁镇与朱祁钰是怎样的皇帝?历史评价如何?

吉鹰梅先森


明英宗朱祁镇差点断送了明朝江山,其弟朱祁钰临危继位,力挽狂澜,保住了明朝江山社稷,为中兴之君。英宗趁朱祁钰病重时,其儿子朱见济又死了,发动了夺门之变,南宫复位成功。后来让英宗的太子朱见深继承了皇位,为明宪宗。


逍遥46613


你好,我是凉夜寒塘,历史爱好者,很荣幸能回答你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历史背景。明宣宗朱瞻基一共有两个儿子,长子朱祁镇是孙皇后所生,而次子朱祁钰是由汉王朱高煦王府的内宫人,也就是一个丫鬟所生。朱瞻基驾崩以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祁镇继位。朱祁镇继位的时候,受太监王振的蛊惑,御驾亲征,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明朝五十万大军战死,朱祁镇本人也被瓦剌擒获。英宗被俘剧照

明朝无奈之下,只好让朱祁钰暂当皇帝。朱祁钰登基以后,任用于谦等贤臣,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后来瓦剌见形势不对就直接把朱祁镇给放了。朱祁镇回来以后,就遭到了朱祁钰的软禁。直到七年后朱祁钰重病之时,石亨等人发动政变拥护朱祁镇复辟,史称“南宫复辟”。

对朱祁镇的评价

显然,从各个角度来看,朱祁镇就是一个昏君。

明英宗朱祁镇像
他在位期间,宠信太监王振,不听大臣劝阻,在没有完善准备的情况下一意孤行亲征,葬送了明朝大半的精锐。土木堡之变中,自己也被瓦剌俘虏,致使明朝陷入危急存亡的处境。南宫复辟之后,朱祁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处死北京保卫战的大功臣于谦,实在非常的昏庸。殉葬制度下的女子,异常凄惨

朱祁镇在位期间做出的唯一一件好事就是废除了殉葬制度。

对朱祁钰的评价

景泰帝朱祁钰

朱祁镇兵败被俘之后,在兵部侍郎于谦和孙太后支持下,朱祁钰临危登基,尊奉明英宗为太上皇。朱祁钰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要比朱祁镇要强。他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励精图治,重用于谦等一批忠臣,好不容易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击退了瓦剌的凶猛入侵,巩固了大明朝的江山,推动明朝政治由乱而安,渐开中兴,可谓英明之主。

北京保卫战的激烈场面

然而朱祁钰贪恋皇位,先是架空了被迎回来的太上皇明英宗,并且把他软禁于南宫,八年之间不得出入。同时执意废掉侄儿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企图让自己的后人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结果病笃之时,小人趁势而发,仓促间,不能全贤名于一生,足可叹息。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题主的疑惑欢迎留言,更多精彩,关注@凉夜寒塘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凉夜寒塘


非常荣幸能够为您解答问题,希望能帮助到您,以下是我的观点:

朱祁镇给人的感觉是温文尔雅的。本来他是个蠢人,在王振的怂恿下亲征,全军尽墨外加做了俘虏。但是,还没来得及细琢磨他的蠢,一下子他就以一个谦谦君子的形象立住了,因为他有一个真心爱人,还有好几个真诚的朋友,临死的时候还废了殉葬的制度。朱祁镇确实是个好人,尽管他确实蠢。

反观朱祁钰,则形象猥琐一些似的,本来是赶鸭子上架当的皇帝,被朝堂上大臣们打架给吓的小脸儿煞白的形象,突然就成了皇权成瘾的瘾君子形象了。后来又背信弃义废了侄子的太子,立自己的儿子——我发现明朝叔叔和侄子老有故事发生。

朱祁镇和朱祁钰的权利之争其实也没啥。这一段的故事里最精彩的人是于谦。守北京城那里,真是精彩!于谦一介书生,虽然做了兵部尚书,但其实没有实战经验。却凿凿实实的把也先给打废了。

朱祁镇回来那段也有意思,杨善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针一线就把朱祁镇给接回来了。

后边,李贤为于谦报仇那里,几个对手——书里起了个代号叫“返乡团”,里头三人又贪又坏还蠢。最后,窗户纸一桶破,朱祁镇才明白过来自己上了多大的当,竟然把于谦给杀了。可见,朱祁镇是真的不适合做皇帝,太蠢!太容易被忽悠。

小编认为给朱祁镇的定位:好人,但不是好皇帝。

应该说朱祁镇太普通了,有皇帝的命,没有皇帝的才,我喜欢朱棣这样的聪明人,朱祁镇比他太爷爷朱棣差太多了。但好歹自己老爸和爷爷创造了仁宣之治,难得的盛世,朱祁镇这个富二代没活的像乾隆一样舒服自在,真的是因为智商捉急。

最可笑的是朱祁镇和朱祁钰这兄弟俩谁也没活的舒服自在了,都被权利整得心力憔悴,痛苦不堪。

朱祁钰费尽心思想自己儿子做皇帝,结果儿子没那个命,一下子病死了。朱祁镇倒是又做了几年皇帝,可惜自己儿子在他当俘虏、困南宫的年月里已经成了严重恋母的孩子,在未来差点被当成不孕不育





觅史记


朱祁镇(1427年-1464年),两次登基,在位共计22年,期间疯狂过,无知过,被俘过,被关过,复辟过等等,一生充满着悲剧的神奇色彩。本来是接手的大好河山,因偏信王振,给自己的帝国带来了足以灭种的灾难。

这一切反对抗争的主角并不是这位高高在上的皇帝,他能做的仅仅是被俘虏时面南而坐,他做的也只有这些。相信他之前,他之后的皇帝没有人想要经历他的经历。

打错一仗,信错一人,杀错一人可能是对他最全面的描述了。幸运的是,当朝的宫妃们遇上了这位传奇皇帝,得以在皇帝驾崩后,不用再为之殉葬,是这位二次登基的皇帝废掉了几千年的殉葬制度,这点对他来说无疑可以赢得一个大大的赞,好在朱祁镇当皇帝后期,任用贤臣,听取纳谏,仁政爱民,释放建文帝后代才不至于使后代给他上更难听的谥号,也算是对他不高的褒奖吧!

再说说朱祁钰,因哥哥朱祁镇外出征战,被授予监国之职,但是他没有想到哥哥一去竟然给了他一个天大的馅饼。在哥哥被俘,整个朱家帝国面临倒掉的危机时,被掌权人士拥立为帝,结果业已登基便尝到了世间最美好的一切,废侄子太子位,囚禁太上皇哥哥,这些为朱家所不齿的事情他几乎都干了,好在他任用于谦等人,及时拨乱反正,励精图治,又使大明王朝重上正规,他的功绩是不可被遗忘的,由于朱祁钰的一手整顿与改革了大明在土木堡之变中慢慢恢复,渐渐中兴,也算是英明之主。

然而一切美好的东西在1457年的夺门之变后全部反转了,被夺位,被囚禁,离奇去世,也算是让英宗报了仇,不过总体来说朱祁钰确实有两把刷子。





你有故事我有烈酒


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明朝第六位(1435—1449年)和第八任(1457—1464年)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母为孝恭章皇后孙氏。

宣德十年,正式即位,年号正统。主少国疑,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操持,任用“三杨内阁”主理朝政,发动麓川之役,导致综合国力耗损。正统八年,正式亲政,励精图治,宠信王振制衡文官集团,导致宦官专权。正统十四年(1449年),御驾亲征,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发生土木堡之变,兵败被俘。孙太后联合兵部侍郎于谦,扶持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赢得北京保卫战胜利。迎接明英宗回京,安置于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策动夺门之变,废杀明代宗和少保于谦,复位称帝,改元天顺。任用贤臣,听取纳谏,仁俭爱民。追赠胡太妃为恭让皇后,释放建文帝后代,废除宫妃殉葬制度。

明代宗朱祁钰(1428年9月11日—1457年3月23日),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1457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玄孙,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母为贤妃吴氏,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

宣德三年(1428年),册封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兵败被俘。在兵部侍郎于谦和孙太后支持下,即位为帝,尊奉明英宗为太上皇。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励精图治,重用于谦等人,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击退瓦剌的入侵,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推动明朝政治由乱而治,渐开中兴,可谓英明之主。接回太上皇朱祁镇后,幽禁于南宫,改立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景泰八年(1457年),夺门之变后,降为郕王,软禁于西苑,离奇去世,享年三十岁,谥号为戾,葬于北京西山景泰陵。明宪宗即位后,恢复皇帝名位,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称明景帝。南明安宗朱由崧即位,加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庙号代宗。

朱祁钰是明朝迁都北京之后,仅有的一个没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珞珈山下话青史


1.英宗在位期间,基本分三个阶段:初登大位时年仅九岁,年号正统,国事付于太皇太后张氏,三杨内阁秉政,政治清明,延续仁宣之治。亲政之后,奸宦王振乱国,朝政纷乱,北伐瓦剌致土木堡之变,皇帝北狩。后也先送归回朝,被囚于南宫七年,景帝病重,夺门归政,改元天顺,此间颇有善政。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即位之初在三杨的辅佐下颇有一番作为,延续了仁宣之治,只可惜三杨年事已高,待其淡出政坛后,宦官王振开始专权,恰逢瓦剌部也先大举入侵,在王振的怂恿下草率亲征,于土木堡被俘,被俘后尚能保持气节拒写招降书,随后由于后方于谦的英勇抵抗被也先认为没有利用价值,被放回,享有太上皇之名,却无权。趁景泰帝病重政变复位,大肆打压拥立景泰帝的于谦等人,但是尚能任用贤臣,并废除了洪武以来的嫔妃殉葬制度,被后世喻为德政。

明史评价: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濙、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独以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2.而对于景泰帝朱祁钰,剑桥中国明代史是这么评价的,景泰时期,即明景帝统治时期,普遍地被人们判定为恢复了稳定、由干练的大臣们卓有成效地治理、进行合理的改革以及为北京和北方边境制定正确的防御政策的时期。传统的历史学家也判定,与前十年邪恶无能的宦官不幸地把国事搞得一团糟的情况相比,它的政府要受到赞誉。但是新政体不仅仅是一个从宦官统治向官僚恢复权力的过渡。至少在景帝统治的初年,新的改革受到以兴安为首的高级宦官的支持,而且是与任何官僚或将领一样热诚的支持。更确切地说,新政体的力量必须被看成是“民族觉醒”的结果,即在土木灾祸之后人们对国家需要进行彻底重建的普遍认识。

而明宪宗对景泰帝的评价似乎更加的真实,毕竟景泰帝对待朱见深是真的不怎么样,宪宗这样评价:朕叔郕王践阼,戡难保邦,奠安宗社,殆将八载。弥留之际,奸臣贪功,妄兴谗构,请削帝号。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诸奸于法,不幸上宾,未及举正。朕敦念亲亲,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号,其议谥以闻。拔擢贤才,延揽群策。收既溃之士卒,却深入之军锋。保固京城,奠安宗社。申严战守之师,再遣奉迎之使。卒致也先悔过,先帝回銮。尊养之礼有加,谗间之言罔入。始终八载,全护两宫。仁恩覃被于寰区,威武奋扬于海宇。

《明史》:景帝当倥偬之时,奉命居摄,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也。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绩良云伟矣。而乃汲汲易储,南内深锢,朝谒不许,恩谊恝然。终于舆疾斋宫,小人乘间窃发,事起仓猝,不克以令名终,惜夫


牧荑


朱祁钰

他哥朱祁镇不被瓦剌他也当不了皇帝,朱祁钰知人善用,依靠于谦守住了京城,稳住了大明的江山,哥哥被俘,他也是临危受命,顶着压力上位。

上位后他很节俭,对灾区予以不同程度的减税,发展经济。当时水患多发,他也是派官员着手处理。

他在位期间,景泰蓝盛行。

外交上也做的不错,周边许多国家来京朝贡。

他做皇帝做久了就不想下来了,他想让自己的儿子也当皇帝,不惜贿赂大臣。其实做皇帝那么累,做个富贵王爷不是更好。

朱祁镇

当了两次皇帝,因为宠信太监王振在加上热血就下令攻打瓦剌,可偏偏不如祖先,打不过人家被俘了。过了七年才回来。

经历过灾难后也成熟了许多,回来当皇帝后开始重用贤臣,远奸佞,废除殉葬制度也算一件好事儿。





美妹观历史


我是帝国通史,我来回答:

整个大明王朝中,兄弟二人组先后当皇帝的比任何一个王朝都多, 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然而其他都是和平让位,只有大明朱家朱祁钰和朱祁镇两兄弟,却是掀起了腥风血雨。

一、客观的功过是非

朱祁镇是为英宗皇帝,这个英字颇有讽刺意味。因为这位皇帝确实是一位“英豪”,率领大明王朝的精锐一鼓作气前去“天子守国门”,但他作为君王,却并没有死社稷的勇气,不但百家,而且沦为了囚徒,饱受凌辱。

这位九岁登基的孩童皇帝 ,长期处在极为压抑的环境下,朝政由张氏决断,成长由制度规范,他在失去本该拥有的快乐中成长起来,而这种从小培养出来的压抑感,使得其在当政之后开战了大肆的报复。而这一切,就奠定了英宗早年的当政基础,也成为了历史评价英宗朱祁镇的关键点之一。

瓦剌部的再次入侵,成为了点燃英宗心性火药桶的一根火柴,面对入侵,愿意我行我素的英宗皇帝和王振一唱一和,全面准备进入御驾亲征状态。历史上评价他宠幸宦官,这的确是一个皇帝最大的污点,但他是孩童皇帝,自小身边就是宦官内侍,如何不培养出信任呢?但这一切造成了他的失误,葬送了皇位。

朱祁钰,这位堪称大起大落的代宗皇帝,一个代字变充分彰显了其一生,代坐皇位是他的人生巅峰。朱祁镇在外,朝中无人主政,而瓦剌部全面进军,跨越长城兵临城下,随时都有亡国危险之时,朱祁钰登台,这位本是太平王爷的监国之人,摇身一变成为了皇帝。

二,可怜的皇帝

就当时而言,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构成了英代二朝的重大事件,其他事件都被这两件事关皇帝的大事所遮盖。朱祁钰和朱祁镇的历史评价,也在这两件事当中形成。朱祁镇以夺门登基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明皇帝,成为了能够得到自己认可的皇帝。因为在这之前他对皇帝职业无动于衷,但失去远比得到更能教育人,于是这位皇帝真正意义上登上了大明的舞台。

至于朱祁钰,只能说他是一位苦命的大明藩王,被无端卷入这场权力的游戏当中,又无奈被时局所抛弃。他刚拔上井研看了一眼,却又被朱祁镇给蹬了下去,在解决了大明王朝存亡危机之后,悄然退场。


帝国通史


【我是浮生若浅,很高兴和您一起探讨!】

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兄弟俩,随着电视剧《大明风华》的播出,成为了近期热烈讨论的对象。电视剧呢,始终是带有艺术加工的部分,历史中的他们究竟是怎么样的皇帝呢?

哥哥被抓 弟弟登基

这同父异母的兄弟俩呢,本来可以兄友弟恭,和谐地共存着。可是呢在明英宗在位的正统十四年,年少气盛且满腔热血的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却因为种种原因,兵败土木堡,损失了明朝精英战力,甚至连明英宗自己都被瓦剌生擒。

一时间明朝廷陷入一片混乱,被朱祁镇留下来监国的异母弟弟朱祁钰,临危受命,在群臣和孙太后的支持下,朱祁钰登基为帝,尊哥哥朱祁镇为太上皇。登基后,明代宗朱祁钰肃清明朝廷内部存在的问题,对外打赢了北京保卫战,让瓦剌人将俘虏的明英宗送回明朝。

于明朝而言 朱祁钰略胜一筹

做人方面,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俩都不是坏人,尤其是朱祁镇,根据史料记载,朱祁镇对身边的人都十分信任和善待,而朱祁钰呢,虽然有了私心让他眷恋皇位不肯放手,但是他却无意伤害哥哥和侄儿。

可在当皇帝这方面,朱祁镇就远不如朱祁钰了。朱祁镇登基后,前期有张太皇太后及一干老臣辅佐,朝政还算清明,一些奸佞小人也不敢妄为。待到他们相继离世后,年少气盛的朱祁镇开始了“宠信奸佞小人”之路,当然了这其中也不乏打败仗、杀忠臣等等,包括土木堡之变折损明朝精英战力,自己也被俘虏,最后致使明朝陷入混乱。

而朱祁钰在明朝危亡之际接过烫手山芋,清除阉党势力,招贤纳士,重用贤臣,厉兵秣马,打退瓦剌,让明朝廷重新稳定下来,重新步入正轨,于明朝而言,是大功一件,若是当时没有朱祁钰,明朝可能就此灭亡也不一定。

最后再提一句,比起朱祁钰,朱祁镇确实有很多问题,但在景泰八年复位成功后,他做了一件他祖父和父亲都未曾做的事——废除殉葬制度,不得不说,这项不人道的制度废除后,还是值得点赞的。


若浅话史


明朝朱祁镇与朱祁钰都是悲惨之君,前者曾落入敌手、获释回朝后又被软禁,虽是后来夺位成功二次复位,但既改变不了曾经被俘之耻、又犯下冤杀忠良于谦之罪。后者被获释而归的兄长重新在奸臣帮助下赶下皇位,惨遭废黜不少忧愤而死,上演了一场手足反目、兄弟成仇的人伦之祸、冷酷无情的皇位之争,故朱祁镇和朱祁钰都是明朝悲惨之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